【微信公号:老子微言V】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任凭自己去描写去绘画,创作出五彩斑斓的人生。然而很多时候,好的人生并非一定要浓墨重彩,真正聪明的人往往都在过极简的生活,他们懂得给人生做减法,才能看见更绚丽的风景! 1 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吾辈用功,只求日减,不求日增。减得一分人欲,便是复得一分天理,何等轻快洒脱,何等简易。——王阳明 人这一生充满了欲望,本以为拥有越多,就会越幸福,殊不知这样才会令人痛苦。只有学会给人生做减法,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毕竟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尘世的繁华令人眼花缭乱,不由自主地就进入了欲望之门,从而成为被一个欲望驱使的奴隶。 饮食,天理也;山珍海味,人欲也。夫妻,天理也;三妻四妾,人欲也。——朱熹 这里有一句特别有名的观点——“存天理,灭人欲”。但“人欲”在这里不是天性而是欲望。平常饮食坚持一日三餐的规定,家庭遵守一夫一妻的制度,这些在我们看来都是合理的。 但往往人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 他们不仅想填饱肚子,还要吃到那些可口的美味佳肴,这是对饮食的欲望;他们觉得无忧无虑的生活还不够,必须要追名逐利才能使自己过得更好,这是对生活的欲望。 要知道这些欲望一旦过度,给我们带来的就不是快乐而是痛苦了。长此以往,我们不得不为自己无休止的欲望买单,导致的结果很是严重。自古以来,我们所看到的贪污腐败就是因为人受到了欲望的驱使,从而踏上一条不归路。 那该如何做减法呢?王阳明提出四个字——省察克治。 “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 2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王阳明心学中提出的“此心不动,随机而动”是人生做了减法之后能够达到的一种至高境界。心学法门至简,但若是能真正领悟到其中的要义,就会觉得做任何事情都能游刃有余,身心畅快。 王阳明曾这样比喻:“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 圣人的心就像一面干净明亮的镜子,当他在面对世间万物时,能够将它们照的明明白白,照完之后也不会留下任何的痕迹。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庄子 最初每个人都是心如明镜,但慢慢随着万事万物的发展,大家的心容易受到它们的蒙蔽,开始随之动摇了。 一开始有欲望的时候,内心躁动不安,一直在盼望它的到来;等欲望离开之后,我们仍对其念念不忘,心无法安定下来。【微信公号:老子微言V】 实际上,我们的本心是永恒的,那些外物只是暂时的。若是无法专注于本心,而将目光放在那些外物上,就一直处在躁动不安之中无法安定。 因此,我们要尝试给心灵做减法,将那些扰乱自己本心的浮云统统抹去,从而更好地修炼自己的本心。 古希腊哲学家艾皮科蒂塔曾说:“一个人生活中的快乐,应该来自尽可能减少对于外来事物的依赖。” 只要内心足够坚定,即使遇到外物,我们也能应付自如而不为其所累。 3 学做减法,舍才会得 《卧虎藏龙》中说过:“当你握紧拳头,手中什么也没有,你松开十指,却能拥有整个世界。” 孟子也曾说:“鱼和熊掌,二者不可兼得”。 想要鱼和熊掌是人的一种正常心理,但两者都想要就不合理了,必须学会舍弃其中之一,否则哪个你也得不到。 这些都属于身外之物,我们大可不必汲汲追求。很多欲望都是一时兴起,真正明确放在心里的能有几个? 梁晓声先生曾说:“一种人生的真相是——无论世界上的行业丰富到何种程度,机遇又多到何种程度,我们每一个人比较能做好的事情,永远也就那么几种而已。有时,仅仅一种而已。” 意味着我们真正能够做好的事情少之又少,相对贪多务得来说,专注于当下才更有意义。 放下该放下的执念。我们常常会定下一些远大而又宏伟的人生目标,被它们压得喘不上气儿,还为了实现这些希望比较渺茫的目标,而忽略了生活中的美景。 遗忘毫无交集的人。人这一生,擦肩而过的人不少,但真正陪你走一程的却不多,那些注定只是路过的过客,就忘了吧,将他们封存在回忆里也不错。 放下早已过去的人和事。过去的就不要再想了,活好当下,珍惜眼前,才能更好地迎接未来。 好的人生,一定得学会做减法。划去“节目单”中没必要的欲望,让内心平静下来,轻装上阵,才能更好地前行。请您转发分享,福生无量!【微信公号:老子微言V 未完待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