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州瑶族姓氏的探讨

 涵敬斋 2019-07-13


——追寻高州瑶族的踪迹

我构想有这么一天,我的父系家族与母系家族成员有了一次家庭聚会,他们是我的父系韦氏家族,母亲的外家梁氏家族,母亲外家的外家周氏家族,祖母的外家葛氏家族。倘若把这一次聚会放到明朝中期至清初时期,我们会发现,他(她)们穿着的是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服饰,父系韦氏是狼兵(壮族),而母系梁、周、葛却都是瑶族,而那时,他们或许难以坐在一起,因为狼兵(壮族)是源于高州瑶族的动乱从桂西征调过来征剿和戍守的。

追踪我的父系狼兵家族在高州地方的历史,我们看到的是民族的冲突,最后是民族的消亡与融合。中国古代在传统儒家思想统治下,以王朝正统化去改造边疆的社会,在基层农村社会建立宗法专制的等级社会,使得包括高州地区的国家边疆的族群“汉化”,利于国家统治。儒家思想对边疆族群的改造,是从宗族根源、民俗文化上的彻底改造,代价就是掩没了真实的民族、家族历史。

王朝正统化对地方基层社会的改造,掩没了真实的民族、家族历史,但是斩不断血缘的承继性,不能全部掩没历史的某些痕迹(高州的瑶族文化遗存见我的《瑶族文化对高州文化的影响》一文)。我在研究高州北部、东部、西部的姓氏族谱、宗祠、庙宇、口述等的历史文化资料时候,我发现,现在那里生活的人民,有很大部分是瑶族、狼兵(壮族)的后裔(原属信宜的北部三镇,高州东部明末清初也有大规模的汉族客家人迁徙来定居),这是血缘的承继,也是历史的事实——在明朝至清朝初期,那里是瑶族、狼兵(壮族)的聚居地,后来这些民族虽然消失了,但这些民族的后代却没有消失,而是入了民籍,成为汉族的一员。

之前我也对高州北部、西部、东部的一些瑶族姓氏家族做过探讨,本文也是过往研究的综述和拓展。

对于古代高州瑶族的姓氏如何确认,我主要根据两个方面:一是地方志等文献资料对瑶族人物的记载,二是根据姓氏族谱、庙宇神祗的法名、郎名特点来确认。第二方面的依据,我在《诸神的诞生(之十一)——藤水大庙中具有瑶族色彩的神明》一文中有详细的解释,不过也要区分是否为客家人,移民高州的客家人姓氏族谱部分也有“郎名”的记载,因为客家人主要也是由瑶、畲民族演变而来(客家人主要是由瑶、畲演变而来见我的《茂名人从哪里来》一文)。

一、瑶族姓氏。

(一)周、吴、黄氏。

据明朝万历《高州府志》“卷之二·戎备·猺狼獞兵”记载:

茂名县猺兵五百八十名,圆垌寨二十名、单洞寨三十名、大田水尾四十名、黄坡寨三十名、六甘寨二十名、长院寨三十名、坑塘寨三十名、潭婆寨二十名,俱周郁管;藤水寨四十名、陶井寨三十名、周敬寨三十名、白水寨六十名,俱吴弘志管;黄坑寨五十名,黄俸管;鹅头山一百名,吴聪管;丹章大寨五十名,周述魁管。

根据“藤水、周敬、白水、鹅头山、丹章”等现存的一些地名来看,这些猺寨基本位于高州的东部、北部的大坡、云潭、深镇、潭头等地,这些瑶寨瑶族首领的姓氏有周、吴、黄氏。不过,这只是仅有的部分记载。据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零三“广东下·猺獞”记载的猺寨更多,比如现存的罗平、冯岸、云卢、里道、曹连、马匮、三角湾、周坑湴峒、马例等地名,可以知道它们还分布在东部、北部的曹江、平山、马贵、新垌、泗水等地:

高州府所属州县,山猺住栖山箐,有听招,有背招,有险恶,每山有总有甲,领其兵目。听招者有相信,抚猺领之。听招者,调之攻守、纳粮当差,与民为一,谓之良猺。背招者,势穷则降,稍利则攫。险恶者,贼不可与化。

茂名听招猺共三十一山,抚猺七名,领兵五百三十五名。端黎山,兵七名;云卢山,兵四十四名;南清山,兵三十六名;杨坑山,兵二十九名;以上抚猺一名。凉峒山,兵九名;谭坑山,兵八名;藤水山,兵八名;陶井山,兵十一名;黄坑山,兵六名;周迳山,兵六名;张坑山,兵十名;以上抚猺一名。东埇(chōng)山,兵二十四名;单张山,兵三十三名;蕉木村,兵二十三名;以上抚猺一名。木梨山,兵十一名;白饭山,兵六名;罗平山,兵七名;火烟山,兵八名;郭埇(chōng)山,兵十三名;高岭山,兵十一名;冯岸山,兵二十七名;车田山,兵六名;彭峒山,兵六名;大峒山,兵六名;石碑口,兵十名;碗窑大峒,兵七名;以上抚猺二名。北昊山,兵七十名;里道山,兵二十七名;调马山,兵二十名;蒙村山,兵二十六名;以上抚猺一名。双观山,兵二十名,抚猺一名。

背招猺共十三山,抚猺三名,亦兼领之,约兵一百四十一名。宁坑山,兵七名;苏坑山,兵十一名;石脚山,兵六名;张村山,兵十一名;石栗山,兵四名;那蓬山,兵八名;曹连山,兵十五名;以上抚猺一名。龙湾山,兵十二名;马例山,兵五名;大凌山,兵七名;马匮山,俱兵十二名;周坑湴峒山,兵二十名;以上抚猺一名。玄石峒三角湾地界山,兵十五名,抚猺一名。

其实明朝时期高州(旧茂名县)瑶族的分布更为广泛,南部地区的分界、根子至今日茂南区的金塘,西部各镇都有,由于资料缺乏,许多地区的瑶族姓氏都无以考究。比如一位文友以金塘江氏忌食狗肉认为江氏是瑶族的后裔,或许也并非无道理。

顾炎武在其《天下郡国利病书》卷一零三记载,自明成化四年(1468年)电白县迁治神电卫后,电白堡(即长坡旧城)一带“盗贼”为乱,百姓逃窜,“自此山野不辟,人民不聚”,“数十里人烟断绝,遗黎一二,在途织席这居而已。”显然,明朝中期高州北部在籍的百姓几乎逃窜一空,只余“盗贼”,基本是指当时动乱的瑶族(见《明史》“孔镛传”),加上从桂西征调过来的狼兵(壮族),而且那里没有发生像大藤峡、罗旁、阳春西山那些地方大规模的征战屠杀,因此,现在高州北部大部分讲白话的民众是瑶族、壮族的后裔,是有历史文献做依据的。

据2006年版《高州县志》记载,1993年高州的周、吴、黄姓氏人口分别为31263、61384、101668人,都是高州的大姓,当然并非都是瑶族的后裔。在高州北部,周、吴、黄也都是大姓。北部狼兵首领中也有黄姓。

(二)冯、廖、邓、梁、侯氏。

《明史》“孔镛传”记载:

孔镛,字韶文,长洲人。景泰五年进士。……成化元年,用叶盛等荐,擢高州试知府。前知府刘海以猺警,闭城门自护。乡民避猺至者辄不纳,还为猺所戕。又疑民阴附贼,辄戮之。贼缘是激众怒,为内应,城遂陷。镛至,开门纳来者,流亡日归。城不能容,别筑城东北居之。附郭多暴骸,民以疫死,复为义冢瘗焉。

时贼屯境内者凡十余部,而其魁冯晓屯化州,邓公长屯茅峒,屡招不就。镛一日单骑从二人直抵茅峒。峒去城十里许,道遇贼徒,令还告曰:“我新太守也。”公长骤闻新守至,亟呼其党擐甲迎。及见镛坦易无驺从,气大沮。镛徐下马,入坐庭中,公长率其徒驰甲罗拜。镛谕曰:“汝曹故良民,迫冻馁耳。前守欲兵汝,吾今奉命为汝父母。汝,我子也。信我,则送我归,赉汝粟帛。不信,则杀我,即大军至,无遗种矣。”公长犹豫,其党皆感悟泣下。镛曰:“馁矣,当食我。”公长为跪上酒馔。既食,曰:“日且暮,当止宿。”夜解衣酣寝。贼相顾骇服。再宿而返。见道旁裸而悬树上者累累,询之,皆诸生也,命尽释之。公长遣数十骑拥还,城中人望见,皆大惊,谓知府被执,来绐降也,尽登陴。镛止骑城外,独与羸卒入,取谷帛,使载归。公长益感激,遂焚其巢,率党数千人来降。

公长既降,诸贼次第纳款,惟晓恃险不服。镛选壮士二百人,乘夜抵化州。晓仓皇走匿,获其妻子以归,抚恤甚厚,晓亦以五百人降。已,与佥事陶鲁败贼廖婆保。他贼先后来犯,多败去。境内大定。上官交荐,擢按察副使,分巡高、雷二府。益招剧贼染(注:清朝《茂名县志》记载为“梁”,《明史》应有误)定、侯大六、邓辛酉等,给田产,分处内陆为官,备他盗。广西贼犯信宜、岑溪,皆击败之。治绩闻,赐诰命旌异。遭丧,服除,改广西。猺、獞闻镛至,悉远循。

冯晓、邓公长、廖婆保、梁定、侯大六、邓辛酉这些是瑶族的首领,冯晓驻化州,甚至邓公长筑巢在当时高州府城东面五公里的茅峒(顾祖禹《读史方舆》记载: “又有茅峒,在府东南十里,四山环合,中有隙地可以藏兵,当山缺处一径迤逦,通神电以西诸路。成化二年,贼邓公长据此,知府孔镛招降之。”即今日高州城山美)。冯姓是高州传统的俚人著姓,今日高州邓姓也是客家大姓。

据2006年版《高州县志》记载,1993年高州的冯、邓、廖、梁、侯姓氏人口分别为35353、51191、16218、98984、2548人,基本都是高州的大姓,当然并非都是瑶族的后裔。冯、邓、廖、梁都是高州北部的大姓,侯姓基本分布在高州北部,俚人冯姓后裔聚居在高州北部,那里的冯姓是否有瑶族后裔需要继续探讨。

明朝的瑶寨有“里道”这一地方,有瑶族首领管理,现在泗水镇大翰村委会仍然有里道坑村,是民国著名军政人物梁华盛的家乡,梁华盛家族来源于瑶族可能性非常大。

北部狼兵首领中也有邓姓。

(三)李、唐、赵氏。

嘉靖十年(1531),阳春瑶人赵林花陷高州。动乱平息后,巡按御史戴璟巡视州境后,上奏要求复置旧电白县,他在《旧电白议官镇守》的奏折中清楚地展示了电白县迁址前后的社会情形:

御史戴璟奏其略曰:广东高州府地方东北西三面联属猺山,而狮子坡、旧电白后与信宜中道、亟口等处,实为地方要害。自汉设高凉县,梁置电白郡,国初仍元宋之旧,建电白县,以控制猺人出入之路。彼时兵威尚振,田野尚辟,人民尚聚,以故李马斌、唐文清等势虽跳梁,终不敢长驱径入高州府城者,惧此县之掣肘而蹑其后也。后因神电卫指挥马贵奏,将县治迁附该卫城中,以宽月前之忧。于是百姓相告曰:官兵尚束手退避也,我安敢执耰锄持鹬蚌也。是故骈首逃窜,以全躯保妻子为得计,而赵林花乘间扬鞭直指府库,如履无人之境。虽东北一带设狮子、电白二堡,而兵力单弱,犹一杯水扑车薪之火也。顷者,仰仗天威,大兵深入,西山一带固已荡平,而吾新人疮痍未起者,抑多矣。使当时若有所县不迁,如信宜仡仡则彼亦安能侵犯我城池,鱼肉我人民哉?今高州一府,居民咸追怨,彼时之失策而纷纷为迁县治之议。

瑶族首领有阳春的赵林花,境内的李马斌、唐文清。据2006年版《高州县志》记载,1993年高州的李、唐、赵姓氏人口分别为105080、5279、1636人。李姓是高州大姓,当然并非都是瑶族的后裔。高州北部李、唐也是大姓,赵姓为瑶族后裔可能性较大。

北部狼兵首领中也有李姓。

(四)严、龙、吴氏。

高州大坡镇格苍河桥路口有一座传说建于明朝,为纪念严戴郎、龙念三及吴念一三将平寇阵亡,功泽黎民社稷而建的藤水大庙。这些神祗基本以法名、郎名命名。据我研究所掌握的资料,法名在各地古代瑶族中都存在,但郎名则最初在桂、湘、粤、赣、闽这一边界线地域范围内的古代畲瑶中存在,高州古代瑶族也存在这样的命名系统,可以判定,高州瑶族很多来自于以上地区。

据2006年版《高州县志》记载,1993年高州的严、龙姓氏人口分别为4534、7077人。龙姓基本分布在高州东部。

(五)龙氏。

祖籍高州大坡镇的吴熙业在《平猺拓荒者吴伯超传并序》一文中记述了他的祖先故事: 

郎韶在茂名北区之东南端,东南邻电白,西北界信宜,北接阳春。面积约四百华里。山深林密,河溪交错,耕地少而人口疏。明清鼎革之际,猺族匪帮,据之作乱。有吴氏名祖式、号如玉者,身负清剿之责,不幸遇害。遗孤伯超,年仅数龄,由一姚姓老妪,秘密收留,猺匪搜之不获,始得幸免。及长,志切报父仇,乃再纠众与猺匪战斗,卒于今之平猺坳地方,歼其巨魁,余党星散,朗韶悉平。以后吴氏族人,纷纷向朗韶迁徙恳殖,形成聚族而居,致有“朗韶吴”之称。伯超之裔孙,则更被称为“裙底吴”。盖闻彼当日系由姚姓老妇罩于所穿裙下,猺匪搜查时,她神色自若而织麻如故,始得避过去。兹将朗韶吴氏族谱所载伯超公传移录于后,以见梗概:

“公讳伯超,号嗣楚,别字匡夏。父如玉公,值明清鼎革之际,猺寇乘机窃发,玉公怀澄清之志,身陷寇穴,剿猺遇害。公年仅数龄,逃匿姚姓老妪家,得免。比出险,母旋逝,零仃孤苦,赖伯父如芝公抚养,底于成立。公天性纯笃,终天之恨,痛不欲生。闻盗魁为龙某,即指天誓曰:'龙氏吾仇也,吾后世子孙,不许与其子孙通婚媾,违则不详。’其不共戴天之志,真可以感天地而泣鬼神者。公甫及冠,即裹餱粮,挟弓矢,暗集勇壮,潜入猺窟,俟巨魁于道旁,伏而歼之,(后名其地为平猺坳。)群盗次第枚平,地方以靖,父仇以伸。然猺患难除,猺役(因防猺而增设之税项)仍在,民户疲困,不堪其扰,公复为民请命,呈准两广总制,猺役始罢。迄今朗韶之得为乐土,皆公之力也。时地方有司,以公平猺荡寇事闻于朝,因功懋赏,授云骑都尉,赐郡城北门外为牧马地(今节孝坊一带),功勒县碑,世袭罔替。公以大仇已报,淡于仕途,屡征不就。生平立身制行,读书课子,一本先圣格言。后生齿渐繁,迁居平山坡。妣胡儒人,内助称贤,生五子:长兴佐。次兴东,庠生。三兴贤,邑庠生。四兴汉。五兴侯,郡庠生。后嗣复由平山迁朗韶,瓜瓞绵绵,代有闻人,盖明德之报也。”

龙姓为瑶族,大坡镇的吴姓其实也多为瑶族。

(六)甘、盘、祝、廖氏。

冼夫人庙中一般都会奉祀甘、盘、祝、廖先锋,我认为其实它们都是古代政府为了促进瑶族能够认同于汉族文化,建立起正统文化的秩序而奉祀在冼庙中的(详见我的《诸神的诞生(之四)——甘盘祝廖先锋》)。

其实盘姓是最显著的瑶族姓氏,中国的盘姓是纯粹的瑶族姓氏,基本没有其他来源,清道光《电白县志》记载:“明初电白邑中民瑶杂处……十七年(1419年)盘龙、佛子瑶首黄满山等六十人入朝贡香等物。上嘉其慕义,赐钞币遣还,免其赋役。遂录礼功,援抚瑶主,传世为土官”。据《信宜县志》记载,明永乐四至十五年,信宜瑶族首领盘贵、陆仲八、盘龙福等先后入朝进贡土特产,朝廷奖赐衣服钱银,并减免赋役。

据2006年版《高州县志》记载,1993年高州的甘、盘、祝姓氏人口分别为3153、2541、1784人。

(七)毛氏。

在陈舜系的《离乱见闻录》中记载了明朝塘缀毛姓瑶总的事情:“顺治戊子五年……郑某则出入飞龙飞虎,捆舅助兵米,捉吊瑶总毛翠华,罪其不参偈。”陈景濂在补证中记载:“万历间曾子一,闽人,住罗山,毛翠华,塘缀人,陈符经,丽山人,同食素,王江西龙虎山学法。”

高州毛姓来源于瑶族的可能性很大。高州的毛姓人口不多,据2006年版《高州县志》记载,1993年高州的毛姓人口为1239人。

(八)胡氏

据2014年世界胡氏通谱广东高州分谱编委会编著的《世界胡氏通谱广东高州分谱》记录的古丁大堂胡氏世系:一世永海公,号胜一郎。明万历四年(1576)丙子岁从韶关翁源县文安乡迁西宁。再迁大堂→二世汝松公,号伯一郎→三世翠华公,号俊一郎→四世新运公,号源一郎→五世近潮,号若海。

这里胡氏也有显著的郎名、法名系统。

据2006年版《高州县志》记载,1993年高州的胡姓人口为7426人。高州北部原黄塘墟、均墟也有另一支胡姓,他们的族谱记载其始迁祖胡志大由江西省吉安府泰和县迁来。胡志大公为元朝到正十三年癸巳(公元1353年)科进士,例授高州府茂名知县。又有说法胡至大即明成化年间进士胡璘,南昌人。《信宜人口与计划生育志》记载的信宜胡姓的资料也相似:“迁入信宜的一支胡姓原居于江西省吉安府太和县。明成化年间,胡志大因任知县而落籍高州,在北门外居住。”不过其四世祖胡荫,讳荫号光禹公,法篆胡荫四郎,显然也是法名、郎名,与大堂胡氏相类。

(九)黎氏。

高州北部黎姓为瑶族主要出自高州北部韦姓家族的口述资料,清朝初年黄塘(今高州北部平山镇)狼兵韦氏首领与瑶族黎姓首领发生了一次械斗事件,并被对方告到县府。关于黎姓的资料有待继续补充。

据2006年版《高州县志》记载,1993年高州的黎姓人口29813人,高州北部黎姓为大姓。

(十)徐氏。

主要是一支徐姓有其详细的法名、郎名系统。

高州曹岭、信宜金垌徐氏族谱记载有徐氏祖先有详细的郎名系统:

本派祖“鹤龄公第六世天字辈兄弟十三人,号称连城十三天,子孙由此繁衍生昌盛。

鹤龄→七郎→一郎、二郎、三郎→八郎、九郎、十郎→三一郎、三二郎、四五郎、四三郎、三五郎、四二郎、三六郎、三三郎→天寿→广兴(曹岭始祖)→……

(见高州(沙田镇)曹岭网:http://www./html/b-5.html

据2006年版《高州县志》记载,1993年高州的徐姓人口为8466人,主要分布在高州西部。

(十一)葛氏。

详见我的《诸神的诞生(之二)——葛三先锋》。高州大仁庙葛氏宗祠的堂号武陵,与龙氏相同,武陵是瑶族的发源地。

据2006年版《高州县志》记载,1993年高州的葛姓人口7151人,主要分布在高州北部。

(十二)

根据瑶族的法名、郎名系统,对高州的庙宇中的神祗名称进行研究,也可以寻找到一些与瑶族有关的姓氏(详见我的《诸神的诞生(之十一)——藤水大庙中具有瑶族色彩的神明》一文)

据陈冬青《高州社会历史调查》中的资料记载,高州北部、西部的一些庙宇中奉祀的神祗如下:

大井镇:青山陂头村冼太庙,原名陂头义社:正殿三神灵,后壁板相从右到左依次为冯三官、郑四尚书、张三朝官、蔡四真人、蔡一尚书、罗大人、开天李社大帝、大塘万岁大王、冯嫩大人、蔡五舍人、张十二朝官、郑念五仙姑、冯远舍人、潘八舍人。左侧偏殿冼太夫人、左右侍女,右侧偏殿土地神。

青山坡嘴村冼太庙,原名旺侯社:罗大人(庙主)、郎君先生、张十二朝官、冯三官、张二官,后壁板相梁五官、蔡一尚书、郑念四尚书、郑念五仙姑、潘八舍人、许三舍人、冯嫩大人、冯远舍人、崩塘土主。偏殿左为凌夫人及侍女,右为关帝、周仓及关平,为新建后新置。

大井镇旧墟尾灵皇冼太庙:正殿正中周宣灵皇(王),左右上司国老(尚书国老)、二皇(王)、梁三国公、三皇(王),前面站立这千里眼、顺风耳、万丈脚、五雷神,偏殿左为观音、冼太、国母、国妹,右为华光大帝、潘八舍人、容念先锋。庙宇神明诞辰还有梁三国母、梁三国妹、陈十五官、容念六先锋、李天师、五雷神。

古丁镇:大塘村大堂古庙(仙师庙):黄幸三大仙师即黄老仙师七郎、黄仙师十三郎、幸仙师八郎,还有神农皇帝、盘古大仙、佛祖、观音、皇母、冼太夫人。过去村中社庙五谷庙,奉祀盘古神农,今迁来仙师庙。

深镇镇:造贤水口村造贤古庙:正殿玄帝、关帝、康帝及马元帅、赵元帅,左侧第一间文昌和魁星,第二间观音和冼太,右侧第一间黄十三郎仙师,第二间太白星君

曹江镇:帅堂墟大人庙(帅堂冼太庙):三座建筑,中间大人庙,左边关帝庙、右边冼太庙,中间供奉梁念二大帝、潘十七舍人、康王雷元帅,左次间供四位土主,左梢间供奉关圣帝及关平、周仓两位侍神;右次间新建冼太庙,供奉冼太夫人及左右侍女,右梢间观音

霍村霍村庙:从左到右依次为本境台院药师土主、本境雷府得道何念二国公、本境邦主潘什七舍人、本境通天盘古大王、昊天金阙玉皇上帝、本境樟木大王、本境佐国侯王罗大人、本境左部提督何念一大帝、本境鸡头吉堆土主

荷花镇:上俗村上俗庙:11 个木雕神像,12纸像从右到左依次为冯十一大相公、太平官、甘三法官、陈一将军、洪禄国王大帝、遥望大王、覃一将军、黄小九官、天圣四娘、陈十五官、冯嫩大人

荷花村讲堂庙:黄牛湾三位大神、旧圩武当二座大神、旗头先锋、唐天府、盘古大王、冯二相、罗大人、秀才六官、廖一尚书、陆三天官、陈十五官,左侧偏殿冼太夫人、陈罗氏夫人,右侧偏殿古二总兵(当地古氏祖先)

以上神祗,“嫩”、“念”应是“廿”,有较大数字命名的神明的判断也应属于瑶族法名的命名系统。从中可以判断,高州郑、冯、梁、何、黄、陈、容、廖、陆、覃、潘、蔡、张、甘、盘、唐等姓氏,都可能有瑶族的成分存在。其中冯、梁、黄、廖、甘、盘、唐在前面探讨过。

据2006年版《高州县志》记载,1993年高州的郑、何、陈、容、陆、覃、潘、蔡、张姓氏人口分别为5544、40473、115726、2899、10683、4657、9714、3598、87264人。

二、疑似瑶族姓氏。

(一)陀氏。

陀姓是一个非常少见的姓氏,只分布在岭南的高州、容县、岑溪、苍梧、昭平、贺州、富川、钟山、江华等地有分布,人数不过一、两万。不过他们多不认为是瑶族的后裔。唯有广西恭城有陀姓瑶族一支来源自始祖盘仁义的记载。据《恭城文史资料》记载:明朝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唐、陀二姓由“千家垌”来到唐皇源居住。陀姓住小明源石盆村,其始祖盘仁义为纪念由“千家垌”逃脱至此,后改姓陀。

据2006年版《高州县志》记载,1993年高州的陀姓人口909人。

(二)古氏。

在《广东姓氏概况》一文中说:“古姓,是一个较为明显的客语区姓氏,梅州、河源有大量分布。粤西高州也有上万人口,潮汕地区人口也不少。珠三角的南海九江和鹤山古劳两个相邻的镇也有数千人口。”不过,我研究了高州古氏族谱的记载:“十四世祖讳恭号宽堂,明庠生,生于成化十一年,奉例(从增城)来高州择茂东平隆村安居落业。”是时,客家人尚未大规模移居高州,而且所谓的“成化年间移居高州”,基本是孔镛在任高州府官,形成的宗族造谱运动时产生的(详见的的《明朝成化年间高州地方社会的转变——“林符会”所展现的茂名地方历史》一文)。

客家人主要源于瑶畲,古姓、胡姓大概都源自于“盘瓠、盘古、盘护”,高州古姓早于客家人形成的时间迁徙过来,当时的身份可能是瑶族。

(三)高州北部、西部、东部还有一些特别的姓氏以及大姓,比如卓、俞、夏、马、谢、刘、张、卢、谭、丁、龚、蓝、任、姚、欧、杜、苏、列、阙等姓氏,都值得继续探讨其民族属性。

参考资料一。邻近地区的瑶族姓氏。

根据我收集的资料,邻近的阳春古代瑶族有盘、麦、蓝、雷、钟、苟、赵、唐姓,现在尚有盘、麦、赵姓保持瑶族身份。阳江古代瑶族有黄、彰姓,恩平古代瑶族有盘、方、唐、黄、莫、梁、谢、吴姓,台山古代瑶族有甘姓。

参考资料二。

连南县主要姓氏来源与分布

作者:许文清

连南居民的姓氏,据2004年统计,共有279个,154643人。其中瑶族人数较多的姓氏是房、唐、李3姓,每个姓氏有1万人以上,合计5.9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9.3%。

排瑶部分姓氏迁徙与分布:唐姓,南岗排的始祖叫唐十二公,油岭排的始祖叫唐郎白公,相传从湖南道州迁来连南定居,在连南已居住了38代,其后裔现多分布在三排、大坪、香坪、大麦山、涡水、香坪等镇。 房姓,火烧排的始祖为房成海公,从湖南迁来连南定居,至今已有58代。南岗、军寮的房姓约在宋元期间从道州迁来。其后裔现多分布在三排、大坪、香坪、大麦山、涡水、三江(金坑)等镇。 盘姓,南岗排的始祖为盘先师八郎,相传在元明时期从湖南迁来连南,至今已居住了40多代。其后裔现多分布在三排镇(连水、东芒)、涡水镇(马头冲)、大麦山镇(白浪、坪地)等地。 邓姓,南岗排的始祖为邓惠许守大王,相传其先祖在唐代中期从道州迁至广西,从广西迁至连州九陂,宋初迁来连南定居。金坑内田的约在元明期间从湖南江华迁来。邓姓多分布在三排、大坪、香坪、涡水、三江(金坑)等镇。 沈姓,开山始祖为沈平皇公,相传在唐代从湖南道州迁来连南,其后裔现多分布在三排、涡水、香坪、大麦山、三江(金坑)等镇。 李姓,始祖为李君护法三郎,相传从陇西郡迁至湖南道州,于宋代迁来连南定居,至今已有38代,其后裔现多分布在大坪、香坪(盘石)、三江(金坑)等镇。 龙姓,始祖为龙十九公,从道州迁英德,后迁到连南三排,至今21代。 许姓,始祖许君法院一郎,在清代初期从英德迁到里八峒,居住了2代后移居马箭、中坑、九龙寨,于清康熙年间移居到大麦山镇九寨马岭墩、庙应岗,有人口1000多人。

二、过山瑶部分姓氏来源与分布 过山瑶晚于排瑶进入连南居住,现多居住在大麦山镇黄连、菜坑;寨岗镇山联、白水坑和板洞等地。人口较多的有赵、李、祝、盘等姓氏。据他们祖传的“过山榜”记载: 赵姓,1、山联村赵氏,其先祖从南京十宝殿迁至河南开封,又经洞庭湖迁至湖南桃源县千家峒,居住了很长一段时间后,由赵子安的父辈率7户赵姓人,先后迁至郴州万林乡龙榨洞、广东乐昌、清远、阳山白莲等地,于清朝道光年间(约1840年前后),迁至连南山联凤岗山的大岭、深坑等地居住。2、白水坑村赵氏,开基祖赵有华,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从广西梧州徙居怀集县十三坑。其后裔于民国10年(1921)移居白水坑。过山瑶赵姓按“春、文、荣、进、有、龙”6个字排辈,排至“龙”辈又从“春”辈重新排,循环轮回,周而复始。赵姓迁入境内至今已依次循环第二轮,共12世,现已排第三轮。堂号为“天水堂”。 李姓,1、山联村李氏,于清道光年间(1820年前)从湖南郴州桂里冲徙居白芒菜坑,部分后裔分迁山联村。2、白水坑李氏,上祖居军寮,有李更七、李更八等4兄弟。民国元年(1912)。李更七后裔迁居大麦山塘函龙,李更八后裔迁居白水坑、桐油顶。 黄姓,其上祖在清康熙五十一年(1713)前居嘉应州(梅县),共有3子。第3子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7)迁居广东广宁;清道光十年(1830)有3户后裔迁居大麦山黄连;清道光十一年(1885)有6户后裔迁居大麦山菜坑;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有7户迁居白水坑。民国后,其后裔先后移居山联等地。 祝姓,其先祖于清道光年间(1880年前)从湖南彬松下经乐昌、乳源瑶山徙连州,再经连州迁入山联。祝姓主要居白庙、板坳。白水坑祝姓是从山联迁入。 郑姓,为过山瑶中最早迁入连南的姓氏,据考是明万历中期(1580年前后)从湖南桂里冲迁入大麦山镇菜坑村,后有部分迁山联村定居,至今已历“法香、法保、法龙、法林、法胜、法信、法前、法顺、法秀、法养、法教、法阳、法章、法喜、法潮”等15世,从湖南迁居连南至今已420多年。 莫姓,其祖先从广西迁到连山福堂,在清代迁到大麦山镇菜坑,至今已传8代。其后裔现在板洞、茶坑等地亦有分居。 冯姓,其祖先在清代从广西迁至大麦山镇黄连,至今已传8代。

参考资料三、“潇湘文化”网《瑶族最早十二姓探秘》(黄钰辑注《评皇券牒集编》,广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6月第一版。)

《瑶族最早十二姓探秘》记述了瑶族的一般姓氏:“一般盘、沈、包、黄、李、邓、赵、周、胡、唐、雷、冯十二姓……平王共赐28姓。即:盘沈包黄李邓赵周胡唐雷冯郑蒋祝凤罗庞蒲龙蓝卜刘奉戴陈文房。平地瑶有盘奉包沈唐黄李廖邓任赵周一十二姓等多种说法。如进一步对简本型赐姓统计,肯定还会增加。有学者称,可达38姓。”

在高州,盘、沈、黄、李、邓、赵、周、胡、唐、雷、冯、郑、蒋、祝、罗、龙、蓝、刘、戴、陈、任、廖姓都比较普遍,而化州还有房姓,这些高州姓氏的民族属性,可以继续探讨。当然高州瑶族也加入了不少别的民族成分,至于高州瑶族后裔人口有多少,恐怕是难以知道的事情了。

2016年6月有25日于桐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