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鬼谷子投石问路的心理探测术,秒杀“小白兔”和“老狐狸”

 逸香阁居士丽人 2019-07-13


每个人都渴望拥有读人识人的本领,然而,即使掌握揣情之道,也很难读懂所有人。

为什么?

因为有些人的自我防范意识太强,喜怒不形于色,不管内心如何翻江倒海,脸上却能平静如水,举手投足从容淡定。我们无法通过正常的揣情之道测出对方的情绪和心理。

这个时候,怎么办?

鬼谷子给出的解决方案就是运用“摩”术。

原文: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

注译:摩是揣测的一种方法。通过观察对方的外部表现而准确地判断出其内心的思想感情,从而被自己所掌握,这便是揣情的主旨。

在这里,鬼谷子告诉我们摩是揣的一种具体手段,两者的关系十分密切。揣情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达到“内符”的效果。内是内心的想法和实情;符是指外在呈现出来的眼神、表情、动作等蛛丝马迹。


对于“小白兔”,揣测其内心轻而易举,可以精准到“内”和“符”契合一致。如果遇到“老狐狸”,我们就可能束手无策了,要么无从揣测,要么通过外在揣测而来的信息与其内在实情不符。摩术就是专业对付这种人的“葵花宝典”,通过主动的刺激和试探让对方做出系列反应,从而进一步揣测其内心的真实意图。由此可见,一个人如能做到“揣”和“摩”相结合,则可通杀“小白兔”和“老狐狸”。

战国时期,张仪和苏秦纵横捭阖的武器是什么?不是刀不是剑,正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揣摩之道。汉代王充在《论衡》中如此评价:“仪秦,排难之人也,处扰攘之世,行揣摩之术。”也就是张仪和苏秦在乱世之所以能为君王排忧解难、说服天下,靠的就是揣摩之术。

什么是“揣”,什么是“摩”?

中医经典《难经》中说:“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揣”即望和闻,“摩”即问和切。揣与摩的目的都是为了准确而细致地认识和把握对方,并据此仔细斟酌施说进谋。

关于摩的具体含义,一般有触摩、接触之义,在接触中试探对方,尽力顺从对方的心意,以求亲密无间。《广雅·释诂》曰:“摩,顺也。”就是说要顺着别人的心意。当我们不知道对方的想法时,可以先顺着他,看他下一步怎么行动。陶弘景认为:“摩者,顺而抚之也。摩得其情,则顺而抚之以成其事。”可见,摩之道在于如何顺应对方脾性口味,并进一步刺激抚弄对方让对方实情暴露,然后再顺着实情去做事,如此必定能够成事。


摩是一种以言诱动的方法。我们需要对收集得来的资料,必须经过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的揣测过程,否则得到的极有可能是假信息。

在具体运用中,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摩术?

原文: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

注译:运用揣摩之术时,需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而这个法则就是隐秘。顺着对方的欲望而隐微地揣度,他的内心想法一定会以相符合的形式表现出来;既然内外呼应,就必定有所作为。

在这里,鬼谷子告诉我们摩术的使用必须要隐秘,悄无声息地进行,不可让对方有察觉。关于摩术为何隐秘及如何隐秘,在下篇还将集中讲述,在此不再赘述。

鬼谷子在此为我们揭示,摩术有两个关键点——一是“摩其所欲”;二是“测而探之”。

如何理解“摩其所欲”?

人人都是顺毛驴,你只有顺应对方的欲望,对方才不会“踢”你,才会对你放松警惕、展现本真、表露心迹,从而你才能获得丰富的实情信息。

猫吃鱼、狗吃肉,奥特曼爱打小怪兽,这些都是固有的欲望和需求。用对方最在乎、最感兴趣的东西来试探,必将水落石出、真情毕现。你看,顺着对方的兴趣爱好一经试探,真相就大白于天下。这就是鬼谷子“摩”术的具体运用。

如何理解“测而探之”?

第一种情况是对获得的信息资料进行深入的探究,按照理论联系实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反复揣摩和切磋,最终获得隐藏在事物背后的实情。

有一天,子路问孔子:“如果听到一个道理,应该马上做吗?”孔子回答:“父亲、兄长和老师都在,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最好要跟大家商量一下。”没过多久,冉求也向孔子问:“如果听到一个道理,应该马上做吗?”孔子果断地回答:“没错,听到就去做吧!”公西华听到孔子这样回答,大惑不解,求教老师:“为什么同样的问题,你的回答却恰恰相反?”孔子说:“你有所不知,子路积极大胆,做事容易鲁莽冲动,所以我建议他三思而后行;冉求做事畏首畏尾,总是犹豫不决、徘徊不定,所以我鼓励他,行动第一。”

从上述案例得知,孔子绝对是个好老师。在这里,他告诉人们好老师的标准就是要深谙揣摩之道,对弟子们的性格特点、心理活动进行深入的揣摩,透过现象看本质,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这种摩法侧重于将外部信息加以揣摩、分析、总结、推敲、检验,从而把握对方的喜好与厌恶,让自己能够更好地制定有效的说服方式和应对之策。清朝黄宗羲在《移史馆熊公雨殷行状》说:“当是时,号为能谏者,亦必揣摩婉转以纳其说。”由此可见,无论是教育弟子,还是游说进言,都需要细心揣摩对方心理、婉转陈词,才能使对方接受。

第二种情况是当我们遇到很有城府难以揣测的对象,一定要懂得试探之法。这种摩法类似于“投石问路”。一石激起千层浪,除了荡开一圈圈的涟漪,也可以探知水的深浅。有时候还能惊起一只青蛙从荷上扑通跳下水,几条鱼儿跃出水面,水鸟从苇丛掠向天空。你看,只是一个小石块,一下子就探出这么多信息!

很多小偷特别擅长“投石问路”,当夜晚潜入某家庭院准备下手之前,往往先扔一块石头,看看有什么反应,以此探清形势和实情。在战争中,聪明的将军也大都懂得运用“投石问路”,先派小众士兵跟敌军对战,胜败结果并不重要,关键是揣摩敌军在对战中呈现出来的装备、武器、士气、纪律等特点,分析和总结对方的优势和弱势,从而制订最具针对性的作战方略,这样可以确保打胜仗。

这就是鬼谷子所说的“其应也,必有为之”,因为运用揣摩之道,从外在表现到内在实情你都了如指掌,那么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将是迟早的事。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运用“投石问路”的摩术,让胸有城府、坐怀不乱的老狐狸露出尾巴来呢?

下面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个故事——

战国时期,有个楚国人涉嫌犯罪,案件由宰相亲自审理。三年以后,仍然没有定案。对这个人来说,最大的恐慌是不清楚自己的情况,可是他又没有机会去问宰相。

怎么办?

他就开始在心里揣摩,如果我真的有罪,那么我的房子、钱财一定会被没收充公,现在宰相为什么还没治罪呢?宰相到底在想什么?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他琢磨了一个摩意之策——秘密联系到一个跟宰相很熟的朋友,委托他帮自己去干一件事。

什么事呢?

其实很简单,就是让这个朋友问宰相:“那个楚国人的房子可以卖给我吗?”宰相闻听此言,摇头说“不可以,这房子不能给你住。”这意味着房子属于自己,还没被充公。如果宰相回答可以住,这就坏事了,意味着房子已经充公,宰相有使用、转让和拍卖等支配权了。这个朋友刚一离开,宰相就大叫上当,他想到这个人肯定是嫌疑犯派来探听虚实的。


当对手强大,且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我们应该怎么办?

案例中的这名嫌疑人就很聪明,在无法直接打探的情况下,让朋友运用摩意之策协助自己套出了宰相的实情。正是如此,高明的“摩”者善于独立思考,能辨察对象的内心欲求,把握对象的内心,从而巧妙设谋试探,顺应对方的实情采取进一步的行动,这样就能让对方对我们言听计从。

国时,齐王的夫人死了。齐王有七个妾,和他的关系都很亲密。可是夫人只能从中选一个,薛公想了解哪个妾最有希望被扶正,于是就献上七对样式和质量都有差别的耳环给齐王。第二天,薛公在拜见时就观察那只最美的耳环给了哪一个妾。观察到以后,他就劝齐王立那个妾为夫人。齐王果然十分满意,夸奖薛公很能领会领导的意图。

以上用礼物来“测而探之”,是鬼谷子摩术的具体运用。薛公虽然未发一言,却对齐王的心思则洞若观火,所以他的建言才能让齐王心花怒放。在商业领域,我们也可运用摩术为自己赢得先机。比如,一家单位是否需要你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你无法找到负责人,可以用摩术试探这家单位的其他关键人物即可得知实情,从而对症下药全力促成合作。

本文摘自图书《鬼谷子旷世经略》

作者:兰彦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