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狂草书法艺术的起源于发展

 网摘文苑 2019-07-14

全哥侃文化,带你了解唐张旭和他的狂草

欢迎大家来到全哥侃文化,跟着全哥一起,探寻中国书法的历史。

唐代书法之所以成为整个中国书法史上的关键时期,首先是它的“尚法”,建立法度与原则,书法终于在这个时代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确立了体格。那么,唐代“尚法”之外还有什么值得研究的现象?如果唐代是楷书最高,占据一切,行政手段和立碑风气导致举国上下、举朝上下都来学习楷书;那我们也许仍然觉得很遗憾。因为这样看来,唐代书法的艺术气氛不太浓。然而事实上,这个时候却是一个包罗万象的时代,在楷书确立的同时,还有一个草书的大盛。第一个极端是最严正,是楷,叫正楷,第二个极端是最随意的、最浪漫的、最狂放的,叫草书、狂草。最规则的与最自由的,应用的与艺术的,形成- 条分界线。这两个极端,在同个时代获得了同等的地位,说明全盛时代的弹性越大,拉力越大,它的跨度和宽容度越大,则这个时代就越了不起,令人神往。

狂草书法艺术的起源于发展

早在初唐,草书就已崛起,著名的孙过庭《书谱》和贺知章《孝经》即是初唐至盛唐草书中的两件瑰宝。贺知章草书讲究锋利话锐,以露锋为尚,似乎是在学王之外颇有自出新意之效。但可惜的是动作迅利而又显得太规范,变化不够,速度、压力、笔画的形状都还没有丰富的调节。因此不算是第-流的作品一看 贺知章的草书令人想起唐代隶书,这都是一些过 于规范(尽管表现不同)的心态,似乎与尚法的观念痕迹不无关碍。而孙过庭,则以出类拔萃的技巧,对小草书的艺术性进行了淋漓尽致的发挥。藏露转折、疾速行止、几乎无处不佳,又加以《书谱》本身是书法理论发展史上的一座丰碑;一部《书谱》可以习字兼读其文,更是绛树青琴、相得益彰,因此,《书谱》被公认为是最理想的习草范本。

狂草书法艺术的起源于发展

《书谱》是小草,虽未必狂放,但论抒情性却丝毫也不亚于狂草。孙过庭身份不高,除《书谱》传世之外,关于生平行实大都不详。而贺知章却是诗人,写《上阳台帖》的李白更是个千古赫赫的大诗人。不过我想既然孙过庭能写出书论名篇《书谱》,在文化层次上应该也没有有什么问题。因此,这还是一种文人之间的艺术追求。有趣的是,统观整个唐代书法史,楷书名家皆是公卿将相,属官僚层。而草书名家却大都政治地位不高,是文人士子之类,它似乎又与楷书的应用功能与草书的艺术表现功能有直接对应,其间,似乎也有许多令人回味的内容。

狂草书法艺术的起源于发展

狂草书的代表人物有张旭。杜甫《饮中八仙歌》诗云“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靠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张旭的形象是一-种自由浪漫、狂荡不羁的地道的艺术家形象。居然能在有身份的贵族王公面前醉酒挥毫、无拘无束。这相比于“弘文馆”里的书学博t,皇宫里的京官还有楷书手显然浪漫和潇洒得多。第二位是怀来,他也了不起,怀素《自叙帖》有诗云:“粉壁长廊数间,兴来小豁胸中气,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这也是一种非常豪放的艺术形象,“满壁纵横千万字'与“落纸如云烟“意思差不多。极艺术的、极自由的草书家形象与极正规的、极实用的精书家形象,同时并存于唐代。证明整个唐代书法艺术与实用之间又有了一种新的模式。我们看到了一种明显的交叉。张旭脱帽露顶王公前,醉后濡墨作书,这种形象是一种根本没有拘束、精神状态非常自由的形象,但张旭是否味狂放?他也有地道的楷书作品《郎官石柱记》,其端庄不苟的水平决不亚于虞世南、欧阳询。于是我们发现:在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全能型的艺术家。既能最狂放的草书,又能最工整的楷书。这时艺术家有-种很特殊的含义。在以前的所有艺术家,尽管写的作品是艺术的,但是应用的条件规定了他只能擅长什么就写什么,或者现在应用什么他就写什么。而唐代的艺术家学书法却有一个跨度:一方 面会写“弘文馆'的字,诠试官吏的字;另.一方面也会搞地道的书法艺术。从历史发展角度看,艺术与实用在唐代楷书中混杂在起不分 彼此,而从书家个人的创作意识与能力来看,则张旭又能把应用的端楷与狂放的艺术草书作了专业化的区别;一方面可以把楷书写得最具有艺术性,但不违背实用的标志;一方面也可以写非常狂放的草书以求抒情达意。著名的散文家韩愈曾写过. 篇短文《送高闲上人序》,其中谈到张旭的草书。他说张旭的草书喜怒、忧悲、欢愉、“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现在看起来这样的观点是最成熟的艺术观。-根草书的线条可以把天地万物之变全部概括进去,以韩愈一代大学问家讲这样的话,一定有他的道理。第-足见张旭的了不起;第二,也可以看出书法发展到这个阶段,的确在观念上已经相当成熟了,已经能从抽象的简单的线条里面发现天地事物之变,可以发现一个人的喜怒哀乐,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前提。韩愈未必是一个书法家,但可以证明高文化层的人对书法必然会有个比较深人的认识与把握。

狂草书法艺术的起源于发展

我们在张旭、怀素的形象中发现,一种纯粹的草书艺术书体和“尚法”的楷书形成了一种平行的复线形态。这是我们在书法史上第二次提到这个概念,与第.次的复线形态相比,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第一个复线形态是在秦代,第二个复线形态是在唐代。二种复线形态的比较,构成-种更 大的复线形态。我们可以说唐代书法是艺术的,秦代书法是实用的。如果得出这个结论的话,那么可不可以进. 步说:因为唐代的楷书已经进入艺术发展的轨道。它已经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实用,但它在当时的具体表现状况中有相当.部分实用的成份,在这种情况下,张旭、怀素的出现必然是:一个了不起的出现。当时, 整个人文环境已经出现走向纯艺术的倾向。绘画有吴道子,诗歌有李白,当然还有很多,书法家创作意识也相应地较强了。比如,盛唐时期开元天宝年间,就有“三绝”。 裴旻有剑舞,李白有歌诗,张旭是草书,号称“三绝”,诗是唐代的主要文学形式,其地位很高。书法能够和它相提并论,证明唐代人把书法完全看成是艺术的,不是艺术不可能并列,这是一个简单的结论。甚至连当时的吴道子绘回都没有列为三绝(当然后来也有称吴道子绘画是“绝”的),书法的地位提高得如此之快,与张旭、怀素的创作过程充满艺术浪漫情调有密切的关系。书法是艺术,所以能够和歌诗、舞剑相比。张旭是这样创作的,张旭观“公主与担夫争道”悟到很多道理,这是种艺术的领悟。见公孙大娘舞剑器”而草书大进,这也是一种艺术的领悟。如果“公主与担夫争道”这个故事确实的话,那这是一种从自然现象中找到灵感。而观“公孙大娘舞剑器”则是从姐妹艺术的原理里悟到了草书艺术的表现力。这种发展和发拥完全是艺术性的,里面不掺杂任何实用的成份。当然怀素也很了不起,“观夏云多奇峰',怀素能在夏云里究竟能悟出些什么?我们现在也只是一种猜测而已,并没有具体的含义界定。那么这和张旭观“公主与担夫争道”等故事,应该是比较吻合的。他们都是从自然现象中间找到种领悟。所以张旭和怀素是唐代草书发展的极则。这种草书发展的极则的出现,证明了书法有充分的能力在艺术上开拓自身。书法依附于文字,这是一个没有办法摆脱的束缚,有它的规定。但是,书法开始在有限的范围里进行一种尝试, 它走出了非常宝贵的一步, 它开始追求纯艺术的 书法表现。

狂草书法艺术的起源于发展

跟着全哥一起,探寻书法文化的悠久历史,我们下期再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