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里为什么会出现篆字?
马贺山
著名的宰丰骨匕刻辞以刻划讲究,装饰精美,笔法超群被学界定为是商朝甲骨文中罕见的精品,是五期帝乙帝辛时的典型的代表作。它一面刻着古代的兽面、蝉纹和虺龙纹,纹里镶嵌有十四颗绿松石。另一面有字数不等的两行刻辞,总共刻有二十七字:“壬午,王田于麦麓,获商戠兕,王易宰丰,寝小(矢旨)兄,在五月,唯王六祀彡日。”记载帝乙或帝辛将猎获的犀牛赏赐宰丰之事。
该版甲骨为牛肋骨,不同于其它殷墟卜辞,是记事刻辞,属稀有之物。最初由顾鳌收藏,据传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在安阳出土,一九五三年由著名文物鉴定家及图书版本专家徐森玉,代表文物部门,用一万人民币从个人手中购得,由故宫收藏,后来转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即今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对于这样一版令人瞩目的甲骨,许多著名的甲骨学家如郭沫若、李学勤、徐中舒、商承祚等,都有过释文和评论,并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尽管有的认为是五期帝乙或帝辛时期的甲骨,或是四期文武丁时期的甲骨,都相差不了几年,其年代断定还是比较接近的,应该说观点是一致的。
笔者是一个甲骨后学的晚辈,虽年近古稀,仍想在鲁班面前,一拭伸手,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商朝甲骨文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笔道细、直、硬,让人一目了然,用刀锲刻,锋芒毕露,可以说,这是商朝甲骨文的总的时代风格,是时代的烙印,谁也改变不了的,尽管五期甲骨文各有各的特点,但它们的共性,细硬、坚挺、入骨三分,刀痕明显,足见锲刻者的功力。而宰丰骨匕刻辞则不具备上述特征,它的笔道肥厚,圆润,完全看不出是用刀刻的字,再细看,你会发现它们一个个又都成了篆字。
甲骨文里为什么会出现篆字?这种现象在十五万片众多的甲骨文里是少见的。有的人也感到了这是个问题,他们解释说,这是用毛笔先在骨上书写,然后再用双刀和多刀进行雕刻,即能出现象金文一样的效果。我说这只是一种个人推测,并未得到实践的检验,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
宰丰骨匕刻辞不仅在书体上,与刀刻的甲骨文不同,而且在内容上,也有其独到之处。首先我们来看看它为什么被定为是帝乙或帝辛或文武丁时期的甲骨?从该骨文字的内容上看,并没有显示出是帝乙、帝辛或文武丁的任何的痕迹,相反,它与帝乙、帝辛、文武丁时期的甲骨,也有明显的不同,帝乙或帝辛、文武丁时期的甲骨,都是单刀雕刻,笔法瘦硬,字小工整,多方笔方角,而宰丰骨匕刻辞笔法圆韧、柔和,笔道肥硕,字字皆是圆角,可以肯定的说,它不是用刀刻的,是用金属棒烧红烫成的,因为在商朝甲骨文之前的先民们,都曾在象牙和龟甲兽骨上,用金属棒烧红烫成文字,而且是篆字。何以见得,笔者曾用十倍的放大镜,仔细的观察过一些未知的象牙文和龟甲文,上面的篆字皆是用金属棒烧红烫成的,而且还保留着烧焦的痕迹,故笔者推测,在商朝甲骨文之前,一定有过先人用金属棒烧红烫成文字的事实。
甲骨文里为什么会出现篆字?这种现象在十五万片甲骨文里,尽管是少见的,但这决不是孤例,在殷墟博物苑的网站上,有一片标着13号的甲骨,也全是篆字,也是用金属棒烧烫而成,这足以说明,在商朝甲骨文用刀刻文字之外,还有一种是用金属棒烧烫而成的篆字存在,这种篆字究竟应归于什么篆字?是何朝何代的篆字?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篆字的具体情况,人们都知道小篆,是秦朝李斯创造的,又叫秦篆,是秦朝的官方文字,它是李斯根据周朝的大篆,删繁就简,省改而成。周朝的大篆是宣王的史籀创造的,又叫周篆,是周朝的官方文字,那么史籀创造大篆,又是根据什么呢?文献典籍上记得一清二楚,请看下面的一些记载:汉许慎《说文解字●叙》:'今叙篆文,合以古籀' 。古籀即 '古文'、'籀文'的合称。此处的籀文是指史籀所创的十五篇,而古文则是指仓颉所创。《吕氏春秋》:“史皇作书,仓颉氏也”,又云:“仓颉造大篆”。李斯也曾说过:“上古作大篆,颇行于世,但为古远,人多不能译。今删略繁者,取其合体,参为小篆。”
在先秦人的心目中,古文和大篆是一回事,都是仓颉所造。李斯在这里所说的上古作大篆,决不是指几百年前的西周末年的史籀所作的大篆,而是指近三千年的仓颉所造的古篆,也叫古文篆。
,李斯的小篆由于离仓颉造篆书的年代很古远,再者其字难译,经删繁就简,才产生了小篆,李斯曾在秦国首相吕不韦的门下作过食客,他很有可能和其他门徒一同编写著名的史书[吕氏春秋],深知书中仓颉造大篆一句的真正含义,所以才说小篆出于上古之大篆,而非史籀所作籀书十五篇,当时籀书也曾称复篆,所谓复篆即指对仓颉大篆进行省改、删简就繁后的周朝的一种官方文字书体。《五十六种书并序》_十六、复篆,因大篆而重复之,亦史籀作。汉武帝用题建章阙。在先秦人眼中,所谓大篆是指仓颉所造古篆,古文篆,即古文,而周宣王时期的史籀,所作的十五篇籀文,当时被称为复篆,到汉朝时,才被称为大篆。按理说,在古篆和复篆之间,还有夏篆一说。郑杓、刘有定《衍极并注》中说:“曰复篆,亦籀所作,因大篆而重复之,其法类夏篆,汉武帝以题建章凤阙。”这里所说的夏篆,即指夏朝的官方文字。由于长期以来,古文字界一直把商朝甲骨文当成中国最早的文字,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而从来不提仓颉古篆和夏篆,即使提,也要加上伪说或伪托,如夏篆
传说中夏代的文字。一般以为周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始为篆字,此'夏篆'所言之'篆',泛称也。从考古实物来看,尚未发现确切可靠的夏代文字;如有之,则必较甲骨文更原始一些。古人多有以金文大篆附会夏篆之说,凡此种种,皆依托之伪说。
后魏江式《论书表》:“臣闻庖羲氏作而八卦列其画,轩辕氏兴而灵龟彰其彩。古史仓颉览二象之文,观鸟兽之迹,别创文字,以代结绳,用书契以纪事,宣之王庭,则百工以叙载之方册,则万品以明迄于三代。厥体颇异,虽依类取制,未能悉殊仓氏矣。故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以六书,一曰指事,二曰谐声,三曰象形,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盖仓颉之遗法也。及宣王太史籀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同或异,时人即谓之籀书”。后魏江式认为,籀书源于古文,或同或异,或增或删,演化而来。这在古代的一些著作中,看法基本一致,古文又叫古篆,也叫古文篆,被视为汉字最早的书体。明赵宦光《寒山帚谈》卷上《权舆一》论'九体书':“二曰古篆,三代之书,目见(左目右见)于金石款识。”
古文或异者,也就是太史籀就古文加以增损而成,故大篆又称为“籀文”。因此后人都认为大篆是古文之后的一种形体了。
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辨证的发展》认为:"篆者掾也,掾者官也。汉代官制,大抵沿袭秦制,内官有佐治之吏曰掾属,外官有诸曹掾吏,都是职司文书的下吏。故所谓篆书,其实就是掾书,就是官书"。
【1】商朝甲骨文是一种民间使用的俗体字,被裘锡圭先生称为:“特殊的俗体字”,它是用刀刻的,显得自由、草率、随意,文字形体不固定,异体字很多,在五期的商朝甲骨文中,尽管大小不一,风格各异,但总的趋势是一致的,商朝甲骨文里不应该有,也不可能有官方文字——篆字出现。
【2】从历史文献上看,甲骨文之前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曾经有过各种篆字出现,其中包括仓颉大篆[又称古篆、古文篆]、夏篆、蝌蚪篆、钟鼎篆、倒薤篆等。由于认识上的偏见,我们一直把甲骨文当成中国最早的文字,对以前出现的篆字,一直视为伪书,伪作。现在有重新认识的必要。
【3】中国的文字的产生和推广始终是由上到下,由官方到民间这样一个顺序进行的,而不是象某些人讲的那样,文字是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成篇了。这是对文字的产生和推广的一种错误推导,是违背历史真实的。
【4】金文和甲骨文是同一时代同一体系的文字,金文较甲骨文靠后一点,有相当一部分金文甚至保存着比甲骨文更早的写法。在已发现的夏代甲骨文、夏代象牙文、夏代玉版文字中,皆是非常讲究、美观、整齐、对称的篆字,是一种很进的文字,而商周甲骨文、金文,则显得很象形,很不规范,很草率,很倒退,我称它们为带尾巴的毛孩,是文化上存在着的一种倒退的返祖现象。
【5】将所有的带篆字的甲骨文,从十五万多片的甲骨文里,细心的剥离出来,给归入夏篆或古篆的范围之内。例如将宰丰骨匕刻辞和殷墟博物苑网站上的13号甲骨,重新定为夏代文字,这也是一种实事求是的表现。


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宰丰骨匕刻辞

殷墟博物苑网站13号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