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写不出《静静的顿河》

 墨香hh2oczyiot 2019-07-15

我们为什么写不出《静静的顿河》

石凌

建国以后,我们也出现了很多史诗性的作品,但没有一部作品能达到《静静的顿河》一样的高度,笔者不止一次在几个研讨会现场听到白发苍苍的老者呼吁:新中国建立后发生了不计其数的历史大事,可是我们没有一部作品对战争、对历史进行深刻的反思;当代中国发展变化日新月异,我们应该产生像巴尔扎克与肖洛霍夫这样的伟大作家……呼吁归呼吁,我们还是没有出现这样一部对战争、对历史进行深刻反思,为世界文学长廊留下经典艺术形象的长篇小说。

是我们的作家缺乏巴尔扎克与肖洛霍夫一样的才气吗?在探讨这个问题前,我们先看看,《静静的顿河》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静静的顿河》诞生于苏联建国之初思想界的大清洗时期,在追问历史与生命安全之间,多数人选择了避害趋利,闭紧嘴巴,不得不说的时候,就说一些不关痛痒的假话、空话。但即使面临被流放、被驱逐,甚至被割舌、被杀头的危险,仍然有一些勇士要说出真话,要对历史负责,索尔仁尼琴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肖洛霍夫、帕斯捷尔纳克等没有盲从权威,从现实的沃土里掘出清流,创作了《静静的顿河》《日瓦戈医生》等杰出作品。

是政治正确第一,还是文艺真实第一?一直是苏联与新中国文艺界争论不休的话题。如果按政治正确第一的原则,肖洛霍夫选取的主人公葛里高利不仅政治立场不坚定,而且品德有问题。他时而是红军队伍里的英雄,时而是白军阵营里的勇将,最后还成了苏维埃政权下的叛匪。他一辈子与有夫之妇阿克西妮娅保持着情人关系,逼死一心一意爱着他的妻子娜塔莉亚,同时,作家对他在战争途中与偶遇女子的一夜情也没有放过。如果用中国的道德标准衡量,葛里高利显然是一个不值得为之大书特书的反面形象,肖洛霍夫却对这样一个人物不吝笔墨,是“三观”不正的表现,应该大肆批判才对。但小说一经问世,就得到了当时的苏联文学领袖高尔基的高度赞扬与大力肯定,原因何在?

首先,作品对顿河两岸的风土人情作了史诗般的描写。顿河两岸风光旖旎,年轻小伙子与情人在草垛子下面幽会……在风景如画的顿河两岸,不光有爱情的生发,还有牧民的生产劳作,他们世世代代生息于此。阅读《静静的顿河》,读者看到的不仅是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和一群血气方刚的哥萨克农民,而且有一幅幅连续不断的顿河风光图。

其次,作品描述了一群底层小人物葛里高利是一个普通农民,他本性正直,因为在结婚后仍与有夫之妇阿克西妮娅保持情人关系被父亲逐出家门,他曾在地主家里打工。卫国战争爆发后,作为成年男人,他不得不扛枪跨上战马离开自己的村庄与情人。不管是在红军阵营,还是在白军阵营,葛利高里都英勇善战,在父亲灌输给他的思想中,一个男人应以承担保家卫国为荣。但是,持续不断的战争不仅毁灭了他的家园,也粉碎了他的英雄梦,他的哥哥、父亲等同村成年男子一个个在战争中惨死,他与情人数度奔逃,想过上不为人知的自由生活,但就是这点小小的愿望亦无法实现。当他退役回到家乡后,却因为参加过白军这个经历再一次面临牢狱之灾,为此,他不得不再次逃亡,途中巧遇叛军,与之同流合污。当他意识到叛军只是一群乌合之众,不可能承担起保卫家园的重任时,便悄然离去,潜回家乡,约上阿克西妮娅再次逃亡。前无去路,后有追兵,阿克西妮娅中弹身亡。葛里高利带着憾恨潜回家乡,村子里只剩下一群寡妇,家里只剩下他儿子一个亲人。他虽然回来了,但显而易见,新政权不会放过他。

葛里高利的遭遇很有代表性,他代表着广大底层农民,他们才不管什么主义、政党,他们只想过上安稳日子,他的动摇与坚持都没有逃脱一个普通农民的心理,他没有更高的精神追求与信仰支撑,他行为的出发点是人的本能促使。他自始至终都保持了一个农民的本色,他的行为、他的心理、他对阿克西妮娅不绝的爱情有着人的本性。作者没有拔高他,也没有贬低他,战争未能使他变得更高尚或更卑鄙。

《静静的顿河》自诞生至今已近百年,吸引了全世界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阶层读者的喜爱,其根本原因是作品始终把人的生命及尊严放在第一位。作品把葛里高利置于各种矛盾冲突中,彰显人性的光明与幽微。困惑葛里高利的两个主要矛盾一是战争,二是爱情。他爱着阿克西妮娅,但她已是人妻,而他迫于家庭压力,不得不娶娜塔莉娅。婚后他继续与阿克西妮亚保持情人关系,娜塔莉亚不惜以死威胁,也没有留住他的心,他带着阿克西妮娅私奔。就情感而言,他一直处于妻子与情人纷争的漩涡里,他对妻子有的只是爱怜,而不是爱情,不管外界压力多大,他都没有忘记挽回爱情。除了情感与婚姻这盘棋,作品还把葛里高利置于各种政治巨浪的冲激中,他的摇摆不定,他对战争的质疑与厌倦,都符合一个普通人的心理。阿克西妮娅更是一个张扬个性的哥萨克女子,她敢爱敢恨,她的叛逆、坚韧与反抗都不同于旧俄时期的贵族女子与下层女仆。她是爱情至上主义者,也是一个情感与婚姻被时代与传统力量肢解的受害者。

一部好作品是一面镜子,不仅能让读者看到已经逝去的时代风貌,也能照见自己与周围人的影子,《静静的顿河》就是这样一部作品。

反观中国写战争的小说,大多充斥着对战场血腥场面的渲染,对暴力的颂扬,对英雄人物的膜拜,缺乏从普通民众的立场审视战争,对广大在战争中沦为炮灰的普通战士往往一笔带过,无人关注他们的思想、感受,仿佛他们天生就是为英雄铺路的垫脚石。这些小说中的人物普遍概念化、扁平,虽然正能量满满,却没有一部能与《静静的顿河》比肩。

两相比较,不难看出,俄罗斯作家比中国作家勇敢得多,在他们心中,人高于一切,而不是政党与国家!作家不是太阳、月亮,不可能永远发光发热,作家也是普通一员,有人的狭隘、遭遇,只是比普通人更敏感而已,如果他们能蘸着血、和着泪,把人民的形象画下来,把自己与他人的遭遇真实地表现出来,留存于世,就已经尽到了自己的职责。一个作家在写作的时候,如果一直用家国情怀与英雄主义观照,他能写出真实反映历史真实的作品吗?

反观中国人的写作,自从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把文章提到“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这一高度,历代统治阶级就在努力倡导作家要为政权服务,要有使命担当,要讴歌国家和英雄,作品要充满正能量,唯独没有提到人,人的欲望、恐惧与人性的幽微,应该是文学作品要表现的主要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