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图书馆咏叹调

 金麟167 2019-07-16
一/生/最/大/的/嗜/好/是/读/书

  和许多读书人一样,我对图书馆有着持久而浓厚的热爱和向往。回想起来,和图书馆结缘,最早还是在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时图书的种类不多,大多数家庭经济条件也不太好,维持日常生活开支之外,没有多少富余的钱用来购置图书,同学们的课外阅读活动受到很大限制。但大伙儿的求知欲却与日俱增,彼此之间常常传阅着一本图书,有时候传着传着,书弄丢了或破损了,也就免不了闹出些影响团结的别扭。班主任李老师便与我们几个班干部商量,建议我们把自己的藏书——其实也就是一些连环画和革命回忆录、英模人物事迹汇编等集中到一起,办个“小小图书馆”,让书能够有序地“流动”起来,方便大家的阅读。

  我们一致赞成李老师的建议,踊跃地将自己积攒零花钱所购买的书籍拿了几本出来,林林总总,大约凑齐了三四十本。李老师帮我们找了只小木箱,在箱盖上贴上一张写着“小小图书馆”几个字的字条,商定了借阅规则,图书馆就算是开张了。几个班干部轮流值日,掌管这个微型的“图书馆”,为大家提供服务。从周一到周六,每天上午两节课后和下午放学前的空闲时间“营业”,同学们都排着队的来借阅。这些书虽然新旧程度不一,版本大小各异,但绘制精细,内容又涉及古今中外、文史科技,也算是给大家打开了一扇知识的窗口。在小木箱里的图书被传看了几遍之后,我们又通过班级集体勤工俭学挣的钱,添置了十几新书丰富了“馆藏”,满足了大家的阅读需求。这个创意在校园里受到称赞,在我们的示范作用下,其他班级也都开办了这样的“小小图书馆”,各班的图书馆之间还定期交换书籍,同学们的阅读热情空前高涨。

  受这件事的启发,我和几个同龄的邻居伙伴在寒、暑假里合作开办了“假期图书馆”,发动大伙儿拿出自己的书放到一起,轮流借阅。图书馆吸引了街坊中许多同龄人,一些调皮闹事的孩子们也常来找我们借书看,不再整天舞棍弄棒,“打游击”、“抓特务”、“藏猫猫”的满街乱窜了,能够静下心来借本书看看,还能给弟弟、妹妹们讲故事,大人们省了不少心,小伙伴们也获得了知识。“假期图书馆”能起到这样的作用,有点出乎我们的意料,也更让我们认识到了它的价值。

  再以后,马克思在英国大英博物馆图书馆苦读、写作的故事成为了我们最经典的励志教材。“D行第2号座位、座位下深深的脚印”,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马克思刻苦研读的身影,更让图书馆在我们心中增添了一份神圣的色彩,盼望着自己也能坐进那样的环境里,去苦读、去写作。然而真正意义上的图书馆,对于少年时的我却是可望而不可及的。那个时候,县里只有一个图书馆,设在县工会大楼的一层,也就一百多平米的样子,几组高大的书柜将其隔成了内外两间,里面是书库,占了总面积的三分之二还多点,外面的一间约30平米,为读者办理借阅并兼作阅览室,放有一张长条桌、两条长凳、一只报架。书柜面向读者的一面是透明的玻璃,能看见柜子里一层层整齐码放着的图书的书脊,借阅者选中一本书后,工作人员便会按他的指点从中抽出来。从图书馆借书是要有借阅证的,而证件的办理只针对县直机关干部,我们这样的普通工人子弟不在此列,只能是到阅览室看看不多的那几份报纸,或者趴在书柜外面,透过玻璃,欣赏欣赏那些书脊,默默地念一念书名,内心不止一次地想:要是能有张借书证多好啊。

  没法从图书馆借书,父亲便托几个朋友帮忙,带着我去他们单位的内部“图书馆”——资料室找些书来看。这些资料室藏书实在是太有限,很少能找到我所能看的书,所以常常满怀希望而去,带着失望而归。恰好有个同学的父亲通过关系办了张县图书馆的借阅证,而我和这个同学平时关系又很要好,于是,我就常常跟着他一起去图书馆借书看,彼此的友谊也在图书的借阅过程中越加深厚起来。

  领略到正规图书馆的尊容,还是在我考进了大学以后。第一次走进当时号称西南地区第一的校图书馆,我真的是有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般。宽敞明亮的阅览室、经典荟萃的藏书楼让我有了一种遨游书海、倘徉书山的快感!自习温课、考前复习、浏览报刊、阅读经典,在“三点一线”的四年大学时光中,图书馆成为了最重要的一“点”。同学们都喜欢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思考,每天去图书馆抢占座位就成为校园学习生活的一个重要项目,大伙儿都乐此不疲。图书馆在方便大家学习的同时,也给不同系别、年级同学之间的接触、交流创造了条件,有的同学以书为媒,牵手学兄、学妹,“知识就是力量,阅读升华情感”,图书馆既是读书的佳境,又成为爱情的温床。

  校图书馆的大楼后面,有一栋建造于民国初年间的三层砖木结构的小楼,据说是学校最早的图书馆,后来作为了新图书馆的补充。那里集中珍藏着一些早年的报刊,只对高年级准备作论文的同学开放。门面不大,一进门就能看到一只高高的书目卡片抽屉柜,右手边是一个像是车站售票处一样的小窗口,为阅读者办理借阅手续,左手边则是一道很窄的木制扶梯,因为年代久了,走在上面它似乎有些不堪重负,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像是在提醒你要放轻脚步。上到二楼,有一间阅览室,阅览室外还有一长条类似阳台的空间,放有几把带扶手的藤椅,平常日子,去了总能有几张空闲,而到了临考或是论文写作的关键阶段,这里的座位就相当紧张。坐在那儿翻看一摞摞早已发黄的老报纸,寻觅那些成为历史的新闻,看累了就把目光投向不远处的树林,听听树林中的鸟鸣,会让人产生一种历史与当下融为一体的穿越感,很是惬意。

  大学毕业,我到了一所高校的宣传部任职,上班第一天,知道部里有个资料室,收藏有好几百册图书,还订有省内外的十多种报刊,其中有不少是文学艺术类,和我所学的专业合拍,一时很是开心,便主动申请在工作之余帮助做做资料室的日常管理。部领导很信任我,也觉得一个年轻人爱读书是件值得鼓励的事,并把资料室的钥匙给了我一把,方便我随时出入。每年部里有一些购置图书资料的经费,领导也往往征求我的意见,买来一些新书充实到所藏中。部里当时就我一个年轻人,单身一人,没多少生活琐事要劳神费心,所以,基本上是以办公室为家,而这资料室也就成了工余时我的“专属图书馆”,经常在那儿待到深夜,看书,写些工作所要的材料,当然也做些自己专业的研究和写作。无数个安静的夜晚,这一方小小的空间让我的精神和心灵有了寄托和安放,感觉如同回到了学生时代。部里分工让我管理校广播室并担任校刊的编辑,一些热爱文学的学生通讯员、编辑也常来资料室和我交流、研讨,商量校刊的报道选题和校广播台的节目编排,趁这一工作之便,他们也时常从这里借阅一些图书。直至今天,当年的不少同学还常常念叨那段时光,对从那个资料室获得的充实和收获感怀不已。

  如今,“知识改变命运”早已成为社会的共识,“全民阅读”的氛围日益浓厚,图书馆成为了各地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荟萃天下好书,益智中华儿女”,图书馆的社会公益服务性得到了极大程度的体现。从城市到农村,不同格局、不同规模的图书馆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即便是偏远的乡村,也建起了“农村书屋”。在北京,国家图书馆的雄伟大气、馆藏图书的丰富更是令人叹为观止。然而,在这一片繁荣之下,我竟感觉到时下的图书馆有些仪式重于内容。阅读本应是件轻松愉快的事,可这些图书馆却有种种的限制,如不让带包、不让带水等等,把阅读弄得像是朝圣。还有,让数百人同时集中在一个空间里正襟危坐,连翻阅书刊、记录摘抄都得小心翼翼,避免弄出响声影响他人,一切场景、人物都在监控之下,凡斯种种,无形中给阅读者增添了心理上的负担。如果马克思生在今天他是断然不可能读到兴奋之处,双脚在地上磨蹭以释放阅读的喜悦了。阅读的乐趣遭遇折扣,图书馆似有被当作观光游览景点的趋势,也不乏有少数的“图书馆(室)”成为形象工程之嫌。因此,我觉得,在当今,是不是可以对图书馆的布局、管理作一些调整,给阅读者更大的自由和空间,让更多的人愿意去图书馆阅读,去享受书香给心灵和思想带来的愉悦。

  书籍是人类的朋友,也是人类的老师。我相信爱书的人终生会对图书馆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感。打小萌发的那种对图书馆的热爱,也让我时常想,等到自己花甲之年,远离了整日忙碌、喧嚣的职场,如果能找一家或是办一个图书馆——不需要豪华的排场,哪怕是草庐茅舍,只要能遮风挡雨、书盈四壁,既可尽公益之心,为阅读者提供服务,又能让自己的余生晚年享受书香的浸润,岂不是一件很美的事?


作者 / 查理森

总监制 / 海云

执行主编 / 张燕

副主编 / 跃升

责编 / 张燕

制作 / 兰宇 跃升

光明日报 · 阅读公社工作室 

微信:yuedugongshe01   QQ:2223488253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