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安,老朋友》是一档面向中老年人的朗读才艺展播栏目,主播是【养老管家】的签约“粉丝”。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域,曾从事不同的行业,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奉献出了人生最美的韶华。 退休后他们因共同的爱好汇聚在银龄广场这个网络社群平台,与大家一起诵读诗文,品味人生,丰富自己的老年生活,让生活变得更加充实和精彩。 音频是由“粉丝”们自己用手机录制的,虽然听上去不那么完美,却是传递正能量、展现美好生活的最真实声音。 愿《早安,老朋友》能在清晨为您带去一丝温暖、一缕清新、一点回味…… 点击下方音频收听 主播:雯潇 50岁,养老管家签约“粉丝”,来自香港;曾在澳大利亚、西班牙、美国等外资企业担任高管;喜欢唱歌、运动、学习语言等。 衰老是个被灌输的概念作者:陈赓 在好莱坞影片《倒时钟》里面,詹妮弗·安妮斯顿出演了朗格教授,电影主线是她在1979年做的一个实验。 在匹兹堡的一个老修道院里,朗格教授和她的学生精心搭建了一个“时空胶囊”,这个地方被布置得与20年前一模一样。他们邀请了16位老人,年龄都在七八十岁,8人一组,让他们在这里生活一个星期。 这一个星期里,老人们都沉浸在1959年的环境里,他们听五零年代的音乐,看五零年代的电影,读五零年代的报纸和杂志,讨论卡斯特罗在古巴的军事行动,观摩美国第一次发射人造卫星。 他们都被要求更加积极的生活,比如一起布置餐桌,一起收拾碗筷。没有人帮他们穿衣服,或者扶着走路。唯一的区别是,实验组的言行举止必须遵循现在时——他们必须努力让自己真正生活在1959年,而另一组控制组用的是过去时——用怀旧的方式谈论和回忆1959年发生的事情。 实验结果是,两组老人的身体素质都有了明显改善。他们的视力、听力、记忆力都有了明显的提高,血压降低了,平均体重增加了3磅,步态、体力和握力也都有了明显的改善。 相比之下,实验组“生活在1959年”的老人进步更加惊人,他们的关节更加柔韧,手脚更加敏捷,在智力测试中得分更高,有几个老人甚至玩起了橄榄球。这么多年来,对于这个实验的质疑从来没有停止过。毕竟,这是一个田野实验,因为缺乏实验室的控制,一个结果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事实上,直到今天,朗格教授仍然难以解释,那一个星期里,这些老人的大脑和身体之间到底发生了怎样的交互。 唯一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老人在心理上相信自己年轻了20岁,于是身体做出了相应的配合。为了维持时间感,那些实验组里“真正活在1959年”的老人必须付出更多的“专注力”,即更有意识的“活在当下”,因此他们的改善也更加明显。虽然不至于“返老还童”,但这个实验至少证明了,我们生命最后阶段的衰老并非是不可逆转的。 朗格教授还说,“衰老是一个被灌输的概念,老年人的虚弱、无助、多病,常常是一种习得性无助,而不是必然的生理过程。” 关于衰老的很多思维定式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人老了,记忆一定会衰退吗? ……… 版权说明:文章源于网络,网络素材无从查证作者,原创作者可联系我们予以公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