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通过劳动才能塑造孩子,这是大自然的设定

 米知山 2019-07-16

我在这里使用的是“劳动”二字,而非“工作”二字。熟悉我一直强调“言即肉身”的读者朋友们应该都能体会。

劳动——自己付出时间、心血、辛勤的做事,目的是为了做成一件事,并且没有人会为此给我们发放工资

工作——自己付出时间、心血、辛勤的做事,目的是为了让雇主给自己发放工资。

我们会发现,每个孩子都渴望劳动,彷佛真的是大自然刻在他们DNA里的东西。当他能爬行的时候,他绝不会偷懒,而是到处爬;当他会走路的时候,他使着劲要挣开大人的怀抱去地上走;孩子能正常奔跑说话的时候,他什么事都会抢着说:“我来!”,“我可以做”。

于是,我们会发现3岁的孩子渴望去洗碗;渴望大人给他买儿童扫帚,因为他想要去扫地拖地;他会帮忙拜访玩具、椅子……

这是为什么呢?还真和大自然的设定有很大的关系。

人类和所有动物在结构上的巨大区别是:我们有灵巧的双手。我们通过双手来制造工具,使用工具,所以我们需要通过双手的常常劳动,来进一步激活大脑。人类在双手的劳动中创造自我

蒙台梭利就强调过这一点。她写到(当然,她使用的词语是工作,而不是劳动,因为我个人对词语的使用要求精确,所以我都把无偿的工作称之为劳动):

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那就是儿童可以通过工作恢复到正常状态……儿童渴望工作,这是他们生命本能的一种体现。只有在工作中,他们才能塑造自己的个性。人都是在工作中成长和发展的,不管是他人的关心爱护还是自身的身体健康,都无法取代工作的价值

所以,我们的孩子如果要提出劳动,只要不是使用刀等危险工具的,请放手让他去劳动,比如拖地,就一起拖地,所以根本不用担心孩子做的不好,自己还得重新做一遍。就一起做,即可。如果过分溺爱孩子,给他们做家务的劳动机会都没有,他们的自我塑造就会有缺失,因为大自然这么设定了,我们却要违抗大自然而行,长期来看,必有大代价。

就好像大自然对我们人体的设定是:我们身体不适合直接摄入糖分,而应该是食物经过人体自身的酶及消化后产生糖分。所以我们常常喝可乐,喝奶茶,吃白砂糖,短期看不出什么,但是长期看就是:肥胖、糖尿病(这真是一个可怕的疾病)。

而且,正是由于大自然这样的设定,我们成年人也是需要不停的劳动。试想:你现在就退休了,而且退休金很不错,但是得让你每天不劳动:饿了有人给你送饭,困了就马上上床睡觉,大把清醒的时间都不允许劳动,只能躺在沙发上看电视或者眼睛看着窗外发呆。这样过不了1个月,你就会发疯的,心理状态很糟糕,你会渴望劳动,你甚至愿意给别人做饭并且付钱给他。

退休生活的老年人,为什么都要去旅行,去养花养草,去买菜自己做饭,结伴去跳舞……就是因为真正不劳动,完全什么事都不用做,人就会迷失,人就会丧失自我在空虚无聊中。

罗伯特-清琦在他奋斗了很多年,终于财务自由之后,他开心的宣布,自己今后就开始过退休生活了,什么都不干,就整天懒散,再不想辛苦工作了。他开始每天看着他老婆还在继续忙着事业,自己每天却不知道做什么,每天就是看电视、不停的往嘴巴塞食物……不到一个月,他就快憋疯了,赶紧出来劳动,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劳动。他就想起他另一个富有的朋友曾对他说过的话:真正什么工作都不做的生活,最多过1年就好了,再长了,人会发疯的。

我们每个人每天可以劳动的事情有很多:读书学习、锻炼身体、买菜做饭、洗衣拖地、职场工作、创业打拼……具体做哪些个不重要,重要的是每天需要劳动。这是大自然的设定。毕竟她让我们成为了人,而不是成为圈养的猪。

禅宗的僧人就是不仅仅坐禅,他们还自己做饭、打扫、烧洗澡水和干农活,真正做到自给自足。根据禅宗的教义,这一切的劳动与坐禅相同,都是一种修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