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药与方剂基本知识

 七月枫二 2019-07-16

一.历代本草代表作简介

(1)《神农本草经》: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初步奠定中药学理论基础。

(2)《本草经集注》: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本草代表作,作者是陶弘景。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初步确定综合性本草著作的编写模式。

(3)《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是我国隋唐时期唐代的本草代表作。由李勣、长孙无忌、苏敬等21人合力编撰而成。最早的官修药典性本草著作;开创图对照编写模式。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本书简称《证类本草》,是宋金元时期宋代的本草代表作,作者是唐慎微。集宋以前本草之大成;采用图对照、方药并收、医药结合方式编写。

(5)《本草纲目》:本书是明代本草代表作,作者是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古代载药数最多的本草著作。

(6)《本草纲目拾遗》:本书是清代本草代表作,简称《纲目拾遗》,作者是赵学敏。新增药物716种,创古本草增收新药之冠。

(7)《中华本草》:为当代本草代表作,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持。是全面总结传统药学成就,又反映当代中药学科发展水平的综合性中药学巨著。

二.中药性能理论

所谓中药的性能,即中药效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又称药性。研究中药性能的理论叫药性理论,包括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三.四气

四气指药物存在的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又称四性。相对而言,还有平性,指药物寒热偏性不明显,但实际仍有偏温偏凉之别,仍未超出四气的范围。

四.五味

五味指药物因功效不同而具有辛、甘、酸、苦、咸五种药味,既反映药物的作用特性,又是部分药物真实滋味的体现。此外还有淡、涩、芳香等味,前人认为淡味乃甘味余味,涩味乃酸味变味,常将涩附于酸,将淡附于甘;习惯将芳香归为五臭之列,有的也标上辛味,称之为辛香之气。

五.升降浮沉

临床应用顺其病位选择用药、逆其病势选择用药、据气机运行特点选择用药。

影响其转化的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炮制和配伍。

六.归经

(1)理论基础藏象学说、经络学说

(2)确定依据以药物的特性(以药物的特性作为归经的依据,尤以五味多用,如辛入肺、甘入脾、咸入肾等,此法带有片面性)和药物的疗效(以药物治病的范围确定药物的归经,如苏子、白前治咳喘,咳喘乃肺脏功能失调所致,故此药归肺经,此法十分准确)作为归经的确定依据。

七.有毒与无毒

(1)确定依据是否含毒害成分、整体是否有毒、用量是否适当。

(2)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因素品种混乱、误服毒药、用量过大、炮制失度、制剂失宜、疗程过长、配伍不当、管理不善、辨证不准离经悖法、个体差异等

(3)注意事项用量要适当、采制要严格、用药要合理、识别过敏者。

八.功效

功效是指中药防治、诊断疾病及强身健体的作用。又称功能、功用、效能、效用。具有高级与初级之别。

九.七情配伍

十.常用“八法”

十一.组方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