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兆,在拉丁语和希腊语的语源中意为“微风”或“柔和的空气”,曾被Hughlings Jackson描述为“所谓的警告”。癫痫先兆在1981年的癫痫发作国际分类中被定义为“在意识丧失前发生的,并且随后能保留记忆的那部分发作”,相当于是一次单独出现的简单部分性感觉发作。在2010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LAE)关于分类和术语的提案中,癫痫先兆相当于一次仅涉及到主观感觉和精神症状的局灶性癫痫发作。癫痫先兆通常很短暂,仅持续几秒至几分钟,偶尔持续时间较长,或者短时间内反复发作,可能是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先兆在癫痫发作(典型的行为和认知改变)之前出现时很容易被识别,但在一些病例中,先兆之后并没有出现进一步的临床症状,特别是一些描述不清或者继发于其他不适症状如恶心、焦虑等,临床上难以判断其是否为癫痫性发作,这对于临床医生是不小的挑战。 癫痫先兆的症状多种多样,可表现为任何形式的主观感觉。依据初级感觉皮层或高级联合皮层被激活的不同,分为单纯性先兆或复杂性先兆。先兆可以表现为知觉、认知、记忆或情感等方面的症状,也可以出现与内脏或自主神经系统有关的症状。追溯到Jackson,Lennox和Gowers等的许多研究均对不同类型的癫痫先兆进行了报道。虽然所有的研究都将大部分先兆症状按通常理解的类别进行分类,但也有不同之处。最容易被分类的那些与主要感觉有关,如嗅觉、视觉、听觉、味觉和躯体感觉。而与高级处理相关的症状、情绪和自主神经改变在分类模式上有更大的变化。在不同的报道中,冷感可以被置于自主、躯体感觉、“其他”或作者自行进行分类的“热冷”类别中。先兆是一种主观的症状,只有在交流中才会显现出来,因此受到个人词汇选择的影响,如一个人说头晕的感觉可能是眩晕,但对于另一个人可能是视觉上的不稳定。癫痫先兆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患者可能会在不同的时间强调不同的体验,从而造成分类困难。此外,在疾病的自然过程中,癫痫先兆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或者是由于药物或外科治疗而改变。有时治疗会导致先兆的消失,更少数时候会导致先兆体验的改变。 先兆与前驱症状不同。前驱症状在癫痫全面性发作和局灶性发作中均有报道,持续数小时到几天,通常被患者描述为自身或被他人察觉到的举止、行为、情绪或性格变化。有时先兆可以表现为更少见的症状,如头痛、坐立不安、眩晕、头昏目眩或疲倦。前驱症状的生物学基础尚不清楚。研究显示,癫痫发作之前的几分钟到几小时脑电图存在动态改变,尽管这些改变与前驱症状并非直接相关,但提供了发作前大脑紊乱的依据。 虽然癫痫先兆通常被认为是局灶性发作的标志,但也有特发性全面性发作的患者在发作前出现了类似的症状。在176例全面性发作的患者中,先兆感觉的发生率为26%,另一项包括19例患者的研究中,先兆感觉的发生率为70%。而一项对798例全面性发作患者的调查中,发现应用结构式问卷方法调查,64%的患者至少有一种形式的先兆,而应用公开问卷方法调查仅为21%,其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是患者的回忆偏差和调查方法的偏倚。Panayiotopoulos认为一些全面性发作患者的发作前症状或先兆很可能与癫痫发作之前的反复棘慢波放电有关。因此,失神发作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眩晕,空间感、时间感丧失以及思维改变等症状。痉挛发作的患者可能会感到电击、过电感、刺痛或紧张,就像癫痫全身痉挛发作前的碎片发作一样。然而,也有一些上腹部感觉、初级视幻觉以及其他先兆感觉与局灶性发作难以区别。这种局灶性发作的先兆症状可能是皮质区域或网络的选择性激活的结果,而其他证据如局灶性发作的症状学、脑电图和fMRI研究也支持上述观点;这一概念在人们理解全面性发作过程中不断进化。 为了了解先兆的重要性及其潜在的定位价值,重点是要把其神经生理学与大脑的功能组织以及产生这种现象的网络联系起来。 先兆也是一种发作,但在孤立出现时,其临床和神经生理范围是局限的。在头皮脑电图记录中,一个孤立癫痫先兆,就像其他简单部分发作一样,只有在10%-15%的病例中伴随有脑电图发作信号。在颅内电极脑电图中记录到的这种先兆更频繁,但并非常规出现。同步的微观和宏观颅内电极记录研究表明,在癫痫先兆中,只有小部分神经元(14%)发生了发作性放电。类似地,在孤立的先兆中,发作时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single 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SPECT)检查没有显示出可信的高灌注病灶,原因可能是被动员的神经元太少,不足以使增加的血液灌注量超过SPECT检测的阈值。 先兆的症状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因为其发作放电能够激活大脑进入意识。先兆是癫痫发作的初期,推断它起源于癫痫发作的区域或接近该区域的部位。当患者描述一系列先兆症状时,第一个症状更可能与癫痫发作区域最接近。然而,如果癫痫发作是从大脑的非功能区开始的,那么在癫痫发作到症状性区域之前,就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最好的解释是先兆症状产生于最接近与功能相关的区域,但不一定是癫痫发作区域。由于先兆期只有在意识和记忆完整的情况下才被体验到,如果发作的放电引起意识或记忆中断的话,就会缺乏甚至没有先兆症状。这种机制可能解释患者在疾病的早期能够体验到癫痫先兆,但到了疾病的晚期或者在双侧病灶的患者中,因为发作的放电迅速传播,中断了广泛的区域,则没有先兆发生。 Hughlings Jackson被认为是将癫痫发作的症状与体征发生的位置联系起来的先驱。更进一步的成就来自于对清醒的人类大脑的电刺激研究,例如蒙特利尔的Penfeld、Jasper和其他研究者的研究。这些联系解释了包括先兆在内的自发性癫痫症状与电刺激引发症状的相关性,这也奠定了我们对皮层定位理解的基础。Bancaud基于对颅内EEG癫痫信号网络的时间和空间分析引入了“解剖学-电生理-临床相关性”的概念,这对于癫痫的多区域放电顺序及其联系研究很有价值。 一些先兆密切反映了我们对大脑功能的认知。最容易定位的是那些起源于或靠近主要感觉皮层的癫痫(表1)。因此,我们可以设想,一种明亮形式的基本视觉先兆是枕叶的主要视觉皮质激活的结果。当视觉通路投射到联合区进行更高级处理时,下游的先兆体验会在内容上变得更加复杂,或表现为一种混合的形式。视觉输入分别通过腹侧和背侧通路投射到位于顶叶和颞叶的联合皮层,在这种情况下,这些区域发生的先兆可能会产生带有错觉特性的复杂的视觉障碍(视觉不平衡、自体幻视),或带有记忆或情绪特质的复杂幻觉。视觉体验也可以只是模糊的,不可描述的。相似的类比也可能出现在听觉先兆上。简单的声音和噪音表明接近Heschl横回的初级听觉皮层,像音乐这种复杂的现象与连续的颞皮层的听觉关联区有关,而声音扭曲的幻觉则可能来自于更远的投射区。躯体感觉先兆最复杂,因为有多个脑区都能造成这一感觉体验:中央后回和中央前回的初级感觉皮层,辅助运动(感觉运动)区、顶叶岛盖和岛叶。躯体感觉先兆的个体差异可能有助于区分这些区域,但通常情况下并非如此。例如杰克逊癫痫,先兆最初为肢体末端或一侧脸颊的刺痛麻木或触电感,然后沿着身体的一侧移动,发作的放电根据躯体感觉图沿着脑回传播,可以确定该先兆定位于初级感觉运动皮层。单侧的节段性或广泛的躯体感觉先兆可以从非主要的感觉区域产生,更有可能来自于对侧脑半球,但有时可能是单边的,如对第二感觉区域的刺激所报道的那样。 当患者有多种先兆症状时,它可能是连续的皮层传导所致先兆发生顺序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多种先兆症状同时出现,或者在不同的癫痫发作中有多变的顺序或突出的先兆,表明一个连接多个大脑区域的网络被激活。先兆感觉可以继发于癫痫发作区以外的发作传导。虽然在颞叶中没有躯体感觉表现,但是有报道表明通过外科治疗颞叶癫痫时也是有躯体感觉先兆的。声音改变的听幻觉可以在与颞叶听觉皮层连接的额盖和岛叶癫痫中发现。最近的研究表明,症状学的出现可能是由不同神经元结构在功能上耦合或不耦合造成的。这一假说解释了颞叶癫痫的经验现象,而内侧颞叶结构同步化增强对似曾相识感(déjà vu)先兆的产生同样重要。 除发病区的定位外,一些先兆还有侧向性。杰克逊癫痫中一侧的基本视觉先兆或躯体感觉先兆,癫痫灶在对侧。更复杂和部分躯体感觉,例如身体一侧的疼痛不适,暗示着其他感觉皮层的参与,例如第二感觉区或脑岛,通常是对侧的,但有时会在同侧发生。单侧的听觉先兆并不常见,但也可能会发生在对侧半球。单侧发冷和竖毛被认为是在癫痫灶同侧。据报道,一些先兆倾向于优势半球或非优势半球。例如,有报道认为性高潮的先兆和尿急先兆来自非优势半球。然而,由于这些先兆罕见以及患者数量很少,因此这些关于大脑优势半球观察报道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确认。 尽管有这些进步,我们对先兆的理解还远未完成,例如腹部的先兆可以发生于大脑所有脑叶的癫痫。Penfeld与Faulk通过对岛叶、大脑侧裂的岛盖结构以及辅助运动区域的刺激,诱发了腹部的感觉,报道中指出刺激岛叶诱发的腹部感觉可能伴随着胃蠕动的改变,但是这种关系在后来的研究中没有得到复制。Van Buren在刺激8个癫痫和6个非癫痫患者的杏仁核和海马体的内侧颞叶以及基底神经节等结构时,发现了腹部先兆或感觉。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位置外,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刺激前扣带回可诱发腹部感觉,并得出结论:皮层处理来自胃肠道的信息过程中涉及到一个广泛的皮层网络,包括边缘系统和旁边缘网络。 颞叶癫痫中最常见的先兆包括腹部、情绪、精神、嗅觉和味觉,并且在内侧颞叶癫痫中更为常见(表2)。从历史上的研究来看,嗅觉和味觉先兆的结合是“钩回发作”的典型特征。躯体感觉、听觉、眩晕及头部的先兆较少被报道,可能与颞叶的外侧新皮层(表3)有关。伴有视觉高级处理和其他输入信号改变的先兆可能涉及到颞叶新皮层后部的联合皮层。然而,由于内侧和外侧腔隙之间有丰富的连接,所以这种二分法并不精确,而且经验性幻觉同时产生于内侧和外侧颞叶结构中。在颞叶癫痫中通常有多种先兆,发生率为48%-57%,有10%的颞叶癫痫患者完全没有先兆。 精神症状先兆(“体验现象”或“梦境状态”)是一个宽泛的范畴,包括似曾相识感(déjà vu)、复杂的视觉或多模式幻觉以及记忆闪回。虽然不是最常见的先兆(在颞叶癫痫里发生率12%-16%),但它可能是最特殊的。一些作者报道在这一类别中还包括感觉幻觉、情绪障碍和陌生感。1876年,Jackson描述了一位钩回病变患者的梦境状态。Penfield曾经报道刺激外侧颞叶新皮层所导致的幻视。后来的研究发现,刺激内侧颞叶引起梦境状态及其他经验现象更为可靠,这种刺激导致了广泛的神经元基质的激活。1994年,Bancaud提出了一个包含新皮层和边缘结构的网络,以解释精神的先兆。比起海马体或杏仁核,在刺激顶叶皮质时,经验现象更频繁地被激发。进一步的研究表明,经验现象依赖于在颞叶内侧结构(杏仁核、海马体、鼻周区及内鼻区皮层)的θ波同步化,导致更广泛的神经网络的激活,包括主视觉皮层和其他联合皮层。总的来说,精神先兆表明了颞叶边缘系统和新皮层区域的网络激活,可能起源于内侧或新皮层癫痫灶。 情绪先兆发生在颞叶癫痫中,也源于额叶内侧皮质。10%-35%的局灶性癫痫有情感先兆。如果先兆是痛苦的或令人不快的,可能也会产生继发焦虑或恐惧反应,这很难与恐惧发作本身区分开来。恐惧发作是中颞叶癫痫患者最常见的情感现象之一。其他不常见的情感先兆包括快乐、悲伤、内疚和愤怒。恐惧发作是突然的,可以从轻微的焦虑到彻底的恐怖。它可能是孤立发作的,或者伴随自主神经症状例如苍白、瞳孔放大、皮肤发红、竖毛和心动过速,或者是胸部或腹部的内脏感觉。颞叶癫痫的恐惧暗示了杏仁核、颞极(眶额皮层和额叶内侧皮层的强烈投射)以及前扣带回的参与。 腹部先兆虽然不是颞叶特发的,但常常与之相关,往往用“上腹部的”、“内脏的”或者“内脏感觉先兆”这些术语来描述。腹部先兆指出现在腹部的不适感,往往出现在上腹部,有时不适感可以上升,最常见的腹部先兆为腹胀、恶心,严重时有腹部搅动和压迫感,有时伴有腹痛。15%-52%的颞叶癫痫患者有上述表现。一项包括491例患者的研究显示,在颞叶癫痫中腹部先兆发生率为52%,而颞叶外癫痫只有12%。42%的腹部先兆孤立出现,但在颞叶癫痫中经常发现与其他先兆联合发生。当腹部先兆发展为自主神经症状时,诊断为颞叶癫痫的概率将提高到98%。 在颞叶癫痫中,嗅觉先兆不太常见,发生率为0.6%-16%。总的来说,在1423例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患者中,只有0.9%发现了嗅觉先兆。嗅觉先兆与颞叶内侧的癫痫灶关系密切,尤其是包含了内嗅皮质的钩回。也有眶额区的肿瘤或病变出现嗅觉先兆的罕见病例。最常见的是嗅到某种不适感,如烧灼感、化学刺激或令人作呕的感觉,但并非常规。嗅前核、梨状皮质、嗅球和横向内嗅皮层构成主要的嗅皮质。眶额皮层被认为是一种负责气味识别的次级嗅觉皮质。Penfeld和Jasper报道,持续刺激嗅球产生不愉快的嗅觉感受,而刺激钩回偶尔也产生同样的感觉。最近的一项研究重现了类似的发现,他们刺激嗅球或嗅束的近端而不是刺激眶额回,结果产生了令人不悦的气味感觉。也有一些病例报道刺激杏仁核而不是海马体可产生嗅觉先兆。 味觉先兆比较稀少,且不局限于颞叶癫痫,也有发生于大脑侧裂上癫痫的报道。这种感觉通常是不愉快的,例如苦味、刺鼻的、金属味或酸味。Penfeld把味觉定位于大脑侧裂上方的中央后回。Hausser-Hauw和Bancaud报道电刺激中央颞区、顶叶岛盖、杏仁核、前内侧颞区可产生孤立的味觉幻觉。他们提出,自发或电诱发的颞叶癫痫的味觉幻觉,是由“癫痫发作区域内的连接功能性重组”而引起发作向岛盖传导的结果。最近的研究也发现,对岛叶的刺激同样可以产生味觉幻觉。 基本的声音、噪音的听觉先兆提示Heschl回或周围皮质中的听觉中枢放电导致的外侧皮层癫痫。皮层刺激研究已经证实,刺激由Heschl回的主要听觉区传递到第二次听觉区时,听觉皮层声调拓扑组构表现为从高频率的声音到宽带噪音,到听觉幻觉的转换。耳聋发作尽管罕见,但在优势半球的癫痫症中被描述过,提示主要听觉皮层的发作。听觉幻觉的特征是声音的扭曲(声音更大、更柔和、音调改变),可能源于听觉联合皮层,也可能是来自于脑岛和额下岛盖等连接区域传导的结果。更复杂的听觉幻觉和语言幻觉显示颞叶新皮层的发作。言语幻觉很有可能是由于在颞上回的听觉联合皮层和优势半球邻近的后语言区域处理过程中发生改变而产生的。 躯体感觉、眩晕和自主神经先兆也发生在颞叶癫痫中。杏仁核和海马属于自主神经中枢网络,因为不同的结构之间有很强的连接,所以在任何源于颞叶的癫痫中,都很难把岛叶的二次激活和额叶内侧区域产生的自主神经症状分开。在颞叶癫痫中偶然发现的躯体感觉先兆,可能是发作传导的结果,其他躯体感觉先兆后文会在顶叶先兆部分继续讨论,而眩晕先兆则提示了后颞叶和顶叶之间存在神经网络。 岛叶也叫“赖耳岛”,因为它深埋在外侧裂中难以进入,在立体定向深部电极的探测技术得到改进并被证明其安全性之前,一直是最少被探索的大脑皮层。因为岛叶与其他区域有很强的连接,所以它产生的癫痫可以与颞叶、额叶、顶叶癫痫相仿。尽管近期该方面的研究较多,但仍不能确定岛叶癫痫的症状有多少来源于岛叶皮质放电的传导,有多少是源于其他部位放电的传导。静态的fMRI(功能核磁共振成像)研究提示有两条主要的岛叶神经网络。前岛叶网络与嘴侧前扣带、额中下、颞顶皮质相连接,后岛叶网络与后扣带背部、感觉运动、前运动、辅助运动、颞皮层及一些枕部区域。通过电位立体脑电图电极对11例患者岛叶刺激产生的皮质-皮质诱发电位进行研究发现,连接率最高的是脑岛和大脑外侧裂周围皮质之间,而最长的连接是与周围的区域相连,其次是杏仁核、后海马体和外侧颞新皮层。人类和灵长类的电刺激一直以来都显示岛叶是自主神经网络的一部分。14例患者的立体EEG刺激绘图证明前脑岛在内脏感觉和内脏运动功能中有一定的作用,而后脑岛主要与躯体感觉有关。 立体EEG探索绘制了一幅岛叶的局灶性发作症状学图画。最与众不同的先兆是喉头不适伴随胸骨后的感觉或呼吸困难、令人不愉快的感觉异常,以及口周或大面积的皮肤区域疼痛或温暖的感觉。通过刺激岛叶可以重现这些感觉和疼痛。对另外一组4例的研究报道了类似的躯体感觉,作为癫痫症状的一部分,他们出现了咽喉感觉异常,其中一例还出现了恐惧、焦虑和似曾相识感。其他的个案研究也发现了恐惧、喉咙收紧、味觉不佳和肢体震动感等脑岛癫痫先兆。 额叶癫痫的先兆是多变的,不会有强烈的定位。事实上,在所有的脑叶性癫痫中,额叶性癫痫可能会因缺乏先兆而显得特别。有学者报道,在回顾组中61%的患者体验到先兆,而前瞻组中43%出现先兆。比较普遍的报道是头部和躯体感觉先兆,而内脏感觉、经验性的和眩晕的先兆却很少被发现。这一节讨论的是来自前额叶和额叶前运动皮层的先兆,因为中央皮层与顶叶分在一组。 额叶运动前区癫痫的先兆是高度可变的。有报道来自辅助运动区(SMA)和额上沟的癫痫患者出现躯体感觉、视觉、头部的先兆和智力变化。有趣的是一例患者在发育异常的额上沟发作放电时出现了视觉幻觉。有45%的辅助运动区(SMA)患者出现了躯体感觉先兆症状,像肌电刺激所显示那样,与辅助运动区的感官表现有关。 头部的先兆是指头部的任何感觉,包括刺痛感、压迫、头晕、充满或其他难以形容的感觉。与其他脑叶相比,在额叶癫痫中有更多的报道,但不能被认为具有定位价值。这种感觉很难与非特异的头晕和眩晕的感觉区别。在24%-35%的额叶癫痫患者中发现这些感觉,研究者已经尝试了进一步定位这些感觉。研究发现,在患者的头部先兆期,通过MEG发现了中线前中央区的来源辅助运动区定位有关。另一个病例,在头部先兆时,EEG和MEG同步记录显示了右额叶的发作变化。然而,神经生理改变如何产生这种感觉目前尚不清楚。 恐惧发作和情绪变化出现在包括杏仁核在内的颞叶内侧癫痫中,但在额叶内侧癫痫中也存在。6例前扣带回癫痫患者中,50%出现恐惧发作,有1例患者同时出现了躯体感觉先兆和冷冻感觉。SEEG和SPECT研究表明,恐惧发作行为是神经网络不平衡的结果,包括杏仁核、眶额皮层和前扣带皮层。 在源于中央后初级感觉皮层的发作中,躯体感觉先兆发生在对侧,且定位于发作起始,伴随或不伴杰克逊癫痫,这通常是不变的。这种感觉通常是初级感觉:刺痛、麻木、电击感。有时会出现局部紧密性的感觉,这可能是由于该区域内的运动增强。它可能发生在运动表现之前或同时发生。值得注意的是,不仅中央后回癫痫会产生基本躯体感觉先兆,而且还包括中央前回。由于顶叶的大部分是非功能区,导致先兆症状发生的区域可能远离癫痫发作区,由于发作传播而被激活。最一致的顶叶先兆是躯体感觉和眩晕的先兆。其他报道的先兆有视幻觉、情感变化和躯体幻觉。 作为顶叶癫痫最常报道的先兆,躯体感觉先兆发生在30%-63%的患者身上。这种感觉通常在癫痫发作的区域对侧,且是单侧的,可以在顶叶的每一个小叶中被发现(顶上小叶BA7、顶上小叶BA5、顶下小叶和顶叶岛盖)。躯体感觉也会出现在顶叶岛盖的第二感觉区(SII),以及后脑岛。第二感觉区有对躯体感觉包括痛觉和温度觉的地形表征,痛觉的躯体感觉先兆提示第二感觉区和后脑岛的参与,以及第一感觉区的岛盖的部分参与。在第一感觉区中局限的癫痫发作是否会产生疼痛也是一个存在争议的问题。皮质-皮质诱发电位已经证实了岛叶与顶岛盖的连接,以及与内、外侧顶叶皮质的连接。这些知识是理解顶叶癫痫各种类型的躯体感觉症状的基础。 前庭先兆最初被认为是源于颞叶外侧裂周癫痫,但前庭神经表征的网络可能会更加广泛。顶上小叶和前庭先兆在额叶也有描述。其他报道显示颞-顶-枕交界处可能是导致癫痫前庭神经障碍的区域。电刺激研究显示,有广泛的多种感觉的皮质网络处理前庭信号,包括位于上颞叶新皮质和顶下皮质外侧的颞叶大脑侧裂周围皮质,在这个包括28例患者的研究中,其他导致前庭神经症状的部位有下额叶前运动皮层、辅助运动区、前扣带回、海马、杏仁核、后岛叶、枕叶内侧皮层、楔前叶前下部。一例右侧旁正中楔前叶肿瘤和眩晕癫痫患者的病例报道重现了楔前叶的电刺激症状。Blanke等的研究表明,刺激顶内沟前部的顶下小叶,能产生单向和双向(边对边)的前庭神经感觉。 各种类型的视幻觉和躯体幻觉来源于顶叶,包括动视症、自视现象、复杂场景的幻视、视物显远症、隧道视觉和视物显大征。颅内记录和影像学研究为顶上小叶在视觉和听觉信息以及视觉和躯体感觉信息的多感官整合方面的作用提供了证据。有人提出,自视现象是由于无法整合本体感受、触觉和视觉信息以及前庭功能障碍而导致的。其他假说认为,癫痫发病时的自视幻觉是因为在顶-枕网络中,前额叶皮层和颞顶联合区的功能分离,或者身体表征的正常整合过程受到发作的干扰。 如预期的那样,大部分枕叶癫痫先兆是视觉上的。它们可能以基本的幻视或更复杂的视觉幻象形式出现,也可以是阴性症状比如失明或视野缺失。比较少见的是,继发于发作扩散的枕叶癫痫可以表现为眩晕、精神症状和腹部感觉等。 基本的视觉先兆通常以斑点、光线或其他几何形状的形式出现,这些形状可以是白色、黑色或彩色的;静止的或移动的,指示发作开始或早期发作向距状裂皮质扩散。完全形成的场景和图像的复杂视幻觉表明,在视觉联合皮质中有一个基于更分散的解剖学基础的更广泛的神经网络。在878例手术治疗的癫痫患者中,有20例表现出视觉先兆,这20例不仅包括枕叶癫痫患者,还有颞枕叶和前内侧颞叶癫痫患者。涉及到边缘系统,还产生包括记忆或情感内容的复杂视觉症状,比如回忆过去的场景。颞-枕叶皮层基底部电刺激会产生视觉错觉例如视物显小、视物显大、视物变形。有报道发作于颞-顶-枕联合区、顶上小叶、顶内沟的癫痫产生视觉运动错觉发作、视物运动。 很少有源于额叶的视觉先兆的报道。电刺激前额叶皮质可以产生复杂的视觉幻觉,尤其是面孔幻觉。在灵长类动物和人类中的研究表明,背侧和腹侧的视觉信号流都延伸到前额叶皮层。一种假说认为从前额叶皮层产生复杂的视觉幻觉是因为腹侧视觉目标-处理的干扰。来自前额皮质的面孔幻觉的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由于它与梭状回的交互作用,而梭状回是面孔识别部位中枢。 九、结论 癫痫先兆的重要性在于可以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理解脑功能和癫痫病。随着对致痫网络的深入了解,研究者可以利用得到的症状学信息来追溯发作的路径,其中先兆最为重要,因为它是最早表现的症状,出现在所有的其他癫痫症状之前。根据需要,这些先兆信息可以指导进一步的研究、治疗和手术评估。 来源:中国医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