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诗词创作中的“造语”浅谈

 杏坛归客 2019-07-17

诗词创作中的“造语”是指说话或作文时选用词句。宋 周密 《齐东野语·用事偶同》:“其用事造语,若出一辙,而不以为嫌也。” 清 王士禛 《香祖笔记》卷六:“余谓此段文字,不甚类 晋 宋 间人,绝似 唐 柳子厚 、 刘梦得 、 孙樵 辈造语。” 鲁迅 《且介亭杂文·病后杂谈四》:“为了造语惊人,对仗工稳起见,有些文豪们是简直不恤于胡说八道的。”

  诗词是用文字语言表达的艺术。造语,顾名思义,就是语言构造。诗词造语水平直接反映了诗词艺术水平。从语言的角度说,语素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有的可以独立成词,有的则需要组合成词,词是构成语言的最基本单位。所以,诗词的造语,主要和词、句相关。造语是否工稳,是否达意,是否恰当,体现了创作者的水平。造语和音韵的处理,有一定的联系,但两者的内涵不同。造语更多地专注于语言的述意、传情和描摹的功能,而音韵,主要是从语言的发声状况来考虑的。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好的诗词语言,应当兼顾造语的述意功能和音韵的处理,用大白话说,就是既好听,又到位。

  对造语的理解,我以为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思考,即语言本身的张力,语言的生熟度,语言的发展,驾驭语言的技巧手法等。造语和格律,可谓是诗词创作的两大基础。有的人写了很多诗词,格律全对,可是一读起来,就觉得怪里怪气、拗里拗口,完全不是诗词的那个味。如果仔细揣摩,那很可能是造语出了问题。有些造语似是而非,有些犯了夹生病,有的属于烂熟无味,当然也有一味求新求异产生的怪胎,也有的是词语组合成句子时照顾不周,也有根本就是句子不通造成的。
  一、语言的张力决定了造语内蕴度


  张力,是指语言的力度。内蕴度,是指语言内涵和包蕴程度。诗词造语不是一般的说话和作文,而是经过加工和提纯的语言。有人说,李白的“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每一个字词都很明白简易,和说话差不多。如果这样想,就太主观了。这两句诗里的造语极富力度,显然经过锤炼,是一字不可易的。如果不信,你可以改改,看看效果怎么样。因此,作为诗词造语,必须把张力作为追求的标准,经过反复锤炼和斟酌,用恰当而富有内涵的语言,把意境表达出来,使审美工作得到充分完成。

  富有张力的造语,我以为,应当象弹簧一样,能屈能伸,字组成词,词组合成句子,句子联接成全篇。我们看姜白石《念奴娇》词中的一个句子:“嫣然摇动,冷香飞上诗句。”这是描写荷花给作者的感觉。物态词有三个:嫣然、冷香、诗句,动作词有两个:摇动、飞上。嫣然、冷香是描写荷花形色味,嫣然本身不一定就能指荷花,但和摇动、冷香组合起来看,这个意象就可以落实到荷花上。冷香飞上诗句,又是一种通感,冷香怎么能飞上诗句呢?那其实是一种感觉,意思是说荷花清泠的香气,似乎把我的诗句也染香了,这是多么美的感觉啊。语言如此明净而有力度,能引发阅读者无尽的联想。所以,有张力的语言是丰满匀称的,有余味,放得下,立得起。当然,语言的张力,还应当在真和雅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真而非无华,更非木实无味,应当有洗净铅华的感觉。雅彰显语言的气度,但不必故弄玄虚,不是越古色斑斓便越能体现语言的典雅,语言一样也要防范过犹不及的倾向,最重要的是妥帖有度,适中得体。比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等两组句子,都很完美地处理好了真和雅之间的关系,是真雅的高度统一,担得上千古名句。

诗词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