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术】踢、双双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足术】踢①。有三青兽相并②,名曰双双③。 【注释】 ①【足术】(chù)踢:传说中的一种兽。 ②并:合并。 ③双双:传说中的一种兽。(郭璞云:"言体合为一也。公羊传所云:双双而俱至者,盖谓此也。"郝懿行云:"郭引宣五年传文也。杨士勋疏引旧说云:'双双之鸟,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随便而偶;常不离散,故以喻焉。'是以双双为鸟名,与郭异也。"珂案:双双之兽(或鸟),亦并封之类也。然双双而谓"三青兽相并"则所未详。大荒东经所谓"三青马"、"三青鸟"、"三骓",疑亦双双之类也。) ![]() 1 郭璞云:「赤水出昆侖山,流沙出鍾山也。」珂案:郭注「赤水出昆侖山,流沙出鍾山」,俱見海內西經。 ![]() 3 郭璞云:「出〈犭炎〉名國;黜惕兩音。」郝懿行云:「〈犭炎〉名國未詳所在,疑本在經內,今逸也。」畢沅云:「呂氏春秋本味篇云:『伊尹曰:「肉之美者,述蕩之掔。」』高誘注曰:『獸名,形則未聞。』案即是此也。又案〈足术〉踢當為述蕩之誤,篆文辵、足相似,故亂之。」珂案:果如畢說,或述蕩是〈足术〉踢之訛,亦未可知。 4 郭璞云:「言體合為一也。公羊傳所云:雙雙而俱至者,蓋謂此也。」郝懿行云:「郭引宣五年傳文也。楊士勛疏引舊說云:『雙雙之鳥,一身二首,尾有雌雄,隨便而偶;常不離散,故以喻焉。』是以雙雙為鳥名,與郭異也。」珂案:雙雙之獸(或鳥),亦并封之類也。然雙雙而謂「三青獸相并」則所未詳。大荒東經所謂「三青馬」、「三青鳥」、「三騅」,疑亦雙雙之類也。 ![]() 【译文】 在南海以外的地方,赤水的西边,流沙的东边,有一种兽,身体的左右两侧各长着一个脑袋,名字叫踢。还有一种三只青兽合并在一起而成的动物,名字叫双双。 解读 【足术】甲骨文象形,口(村或部落)+止(停止行军)+又(抓)+八(分),表示走到这里不能走了,有些部落停下来了,也被分开了。 踢,甲骨文象形,足+易(从一个容器倒入另一容器),表示不是连贯的,步行迁徙过程中被分隔开,只有飞渡才能越过去。 兽,山的形状。三青兽,东边有三条山,三还可能是都。这指这样一个地方,即我们祖先在沿河迁徙过程中,一直走到这里,突然不能过去了,这里有众多河流河山脉把原来连贯的陆路分隔开来,这个地方叫双双。 再看看卫星地图,这地方在那里,沿着赤水(即长江)看看,原来说的是现在的重庆。看看重庆的地形,在江北是不是有三条山脉。 为何要说它?因为我们祖先在这里过不去了,所以印象深刻。 还有前面说的左右有首。首即大部落的首领,或者炎帝后人,或者巴人后人,或者巫人后人。 苍梧之野 有阿山①者。南海之中,有泛天之山②,赤水穷焉。赤水之东,有苍梧之野,舜与叔均③之所葬也。爰④有文贝、(有花纹的贝壳。《书·顾命》:“西序东向,敷重厎席,缀纯,文贝仍几。” 孔 传:“有文之贝饰几。” 元 宋旡 《咏石得天字》:“碎砾铺文贝,尖峰斫黛莲。” 明 宋濂 《凝道记·秋风枢》:“予欲下诣清冷之渊,以明月为舘,以文贝为堂。” 清 钮琇 《觚賸·石言》:“ 岭 表珍奇,是不一类,珊瑚砗磲,明珠文贝。”(2).紫贝的别名。《山海经·大荒南经》:“ 赤水 之东,有 苍梧 之野, 舜 与 叔均 之所葬也。爰有文贝。” 郭璞 注:“即紫贝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介二·紫贝》:“《南州异物志》云:'文贝甚大,质白文紫,无姿自然,不假外饰而光彩焕烂,故名。)离俞⑤、〈丘鳥〉久、鹰、贾⑥、委维⑦、熊、罴、象、虎、豹、狼、视肉。(郭璞注:“形如牛肝,有两目也,食之不尽,寿复更生如故。”) ![]() 【注释】 ①阿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这里的“阿”是大的意思。 ②泛天之山:即泛天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③叔均:一说即商均,是舜的儿子。 ④爰(yuán):这里,那里。 ⑤离俞:即“离朱”。(野生鲸头鹳分布在非洲东部地区,从赞比亚到苏丹的大片沼泽地中。它们身高在100~150厘米左右,成年鲸头鹳翼展可达230~260厘米,虽然长得很笨重的样子,但是宽阔的翼展很适合飞行。鲸头鹳的食性很宽泛,它们吃鱼类、虾蟹、啮齿动物,甚至可以吃幼年鳄鱼和小鸟。但是鲸头鹳最喜欢的食物,是非洲肺鱼科的鱼类,这个科的鱼很喜欢藏在泥中,鲸头鹳粗壮的喙能够轻易挖出。)(袁珂 校注:" 郭璞 云:'﹝离朱﹞木名也,见《庄子》。今图作赤乌。'案:'离朱在熊、罴、文虎、蜼、豹之间,自应是动物名。 郭 云木名,误也。此动物维何?窃以为即日中踆乌(三足乌)…… 郭 注云今图作赤乌者,盖离朱之古图象也。是乃日中神禽即所谓踆乌、阳乌或金乌者。'") ![]() ⑥贾(jiǎ):一说属鹰类;一说指乌鸦。 ⑦委维:即委蛇,也叫延维,传说中的一种怪蛇。”郭璞注:“即委蛇 也。” 1 郭璞云:「流極於此山也。」珂案:西次三經云:「昆侖之丘,赤水出焉,而東南流注於氾天之水。」即此。 ![]() 5 郭璞云:「即離朱。」珂案:離朱已見海外南經「狄山」節。 ![]() 6 郭璞云:「即鵂鶹也。」珂案:經文〈丘鳥〉久已見海外南經「狄山」節。 ![]() 7 郭璞云:「賈亦鷹屬。」郝懿行云:「水經〈氵纍〉水注引莊子曰:『雅,賈。』馬融亦曰:『賈,烏。』(亦〈氵纍〉水注引——珂)皆烏類,非郭義也。」 8 郭璞云:「即委蛇也。」珂案:海內經云:「南方有人曰苗民。有神焉,人面蛇身,長如轅,左右有首,衣紫衣,冠旃冠,名曰延維。人主得而饗食之,伯天下。」郭於「延維」下注云「委蛇」,是延維亦即此委維也。有關委維即委蛇之神話,詳海內經「苗民神延維」節注。 ![]() 【译文】 有一座阿山。南海之中,还有一座泛天山,位于赤水的尽头处。赤水的东边有一个苍梧野,舜和叔均就葬在这里。这个地方有带花纹的贝、离朱、鸲、鹰、乌鸦、委蛇、熊、罴、象、虎、豹、狼和视肉。 解读 阿,金文象形,埠+可,表示山崖陡峭,望山兴叹。 有望山兴叹者。南海(指长江中游以南,远古时是一片大海)之中,有连接云贵高原(沃天,云贵高原为青藏高原之野)的山脉。在那里赤水(金沙江)消失在南海中了。在金沙江(长江上游)的东边,有苍梧(古苍梧郡,长沙以南,桂林以北),舜帝和叔均都葬在那里,即九嶷山,(今湖南与广西交界处的一大片山脉),(炎帝也葬在那里,即所谓三天子之都,尧的长子丹朱也葬在那里)。那里有文贝,离俞。 文贝,可能是一种有花纹的贝壳类。记得小时候我就在村子边上挖出很多这样的贝壳,证明在古代南海,这种贝壳广泛存在。 离俞,应当是一种以小鸟为生的猛禽。 {丘鸟】久与鹰相似。 贾,金文,贝+古, 委,金文象形,禾+女,负禾的女人。 维,金文象形,系+隼(凶猛的鹰隼)+支(打击,驯化) 贾,专食小鱼,贝壳一类的鸟。(类似鸭子) 委维,被驯化好的猛禽。证明在远古我们的祖先就已驯化好了鹰。 黑水玄蛇 有荣山①,荣水②出焉。黑水③之南,有玄④蛇,食麈。(麈 zhǔ 古书上指鹿一类的动物,其尾可做拂尘:麈尾(即“拂尘”)。 ) 【注释】 ①荣山:一作“荥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即招摇山。 ②荣水:一作“荥水”,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即融水。 ③黑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是越南境内的黑水河。 ④玄:黑色。 1 珂案:經文榮山、榮水,吳任臣廣注本、畢沅校本、百子全書本並作滎山、滎水。 ![]() 【译文】 有一座荣山,荣水发源于这座山。黑水的南边有一种黑色的蛇,爱吃麈。 解读 荣,金文象形,草+木,即树上开花。所以荣指开花的树--古代专指桐木。 所以荣山即长满桐木的山,在远古如果一座山长满桐木,开花时一片香雪海,多么壮观多么美丽,桐木引来凤凰成群,一派祥和之象,所以在我们祖先的印象极深。 那么,荣山,或者说桐山又在哪里?查看今天的地名,在湖北与安徽交界处有个桐山,看看卫星地图,在仔细看看,原来荣水是黄冈到九江之间的一段长江。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长江在古代过了重庆就消失在一片茫茫大海之中,在哪里之能看见海中的岛屿。等到了湖北和江西交接出,由于山脉几乎连在一起了,南北山脉间又划出了长江的影子,所以古代是没有长江的,而是分成一段一段,分别称什么水。所以荣水就是指湖北江西安徽交接处的一段长江。 黑水之南,即今天岷江南之成都渊。 有玄蛇,食塵。有两个意思,一是字母上的意思,有黑色的蛇,吃塵。 还有一个意思是,这是个比如:黑色的蛇,北方来的水上部落。(这里指成汤追逐夏桀一路而来的水上战士,成汤,东夷部落,红山文明的后裔,来自北方,称玄) 塵者,鹿下之土,原来繁荣昌盛的部落现在已经破落了。 食塵,即以桀的后裔部落为奴。 巫山黄鸟 有巫山①者,西有黄鸟。帝药②,八斋③。黄鸟于巫山,司此玄蛇④。 【注释】 ①巫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不是今重庆、湖北边境的巫山。 ②帝药:指天帝的药,当指不死之药之类。 ③斋:屋舍。 ④司此玄蛇:伺察这种黑蛇,即防止它去偷天帝的不死之药(司:通“伺”,指伺察、探察)。 1 郭璞云:「天帝神仙藥在此也。」珂案:此經下文云:「大荒之中,有雲雨之山,有木名曰欒。禹攻雲雨,有赤石焉生欒,黃本、赤枝、青葉,群帝焉取藥。」大荒西經云:「大荒之中,有靈山,巫咸、巫即、巫朌、巫彭、巫姑、巫真、巫禮、巫抵、巫謝、巫羅十巫,從此升降,百藥爰在。」說文一云:「靈,巫也,以玉事神。」是靈、巫古本一字。又巫山有朝雲暮雨神話傳說。疑雲雨山與靈山均即巫山之異名(各詳該節注)。而二地均有神藥,此巫山「帝藥,八齋」之說所由起也。郭注「神仙藥」者,當即是神仙不死藥也。 ![]()
![]()
【译文】 有一座巫山,山的西边有黄鸟。天帝的药贮放在八处屋舍中。黄鸟专门在巫山上伺察这种黑蛇。 解读 有个巫山的国家,在其边界有黄帝的农耕部落过来。 行,甲骨文象形,十字路口,四通八达。 药,隶文象形,草+约(约束,束缚),表示受到约束。 八,甲骨文象形,左右两条弧形,表示物体被分离。 司,甲骨文象形,反卜(权杖)+口(审问) 斋,金文象形,齐(众人一致)+示(禅让,不战不杀) 黄鸟(黄帝的部落)为何西行投靠巫国?因为黄帝被颛顼的部落约束了,并且把他和他的部队分隔开来,众人一致要求他禅让。 有些黄帝的手下逃到了巫国,并且帮助巫国来对付来自北方的战士。 注意这里的'玄蛇’,说明在四川成都附近三星堆遗址的主人,本来是跟随成汤打败夏桀的功臣,但在此时已经是诸侯,所以他的部队是'蛇’表示而不是用'龙’,说明他是独立于商朝的诸侯国。 三身国 大荒①之中有不庭之山②,荣水穷焉。有人三身,帝俊③妻娥皇④,生此三身之国⑤,姚姓,黍食,使四鸟。有渊四方,四隅⑥皆达⑦,北属⑧黑水,南属大荒,北旁⑨名曰少和之渊,南旁名曰從渊,舜之所浴也。 【注释】 ①大荒:最荒远的地方。 ②不庭之山:即不庭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③帝俊:这里指帝舜。 ④娥皇:帝舜的妻子,是尧的女儿。 ⑤三身之国:即三身国。 ![]() ⑥隅:边沿地方。 ⑦达:通。 ⑧属(zhǔ):连接。 ⑨旁:边,侧。 1 郝懿行云:「呂氏春秋諭大篇云:『地大則有常祥、不庭、不周。』高誘注以『不周』為山,則『不庭』亦山名矣,即此。」 ![]() 4 郭璞云:「姚,舜姓也。」珂案:說文十二云:「虞舜居姚虛,因以為姓。」則此經妻娥皇而生三身之帝俊,其為舜也明矣。 5 珂案:御覽卷三九五引此經四作正。 【译文】 最荒远之地中有一座不庭山,这里是荣水的尽头处。有一种人,长着三个身子,帝俊的妻子娥皇,生了这个三身国的祖先,这个国家的人姓姚,以黍为食物,会驱使虎、豹、熊、罴四种野兽。那里有一个深潭,呈四方形,四边都与外面相通,北边与黑水相连,南边与最荒远的地方相连,北边是少和渊,南边是从渊,这里是舜沐浴的地方。 解读 这里的大荒应是喀斯特地貌。在今九江一线的山区古代是不是多喀斯特地貌,如果是,说明曾经是大荒,不庭之山大约指今庐山,从这里长江有不见影子了,故谓荣水穷焉。 有三个民族融合而成的部落,她们是(迁徙)帝俊娶了娥皇后繁衍出的三身之国。 娥皇,帝尧之长女,与妹妹女英一起嫁给帝舜的,是啥时改嫁给帝俊的?再说辈分也不对啊,帝俊比娥皇要大几百上千岁啊。所以肯定不是同一人。 娥,甲骨文,我(哦)+女,哦!一枚美女啊。 皇,金文象形,发光的帽子+王。 娥皇,女王殿下,母系部落的首领。 姚,金文象形,女+兆(田间种满了庄稼) 姓姚,耕种黍,下有四个母系部落。 又有成山,甘水窮焉1。有季禺之國,顓頊之子,食黍2。有羽民之國,其民皆生毛羽3。有卵民之國,其民皆生卵4。 ![]() 4 郭璞云:「即卵生也。」郝懿行云:「郭注羽民國云『卵生』,是羽民即卵生也。此又有卵民國,民皆卵生,蓋別一國。郭云即卵生也,似有成文,疑此國本在經中,今逸。」 ![]() 不姜山 大荒①之中,有不姜之山②,黑水穷焉。又有贾山③,汔水④出焉。又有言山⑤,又有登备之山⑥,有恝恝之山⑦。又有蒲山⑧,澧水⑨出焉。又有隗山⑩,其西有丹,其东有玉。又南有山,漂水出焉。有尾山,有翠山。(类似《水经》) 【注释】 ①大荒:最荒远的地方。 ②不姜之山:即不姜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在今贵州境内;一说在今中南半岛北部。 ③贾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④汔(qì)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⑤言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⑥登备之山:即登备山,山名,又叫登葆山。 ⑦恝(jiá)恝之山:即恝恝山,山名,一说可能是今湖南张家界中的山峰。 ⑧蒲山:山名,一说可能是今湖南张家界中的山峰。 ⑨澧(lǐ)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即今澧水。(澧水,因澧水上游"绿水六十里,水成靛澧色"而得名,又因屈原"沅芷澧兰"诗名曰兰江。澧水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流域跨越湘鄂两省边境,地理位置在北纬29°30′~30°12′,东经109°30′~112°之间。澧水是湖南省四大河流之一,径流模数居全省之冠,并以洪水涨落迅速而闻名。澧水干流分北、中、南三源,以北源为主,三源于桑植县打谷泉与桥子湾的小茅岩汇合后东流。沿途接纳溇水、渫水、道水和涔水等支流,至澧县小渡囗注入洞庭湖,多年平均径流量131.2亿立方米,流域面积18496平方公里,其中湖南境内15736平方公里。流域内大部分地区年降水量1600毫米。年径流总量(三江口站)131.2亿立方米。澧水有河长5公里以上的支流325条,其中面积较大的支流如溇水、渫水、道水有8大支流,合称九澧。澧水干流流经县市:湖南省龙山县,湖北省宣恩县,湖南省桑植县、永顺县、张家界市永定区、慈利县、石门县、临澧县、澧县、津市市,干流全长407公里,尾闾小渡口至洞庭湖口96公里。) ![]() ⑩隗(wěi)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在今湖南境内。 丹:指丹砂。 漂水:一作“栗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尾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翠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1 郭璞云:「黑水出昆侖山。」珂案:黑水出昆侖西北隅,已見海內西經。 【译文】 最荒远之地有一座山,名叫不姜山,这里是黑水的尽头处。还有一座贾山,是汔水的发源处。又有言山、登备山和恝恝山。另有蒲山,是澧水的发源处。还有一座山,名叫隗山,它的西边有丹砂,东边有玉。在南边还有一座山,是漂水的发源处。另外还有尾山和翠山。 解读 黑水就是岷江,岷江消失的地方应当在都江堰。姜,甲骨文象形,羊+女,放羊的母系部落。不,说文解字,鸟飞上翔而不下来。所以不姜即养羊的部落在上面不下来。 从岷江开始往南,看看在金沙江之前还有啥江,即汔水也,从卫星地图可以看出,只有峨眉山以南的的大渡河,所以汔水就是大渡河。贾山也就是峨眉山。 贾,金文象形,贝古,其象形与大渡河出口的山脉很像。汔,甲骨文象形,水+三,即在此处有纵横交错的河流汇集,这与乐山附近青衣江大渡河等三江交错极像。言,甲骨文象形,舍尖+一,山形如舌。今岷江西,金沙江北的一个山系如舌,应当是言山。登,甲骨文象形,止止(双脚)+豆(盛器)+双手,表示捧着祭器走向祭台。备,甲骨文形,箭矢放进箭筒里。 蒲,多年生草本植物,根可食。隗,山脉峻岭陡峭。登备之山做好登山准备之山,即在高山峡谷前边的山。 恝恝之山,'炎帝之孙名曰灵恝生百互人,是能上下于天。就是从这里走上青藏高原的,所以恝恝之山应当是大渡河和金沙江上游的山。 越过金沙江再向南向东是一片大荒,往东的山脉就是湘西和恩施,在湘西过来就是武陵山脉,在这些山脉中,一条水系横切开来,这就是澧水。再往东就是高大峻岭的黄山(隗山),它的西边有喀斯特地貌的红山,他的东边有玉。又往南面有山(大约是武夷山),闽江(溧水)从那里出来。有雁荡山,富春山。 盈民国 有盈民之国①,於姓,黍食。又有人方食木叶。 【注释】 ①盈民之国:即盈民国,国名,具体所指待考。 1 郝懿行云:「呂氏春秋本味篇高誘注云:『赤木玄木,其葉皆可食,食之而仙也。』又穆天子傳(卷四)云:『有模堇,其葉是食明后。』亦此類。」 【译文】 有一个盈民国,国中之人都姓於,以黍为食物。另外有人正在吃树叶。 解读 方,甲骨文象形,万(剔发刺字的犯人)+一(戴着枷械)盈,甲骨文象形,二人(二人相背)+益(满出来),在一个地方人太多。於,古代奴隶之国,商於,(商於,为古代秦楚边境地域名,以秦岭"商"开始以武关后"於"结束"六百里"地的合称(中间有数邑,如现佛诞寒川公园下孝义古城古上洛的雒邑等)。是张仪欺楚名典而将"商""於"合称;意喻六百里边疆之地和军事、商贾要道及"计谋""诈术"的代称。辖区主要为现陕西省商洛市境内,因春秋战国时期,商於之地原属于楚国,秦国故土本为秦岭以北的渭河平原,商於位于秦岭南麓,为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后来商於被秦国占领而成为秦地,卫鞅破魏有功,被封于商十五邑(即"商於"之地),该地后来便成为了商鞅的封邑。古上洛城池在向上迁移60里地建商州城后,在州城前设有"商於驿"。)商汤下属国,位于今内乡,新野,西峡的一部分。有个部落人满为患,这个部落在今新野西峡一带。还有一个部落也是流放后人组成的部落,他们吃槟榔。 不死国 有不死之国①,阿姓,甘木②是食。 【注释】 ①不死之国:即不死国,传说中的国名,也叫不死民。 ![]()
②甘木:一说即不死树;一说指甘蔗。(实质是上古对甘蔗等茎干含糖的高大植物的神话化传说。) ![]()
![]() 1 郭璞云:「甘木即不死樹,食之不老。」珂案:不死之國,即不死民,見海外南經;不死樹在昆侖山上,見海內西經。 【译文】 有一个不死国,国中之人都姓阿,以甘木为食物。 解读 不死,在甘孜色达。阿,有阿山者,表示高而陡峭,指彝山。所以阿姓应是古彝族。甘木即甘蔗,说明古代甘孜地区盛产甘蔗。这也与甘孜这个地名一致。孜的象形含义是带枷械的奴隶,这与前面所说彝山下是奴隶的记录一致。所以甘孜的本意就是产甘蔗的奴隶制部落居住地。 ![]() ![]() 去痓山 大荒①之中,有山名曰去痓②。(广东南岭的连平山,那里有一个连平县,古称去痓国。?)南极果,北不成,去痓果③。 【注释】 ①大荒:最荒远的地方。 ②去痓(chì):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③南极果,北不成,去痓果:所指不详。一说去痓是一种能结果实的植物,它在山的南边能结果,在山的北边则不能结果;一说疑为巫师的咒语。 ![]()
![]()
![]()
![]()
1 郭璞云:「音如風痓之痓。未詳。」郝懿行云:「集韻云:『痓,充至切,音廁,風病也。』是痓即風痓之痓。郭氏又音如之,疑有訛字。」珂案:郭注「未詳」,蓋義未詳也。此疑當是巫師詛咒語滲入文中者,大荒西經「江山之南棲為吉」亦同然,魯迅中國小說史略謂山海經「蓋古之巫書」,亦略可見矣。 【译文】 最荒远之地有一座山,名叫去痓。去痓也是一种植物,它在山的南边能结果,在山的北边则不能结果。 解读 大荒之中,有座山叫离开了你就会病倒。它的南边边缘的树上长满了果实,北边没有拿着武器的敌人,离开那些让你病倒的地方到那结满果实的地方去。 南海渚中,有神,人面,珥兩青蛇,踐兩赤蛇,曰不廷胡余1。 ![]() 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風曰乎民1,處南極以出入風2。 1 郭璞云:「亦有二名。」珂案:郭注「二名」宋本、毛扆本作「三名」,字之訛也。經文「有神名曰因因乎,南方曰因乎,夸風曰乎民」,揆以大荒東經「(有神)名曰折丹,東方曰折,來風曰俊」文例,疑當作「有神名曰因乎,南方曰因,來風曰民」,上因字與下二乎字俱衍文,夸風則來風之訛也。 ![]() 2 郝懿行云:「大荒東經有神名曰折丹,處東極以出入風,此神處南極以出入風,二神處巽xùn位以調八風之氣也。」 季釐国 有襄山①,又有重阴之山②。有人食兽,曰季釐③。帝俊④生季釐,故曰季釐之国。有缗hun渊。少昊生倍伐,倍伐降⑤处缗渊。有水四方⑥,名曰俊坛。 【注释】 ①襄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②重阴之山:即重阴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③季釐:据传为高辛氏帝喾(kù)之子,又叫季狸。 ④帝俊:这里指帝喾。 ⑤降:流放,放逐。 ⑥有水四方:这里指呈四方形且高出地面的水池。 1 郝懿行云:「文公十八年左傳云:高辛氏才子八人,有季貍;貍、釐聲同,疑是也。是此帝俊又為帝嚳矣。」珂案:帝俊本即帝嚳。初學記卷九引帝王世紀云:「帝嚳自言其名曰夋。」即為最直接而有力之證據。大荒西經云:「帝俊生后稷。」大戴禮帝繫篇則云:「帝嚳上妃姜嫄氏產后稷。」大荒西經有「帝俊妻常羲」,世本王侯大夫譜亦有「帝嚳次妃,娵訾氏之女曰常儀」,常儀即常羲也。此經帝俊生季釐同於帝嚳才子八人之季貍,特相同點之一也。 【译文】 有一座襄山,另外有一座重阴山。有一个人在吃兽肉,他的名字叫季釐。帝俊生了季釐,所以季釐的后代组成的国家叫季釐国。有一个缗渊。少昊生了倍伐,倍伐被流放到了缗渊。有一个呈四方形且高出地面的水池,叫做俊坛。 解读 緡,解释一,钓鱼的鱼绳。 解释二,緡部落的后人。据载緡部落本在夏时的緡国(今山东省金乡县东北),由于夏桀要求各地增加税收,緡国首先跳出来反对,夏桀派兵灭了緡国,其国民为奴。成汤攻夏时,被胁迫随夏桀一起逃跑到今天四川地面。夏桀被杀后,乘机逃跑并归顺成汤大将成耕,随后聚集在四川盆地的某处生息,他们把后居地也称为緡。 食兽,即在兽这个地方生息。兽表示长条形山脉如兽。 '兽’这个词前面出现过,如:“有赤兽,马状无首,名曰戎宣王尸。”还有“。。有山不合,名曰不周负子,有两黄兽守之。"大部分的兽都代表山脉形状。多表示多条相类的山脉并在一起。 从这里看出,襄山,食兽,均为重庆周边的多条长形山脉,在卫星地图上特别清晰,在古代山脉与山脉中间是河流,后面有称为'九龙’,均指同一地。 在这些山上的部落叫季厘(厘,象形,山崖),季厘部落是迁徙帝俊的后裔。所以那里有称季厘之国。 还有个地方叫緡渊(渊,水流密布的地方),少昊帝的部落里被抛弃并且被赶杀驱赶到低处水滨的人繁衍出来的部落,叫倍(上古时,好多地方都在山丘上,被各部落作为领地占领,凡是不听话的,就会被部落首领赶下山),这个地方后来叫緡渊,可能在今安岳县和资中县西。 四川盆地都是水,水的边界就是帝俊部落的边界。 臷民国 有臷民之国①。帝舜②生无淫,降③臷处,是谓巫臷民。巫臷民朌④姓,食谷,不绩⑤不经⑥,服也;不稼⑦不穑⑧,食也。爰⑨有歌舞之鸟,鸾鸟自歌,凤鸟自舞。爰有百兽,相群爰处。百谷所聚。(天堂) 【注释】 ①臷(dié)民之国:即臷民国,又叫臷国。 ②帝舜:即舜。 ③降:流放;放逐。 ④朌(bān):一作“盼”。 ⑤绩:缉麻,即把麻纤维拧成线。 ⑥经:指织布前在机杼(zhù)上绷齐并梳整纱缕,使成为经线。 ⑦稼:种田。 ⑧穑(sè):收割庄稼。 ⑨爰(yuán):这里,那里。 1 郭璞云:「為人黃色。」珂案:臷國已見海外南經。 ![]() 【译文】 有一个臷民国。帝舜生了无淫,无淫被流放到臷地,这个地方的人后来就叫巫臷民。巫臷民都姓盼,以谷为食物,他们不用纺织,自然有衣服穿;不用耕种,自然有粮食吃。这里生长着擅长唱歌跳舞的鸟,鸾鸟在自在地歌唱,凤鸟在自由地跳舞。这里有各种野兽,成群聚居在一起。这里还是百谷聚集生长的地方。 解读 臷,古国名,通耋,多次变更。 不稼不穑,在《诗经。魏风。伐檀》中有'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悬狟兮?’ 这里是'不绩不经,服也;不稼不穑,食也。’ 究竟是谁抄袭的谁?说不清。 臷民之国,说明这个地方的主人已经变更过多次了。等到舜帝生了无淫(无同舞,淫过多的),大概无淫过于喜欢歌舞,就把他下放到臷国做主人,这里的百姓叫巫臷民(巫,广泛分布在四川西部)。巫臷民盼姓(盼姓前面出现过,有人方食鱼,名曰深目民之国,盼姓,食鱼),从中可以看出,盼姓是被流放的靠打鱼为生的部落。也就是说臷这个地方在舜时是奴隶制,靠近四川西部的水滨部落,而且无淫是这个国的奴隶主。这地方的奴隶问无淫;你不纺不织,是谁给你的穿,你不耕不种,是谁给你的吃。这里的人民喜欢歌舞。这里有各个游牧部落,也有种植各种谷物的农耕部落, 融天山 大荒①之中,有山名曰融天②,海水南入焉。 【注释】 ①大荒:最荒远的地方。 ②融天:山名,具体所指待考。1 郝懿行云:「大荒北經云:『不句之山,海水入焉。』蓋海水所瀉處,必有歸虛尾閭為之孔穴,地脈潛通,故曰入也。下又有天臺高山,為海水所入。大荒北經亦有北極天櫃,海水北注焉。皆海之所瀉也。」珂案:海水入山,蓋古人臆想,近神話矣。 【译文】 最荒远之地有一座山,名字叫融天,海水从它的南边流入。 解读 大荒之中,有山名叫融天,海水(南海,即长江出重庆后的广大区域)向南进入哪里。 这是哪里? 融,融合,链接,天,青藏高原,与青藏高原相连,最大可能是云贵高原(云贵高原又叫天之野),那么接近云贵高原,'南海’水又流到那里去的地方在哪里?在卫星地图上找一找,还真找到了。这就是位于今桂林和柳州之间的融水苗族自治县东边的山脉。 羿杀凿齿 有人曰凿齿,(古代传说中的野人。 郭璞 注:“凿齿亦人也,齿如凿,长五六尺,因以名云。”一说谓兽名。《淮南子·本经训》:“ 尧 乃使 羿 诛凿齿於 畴华 之野。” 高诱 注:“凿齿,兽名,齿长三尺,其状如凿。”《梁书·文学传下·刘峻》:“虽大风立於青丘,凿齿奋於 华 野,比其狼戾,曾何足踰。”)羿杀①之。 【注释】 ①杀:指射杀。 1 郭璞云:「射殺之也。」珂案:羿殺鑿齒,已見海外南經。 ![]()
![]() 【译文】 有一个人,名叫凿齿,羿用箭射死了他。 蜮民国 有蜮山①者,有蜮民之国②,桑姓,食黍,射蜮是食。有人方扜③弓射黄蛇,名曰蜮人④。 【注释】 ①蜮(yù)山:山名,一说因其山中有蜮,故名。蜮是传说中一种害人的动物,能含沙射人,使人发病。也叫短狐。一说通“蝈”,指蛤蟆。(蟾蜍(读chán chú),也叫蛤蟆há ma(蟆单独读má)。两栖动物,体表有许多疙瘩,内有毒腺,俗称癞蛤蟆、癞刺、癞疙宝。在我国分为中华大蟾蜍和黑眶蟾蜍两种。从它身上提取的蟾酥以及蟾衣则是我国紧缺的药材。) ![]() ②蜮民之国:即蜮民国,国名,具体所指待考。 ③扜(yū):拉,张。 ④蜮人:即蜮民。 1 郭璞云:「音惑。」 ![]()
![]() 4 郭璞云:「扜,挽也,音紆。」郝懿行云:「扜亦音烏,扜訓挽者,呂氏春秋壅塞篇云:『扜弓而射之。』高誘注云:『扜,引也。』義同郭。玉篇云:『扜,持也。』」 【译文】 有一座蜮山,那里有一个蜮民国,国中之人都姓桑,他们以黍为食物,也用箭射蜮当食物。有一个人正在拉弓射黄蛇,他的名字叫蜮人。 解读 有一座山叫蜮山,那里关押的人都是被流放的罪人,她们是原来桑部落的人,她们耕种黍,攻打关押她们的人并且求得生存。 有个被流放的部落,她们拿起锐器,弓箭攻打黄帝的水上部落(黄帝的部队)。她们就叫被关押的人。 宋山枫木 有宋山①者,有赤蛇,名曰育蛇②。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③。枫木,蚩尤(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氏族部落联盟的首领,骁勇善战,相传蚩尤是牛图腾和鸟图腾氏族的首领,他有兄弟八十一人(约81个氏族部落),个个本领非凡,在位期间,开垦农田,定居中原,奠定了华夏民族的根基。和炎帝同属一个部落。曾与炎帝大战,后把炎帝打败。于是,炎帝与黄帝一起联合来共敌蚩尤。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与黄帝在涿鹿展开激战。)所弃其桎梏④,是为枫木。 ![]() 【注释】 ①宋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②育蛇:蛇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疑为“玉蛇”的谐音。 ③枫木:即枫树,落叶乔木,叶子通常三裂,边缘呈锯齿状,秋季叶变成红色,开黄褐色花。也叫枫香树。 ![]() ④桎梏(zhì ɡù):脚镣和手铐。 1 郭璞云:「蚩尤為黃帝所得,械而殺之,已摘棄其械,化而為樹也。」郝懿行云:「郭注摘棄之摘當為擿,字之訛也。」 ![]()
![]()
【译文】 有一座宋山,山中有一种赤蛇,名叫育蛇。山上长着一种树,名叫枫树。蚩尤把他的脚镣和手铐扔到地上,便长成了枫树。 解读 宋山,今安徽马鞍山旧名宋山。考其位置,合乎情理。(马鞍山市历史悠久,市名来源于历史,相传楚汉战争时, 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而得名。在马鞍山市现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马鞍山山名记载的是明代《太平府志·舆地志》: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旧有神祠,赤乌二年所建。) ![]() 枫,说文解字,木,东方,风,古代母系农耕部落,伏羲之后曰风。 有“夸父弃其杖,化为邓林”与“蚩尤所弃桎祰,是为枫木”意思相同,即夸父,蚩尤被杀后,其手下逃到山野改头换面藏起来了。 有个叫宋山(即今天的马鞍山市周边的山)的地方,那里有赤蛇{炎帝后裔的水上部落武装】,称为育蛇(武装的萌芽)。 有新生的部落出现在山上,称为东方的农耕部落,她们是蚩尤所领部落的后人,又称东方部落。 祖状尸 有人方齿①虎尾,名曰祖状之尸②。 【注释】 ①齿:咬啮。一说指牙齿。 ②祖状之尸:即祖状尸,一作“祖状之尸”,人名。 1 郭璞云:「音如柤梨之柤。」珂案:經文「祖狀之尸」,宋本、毛扆本均作「柤狀之尸」,與郭注「音如柤梨之柤」字同,蓋訛也。 ![]() 【译文】 有一个人正在咬老虎的尾巴,他的名字叫祖状尸。 解读 有个被流放的部落去攻打关押她们的强大武装(齿虎尾),说我们要回到我们祖先生活的地方去祭奠我们的祖先。 焦侥国 有小人①,名曰焦侥之国②,几姓,嘉谷③是食。 【注释】 ①小人:这里指由身材特别矮小的人组成的国家。 ②焦侥之国:即焦侥国,也叫周饶国。 ③嘉谷:优质的谷物。1 郭璞云:「皆長三尺。」珂案:焦僥國已見海外南經。 ![]()
![]() 【译文】 有一个由身材特别矮小的人组成的国家,名叫焦侥国,国中之人都姓几,以优质的谷物为食物。 ![]() 大荒之中,有山名〈朽,木改歹〉塗之山1,青水窮焉2。有雲雨之山3,有木名曰欒4。禹攻雲雨5,有赤石焉生欒6,黃本,赤枝,青葉,群帝焉取藥7。 ![]() 有國曰顓頊,生伯服1,食黍。有鼬姓之國2。有苕山。又有宗山。又有姓山。又有壑山。又有陳州山。又有東州山。又有白水山,白水出焉,而生白淵,昆吾之師所浴也3。 1 吳任臣云:「世本云:『顓頊生偁,偁字伯服。』」珂案:疑經文當作「有國曰伯服,顓頊生伯服」,脫「伯服」二字。 张弘国 有人名曰张弘,在海上捕鱼。海中有张弘之国①,食鱼,使四鸟。 【注释】 ①张弘之国:即张弘国,国名,一说即长臂国。(郭璞注:“或曰即奇肱人,疑非。”按:《山海经·海外西经》奇肱国人“一臂三目”、“善为机巧”、“能作飞车”(后二语见郭注),确非“在海上捕鱼”之张弘国人。此当指《山海经·海外南经》之长臂国。长臂国,《穆天子传》作长肱;张、长、肱、弘,形音倶近。张弘即长肱,亦即长臂。)1 郭璞云:「或曰即奇肱人,疑非。」珂案:郭說「即奇肱人」,又云「疑非」者,海外西經「奇肱之國」郭注云:「肱或作弘」,肱、弘聲同,古字通用,似此張弘即奇肱矣。然「張」非「奇」也,故郭又云「疑非」也。案此「張弘」實即海外南經所記之「長臂國」也。穆天子傳卷二云:「天子乃封長肱于黑水之西河。」郭注云:「即長臂人也,見山海經。」張、長形音俱近,是張弘即長肱亦即長臂矣。况此張弘「在海上捕魚」,復與長臂國人「捕魚水中」職業相同,二國所處又俱南方,則此張弘之國之為海外南經長臂國,斷無可疑也。 ![]() 【译文】 有一个名叫张弘的人,正在海上捕鱼。海中有一个张弘国,国中之人以鱼为食物,会驱使虎、豹、熊、罴四种野兽。 解读 张宏都是姓,但无国(百家姓皆有其国),说明张宏是炎帝后裔的水上部落,范围大却无疆,在古代,南海超级大,故张宏之国无疆,他们靠捕鱼为生,并且保护并繁衍四个耕种的母系部落(因为有四个不同的母系部落,可以避免近亲繁衍) ![]() 有人焉,鳥喙,有翼,方捕魚于海1。大荒之中,有人名曰驩huān頭。鯀妻士敬,士敬子曰炎融,生驩頭。驩頭人面鳥喙,有翼,食海中魚,杖翼而行2。維宜芑苣 qǐ jù,穋lù楊是食3。有驩頭之國。 ![]() 3 郭璞云:「管子說地所宜云:『其種穋、〈禾己〉、黑黍。』皆禾類也。苣,黑黍;今字作禾旁。起、秬、芑三音。」郝懿行云:「經蓋言驩頭食海中魚,又食芑苣穋楊之類也。穋亦禾名,今未詳。說文(七)云:『稑,疾孰也。』或作穋,音義與此同。又案郭引管子地員篇文,其穋〈禾己〉之字,今誤作樛杞也。」珂案:管子地員篇云:「其種大秬、細秬,黑莖青秀;……其種大樛杞、細樛杞,黑莖黑秀。」是郭注「穋、〈禾己〉、黑黍」當作「穋、〈禾己〉,黑秀」。王念孫校此黑黍正作黑秀。楚辭天問敘鯀之神話云:「阻窮西征,巖何越焉?化為黃熊,巫何活焉?咸播秬黍,莆雚是營,何由并投而鯀疾修營?」郭沫若先生譯此數語云:「道路阻絕,被流東裔,鯀何以又越過了岑巖?巫師何能使他復活,死後又化為黃熊作怪?要大家播種黑小米,把萑苻雜草都剷除開?何以卻要把他流竄,把鯀恨得這樣厲害?」(屈原賦今譯)除首二句略有可商之外(詳海外西經「窮山」節注),餘均甚得原詩旨意。疑天問「咸播秬黍,莆萑是營」二語與此經「維宜芑苣,穋楊是食」二語於神話上有相當聯繫:或鯀於水厄未解、死後化熊、求活於諸巫之際,「要大家播種黑小米」以救荒者,並包括其行將遠竄南海之裔孫讙頭在內也。此「人面、鳥喙、有翼」之讙頭國人之「維宜芑苣,穋楊是食」也。以書闕有間,其詳不可得知矣。 ![]() 帝堯、帝嚳、帝舜葬于岳山1。爰有文貝、離俞、〈丘鳥〉久、鷹2、延維、視肉、熊、羆、虎、豹;朱木,赤枝,青華,玄實3。有申山者。 1 郭璞云:「即狄山也。」珂案:狄山已見海外南經。 ![]()
![]() 4 珂案:日浴,宋本、吳寬抄本、毛扆本並作浴日,諸書所引亦均作浴日,作浴日是也。大荒西經云:「有女子方浴月。」可證。 5 郭璞云:「羲和蓋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故(歸藏)啟筮曰:『空桑之蒼蒼,八極之既張,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職出入,以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羲和之子,出于暘谷。』故堯因此而立羲和之官,以主四時,其後世遂為此國。作日月之象而掌之,沐浴運轉之於甘水中,以效其出入暘谷虞淵也,所謂世不失職耳。」郝懿行云:「藝文類聚(卷一)、初學記(卷一)及李賢注後漢書王符傳引此經並作『浴日于甘泉』,疑避唐(李淵——珂)諱改淵為泉耳。初學記及御覽(卷三)引經『浴日于甘泉』在『是生十日』句之下,與今本異。又引郭注云:『羲和能生日也,故曰為羲和之子』云云,亦與今本異。」珂案:郭注二暘谷宋本均作湯谷。 ![]() 小人菌人 有小人①,名曰菌人②。 【注释】 ①小人:指身材特别矮小的人。 ②菌人:当与靖人属同一类人。 1 郭璞云:「音如朝菌之菌。」郝懿行云:「此即朝菌之菌,又音如之,疑有訛文。或經當為{山囷}狗之{山囷}。菌人蓋靖人類也,已見大荒東經。」珂案:太平廣記卷四二八引博物志逸文云:「西北荒中有小人,長一寸,其君朱衣元冠,乘駱車馬,引為威儀居處。人遇其車,抵(抓?)而食之,其味辛,終年不為物所咋,並識萬物名字。又殺腹中三蟲,三蟲死,便可食仙藥也。」或即菌人之類也。吳任臣廣註引南越志云:「銀山有女樹,天明時皆生嬰兒,日出能行,日沒死,日出復然。」又引事物紺珠云:「孩兒樹出大食國,赤葉,枝生小兒,長六七寸,見人則笑。」亦斯之類與? ![]()
![]()
![]() 【译文】 有一种身材特别矮小的人,名叫菌人。(小人应是一个小部落,靠采集菌类植物为生。) 南类山 有南类之山①,爰有遗玉、青马、三骓(顶级宝马)、视肉、甘华,(神草名)百谷所在。 【注释】 ①南类之山:即南类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应在今中南半岛。(中南半岛是东南亚的一个半岛,因处于中国南方,中国译为中南半岛。古代受到中国和印度的影响,国际上称为"印度支那"。中南半岛位于中国和南亚次大陆之间,西临孟加拉湾、安达曼海和马六甲海峡,东临太平洋的南海,属亚洲南部三大半岛之一,为东亚大陆与群岛之间的桥梁。中南半岛气候湿热,植被繁茂,半岛的主要河流及山脉为中国所延伸过来,故有"山同脉,水同源"之说,中南半岛文明历史悠久,语言极其多样化。) 1 珂案:即海外北經平丘、海外東經嗟丘之類,蓋古神人所居之地也。 【译文】 有一座南类山,这里有遗玉、青马、三骓马、视肉、甘华,各种谷物都在这里生长。 解读 在南海有很多相类的山,那里有能带走的玉石,有青马,杂色马,视肉,甘华。各类谷物都在那里生长。 ![]() 【评析】 大荒南经所记述的内容较为杂乱,其中不少内容与海外南经相同,如关于盈民国、不死国、臷民国、羿杀凿齿、焦侥国、张弘国、南类山等的记述,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大荒南经所记述的地域当与海外南经相似,大致应在中国的南方。总起来看,大荒南经与海外南经所记述的内容虽有重合之处,但相异之处也不少。如大荒南经中记述的左右有首的踢、三青兽相并在一起的双双、方齿虎尾的祖状尸,等等,均为海外南经所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