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第一龙 国宝碧玉龙

 魏子文献 2019-07-18

在1971年,风和日画的一天,一位小朋友手里拽着根细绳,拴着个马蹄形铁满地撒欢儿跑着。


他像别的小朋友一样享受着自己的童年,却从没想过,自己的玩具竟然是个国宝!这个看起来十分有格调长得有点像马蹄的玉器名字叫碧玉龙,被称为“中华第一龙”,它是最早时间段发现的龙文化实物,通身由岫玉制成。


碧玉龙制作工艺精湛,龙体背正中有一圆形穿孔,经试验发现若穿绳悬起,龙骨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龙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这只传奇的龙自从出土以来,便承受着这个身份不该有的磨难。


1971年8月,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的农民张凤祥挖土时发现了它,由于刚出土时灰头土脸锈的,看不出是个文物。于是张凤祥当成了马蹄形的铁砣栓了根绳子给家里的孩子玩。


但也正因它长得丑没被认出是文物,所以在70年代逃离了被破坏的命运。这还没完,1983年为庆祝改革开放五周年,翁牛特旗有关部门把碧玉龙等上百件文物,拿到尚未修复好的北大庙(荒宗寺)破旧的二楼上展览人们看到它就拿在手上随便看。当时也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在木桌上放着,期间有人拿起碧玉龙在手中摆弄发出了“叮叮当当”的响声。就是这样,中华第一龙还是没有被弄坏。


在1984年,碧玉龙被选中进京参展,翁牛特旗文化馆的别玉贤和老伴用被兜子装着碧玉龙就坐上了火车,专家听闻后惊恐万分,不过到达之后发现幸好没有损坏。

最后一次小危机,是在1985年沈从文先生想要看碧玉龙,而沈从文先生在拿碧玉龙期间手一直在颤抖,周围的工作人员心脏都要吓停了幸好没有出问题。


历经大小磨难后,终于在1989年碧玉龙调入中国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碧玉龙的流传过程可谓是命运多舛,但它经历颇多磨难却依然保存完好。


碧玉龙与今天龙的形象都相去甚远,为什么称它们为“龙”呢?搜索“甲骨文、龙”你会发现它们,二者外形都酷似甲骨文中的“龙”,作为中华第一龙,碧玉龙的生活可谓是历尽艰辛,但它并不是龙文化家族中的独子,最近有网友发现,甚至在国外,远在3000年前时也曾出现龙的壁画,而国外的龙与中华大地早期的龙,相似得令人惊奇。

龙是否存在我们无法得到准确的答案,但如果龙真的存在,也应该是个固定的形象,而不是一直变化的。龙在5500年前与后来的形象相差甚多可以总结为:形象越来越繁复,象征越来越丰富。从汉或唐从精神文化的象证,转为皇权的象征,从远古至今,龙的形象不断被赋予不同的意义。于是变得越来越复杂。


人们不断利用龙来达到权利、权威的震慑,不断将自身的欲望与期待,附加在龙的每一片鳞片中,于是龙的造型变得越来越复杂,比如鱼爪龙,四角龙等...有各种象征寓意在其造型中,在那时,龙变成了清朝官吏制度威慑人民的面具。

但对于华夏子孙,龙的意义是中华文明的脉络、根基,因此,即使龙真的存在,也应该是接近于最“无功利”的时候产生的造型吧。从这个角度来看,碧玉龙看似造型简素,却比后来花里胡哨的龙更为“真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