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黄姓族源说述                &nb

 广东黄汉光 2019-07-19

                                     第一章  黄姓族源说述

   姓氏起源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历史问题,由于各种原因,记载姓氏演变的谱牒之学,时断时续,以至使许多历史人物的族姓真伪无法确认。但姓氏之学,不管多么复杂,有一个同的结论是大家都认可的。那就是中华民族的绝大多数人口,数以千计的各种姓氏,都可直溯于黄帝的姬姓和炎帝的姜姓,把炎黄二帝看成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中,积累许多经验,其中之一就是婚姻中“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据汉代应劭《风俗通义·姓氏》记载:“盖姓有九:或氏于号,或氏于谥,或氏于爵,或氏于国,或氏于官,或氏于字,或氏于居,或氏于事,或氏于职”。这是五帝三代以来发展姓氏的九个主要途径,后来各少数民族与华夏族互相融合,姓氏更多。郑樵在《通志·氏族略》中综合为32类,数千个姓。由此可知,姓氏发展的历史长河,其实也是华夏各族互相融合的过程。现今中国的每个姓氏的人口,都不可能是一个祖先单传下来的,其间有历代统治者的赐姓、少数民族的改姓、汉族内部各姓之间也有各种原因改姓、以及奴仆跟随主人之姓等等,才组成某一个遍布全国,乃至世界性的姓氏宗族。反过来,这多种原因形成的某一族姓,在长期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的驱使之下,又总想寻求他们最早的公认祖先。这种历史现象,古今中外,比比皆是,不足为怪。

黄姓作为中国最大的姓氏之一,人才辈出,望族甚多,在历史上曾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黄姓的族源这个问题,一般认为源于远古时期的黄夷。

一.古老的黄姓族源——黄夷

黄姓的远古足迹,得从一支崇拜黄鸟的狩猎小氏族说起。让我们扩大视野,去寻觅黄姓的远古足迹。

在蒙昧洪荒时代,自然界人少禽兽多,人只是自然界的一少部分。而人们依靠大自然养育,对大自然充满感恩情感。人们认为自然界的万物皆有灵气。日、月、星辰,山、川、水火,动物、植物,一切都有生命,一切生命都是由神灵主宰。由于一切都有生命,有灵魂,于是人们就给这些自然现象神化为雷公、电母、风伯、雨师、山神,水神、火神、太阳神等等,并把他们视为自己的亲祖,作为本氏族群体的标志,于是就产生了各个氏族的图腾。原始时代的人们把图腾作为氏族的徽号,看作自己氏族的保护神,因而对图腾顶礼膜拜。

各个氏族选择什么作图腾则根据具体情况而定。翦伯赞在《中国史纲》中认为:“渔业的氏族往住选择若干特定的鱼类为图腾标识,狩猎的氏族往往选择若干特定的禽兽为图腾,畜牧的氏族往往选择若于特定的家畜为图腾标识,而农业的氏族则往往选择持定的植物及自然现象如日月星辰云雨等为图腾标识。”据传说所示,“在中国历史上,自传说中之伏羲氏时代以至夏代,皆有图腾信仰存在。《左传》昭公十七年,郯子语云:‘昔者黄帝氏以云纪,故为云师而云名。炎帝氏以火纪,故为火师而火名。共工氏以水纪,故为水师而水名。大皞氏以龙纪,故为龙师而龙名。我高祖少皞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这里所谓云、火、水、龙、鸟,都是当时氏族社会的图腾。”

在中国东部地区,生活着一个庞大的族团,后人称之为东夷族。后来人口繁衍, 随着氏族组织的分裂,东夷族又分为人夷、鸟夷、郁夷三大支。而在东夷族的鸟夷族中,有一支以“黄鸟”为图腾,以“黄”作为名称的氏族,这就是《古本竹书纪年》记载的“九夷”中的“黄夷”。

那么作为图腾的黄鸟,是怎么样一种鸟呢?黄鸟,据古人说,有多种名称,如黄鹂、仓庚、黄莺、黄栗留、楚雀、搏黍等。早在《诗经》里,便有了它的身影。

关于《诗经·周南·葛覃》“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中的“黄鸟”,毛《传》中说:“黄鸟,黍也”;《尔雅·释鸟》中说:“皇,黄鸟”;郝懿行《义疏》中说:“按此即今之黄雀,其形如雀而黄,故名黄雀,又名抟黍?”;王先谦《集疏》中说:“段玉裁、焦循遂谓毛《传》以‘抟黍’释‘黄鸟’,不云即‘仓庚’,是诗之‘仓庚’,为‘黄莺’而‘黄鸟’为今之‘黄雀’。黄雀啄粟,故有‘抟黍’之名,因改‘抟’为‘搏’以成其义。”郭沫若在《诗书时代》中说:“黄鸟就是瓦雀”;正义引陆玑的《诗义疏》说:“黄鸟,黄鹂留也,或谓之黄栗留,幽州人谓之黄莺”。

关于《诗经·秦风·黄鸟》“交交黄鸟,止于棘。谁从穆公,子车奄息。”中的“黄鸟”,毛《传》中说:“交交,小貌”。

关于《诗经·邶风·凯风》“睍睆黄鸟,载好其音。有子七人,莫慰母心。”中的“黄鸟”,《本草纲目》李时珍《释名》中说:“莺,黄鸟、离黄、仓庚”;《集解》中说:“莺处处有之。大于瞿鸟谷鸟,雌雄双飞,体毛黄色,羽毛及尾有黑相间,黑眉尖嘴,青脚。”

关于《诗经·小雅·绵蛮》“绵蛮黄鸟,止于丘阿。道之云远,我劳如何。”中的“黄鸟”,毛《传》说:“绵蛮,小鸟貌”;《本草纲目》李时珍《释名》中说:“小而黄口者为黄雀”;《集解》中说:“雀,处处有之。羽毛斑褐,颌嘴皆黑。头大如蒜,目如擘椒。尾长二寸许,爪距黄白色,跃而不步。其视惊瞿,其目夜盲,其卵有斑,其性最淫。小者名黄雀。八九月群飞田间。体绝肥,背有脂如披绵。”

在历代的《诗经》的名物解释中,不是把“黄鸟”解释为“黄雀”,就是看成是“黄莺”,因此,我们可以推知,此“黄鸟”,不外乎为“黄莺”和“黄雀”。而作为图腾的黄鸟到底是哪一种鸟呢?

据学者的推断,作为图腾的黄鸟即黄鹂鸟,这灵巧的鸟儿,无论是其身姿,还是其歌喉,都堪称造化的杰作,能给人以无尽的美感。有一支原始人群,他们对黄鸟产生了喜爱之情,转而变为尊敬,后来发展至顶礼膜拜,就把它当作自己氏族的守护神和标志,因而也就成为这一氏族的图腾。这个氏族就叫做黄鸟族、黄氏族,简称为黄夷、黄族、黄人。以黄鹂鸟为图腾的氏族,当系东夷族中鸟夷的一支。

东夷,民族史学者何光岳先生认为他们起源于河北燕山山脉一带。他在《东夷源流史·前言》中说:“东夷是一个支裔分支,部落众多而族团庞大。他们起源于河北燕山山脉一带,这里自古以来是燕、雁和各种鸟类集栖与候鸟迁移停留的好地方,故夷人以捕鸟为食,以鸟羽为衣,处处依赖鸟类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由以长弓善射飞鸟而称作夷人,发展到以鸟为图腾崇拜,并以鸟名作为氏族、部落的标志名称。”后从燕山一带迁入今山东地区的。他在《鸟夷族中诸鸟国的名称和分布》中又说:“中国古代东方,有一个土著部族叫东夷,它分成几个分支,其中有一个重要的支族,便是人多力强、分布广阔的鸟夷。……鸟夷约于五千年前已广泛分布于燕山山脉至易水一带。由于人口繁衍,原居地的食物来源逐渐减少。这时正值黄河中下游洪水期过去,大平原上淤积着肥沃的土壤,植物生长茂盛,可供食用的植物数量很多,使各种动物迅速地滋生繁殖,它给原始社会人群提供了丰富的生活资料。于是戎夏族便从西北高原向东迁徙,东夷族和它的分支鸟夷族也由北向南迁徙,……最早南迁的鸟夷是太皋氏。……鸟夷的第二次南迁是少皋氏……鸟夷的第三批南迁的是子姓部族。”

近年来,一些考古学家也认为东夷族起源于燕山一带。燕山南北地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苏秉琦先生曾说:“如果我们认为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那么西辽河就是中华民族的祖母河。”西拉木伦河流域是西辽河的主要干流,是我国最早治玉、用玉、崇玉的肇始地。我们的祖先早在公元前五千多年,就把玉看作是天地精气的结晶,认识到玉石的坚硬和美丽,玉石不仅可以用来磨制工具、武器,又是美丽的装饰对象,寄托了人们的艺术情怀和精神追求,而且还作为一种礼器用来祭祀祖先,因此中国玉器一开始,就带有神秘的色彩,有辟邪,象征着权力、财富、贵贱等作用。考古专家在红山墓葬中发掘出大量的玉器,玉器中鸟、鹰、鸮数量最多。说明红山祖先生前崇拜鸟,死后葬在墓中,以求鸟神护佑。从侧面也说明了鸟夷族起源于燕山一带。后来鸟、鹰、鸮由鸟神变成鸟国,成为世系支脉庞大的鸟氏族。而卢龙桃林口水库地区在文化大革命早期平整土地时发现的一块玉璧,上有“夷氏”二字,完全证实了何光岳先生的推断——东夷起源于河北燕山山脉一带是正确的!

黄夷作为鸟夷中的一支,最早也是生活在今内蒙古东部、燕山之南的辽河西源西拉木伦河流域。西拉木伦河,亦称“黄水”,文献上写作“潢河”。史学家何光岳先生说:“黄国之先,乃东夷族鸟夷的一支黄夷之后,黄夷亦即黄鸟族,起源于燕山之北黄水一带。”(何光岳:《东夷源流史·黄国的来源和迁徙》)他们和其它鸟族一样,除了崇拜鸟之外,他们还喜爱佩玉,于是就以喜爱佩玉为特点,观物取象创造的黄字。考古学文字学家郭沫若先生在他的《金文丛考·释黄》中作了极为精辟的分析:黄字的初文(最原始的本字),是象形字,不是形声字。黄字上头不是“草头”,而是缠系玉璧的“佩衿”;中间一横是“玉珩”,环状物就是“玉璧”;下部不是“八字”,而是玉佩的两条“垂缨”。“黄”是玉佩图像的象形文字。古代称玉璧为璜,璜就是半璧,双璜合为璧,制成玉佩。《正字通》说:“黄石为璜”。即采用黄色或朱黄色宝石雕琢为璜。黄与璜形相似,字相同,借形寓意,借音寓意,黄就是璜的原始文字。黄姓的古代先民他们选用了能反映氏族特征的佩玉的图形符号来代表他们的族,这样,表示佩玉的黄字,就成了表示黄人的标志。

后来,在弱肉强食的部落战争中被兼并,以黄鹂鸟为图腾的部落逐渐消亡,融合到其它部族中去了。于是就有了《尔雅·释鸟》云:“皇,黄鸟。”表面上看起来,黄鸟是黄鸟,凤凰是凤凰,根本不搭杠。其实,当黄人最初加入东夷集团时,黄人的势力发展非常迅速,很快就成为东夷集团中势力强大的一支,因而被推尊为部落联盟首领。在野蛮时代中期,东夷部族集团由凤夷氏族的少昊金天氏为部落联盟大首领时,黄夷就与风夷少昊氏结成了婚姻氏族。少昊氏族是以凤鸟为图腾,凤于是成为百鸟之王、成为一种神鸟。而凤鸟中有一种雌性的神鸟,叫做皇(后来写作凰)。这种鸟不但名字与黄鸟读音相同,而且与黄莺的形象也有共同特点,即皇鸟也是全身长满色彩鲜黄的羽毛。皇鸟是凤鸟的配偶,恰好黄夷是凤夷的婚姻氏族。于是,黄人便用神圣的凰鸟来取代原来作为氏族图腾的普通小黄莺,转而崇拜起凰鸟来。闻一多《离骚解诂》:“《禽经》:‘黄凤谓之焉。’焉为黄色鸟,似焉鸟即黄鸟,又即凤配,是焉之为皇,即凤皇为皇。”这样,黄鸟又变成了皇(凰)鸟。后来少昊氏族强盛,成为东夷部落集团的大首领,黄夷附属于少昊部落,它与少昊凤鸟族的关系便由婚姻氏族变为父子氏族,融合到少昊部族中去了,因而黄夷又以少昊为本族始祖。

在黄部落衰亡后,其子孙湮没无闻但却没有灭绝,到西周、春秋时代,出现的以黄为国名的诸侯国,恐怕就是黄部落名称的沿袭和延伸。

何光岳先生中说:“(黄夷)南迁河南的内黄、外黄、黄池、黄亭一带,与华夏族交往,进入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黄国。一支则南下山东黄县的黄山、黄城,商代中叶又南迁于河南潢川,建立黄国。”(何光岳:《东夷源流史·黄国的来源和迁徙》)但这两个黄国都是一个小国,它们先后被灭,这些黄国的后裔为怀念祖先的业绩,以国为氏,继承黄图腾把她作为家族的标志,传之子孙永远不变,这恐怕就是以黄鸟为图腾的黄部落衍变成黄姓的历史过程。

刘佑平先生认为黄族源于黄夷,他在《中华姓氏通书·黄姓》说:“这九夷中,便有一支氏族叫黄夷,它便是今日数千万黄姓成员的最古老的族姓之源。”刘佑平先生的观点,得到越来越多的黄姓族人的认可。但黄姓的始祖究竟为何人?旧史及姓氏谱牒学者,仍有不同意见。本文对几种主要说法,略加疏辨,就教于方家。

二.黄姓始祖为伯益

黄姓始祖为伯益一说是比较普遍的。关于伯益为何人,《辞海》说伯益是“古代嬴姓各族的祖先”。《辞源》说他是“舜时东夷族的首领”。《史记·秦本纪》记载: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秦本纪》中的大费,又为柏翳。对此,司马贞《索隐》中云:

此则秦、赵之祖,嬴姓之先,一名伯翳,《尚书》谓之“伯益”《系本》、《汉书》谓之“伯益”是也。寻检《史记》上下诸文,伯翳与伯益是一人不疑。

按此即知大费是伯益。由《史记·秦本纪》,我们知道伯益的身世,伯益之父为大业,母曰女华,祖父不知谁何,祖母女惰,乃颛顼裔孙女。颛顼当是伯益的外高祖。

伯益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具有传奇色彩和作出过卓越贡献的英雄人物。传说年轻时的伯益,就很聪明,有才智,《列女传》云伯益“生五岁而佐禹”显然有些夸张。但并不影响伯益的英雄形象。据《史记》和《尚书》记载,帝舜时期产生了我国最早的虞官——伯益。当时,洪水和猛兽威胁着人类的生存,是主要的环境问题。舜通过部落联盟议事会,任命伯益为虞官,除协助大禹治水外,主要任务是管理草木鸟兽,特别是要驱逐伤害人类的猛兽。对此《尚书·尧典》作了如下描写:“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佥曰:‘益哉!’帝曰:‘俞!咨益,汝作朕虞。”益拜稽首,让于朱、虎、熊、罴。帝曰:‘俞!往哉,汝谐。’”意思是:在一次会议上,舜要选拔管理山林川泽、草木鸟兽的官员,大家就推举益来担任,舜就答应了。伯益连忙叩头拜谢,并要把这一官职谦让给朱、虎、熊、罴几位。舜就说:“好啦,就让他们和你一起干吧!”《孟子·滕文公上》另有记载,说舜派遣伯益担任火官,伯益用火焚烧山泽,迫使猛兽逃匿,使过着畜牧流徙生活的人们从此过上了安居垦种的生活。由于伯益在这一职位上作出了后人尊崇的功绩,故后世尊他为保佑人们免遭猛兽伤害之神——“百虫将军”,并修庙祭祀他,就是这个原因。

史书又载,伯益是“井”的发明者。《吕氏春秋·勿躬》说他发明了以封占卜岁时吉凶的方法,又最早发明打井取水,《世本》也云“化(伯)益作井”。关于打井取水的事,有些典籍说得很有故事性和趣味性,《淮南子·本经训》云:“伯益作井而龙登玄云,神栖昆仑”。井的发明就象耒耜的发明一样,是开启四千年农业王国文明大门的锁钥,是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和发展,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关系重大。

由于伯益富有才华,据《孟子》及《史记》等载述,夏禹就向当时中原氏族联盟政权首领帝舜推荐作为精于水利工程的专家伯益,帝舜派他辅佐夏禹治水。

《史记·夏本纪》云:“禹乃遂与益、后稷奉帝(舜)命,……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吕氏春秋·求人》云禹治水“至劳也。得陶(皋陶)、化益(伯益)……五人佐禹,故功绩铭乎金石,着于盘盂。”伯益佐禹一改鲧治水的教训,大胆采用疏导的方法,“掘地而注之海”,即疏通河道,让四溢的河水流向大海。在鲁西北平原包括今河北省东南部重点疏通整修了黄河下游九条支流,即《禹贡》所说“导河,北播为九河,入于海。”后又挥师南下,在鲁西北平原南部,重点疏导了济水、漯水、泅水和沂水;同时治理了雷泽、大野泽和菏泽,还可能治理过苏北的淮水。禹与伯益治水十三年的辛劳终于实现了“九州岛攸同,四奥既居,九山系旅,九川涤原,九泽既陂,四海会同”。大禹治水是靠了以禹为首的领导集团和千军万马的力量。伯益与禹同甘苦、共患难,以天下为己任,共建不朽功勋。故夏禹在治水成功后受赏时对舜说:“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以致舜对伯益大加赞赏,“‘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除了舜对伯益大加赞赏,禹对皋陶伯益父子也非常信任,先打算把自己的王位禅让给皋陶,不意皋陶去世,后指定皋陶长子伯益为自己的继承人,并在晚年授政于益。《墨子·尚贤》称:“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州岛成。”不过此时禹由于拥有天下九州岛之地,已俨然具有了后世国王的威势,而非过去纯粹“公仆”性质的尧舜可比,也可以说国家在禹的手上成立了。由于我国古代国家都是由家族实行世袭统治,“家天下”的思想亦难免对禹的行为产生影响,禹开始致力于培养自己家族的势力。他一方面欣赏伯益的贤能,表示要把天下传给伯益,另一方面却又注意专门选拔自己儿子启的手下人充当各级官吏。结果,伯益徒拥大禹接班人的虚名,“而势重尽在启也”,等到禹死以后,启便“与友党攻益,而夺之天下”(《韩非子·储说右下》,又《战国策·燕策一》)。据说,后来夏启因感到伯益有碍于自己的统治,竟无端地将其杀死(《晋书·束皙传》引《竹书纪年》)。也有记载说,益为了让启而隐居于“箕山之阴”。讲的是:

夏禹在位10年,东巡会稽时逝世,临终遗言传位给伯益。传说伯益为夏禹守丧三年后,将王位避让给了夏启,自己在箕山之北隐居下来。《孟子·万章上》中说:“禹荐益于天。七年,禹崩,三年之丧毕,益避禹之子于箕山之阴。”箕阴即阳城,在嵩山南麓,《大记》云:“伯益旧政,就国于箕山之阴,是箕山为益封国也”。当时,大概是华夏与东夷的部落联盟发生了大分裂,华夏集团不拥护伯益以东夷人来继承华夏政权的王位,所以大臣吏属只朝见夏启,诉讼的人只找夏启,老百姓只归附夏启,人们甚至对夏启唱起了颂歌:“我们君王帝禹的儿子,才是我们的新君主。”在华夏族人的拥立下,夏启于是即天子之位。这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原来氏族社会“公天下”终于被阶级政权的“家天下”所取代,“继承制”代替了“禅让制”。 正如《礼记》中所说的:“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由此,中国历史进入了文明时代。而黄姓的血缘始祖伯益,却成了这一伟大历史转变中的悲剧人物。夏启即天子位以后,视伯益为自己的心腹大患,使出各种办法消灭伯益的势力,在夏启六年,将伯益杀害。传说伯益被害时,已年过二百岁。

以上两种说法,不管怎样说,都是夏启杀害了伯益,伯益是从此消失于历史舞台了。

伯益死后,夏启以隆重之礼厚葬伯益,又“岁善牺牲以祠之”(《越绝书·吴内传》),即每年都以牺牲来祭祀他的亡灵。这既是后世传言对夏启内疚于心的笼络人心之举。

伯益虽然被害,但他的家族后裔却十分繁荣昌盛,所分衍出黄、赵、江、秦等十多个姓氏,都尊他为始祖。

伯益为黄姓始祖这一说法起源很早,秦汉时期就已流行。《史记·秦本纪》载:

太史公曰:秦之先为嬴姓,其后分封,以国为氏,有徐氏、郯氏、莒氏、终黎氏、运奄氏、菟裘氏、将梁氏、黄氏、江氏、修鱼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

这就是所谓嬴姓十四氏,都是出自伯益。到了秦汉以后,作为宗族标志的“姓”与“氏”已无实质性的区别,姓氏混用,姓氏合一,姓即氏,氏即姓。这样,周代大量的氏,如徐氏、黄氏、江氏、秦氏、鲁氏、齐氏、楚氏、司马氏、邯郸氏等等,分别成了徐、黄、江、秦、鲁、齐、楚、司马、邯郸等姓。

其后,东汉学者蔡邕《汉交趾都尉胡夫人黄氏神诰》,以及黄氏家族自修的家谱,如元朝福建籍学者黄溍《族谱图序》等,都一致认定伯益为黄姓始祖。即使其它姓氏论著不同意上述意见,起码也要把伯益当成黄姓始祖的一说,进行介绍对比。由此可见,黄姓始祖为伯益之说,流传2000多年,越来越广,并为国内外黄姓所承认,这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

但是,黄国的受封开国肇姓之君,到底是伯益氏族的哪一位呢?《史记·秦本纪》只记载,“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而宋人罗泌的《路史·后纪》则说:“伯翳大费,……生大廉、若木、恩成。”大廉、若木或者恩成,他们当中哪一位受封黄姓,经典中没有明确记载,而黄氏族谱中又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㈠.伯益长子大廉说

这种说法,主要流传在湖南、江西、广东等地区的黄姓中,如湖南敦厚堂《箭楼黄氏族谱》、湖南敦睦堂《中湘黄氏四修族谱》、湖南城步《大古黄氏族谱》、城步《渠阳黄氏城步世谱》、《渠阳黄氏世谱(七修,八修)》均持此说。

伯益去世后,大廉以长子身份继承伯益的权位,继续做鸟夷氏族的酋长,他的一部分后裔便称为鸟俗氏。而黄氏族谱则记载,大廉又因其父伯益、其祖皋陶历事尧舜和大禹有功,被夏禹别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创建黄国。他的这一部分后裔,就以国为氏,姓黄。所以,许多族谱以伯益之子大廉为黄姓第一世始祖。其传承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卷章——吴回——陆终——季连——女修——大业——伯益——大廉。(传承世系转引自《中湘黄氏四修族谱》)

在大廉名下加注:大廉,伯益长子。号东方。……公从小喜鸟,精鸟语,为鸟实氏。夏帝启在杀害伯益之后,为笼络、安抚伯益部落及其后人,遂封伯益两子——大廉、若木。封若木于徐(今淮河流域),建立徐国,其后人乃以徐为姓;封大廉于有黄之地的光州,即今河南潢川一带,建立古黄国。从此。古老的黄国一直生存延续到公元前648年,后被楚国所灭,子孙遂以国为氏,称黄氏。公娶三苗之女,生子:怀文。

《江西黄氏通史》记载的传承世系为:黄帝——昌意——颛顼——称——女修(仲容)——大业——繇(皋陶)——伯益(大费)——大廉。

㈡.伯益次子若木说

另有一种传说,认为初封于黄的并非伯益长子大廉,而是伯益之孙,即次子若木的第二子名叫终者。时间是在夏初。史载伯益次子若木事夏朝,袭封于费,后便以费为氏,见于《史记》。而食邑于黄,以黄为氏者,只是若木次子终一支。

徐旭生在《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说:徐“少皞颛顼之苗裔,子曰大业,生子大费……大费仕于虞舜,夏禹之代,为虞师,号曰伯益(柏翳)……伯益生子二人,一曰大廉,为西方嬴姓诸国秦、赵之祖。二曰若木,为东方嬴姓诸国徐、奄、莒、郯、江、黄、众舒等国之祖。”在某些徐氏家谱,如《鄞东徐氏宗谱》的“世迹前述”部分言:“徐氏之先出黄帝九世孙伯益之后。”明代《姚江徐氏宗谱》记载:“徐氏之先出自黄帝九代孙伯益之后若木佐禹治水有功封为徐国侯,因地赐姓徐氏若木生四子分为四姓。曰征国徐氏、曰终黄氏、曰 季胜马氏、曰天水赵氏。”其传承世系是:黄帝——昌意——干荒(韩流)——颛顼——穷蝉——女修——大业——皋陶——伯益——若木——终。

而据《江西黄氏通史》卷一说:黄帝生昌意;昌意生日安、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女修、卷章、穷蝉、寿杌;卷章生重黎、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昆吾、惠莲(南陆)、钱铿、会人、曹安、季连。而女修生大业;大业生鳐(皋陶);鳐(皋陶)生伯益(大费);伯益生大廉、若木、恩成;其传承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称——女修(仲容)——大业——繇(皋陶)——伯益(大费)——若木——终。

㈢.伯益四子季子说

这种说法,初封于黄的并非伯益长子大廉,或是伯益之孙,即次子若木的第二子名叫终者,而是伯益四子季子。这种说法主要见台湾《黄姓源流》谱(现存台湾“国家图书馆”)和《中华姓氏源流通谱简本》。

台湾《黄姓源流》谱(现存台湾“国家图书馆”)以伯益生季子(黄云)。黄帝第八代季子:季子,讳云,受封黄国,其传承世系是:黄帝——昌意——干荒——颛顼——女修——皋陶——伯翳(益)——季子。

《中华姓氏源流通谱简本》伯益后代排列情况是:

少昊——昧——台骆——另少昊支子佚名娶(本谱娶改为入赘,母系氏族,因入赘而佚名也。)高阳氏女。注明:据史记暨秦、赵、李、徐姓等谱,均以皋陶属颛顼之后。故本谱将皋陶列在黄帝第六代,即以少昊支子佚名,入赘黄帝第四代颛顼之女修。

女修——皋陶——伯翳┬—1 大廉——嬴武——嬴琪——黄帝66代秦始皇政。

│                         104代宋赵匡胤。

              ├—2 若木——征国——徐房—→姓徐

              ├—3 恩成┬—江惠——江芝→

              │      └大理官,历虞夏商纣为大理官。传黄帝84代唐李渊

              └—4 季子┬—黄姓始

                      └熊启—祖仲→

伯益为黄姓始祖这一说法,我们也可从嬴姓十四氏中分化出来的其它姓氏的记载中得到证明。

(1).徐姓:《百家姓历史渊源》中记载:“徐姓是当代第11大姓,与黄姓同源,都是东夷族部落首领伯益的后代。”之所以这样说,是有根据的。清《古十笏堂》所藏世祖遗像赞著录,族谱称“徐氏第一世祖为夏相伯益,系轩辕黄帝之玄孙大业公之子,讳大费,字伯益,配邵氏。为舜臣时佐禹治水有功,帝舜赐姓羸氏,后相于禹。曾荐于天,让国于公,公固辞避隐,风高万古,见于经史。及启嗣位,封公长子大廉于秦,为秦祖;继封公次子若木于江南泗州之徐城为徐子爵,因封为氏,族谱称为徐氏第二世祖。徐氏得姓之始,始于若木也。配陈锋氏,生四子。长子奄延字征国,袭徐子爵,族谱称为徐氏第三世祖,配成氏。次子曰终,分封于黄,详黄氏谱。三子曰季胜,分封于马,详马氏谱。四子曰简,分封于赵,详赵氏谱。”林静雄先生所提供的《徐氏族谱》中记载徐姓世系为:一世黄帝;二世昌意;三世颛顼高阳氏;四世为“八桤”之一的仲容;五世夷;六世武恒;七世伯辛;八世嗥陶,号大业;九世伯益;十世若木,于夏初被封于徐国,便是徐姓的始祖。此外,若木的兄长大廉,是秦、赵等姓的始祖;其弟恩成,则为江氏始祖。

据敦伦堂《徐氏宗谱·源流卷·之三》记载了夏朝大宗长房第一谱黄帝玄孙大业公子世系:

第一世  大费  字伯益。

第二世  大廉  受封于秦(详秦氏谱)。

    若木  字子久,配陈锋氏,始封泗州为徐子爵。

第三世  奄延  字征国,配成氏,分封于徐,袭荫子爵。

    终    分封于黄(详黄氏谱)。

季胜  分封于马(详马氏谱)。

简    分封于赵(详赵氏谱)。

这和黄氏宗谱中记载的“初封于黄的并非伯益长子大廉,而是伯益之孙,即次子若木的第二子名叫终者。”是一致的。

(2).赵姓:据《史记·秦本纪》记载,秦、赵、徐、黄、江、等十几个赢姓分析出来的姓氏都尊伯益为肇祖。既然黄、赵同源,是不是可以从赵氏族谱中找到一些黄氏的信息呢?如1937年香港赵锡年编的《赵氏族谱》。其传承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仲容——夷——武恒——伯辛——女修——皋陶——伯益——大廉——武——晔。

在大廉名下加注:大廉 伯益长子,号东方,母姚氏玉女。大廉生于帝禹三年丙子岁(公元前2205年)十月初六日辰时,(另说:生于帝禹三年公元前2250年辛卯岁。从小喜鸟,精鸟语,是为鸟俗氏。夏启帝在杀害伯益之后,帝太康为了安定民心,追念伯益大功、岁祭祀,封伯益长子大廉于陆,继嬴姓、祀其宗。封其次子若木于徐,赐土邳州。(另说:大廉封于有黄之地光州,即今河南潢川一带,建立古黄国。)大廉生一子:武。

在武公名下加注:武公(公元前2189~前?年),大廉之子,又名怀文,字纪怀。生于夏帝启9年壬辰岁(公元前2189年)二月十六日申时,太康时为大夫。娶涂山氏之女,生四子:长岘、次脔(江姓)、三晔(黄姓)、四琪。

《中湘黄氏四修族谱》所载的传承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卷章——吴回——陆终——季连——女修——大业——伯益——大廉。

《赵氏族谱》中所载的上古世系和《中湘黄氏四修族谱》中所载的上古世系,从一世至三世,八世至十一世,内容基本相同。

从史料、黄氏族谱和其它姓氏族谱的记载中,可以认为伯益为黄姓的始祖。

三.始祖的其它说法

关于黄姓起源的其它说法,这里简要述辨如下:

㈠.黄姓始祖陆终说

黄姓始祖为陆终一说,许多姓氏典籍和黄姓族谱都是这样认为的。南朝著名学者王俭《姓谱》中说:“黄,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其后以国为氏。”(按:上文见《资治通鉴》卷四周赫王四十二年“楚使者黄歇”元朝胡三省注所引《姓谱》。)

沿袭此说,或作为黄姓起源之一的,在后人著作中多见引用,如:唐朝学者林宝《元和姓纂》、北宋初成书的《百家姓》、北宋《广韵》“黄”字条、南宋学者郑樵《通志·氏族略》、明朝著名学者凌迪知《万姓统谱》等,均是如此。而南宋理学大师朱熹《莆田黄氏祠堂记》、明朝学者宋濂《西瓯黄氏家牒记》等黄氏族谱,亦是如此,认为陆终或陆终之后为黄姓始祖。

那么陆终为何人,我们来看看史料是怎样记载陆终的身世。

记载黄帝之后姓氏起源及演变的典籍,则首推《世本》,此书是战国时史官所作,记黄帝到春秋时诸侯大夫的氏姓、世系、居(都邑)和作(制作)等内容,是先秦重要史籍之一,也是古代最早的姓氏书之一。其次是西汉太史公司马迁《史记》和西汉太傅戴德《大戴礼记》。

《世本》原本在宋末散佚,现存清人辑本八种。这八种《世本》排列顺序为:王谟辑本(汉魏遗书钞),孙冯翼集本(问经堂丛书),陈其荣补订孙本(槐庐丛书),秦嘉谟世本辑补(琳琅仙馆刊本),张澍稡集补注本(二酉堂丛书),雷学淇辑本(畿辅丛书),茆泮林辑本(十种古逸书),王梓才世本集览(四明丛书。仅有序、目、通论、缘起,无正文)。

《世本》秦嘉谟辑补本载:

黄帝居轩辕之邱,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泯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浊山氏之子,谓之昌仆,产颛顼。颛顼娶于滕坟氏,谓之女禄,产老童。老童娶于根水氏,谓之骄福,生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颓,是生六子。孕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破其右胁,三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二曰惠连,是为参胡。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四曰求言,是为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据此,陆终次子世系表又可列为:黄帝1—→昌意2—→颛顼3—→老童4—→吴回5—→陆终6。

黄帝┓  ┏━青阳

┣━┫                         

累祖┛  ┗━昌意━━颛顼━━老童━┳━重黎

                     ┗━吴回━━陆终━┳━  樊(昆吾)

                                    ┣━惠连(参胡)

                              ┣━篯铿(彭祖)

                              ┣━求言(郐人)

                              ┣━晏安(曹姓)

                              ┗━季连(芈姓)

而《世本》王谟辑本记载:

黄帝有熊氏,娶于西陵,谓之嫘祖,产青阳及昌意。帝颛顼高阳氏。昌意生高阳,是为帝颛顼。母浊山氏之子,名昌仆。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黎。吴回氏生陆终。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颓,生子六子。孕而不育,三年,启其左胁,三人出焉。启其右胁,三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昆吾者卫是也。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参胡者韩是也。三曰篯铿,是为彭祖。彭祖者彭城是也。四曰求言,是为会人。会人者郑是也。五曰安,是为曹姓。曹姓者邾是也。六曰季连,是为芈姓。季连者楚是也。季连生附沮。

据此,陆终次子世系表又可列为:黄帝1—→昌意2—→颛顼3—→称4—→卷章5—→吴回6—→陆终7。(按:卷章和吴回的关系,这里没有交代清楚。)

黄帝┓  ┏━青阳

┣━┫

累祖┛  ┗━昌意━━颛顼━━━称━━卷章━┳━黎

                       ┗━吴回━┓

┏━━━━┛

┗━陆终━┳━  樊(昆吾)

         ┣━惠连(参胡)

         ┣━篯铿(彭祖)

         ┣━求言(郐人)

         ┣━晏安(曹姓)

         ┗━季连(芈姓)

《大戴礼记·帝系》载:

黄帝居轩辕之丘,娶于西陵氏之子,谓之嫘祖氏,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低水,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于蜀山氏之子,谓之昌濮氏,产颛顼。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氏,产老童。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馈氏,产大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日樊,是为昆吾;其二日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日,是为彭祖;其四日莱言,是为云郐人;其五日安,是为曹姓;其六日季连,是为芈姓。……昆吾者,卫氏也;参胡者,韩氏也;彭祖者,彭氏也;云郐人者,郑氏也;曹姓者,邾氏也;季连者,楚氏也。

根据以上记载,可以制出如下世系表:黄帝1—→昌意2—→颛顼3—→老童4—→吴回5—→陆终6。

黄帝┓  ┏青阳

┣━┃

嫘祖┛  ┗昌意━━颛顼━━老童━┳━重黎

┗━吴回 ━┓

┏━━━━┛

┗━陆终━┳━  樊(昆吾)

┣━惠连(参胡)

┣━  篯(彭祖)

┣━莱言(郐人)

┣━  安(曹姓)

┗━季连(芈姓)

《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

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阳有圣德焉。皇帝崩,葬桥山。其孙昌意之子高阳立,是为帝颛顼也。

《史记·楚世家》中记载:

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尝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日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尝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诉剖而产焉。其长一日昆吾,二日参胡,三日彭祖,四日会人,五日曹姓,六日季连,芈姓、楚其后也。

根据《楚世家》的记载,再结合《五帝本纪》中的记录,可以得到陆终次子的世系为:黄帝1—→昌意2—→颛顼(高阳)3—→称4—→卷章5—→吴回6—→陆终7。

陆终世系表可以列为:

黄帝┓  ┏玄嚣

┣━┃

嫘祖┛  ┗昌意━━颛顼━━称━━卷章┳━重黎

┗━吴回━━陆终━┳━昆吾

┣━参胡

┣━彭祖

┣━会人

┣━曹姓

┗━季连

《世本·帝系》王谟辑本、《史记·楚世家》说与《世本·帝系》秦嘉谟辑补本、《大戴礼记·帝系》略同。《世本》秦嘉谟辑补本、《大戴礼记》所列陆终族系为“颛顼———老童———重黎、吴回———陆终”,以陆终为重黎之侄、吴回之子;《楚世家》所列陆终族系在颛顼之后增“称”一代,又以“老童”(包山楚简第217号简“童”作“僮”)误作“卷章”,余皆与《大戴礼记》同,其所本当为《大戴礼记》与《世本》。

综上可以看出:陆终的身世,史书虽有记载,但内容一般较简,且大同小异。陆终六子的情况也差不多。这里需特别说明的是,这些史料中,陆终及其六子,姓无嬴黄之姓,地无潢川之地。

而在以陆终为始祖之说中,黄姓家谱中还出现了几种与此紧密相关而又不尽相同的说法。

⑴.陆终受封于黄说。

这种说法,如浙江绍兴清光绪二十年追远堂《陡亹黄氏宗谱》“氏族渊源”中说:“黄之先出于黄帝有熊氏,本姓姬。子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吴回,号祝融氏,子陆终,封于黄,号黄氏。”《江夏堂黄氏宗谱》称:“粤稽余祖得姓,肇自颛顼曾孙陆终封黄,以国为氏,名黄陆终。”《石湾黄氏三修族谱》序称:“稽我黄姓,系出陆终氏,为十四姓之一。”这一说认为最初受封于黄,建国肇姓的就是陆终本人。其传承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称公——卷章——吴回——陆终——号黄氏。

陆终受封于黄这种说法的还有:1338年《安固下桥黄氏宗谱》宗派序言云:“我黄氏旧谱,系古帝颛顼五世孙陆终,后周武王封其爵于黄,即以国为氏。”檗谷黄氏的明永乐《族谱世系图序》云:“谨按黄之先,出自黄帝,其后为少昊,为颛顼。而顼之曾孙日陆终者,分封于黄,遂以国为氏。故天下黄氏,莫不本于斯焉。”黄峒景《黄姓通史》:“黄姓源出于陆终的辩疑序”说:“十年来,走遍大半个中国,阅读了上百部家谱,百分之六十以上均认为源出于陆终。”

但这一说法找不到历史根据,只存在于部分族谱中。而《中国姓氏寻根》和《中国历史文化百科·姓氏》均称:“陆终,帝颛顼之孙,吴回之子,吴回居火正,吴回之子名终,封在陆乡,所以叫陆终, 其子孙有的以陆为姓。陆乡在今山东平原县一带,今济南市郊区。”持这种说法的还有《陆氏族谱》。那么,陆终“封于陆乡”的说法,是不是可以用来论证族谱中关于陆终“受封于黄”的说法不正确呢?

⑵.陆终之子始祖说。

这种说法,在《黄氏族谱》又分次子说、三子说、四子说和季子说这几种情况:

①.陆终次子南陆说。

此说广泛流传江西、福建、广东、香港、南洋等地区,认为陆终次子参胡名叫南陆公。如江西永丰《龙山黄氏宗谱》、《客家姓氏渊源》、广东宝安坪山黄氏谱、潮州黄氏谱均记载,大约在尧舜之世,南陆公受封于黄,创建黄国,子孙遂以国为姓。约公元前2400年左右。

据《黄氏大成宗谱》及《潮州大宗谱》载的传承世系为:黄帝——昌意——颛顼——大业——少典——女辛——大费——卷公——回公——陆终——南陆。

在南陆公名下加注:陆终公次子,讳定,始封黄,邑于黄,遂以黄为姓。

②.陆终次子惠连说。

唐高宗以《御赐黄氏发祖源流谕》认定黄氏出子陆终之次子,载有:“陆终……次子惠连,受封于黄国,以国为姓。尔姓故出于黄帝,而封于惠连,为授姓祖也。”福建浦城《黄氏族谱》记载:“黄氏之先,出于高阳。……陆终之次子惠连为楚烈王参相,封于黄。”同样的说法,也见于四川内江县的黄氏族谱:“惠连公作为樊人的胞弟,积极支持协助人大哥治水,精心辅助大禹治水也有汗马功劳,因而也得到一份荣誉,被封为黄国(即今河南省潢县)。属四等子爵国,自惠连公受封黄国后,子孙食邑潢,以国为姓。”

据《黄氏峭山公家传》所载的传承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称(穷蝉)——女修——老童——少辛——卷章——吴回——陆终——惠连。

而有一些黄氏族谱中,把惠连又称为云公。如《海南省黄氏族谱》载:“云公,即陆终公次子惠连公,德配姬氏凤氏生一子熊启,五帝之世受封黄国,(今河南省光州)。厥后以黄为姓,故尊为我姓得姓之始祖。”(海南省黄氏族谱谱首110页)《黄氏世孙族谱》和《马来西亚黄氏宗祠族谱》中也以“云公”为受封始祖。其传承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卷章——吴回——陆终——云公。

在云公名下加注:即惠连公。黄帝轩辕氏生少昊金氏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卷章,卷章生吴回,吴回生陆终,陆终生惠连。惠连受封于黄国,为黄姓始祖,约在公元前二千四百年左右。(取材自马来西亚黄氏宗祠族谱第36页)谱中附注:别谱称“黄云公”为得姓之始祖,陆终公之后,所称黄云者:“黄”封国之日,黄云现于南极,帝起拜于黄云,因赐姓曰黄姓,国曰黄国。

在陆终的子孙后裔中,有相当数量的黄姓家谱都以陆终次子为一世大始祖。故以陆终次子为始祖的,单独自成一说。

但据正史记载中,陆终次子参胡。《集解》引《世本》曰:“参胡者,韩是也。”《索隐》系本云:“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参胡者,韩是。”宋忠曰:“参胡,国名,斟姓,无后。”所谓参胡即惠连(即南陆或惠连生南陆),封国于黄,为黄姓始祖,于史无据。

③.陆终三子文仲说。

此说见载于江西《樟峰黄氏宗谱·江夏黄氏历代家谱流芳图》:“陆终第三子曰文仲,及有虞氏有天下,受封于黄”,始建国开基。据《桃源呈祥黄氏宗谱》记载:“黄氏之先出自轩辕黄帝母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极星感而有孕,怀二十四月生黄帝,在位一百年乘龙升天。尔后帝颛顼号高阳氏,其后裔陆终第三子文仲受封为黄,约于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公元前648年,楚成王黄国被楚人所灭。其苗裔陆公名昔字南陆被周威烈王复封于黄,遂以国为氏,自称黄公,黄姓之祖自此始也。”其传承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称——卷章——吴回——陆终——黄文仲。

但据正史记载中,陆终三子为彭祖。《集解》引虞翻曰:“名翦,为彭姓,封于大彭。”《世本》曰:“彭祖者,彭城是也。”《索隐》引《系本》云:“三曰籛铿,是为彭祖。彭祖者,彭城是。”虞翻云:“名翦,为彭姓,封于大彭。”篯铿为彭氏而非黄氏。

④.陆终四子黄渊说。

此说主要流传在江西、云南等地区。如江西《双井黄氏族谱》说:“大始祖陆终公第四子名渊,被舜帝有虞氏封于黄,建立黄国,为侯爵。元年甲申就封,享国二十七年。”云南威信黄氏族谱在“渊”字条下明言:“世谱录渊公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谱》之语:“渊公字好善,迁居黄岗之地,子孙多以公为始祖。”《筠连黄氏族谱》记载的源流较长,据其记载:“黄氏出自颛顼之曾孙陆终,陆终受封于黄国后世遂以国为姓,黄姓的鼻祖为黄浮,其子黄渊为一世祖(筠连黄姓客家人原籍在江西省龙南县)。”其传承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称公——卷章——吴回——陆终——黄渊。

但据正史记载,陆终四子会人,为妘姓。《集解》引《世本》曰:“会人者,郑是也。”《索隐》引《系本》云:“四曰求言,是为郐人。郐人者,郑是。”宋忠曰:“求言,名也。妘姓所出,郐国也。”求言,其后子孙分出姓氏众多,但不见有黄姓之说。会人,非渊,此谱误记。

⑤.陆终季子黄云说。

如广东《开平黄氏族谱》宋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的谱序说:“我黄氏,派出陆终之季子讳云者,轩辕黄帝七世孙也。”《揭西黄氏族谱》又将黄云与南陆公混为一起:一世始祖云公讳定,名惠连,号南陆,主治汾、洮,三年水平功成,帝以参胡赐给云公建立黄国。许多广东黄氏族谱都以黄云为开国建姓受封第一世始祖。其传承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称公——卷章——吴回——陆终——黄云。

另外,1997年12月香港版《黄氏通书》所载的传承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卷章——吴回——陆终——黄云。

但据正史记载,陆终六子季连。《索隐》引《系本》云:“六曰季连,是为啱姓。季连者,楚是。”宋忠曰:“季连,名也。啱姓所出,楚之先。”啱音弥是反。啱,羊声也。季连,即楚国芈姓始祖;而惠连则是陆终次子,并不是季子。

⑶.陆终之孙始祖说。

这种说法,在《黄氏族谱》又分为下列两种情况:

①.陆终之孙黄隐公开基、黄石肇姓说。

这一说认为黄国的创建者是陆终之孙黄隐。黄隐是陆终长子樊的儿子。在四川三台《黄氏族谱》和四川武隆《黄氏族谱》手抄本中,便均以主是说,同是地,又将黄隐的儿子黄高并列为开国始祖。如三台黄氏谱《黄承志祀履历碑记》中说:“盖陆终为受封之祖,隐、高为开世之公。”所以,族谱列黄隐为第一世祖。其传承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称公——卷章——吴回——陆终——昆吾——黄隐——黄高——……黄石。

②.黄高开基建国,黄石肇姓说。

此一说与上一说极相近,不同之处是这一说认为黄高是昆吾樊的儿子,而不是孙子,世系中没有黄隐。这一说又认为黄高虽然建国,但黄石才是受姓始祖。如《中华文化百科全书·民族》中引《台湾黄氏大宗谱》便说:台湾黄氏“以陆终长子昆吾之子高为一世祖,……又云十三世石,佐周有功,赐姓为黄。”其传承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称公——卷章——吴回——陆终——昆吾——黄高——……黄石。

还有记载:“……陆终生六子,……长子樊,治水有功,舜封于昆吾。夏禹即位,世封候伯于昆吾之地。迨夏末商兴。去其封地。迁涣之后,居古之岳州,名隐。生子曰高,商大戍朝征为东正。伊尹嘉其贤,以孙女妻之,是为开世之祖。传至十二世而生石。娶周妃,赐黄郡曰江夏。九传至南陆公,居河南汝宁府光州十二里,加封姓并赐城曰黄城。”

古岳州在春秋战国时代属楚蛮之地,是陆终季连芈姓部落所居之处。高公如是仲衍,他是伯益的后裔,似不属于昆吾氏世系,而属于金天氏嬴姓世系。据郭沫若《金文丛考·释黄》:伊尹是黄国人。“伊”是黄姓先祖伯益曾用过的一个姓氏,伊尹又名阿黄,或称黄尹。我们这里且不论伊尹与黄高的生活年代是否衔接,单是同宗同族一条,在姓氏制度严格的商代,黄高又怎么可能娶黄尹之孙女为妻呢?

按照这个说法,黄姓产生的时间是在西周建立之初,要比现在公认的黄姓起源少一千多年。

⑷.还有一种很特别的情况,如《新安黄氏会通谱·黄氏得姓之祖》中,不是单列一人,而是并列陆终及其后裔四人:陆终、樊(陆终之子)、梁(樊之后,事周武王)、缗(梁泽之后)。这一说也见载于浙江绍兴《陡亹黄氏族谱》,其载:陆终长子昆吾樊的后裔,到商周之际有名叫梁泽者,跟随周武王灭商有功。周武王大封诸侯时,封梁泽之子缗于黄,建立黄国,赐姓黄氏。其传承世系是:黄帝——昌意——颛顼——称公——卷章——吴回——陆终——昆吾——…黄缗。

据史料记载,黄国在夏时已建立,周武王时封缗于黄这又怎么说呢?

对于上述情况,《世本》秦嘉谟辑补本曰:

黄氏,陆终之后,受封于黄,为楚所灭,因以为氏。案《广韵》称黄为陆终之后,陆终乃颛顼曾孙,与伯益同祖。伯益赐嬴姓,陆终盖亦同其姓欤。陆终之子六人,分为六姓。而此黄国,复云陆终后,则陆终尚有别子姓嬴者也。

今查《世本·帝系》、《大戴礼记·帝系》和《史记·楚世家》中载陆终六子及其后衍出的姓中,不见蠃姓和黄氏。左丘明《国语·郑语》载祝融其后衍为八姓巳、董、彭、秃、坛、曹、斟、芈。二十一氏昆吾、苏、顾、温……等,也不见蠃姓和黄氏。这是必然的,因为一个在江汉,一个在海岱,有人仿《国语》把陆终六子说成是祝融八姓,二十一氏,同样也是与嬴姓、黄氏无涉。

李勤学先生在《谈祝融八姓》一文中说:“祝融八姓的传说虽有神话色采,在古史研究上仍然是十分重要的。……现在已经有不少证据,说明祝融八姓的传说反映了一定的历史事实,绝非出于捏造。”那么,陆终‘六子’及族姓虽属传说,也非出于捏造。因此,陆终之子应与黄国黄氏无关。

关于黄姓应祖陆终之说不知出自何经典?有何依据?《世本》、《大戴礼记》、《史记》这三本书,成书时间较早,应该比《姓谱》、《元和姓纂》、《百家姓》、《广韵》、《通志·氏族略》、《万姓统谱》等可信、可靠。所谓陆终或陆终之后,封国于黄,为黄姓始祖,于史无据。

何光岳先生在《岳阳县黄氏十修谱序》中说:“今查各地《黄氏族谱》,皆以黄氏出于陆终之后,而《通志》却不考证,将陆终列为嬴姓,盖陆终乃颛顼之裔祝融八姓之一,而岳阳县黄秀乡黄帝元《黄氏族谱》谓出于陆终长子昆吾之后,而昆吾乃己姓,与嬴姓无关,亦未闻嬴姓黄氏出于陆终者。黄氏乃出于黄国之后嬴姓,而黄帝之后黄氏则少昊氏(金天氏)高阳氏(帝颛顼)皆黄帝之后。黄国出于伯翳,亦黄帝之后伯翳出于高阳因误以高阳玄孙陆氏为黄氏而奉为黄氏之祖,明显有误。从黄氏各谱世系皆以陆终为始祖,虽世系连绵不断,但其中有千余年不相符契疑为历代序谱之脱误。”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

(1).冒他族而误:姓族有名族与寒族,而同族中又有郡望之别,故有假冒他族。遇贵即合遇贱即分,以光门第之举,这是属于创误之类。

(2).前人有误后人照抄、而未予详考推究、沿袭而误、这一类较为普遍。黄氏始祖,前人误以为陆终之后,这是因黄国为楚所并后与楚人杂居错住,逐误认楚人之祖为祖,岂不知黄约于公元前2140余年为夏禹所封,迄今4000余年,而楚系公元前1060余年,为周成王所封,楚后1100余年,黄国何为楚国之后哉?后人不知又不加考据以致有祖陆终之误也。

⑶.错抄而误:普通一般修谱都以抄录他谱为常、稍一不慎即有抄错之误、因此所误者亦属不鲜。参胡姓“董”,“董”、“黄”两字近似,可能为后人错抄或附会。编撰远古世系,没有根据正史,必生漏洞,现在我们要研究的就不应该照搬《族谱》,各谱所记不同,问题就越来越复杂而混乱。

下面就看看董氏和黄氏族谱中是怎样记载 “惠连”的。

①.董氏族谱中记载的惠连,以《“董姓的祖先——惠连”之探讨》中记载为例。

惠连,讳定,号南陆,是为董姓,封参胡国。参胡者,韩是也。参胡国初都于韩,汾阴永济之韩阳是也。惠连生于帝喾七十五年(公元前2275年),长于帝尧时。惠连生子飂叔安。

惠连氏族者,藩衍于吴山,奉“董”为图腾,擅以“薡董”结绳取火。“薡董”者乃结绳之蘱草也。此董姓者,祖惠连也。裔有惠氏传世焉,至周宋国有惠施。

尧时,比年水患,洪水荡荡,怀山襄陵,帝忧之。帝尧九十三年(舜摄政21年公元前2223年)举贤治水,命鲧统督治水。时,惠连六昆弟与鲧皆年五十二岁,禹、定公(惠连)樊治海河及其上流术河。以定(云公)及其子嘉治汾水及其上流洮水。自与四岳共二十八部及定公(云公)之四弟铿、求、安、季等治中流淮、汉诸水,定公(云公)主治汾洮纳赢,允之法,率胡、鸠、鹂等族及本族,以上流筑堤坊,下流疏导,水归大河。上下同心,三年水平,功成。《说文》:韩,井垣也。惠连裔有善筑韩者,因以为氏,盖董姓之韩氏出焉。

②.黄氏族谱中记载的惠连,如《黄姓黄国轶事》中的记载:

一世始祖云公讳定,名惠连,号南陆,主治汾、洮、纳赢、允之法、率胡、鸠、鹂及本族,以上游筑堤坊,下游疏导,水归大河,万众一心,毕尽心力,三年水平功成,群民安居,帝心喜悦嘉之曰:“咨你定,赞汝功”守之允格、台骀、允姓、赐国之口黄云起于北极,帝祥之起而拜,遂赐姓黄:后来东夷之黄族和风黄族都融和共认云公为黄姓始祖。

又如《揭西黄氏族谱》中记载:

一世始祖云公讳定,名惠连,号南陆,主治汾、洮,三年水平功成,帝以参胡赐给云公建立黄国。

董氏和黄氏族谱中所记载 “惠连”,他们的名、号,封国的原因——治水,封国的地点——参胡,都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一个是韩,一个是黄。由此可以看出,黄氏族谱是有可能错抄了董氏族谱。

黄族源于东夷、黄夷,而陆终祖于黄帝,属华夏族,两者相矛盾。因此从上文可以看出,黄姓始祖为陆终或陆终之后说于史无据,是不可取的。

(二)、黄姓始祖台骀说

持此说者,主要依据是《左传》和《史记》。《左传·昭公元年》文曰:

昔者金天氏有裔子曰昧,这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世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太原。帝用嘉之,封诸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而灭之矣。由是观之,则台骀,汾神也。

《左传集解》注曰:“金天氏,帝少昊;帝,颛顼;沈,姒,蓐,黄,乃四国,台骀之后;大原,即太原,高平之地”。《史记》记载此事,取材于《左传》,因而二者大同小异。《史记·郑世家》文曰:

昔金天氏有裔子曰昧,为玄冥师,生允格、台骀,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以处大原。帝用嘉之。国之汾川。沈,姒,蓐,黄实守其祀。今晋主汾川而灭之。由是观之,则台骀,汾,洮神也。

这些记载,成了后代史籍、姓氏著述、家谱以及邑志等记述台骀事迹的渊源。汾水流域多地建台骀庙,尊台骀为汾水神,台骀后裔主修的宗谱关于祖源的记述,都来源于此。

台骀是中华民族历史上“能御大灾,能抵大患,有功烈于民”的一代治水大师。传说台骀自小聪明好学,还心地善良、敬老恤寒,百姓甚为嘉许。据《左传》和《史记》记载,台骀长大成人后,颛顼帝任命台骀为部落联盟的水官。当时,新田一带汾洮洪水泛滥、大泽连连、一片汪洋,人民苦不堪言。台骀积极治水,他吸取父辈治水的经验教训,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整套疏而通、分而流的治水方法。为治水他四处奔走、殚精竭虑,终于疏通了汾洮二水,屏蔽了大泽湖泊。自此,河流归道、大泽安澜、汪洋中显露出黝黑肥沃的土地。舟楫便利、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在这样环境下生息的子民受教乐施,民风质朴自然。颛顼帝特别嘉奖台骀,并将其封赏在汾川一带。台骀的后裔在汾川一带建立了沈、姒、蓐、黄四国。

台骀百年之后,百姓们为纪念其功绩为其建庙,塑像,祭祀他,并尊他为“汾水之神”,因其名为台骀,所以又称其为“台神”。

汾水之黄国,这是有史书记载的黄姓祖先建立的最早政权。《山西通志·古迹考》载:“汾川台骀之国,在全绛州(今绛县)曲沃之间。”又载:“其后四国,黄在霍州,沈、姒、蓐则无考”。“台骀为汾水水神,并立祠”。《山西通志》载:“黄在霍州,即霍国。《左传》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661年),晋灭霍国。”这支最古老的嬴姓黄氏,应该主要分布在今天的山西汾水流域绛县一带。至春秋早期,周人在这里建立的晋国强大起来,兼并这里的小邦国,黄国也被晋国所灭。嬴姓黄国被灭之后,黄人以国为氏,姓黄氏,成为历史上黄姓宗族的族源之一。

此后,许多姓氏典籍沿袭了《左传》和《史记》的说法。北宋末南宋初姓氏学家邓名世在他的杰作《古今姓氏书辩证》中说:“黄出生嬴姓。少昊金天氏裔子曰昧,为水官,号玄冥师,生台骀,能业其官,宣汾洮,障大泽,有功。颛顼嘉之,封汾川,其后为沈、姒、蓐、黄四国,以国为姓。”

宋王应麟《姓氏急就篇》记载:“伯翳之后,封黄,以国为氏。金天氏之后,台骀封汾川,其后黄国守其祀。”

在一些《黄氏族谱》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光绪二年《湖南黄氏族谱》中-百字辈派语-开始便是:“大费生民始,渊源少昊长……发祥同子姒,肇锡类姬姜……”,“大费”即伯益,东夷部落首领,(妣姚姓,舜帝之女),受赐嬴姓,生十八子,后裔以名为姓。少昊名挚,又称白帝、西皇,号金天氏,为史前五帝之-,少昊氏是属东夷集团,而不是黄帝戌夏集团。“姒”是台骀之子,“姬姜”是指姬姓、姜姓(即黄帝、炎帝)。这几句话的意思是说:黄姓是由大费开始生,渊源发源于少昊帝,发祥同弟兄姒国,开始发展也类同炎黄。

重庆黄峒景《黄姓通史》第一辑历代世系中,记载的传承世系为:少昊——昧——台骀——重——女修——大业——皋陶——伯益。

湖南黄氏文化研究会会员黄克新在《黄姓探源》中黄族的源流为::少昊——昧一台骀(生四子:沈、蓐、姒、黄)——黄——黄人——大业——皋陶——伯益(也称大费)——卷章(也称大廉、其弟称若木)——吴回(称祝融氏、其兄长称重黎)——陆终(历史都称黄氏是陆终之后)……。

春秋时期,黄姓宗族中的许多成员在晋国任职做官。据民国二十三年《粤西武缘起凤黄氏家乖·姓源》记载,春秋时期晋国的著名大臣和贵族黄渊,就是此支嬴姓黄氏的后裔。当时晋国贵族范宣子与栾桓子发生政派之争,黄渊属于栾氏一派。后来范宣子得势,于公元前552年一举消灭栾桓子一派,黄渊就是在这一次党派之争中被杀去世。

汾川黄国之后的这一支黄氏,似乎后代不见发展繁荣,黄渊之后,便再也没见有什么人物见载于典籍史书。大概这一支最古老的黄氏后来日见衰落,渐渐地便消失于历史长河之中,或者并到伯益之后的那一大支黄姓中去了。故天下黄姓,都公认祖根在河南潢川。

(三)始祖的其它诸说

除上述诸说外,其它还有多种。如古代姓氏书中有主张黄石为黄姓始祖源者,如《成都黄氏族谱序》载:“我黄氏族。始于黄帝。出于炎帝神农。亲传八帝以来。后至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御名轩辕。传至之后。后因陆终受封昆吾之地,迨夏没商与。去其封地。涣散之后。有祖隐公生 居之古鄂州。商太戊征为车正。而后赐姓黄氏石公也。”史实已经证明,黄石仅是黄姓诸望族中的一支而已,是支脉,是流,而不是源。这种种说法,在探索黄姓起源上都指出与黄姓有关系的人和事,对后人有所启发和帮助,但作为黄姓始祖说的根据都缺乏说服力。

四.结束语

中国姓氏起源,从母系社会到父系社会,从原始社会到有阶级的社会,其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岁月。从最初的女人称姓,男人称氏,到姓氏合二为一,子女随父姓,形成一个个以男系为中心的姓氏家庭、宗族。男子姓氏在其发展过程中,直到春秋战国时期,其可变性还是相当灵活的,姓氏学家所总结的9种定姓法,或32类姓氏分法,都深刻说明了这个问题。从中国古代的历史来看,姓氏的发展演变,总是与婚姻制度的变化、民族融合的历史大势结合在一起。因此,我们通过对黄姓起源问题的研讨,不仅在于追溯某姓的历史,而更重要的是要了解中国姓氏文化发展的特点,有利于我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有利于姓氏制度和婚姻制度的改革,同时也有利于世界华人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华民族的振兴。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推动姓氏文化研究的顺利发展,振奋民族精神,增强炎黄子孙们的民族自豪感,这是姓氏文化研究所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只要我们吸取精华,去其糟粕,一定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