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柴窑笔舔探秘

 大好河山万里长 2019-07-19

本人对柴窑也很感兴趣,因为,我有一件与历史文献记载高度吻合的柴窑器。目前,解密柴窑的专著及文章已有不少,本人也想小试身手,主要依据笔者对明初曹昭所著《格古要论》中关于柴窑记述的理解,以及其它历史文献来论证笔者所收藏的器物。

此笔舔高1.70cm,口径8.60cm,足径3.90cm,一掌可握,形似盘碟,但其重量却比盘厚重两倍以上。因其沉重不宜摆动,所以用于理顺笔毛,调节浓淡等。此器物正是用于文房书法、绘画使用的笔舔。但是,要想搞清楚这个笔舔的制作年代,柴窑历史文献特征及柴窑的工艺特征,我认为要从以下多方面论证:

1、 制作年代

该藏品经“量子文物艺术品检测仪”检测,测出了生产、制作的年份为公元955年,正是柴荣当皇帝的五代后周时期,即显德二年。

2、 柴窑器的文献特征

1、明初曹昭在《格古要论》中对柴窑的记述原文:“柴窑出北地,世传柴世宗时烧者,故谓之柴窑,天青色,滋润,细媚,有细纹,多足粗黄土,近世少见”。

本人认为,曹昭对柴窑的记述很专业,很全面,对揭开柴窑之谜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1 柴窑器的“多足粗黄土 ”

我认为只能有一种解释,那就是柴窑器的底部很特别,与其它古窑器的底部完全不同。它的本质是大部分底足的无釉露胎现象。

我是这样理解“多足粗黄土”的。“多足”是指大部分裸露的底足及部分裸露的胎。(注:只有一小部分有釉覆盖)“粗黄土”这里的“土”指的是瓷土,即胎。应解释为粗糙颗粒状的黄色的胎。所以,“多足粗黄土”原意是大部分裸露的底足及部分裸露的胎,其表面呈现粗糙颗粒状的黄色的胎。

那么,本人收藏的笔舔是否与“多足粗黄土”相匹配呢?下面就笔舔的底足做一详细介绍。

该器物是采用蘸釉技术,是将器物倒扣浸釉至接近足部为止。所以,在接近足部的位置有一小部分外壁露胎,且足端、足外墙及部分外壁露胎处处于无釉状态。然而,足内底及部分足内墙是处于有釉状态,出现此种状况可能是有意而为之,应作为柴窑时期的特殊标记。在露胎处明显有像沙粒状粗糙的物质附着在胎的表面,应是柴窑时期独有的工艺特征。        

综上所述,该笔舔的底足与“多足粗黄土”极度吻合,毋庸置疑。

2 柴窑器的细纹

明代曹昭在《格古要论》里描述的细纹应指器物的大小开片纹。另根据文献:明朝权臣大贪官严嵩在被抄家后,曾将其家产列清册,名曰《天水冰山录》其中记载了严嵩收藏的柴窑和哥窑数量。记录原文为:“哥柴窑碎瓷杯盘一十三个,内有一个镶金边”。

笔者认为,此记录为“哥柴窑碎瓷杯盘一十三个”是记录者不能明确认定哪些是柴窑,哪些是哥窑,故笼统记载。后面能明确记录的柴窑有:“柴窑碎磁盆五个”和“柴窑碎磁碗二个”。明确记录为哥窑的有:“哥窑碎磁桃盘一只”“哥窑碎磁瓶二个”和“哥窑碎磁笔筒一个”。不包括分类不清楚的13件碎磁杯盘,明确记录为柴窑共7件,哥窑4件。

由此可见,在明代记录员对有些器物都很难分辨,看来外表应有许多相同之处,且给人的印象都有开片纹,都有“金丝铁线”特征。 这足以证明,有一部分柴窑器无论是器型、釉色还是大小开片纹,肯定与哥窑器非常近似,才造成记录员无法分辨。其它能分清楚的带有开片纹的柴窑器和哥窑器,也一定是在釉色和器型上有明显区别。就是说柴窑器不止一种颜色,其中的一种颜色与哥窑器当中的一种颜色非常接近,那这个器物的颜色绝不是天青色 ,应是宋哥窑器里的青釉、月白色。实际上除了它们颜色近似,“金丝铁线”近似外,其实最大不同之处是底足,只是有些人不注意罢了。柴窑器的底足是“多足粗黄土”,而哥窑器的底足是有釉覆盖的紫金土等。所以,它们的底足特征明显不同。

通过以上对历史文献的分析、论述,柴窑应是我们苦苦追寻求解的另一谜窑——哥窑的鼻祖。也许有些人不相信,在五代后周能烧造出如此震撼瓷界的带有“金丝铁线”纹的釉色瓷?!但事实胜于雄辩。

本人收藏的笔舔正是带有“金丝铁线”纹的器物,其釉色属青釉、月白色,而且“多足粗黄土”的特征展现的淋离尽致,符合历史文献特征。

3 柴窑器的滋润 

《格古要论》里的“滋润”应是指釉色温润如玉,包浆自然。

本人收藏的笔舔正是呈现玉质般的光泽,而且千年的宝光显得特别肥厚,手感光滑且明亮耀眼。

④ 柴窑器的“细媚”

我认为应指小巧迷人之器。该笔舔正是此种类型,一掌可握。小巧难道不是御用瓷吗?必须厚重大器吗??我看未必。此笔舔正是“细媚”二字对器型的描述和概括,是揭开柴窑之谜的一把关键钥匙。这种小巧可爱的笔舔,应属文房用品,而且是仅供御用。

2、 明代黄一正的《事物绀珠》中有云:柴窑“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或

云柴世宗时始进御,今不可多得”。

柴窑“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本人认为,其中的“色异”应指釉色很特别,而不是指有多种不同的釉色。因为柴窑作为诸窑之冠,最神秘之处就是玛瑙、宝石入釉,是跨越时代的杰作。它的釉面折射出的千年璀璨之光,是任何器物无法与之比拟的。

其中“制精色异,为诸窑之冠。”应解释为柴窑器制作规整、精细,且釉色很特别,不同于其它器物,其釉面能折射出似珍珠般的光芒。其它窑的作品与其比较,无法企及,没有哪种瓷器能超越它。所以,作为诸窑之冠 ,当之无愧。

通过此文献再一次证明,玛瑙、宝石入釉是柴窑器的显著特征。本人收藏的带有“金丝铁线”纹的笔舔,釉内有未熔玛瑙、宝石颗粒的特征,再一次得到历史文献的佐证。

3、 明代谢肇浙《五杂俎》言:“陶器,柴窑最古,今人得其碎片,亦与金翠

同价矣。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可装饰玩具,而成器者,杳不可复见矣。”

其中“柴窑最古”这里的“古”不是指古老的窑,而是指古怪奇特。应译为柴窑是最古怪奇特之窑器。另“盖色既鲜碧,而质复莹薄。”是针对柴窑器特征的描述。其意应为柴窑器的釉色呈碧蓝色,而釉质又莹润又薄。笔者认为,这句古语是对釉色及釉质的记述,应对鉴定柴窑器具有重要意义。

虽然本人收藏的笔舔与该文献釉色不符,(注:柴窑器应有好几种釉色)但笔舔又莹润又薄的釉质再一次得到古文献的印证。

4、 明代谷应泰在天启年间刊行的《博物要览》记载:“昔人论窑器者,必曰

柴、汝、官、哥,柴则余未之见,且论制不一,有云: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是薄磁,而《格古要论》云,柴窑多足粗黄土,何相悬也。”

通过以上描述,谷应泰认为两者的记载太悬殊了,这当然是因为谷氏未曾亲见柴窑真器,在理解上发生了偏差。

我认为以上是两种不同瓷器的描述:一种是较薄瓷器;另一种是较厚瓷器;不应混为一谈。上面四如的描述,我认为都是指其釉色及釉质。“薄如纸”是指其施釉很薄,薄的像一张纸的厚度,并不是指胎薄。对于较薄及较厚瓷器,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釉薄,如果是御用器的话,那釉内应加有玛瑙、宝石等物质,所以体现出“明如镜”的特点。

对于较薄瓷器,笔者认为胎的厚度不应太薄,应在2mm-3mm为宜。但其施釉的厚度应较薄,而且这种较薄瓷器应该有好几种颜色。其釉面能折射出千年银白色之光芒,是其最神秘,最独到之处,其它窑口再精制的较薄瓷器,如五代耀州窑等,也无法与柴窑相比。

对于较薄瓷器,我的看法是既然它的釉薄,胎又较薄,重量又较轻,所以,有的底足应是满釉覆盖且采用支钉烧造,有的底足是采用垫烧。而且底足必须是干净规整,绝对不是带有黄沙或粗黄土足,那样与诸窑之冠不符。

再谈一下较厚瓷器。“多足粗黄土”我在前面已经详细介绍,这种底足特征的瓷器应是柴窑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是特殊的“款识”。因为它创造出了超越时代的带有“金丝铁线”纹饰的艺术作品。本人收藏的笔舔就是这种佳作的完美体现,笔舔属青釉、月白色,应该还有曹昭在《格古要论》里描述的天青色,但开片不是“金丝铁线”,应该是未上色的片纹,但底足特征都是“多足粗黄土”,而且是干干净净、规整、精制的底足。所以,“多足粗黄土”是鉴定较厚瓷器的重要特征之一。

5、 据清代文献记载,柴窑釉面“光茫夺目,如飞箭一般。”

其意为釉色晶莹,真如箭簇一般,此光泽历经千年更显耀眼光芒。

本人收藏的笔舔,其釉面特征与记载十分吻合。釉面光亮如新,油滋滋地渗透着千年岁月的包浆。侧晃之间光彩真如飞箭一般,显得夺目之光茫,绝不夸张。这种特征也是笔舔有玛瑙、宝石入釉的一种体现,产生的“银釉”之光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故古玩界有“百年蛤俐光,千年银釉斑”之说。

笔者认为,这种千年银色之光应是鉴定柴窑的一个重要特征。看来此文献的记载是真实的描述,五代后周能烧造出如此震撼瓷界的釉色瓷,不可能是普通民窑,应定义为御窑或柴窑决不为过。

6、 清无名氏《南窑笔记》中关于柴窑的原文如下:“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

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其釉色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妙四如,造于汝州,瓷值千金。”

本人认为《南窑笔记》是对以前文献的补充,尤其是在四如前面加上三个字“其釉色”,这样就明确指出不管是较薄瓷器还是较厚瓷器,四如都是指器物的釉色及釉质特征。

1 “青如天”是指柴窑器的釉色应为天青色。柴窑器还应有其它釉色瓷,其釉质特征也是“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

②“明如镜”是指釉面呈现出明亮艳丽,宝光四射之光芒,比喻釉面像一面铜镜。

3 “薄如纸”是指施釉的厚度,薄的像一张纸的厚度差不多。

4 “声如磬”是指敲击釉面所发出的声音,应是修辞学上的极度夸张之词。

综上所述,本人收藏的笔舔除与天青色不同外,与“明如镜”“薄如纸”极度吻合。此器型正好是圆形,釉面能折射出璀璨的光芒,形容为一面古代铜镜再合适不过了。而且此笔舔釉层很薄,符合“薄如纸”的特征。

另外,文献里的玛瑙、宝石入釉的描述,并非空穴来风,比较切合实际。本人收藏的笔舔在釉里就有未溶化的玛瑙、宝石颗粒,符合历史文献的记载。

以上是根据柴窑历史文献特征对笔舔所作的分析、论述。该器物与多条历史文献的记载能相互吻合,相互印证,实属难得,这也绝非巧合。而且有些古文献的记述是非常正确的,它们之间不仅没有矛盾,还能相互印证。

3、 柴窑器的工艺特征

1、 造型。此器物造型古朴、典雅,型似盘碟,小巧玲珑,端庄秀美。口沿

圆唇,浅弧腹 ,极浅圈足。

2、 胎质。胎呈土黄色或姜黄色,胎质厚重。露胎处表面呈现沙粒状物质,

胎看上去又老又干。虽然胎土颗粒较粗,但烧结紧密,敲击没有金属声,而是发出沉闷的噗噗声。

3、 底足特征。足端平削,且修得十分干净、平整,非宽厚凹凸。圈足内墙

斜削呈八字形,外底内施釉,足内墙部分有釉覆盖,足端及外墙露胎。采用垫具烧制且无明显垫烧痕,但足端有少许黑色残留物痕迹。

4、 釉色及釉质。属青釉、乳浊釉,呈月白色,釉质较薄。釉色如美玉,莹

润自然。釉面呈现很细小的坑洼不平现象,又好像粥皮的皱纹,但光泽明亮而温润,精光内剑。而且此器物包浆自然、肥厚,且发亮泛油。用显微放大镜观察发现,釉中气泡间含有许多不透明的、大小不一的乳白色玛瑙颗粒,还有许多呈现七色光般未熔化的大小颗粒。最为突出的是在器物口沿稍下处,有一道略为高凸的环形带,俗称“釉环”。

5、 旋削痕及乳钉。从外底内可明显看出有较宽的螺旋状切削痕,其印痕很

浅,能看出微微隆起的乳凸痕。笔舔内底也很有特点,在靠近中心部分,也有明显的螺旋状切削痕和深浅不一的切痕轨道,但印痕凸起明显,清晰可见隆起的小乳丁,很有创意,也许是柴窑时期的特殊标记。

6、 气泡及“死亡气泡”。釉内错落有致地排列着大小参差的密集气泡,且

气泡之间存在雾态感。在高倍放大镜下观察,犹如小水珠聚在一起,这些泡泡能使射入釉层的光线产生折射,致使釉面呈现温润如玉的质感。另外,用100倍以上显微放大镜观察发现,釉内还有“老化气泡”,即人们常说的“死亡气泡”,就是说气泡顶部有撑破的口子,气泡内壁会形成白雾状或灰褐状、黑褐状,部分气泡下面四周还可找到焦黄状的边缘且像云一样漂浮着。

根据以上识别特征,本人在笔舔釉内也找到了多个“死亡气泡”,并拍成照片作为鉴定古瓷的依据,也是到代的铁的证据。这些都是千年岁月留下的痕迹,是人工无法复制的特征。

7、 土沁。用放大镜观察发现,有的釉层表面因受土沁有许多黄、黑斑点,

有的釉下又布满多色陈旧斑点。有土蚀、麻坑及蛀斑痕,且蛀蚀痕深浅不一。

8、 开片。此器物釉上布满大小开片纹,大纹片呈现灰黑色为“铁线”,而

且略带晕。大纹片中套的小纹片为“金丝”,颜色为浓淡不一的棕黄色。以上两种开片俗称“金丝铁线”。但它们却是各自不同的两张网,开片自然明快,井然有序。而且在笔舔内“铁线”开的像一团水涡纹似的形状,非常清晰、自然,按顺时针方向流动的片纹线条,把笔舔勾勒得分外美丽。除了因受土沁影响有些小开片呈现棕黄色外,有的呈现浅黄色、有的无色。可以说“金丝”是经过漫长的时间造成的。

9、 染色。此器物的“铁线”绝对是经过人工染色形成的,呈现灰黑色。而

“金丝”未染。其“铁线”染色证据如下:

1 笔舔内、外壁都已染成“铁线”,但在其棕眼,缩釉及孔洞内均可见黑

色残留物,应是染色所为。

2 在底足足端处有黑色残留物痕迹,应为不小心在浸染时溅在足端处,没

有完全擦掉造成的。

3 最重要的证据,是在底足内施釉部分并没有“铁线”。因为当时工匠并没

有把整器放进染料缸里,而是将器物倒扣浸染至接近足部为止,采用的是蘸釉技术。而对底足内施釉部分并未倒染料,(注:釉上已有大小开片纹)也许是忘记了,也许是有意而为之作为特殊标记。

以上充分说明是人为染色,不是烧成后器物本身自然形成的。如果是自然形成的,那底足内的大片纹也应自然染成“铁线”才对。所以是人工染色,毋庸置疑。

   通过以上对柴窑文献特征及工艺特征的分析、论述,作为文房用品的笔舔

应是柴窑器的精美之作,应属五代后周烧制的柴窑器。而且与多数古文献相吻合,

这也并非巧合,应是实物与古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结果。所以说:“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该柴窑笔舔的发现,应能揭开柴窑器的神秘面纱,给世人呈

现柴窑器最真实的面目。

   柴窑以玛瑙宝石入釉,凸显皇家气派,要知道,柴瓷的釉料质量远在其它名

窑之上,是世间最奇妙的瓷器,其美在于“金丝铁线”纹,其精髓在于釉质,因

而位列诸窑之首。

其实,人们并不是没见过“她”,只是并没有意识到“她”就是柴窑。也许

有些人会问,你写的柴窑工艺特征有些怎么跟哥窑相似,其实相似就对了,因

为柴窑是哥窑的鼻祖啊!柴窑时期的能工巧匠们以其精湛的技艺,制作出了超越时代的产品——带有“金丝铁线”纹饰的瓷器,是超乎人们想像的,但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只能说宋代哥窑瓷器,在有些工艺特征上延续了柴窑器的特点,如带有“金丝铁线”纹的器物,以及片纹的染色技术等。不同的是随着时代的变更胎土已不同,底足满釉覆盖且采用支钉烧造。但柴窑器极薄的釉质发出的银光已不可复制,这是老祖宗的最神秘之处。

这充分说明柴窑时期的制瓷工艺已相当发达,对于器物的开片纹已能熟练掌握,也对片纹的染色技术运用的相当成熟,而且对哪些瓷器需要染色,哪些不需染色已有明确分工及标准,已跨入制瓷业相当成熟的阶段。

难怪,本人通过观察北宋及南宋官窑器时,发现有的开片纹染色,有的自

然生成片纹不染,这些都是继承了先祖柴窑的高超技艺,一代一代传承的结果。在古代,这些制瓷工艺技术都是高度保密的,而且是口口相传,只传男不传女,更不可能留有文字记载。

笔者认为,柴窑瓷器的“金丝铁线”特征应是其中的一种,应该还有其它釉色的不加染色的开片瓷器。但底足特征必须是我前面解释的“多足粗黄土”,也可以说“多足粗黄土”是柴窑时期的特种足,是一种难以仿制的“款识”。

本人有一大胆猜想:赵匡胤“陈桥兵变”后,在建立大宋王朝初期大部份柴窑的制瓷工艺都将沿用,唯独“多足粗黄土”的底足工艺将被禁用。因为赵匡胤视“多足粗黄土”为柴荣时期特有的划时代的标志,终节此“标志”也就是柴荣时代的彻底结束。 

   目前古玩界对“多足粗黄土”的普遍解释是:大多数柴窑器是“粗黄土足”,

本人认为这种解释是不正确的。因为曹昭不可能见过大量柴窑器并经统计后这么

计述,而是针对柴窑器的个体特征的描述,也就是15种窑器当中对1种窑器

的描述。也不是一些专家所说的粘有黄泥土或黄沙的底足。关键是柴窑是瓷器,

不是半瓷半陶的器物,它的底足不可能是“土状”。所以,位居诸窑之冠的柴窑器不是带有黄土足,而是大部分裸露的底足及部分胎,其表面呈现有粗糙颗粒物的土黄色(或姜黄色)的胎,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总之,我所收藏的笔舔,为世人揭开了柴窑瓷器“多足粗黄土”的千年之

谜,提供了最直接、最有力的实物证据,绝不可小觑。

其实,在我收藏此物的20多年里,“世不一见”的柴窑器与多位专家相见

过。当时为了鉴定此物的真假,找过多位专家看过,没想到钱花了不少,真相也未能弄清。甚至没有一位专家说此器型是笔舔的,都认为是一只小碟子。

  在这几十位专家中,只有几位专家用放大镜看过,其它专家可能是“经验老

道”,不用放大镜一下就断为假的。这也难怪,因为他们从未见过,也难怪老祖

宗留给我们的老物件,有一些是国外专家发现的!可能人家注重的是:“学问,

而非名利”。但不管怎样,还是有几位非常著名的专家说是:“清代的、仿哥窑瓷

器”。在此,我要对这几位专家表示万分的感谢!(注:虽然与柴窑时期相差700

年左右)但正是因为你们,说是清代的真品,才使该藏品得到了妥善的保管与保

护,才给了我继续探索它的勇气。

    那么研究它的动力是什么呢?是笔舔釉里的玛瑙及宝石未熔颗粒,也是我

用显微镜无数次观察的结果,这一点相当重要,也是我破解柴窑之谜的关键一步。

    以前一直认为笔舔底足露胎是元代哥窑型产品,通过查找大量哥窑方面的

资料,还从未发现宋元哥窑器釉里有玛瑙的,只有汝窑瓷器有玛瑙入釉的。难怪,

以前专家在鉴定此笔舔时,我说:“釉里有未熔玛瑙、宝石颗粒,”没有一位专家

相信,更没有一位专家用放大镜认真验证。但我是相信,不透明的乳白色颗粒及

彩色颗粒在釉里的真实呈现,更使我坚信该笔舔不是一般的器物。

   因此,对柴窑的探索走上了日程,通过历代古文献终于找到了玛瑙、宝石

入釉的文献记载,那就是居六大名窑之首的柴窑。根据清代《柴窑笔记》中关于

柴窑的记载:“柴窑,周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

作釉,其釉色……。”其中因火灾“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

是一种极夸张的说法,因为当时柴窑的釉料配方是高度保密的,一般人是不可能

知道的。所以,后人以此形容玛瑙、诸金石入釉决非空穴来风,应是确有其事。

   另根据清代文献记述:柴窑釉面“光芒夺目,如飞箭一般。”如此形容一件

瓷器的釉面,正是因为釉内有玛瑙、宝石等物相特征,才能折射出银白色的光芒,

故有“明如镜”之称。总之,玛瑙、宝石入釉是鉴定柴窑器的重要条件之一。

   以上通过有关玛瑙入釉的历史文献,使我信心倍增,再结合其它历史文献记

载,最终促使我写出笔舔的柴窑文献特征及工艺特征。

   本人非常笃定地说,该笔舔绝不是柴窑疑似器,应是目前所发现的最完整、

最完美、最精致的柴窑整器,而且还是文房用品。笔者在揭开此柴窑器神秘面纱

的同时,又破解了另两个谜团:一个是带有“金丝铁线”纹的器物,不是宋代哥

窑的杰作,而是作为“诸窑之冠 ”柴窑创造出的划时代的艺术佳作;另一个是

“金丝铁线”中的“铁线”,其染色技术也不是宋代哥窑的杰作,(注:我在前面

已有详细论述)还是作为“诸窑之冠”柴窑首创的划时代的染色工艺。

   因此,该笔舔应是讫今为止所发现的唯一柴窑标准器,该柴窑标准器的确定,

为寻找其它釉色及器型的柴窑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最关键的是附着在土黄色

(或姜黄色)胎表面的粗糙颗粒物,对揭开柴窑窑址之谜应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

用。

   此“金丝铁线”纹笔舔应属柴窑创新品种,虽为小器,却有大样,历来被文

人士大夫奉为上品,十分弥足珍贵,而且此器物属于小器开大片,呈现自然的右

旋如水涡纹形状的美丽图景,且纹路大小不一,形成大网小网纵横交措之美,实

属不易,耐人寻味。

   该器物还应是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文房笔舔,且存世数量极稀,极具研究价

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故此该笔舔观赏、收藏价值不言而喻,当为柴窑器中

的代表作品。

   总之,这件柴窑笔舔的出现将彻底否定五代耀州窑说,景德镇湖田窑说等等。

而且该笔舔现世之日将是假柴窑器退出公众视野之时。

   所以说柴窑器并不是“世不一见”,而是就在我们身边,当你知道了什么是

柴窑,你会感到惊呀!啊,原来就藏在我们熟知的几大名窑里的某种瓷中! 

柴窑笔舔又如同一面古代铜镜,“她”的釉面折射出的银色之光,照亮了远

古时期伟大工匠们辛勤创造的艺术佳作,“她”也照亮了一些孜孜不倦、兢兢业业、苦苦寻找柴窑踪迹的探柴人,“她”历经千年的宝光之镜,也让一些胡编乱造、歪曲历史文献事实的一些卑鄙小人现其原形。

  柴窑之所以被人们广泛推崇,是因为其作品超越了时代,它独特的器型和

釉色以及纹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使人们刮目相看。正是柴窑独创的多种

工艺,使其鹤立鸡群,成就了千年伟业,位居诸窑之上而被称为“瓷皇”。所以

说:“柴窑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柴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

陶瓷史上独一无二的瑰宝。

    笔者在此再一次感谢北京天鉴量子科技有限公司,是你们研制的量子文物

艺术品检测仪,精准的检测出了该笔舔的制作年代为公元955年,即五代后周显

德二年。该笔舔也不负众望,与多个历史文献的记载能相互印证,相互吻合,此

乃天意。(此时柴窑时代的伟大工匠们在天堂正殷切地期待着……。)证明该检测

仪给出的年份是有其科学道理的,是相当准确的。笔舔又能印证与历史文献相符,

它们能彼此相互印证,准确率极高。该器物也符合“以史证物,以物证史”的考

古鉴定原则,所以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该检测仪的问世,将彻底

结束艺术品鉴定的乱象,使民族遗产和国家利益得到有效保护,使广大古玩爱好

者能安心收藏,更好的保护好祖先留下的珍贵文物。

笔者通过实物来论证自己的见解,为揭开柴窑之谜起到了应尽的责任和义

务,对得起这件陪伴我20多年的器物。俗话说得好:“假的真不了,真的假不了。”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殷切的希望以此文能引起收藏界的重视,在给千年神奇的

柴窑器证明的同时,能更多的发现流传于世的这一珍贵宝物,让它登上被世人仰

慕的“瓷皇”宝座,不辜负祖先对我们的期望。因此,我们要珍惜它、爱护它、

保护它!

利文斯通 

                                                  2019年7月15日

免责声明及版权声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