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摄氧量,乳酸阈值,跑步经济效益,一直都是运动科学研究者最喜欢的主题,也是耐力性运动员最想要的三大无限宝石:让你跑得久,很耐酸,不耗氧。小编喜欢这位 Adrian W Midgley 博士,至少他在 2007 年这篇算是良心文,因为他点出很多研究的盲点。 ![]() 最大摄氧量的观点,LSD 到底有没有效? 在文章中,这一直是个争议点。有些科学家认为增加 LSD 的量对于优秀运动员是没有用的,却也有日本团队认为将训练量从每周 90 公里到 120 公里,可以将优秀运动员的最大摄氧量提升至 4.8%,当然也在一周内加了两次高于『乳酸阈值速度』的练习。因此,无从比对哪一种训练是真正影响受试者的。 ![]() 作者则特别点出:研究之前,受试者本身训练状态为何很重要,假设受试者在进入研究阶段,早就已经习惯这跑量,没有提前两个月限制『每周 20-30 公里跑』,那么很有可能这数据就会失真,因为身体对于训练量的适应性早就开始,所以即便研究是跑到 90 公里,身体却早就习惯。 不同间歇强度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最大摄氧量的提升,也可以从间歇训练开始,然而,也有数篇研究发现经过 90-100% 最大摄氧量速度训练后,最大摄氧量并没有显著提升,同时也会因为样本数不足,使得统计可验证性不足。 两篇文献发现在 70-85% 的最大摄氧量速度训练是可以显著提升最大摄氧量。必须注意设定的速度,不是慢跑,而是 70-85%(介于乳酸稳定累积状态的速度)。 ![]() 而科学家总是有很疯狂的,有一篇作者则是利用 106% 与 136% 最大摄氧量速度做训练,研究发现 106%的训练刺激对于身体有较高的最大摄氧量刺激,而本篇作者 Adrian W Midgley 认为这样强度还是在于强度过高,通常身体能够维持身体动作稳定性就会降低,反而导致反效果,但是他也提到 '136% 最大摄氧量速度的训练,对于耐力选手而言,则是一种肌肉爆发力的关键因素。' 力量训练对最大摄氧量的影响 ![]() 重训或者阻力训练对于肌力提升以及减少伤病是正面的。然而没有任何生理机制模型指出对于跑者的最大摄氧量是有帮助的。研究发现传统重量训练对于跑者而言,在训练过程中只有 44% 最大摄氧量的刺激,对于最大摄氧量的帮助为乎其微。然而,本篇作者 Adrian W Midgley 认为大多数研究都只占 6-10 周,才刚进入到神经适应期,因此,如果把力量训练的周期拉,可能有不一样的状态。 勾画重点: 1 ) 85-88% 的最大摄氧量速度很重要,大概是在 10 公里跑步的配速。最大摄氧量提升的重点在于心脏肌肉纤维的刺激与单位时间的刺激,例如:以上述指定速度跑 60-90 分钟。(比传统意义上的 LSD 跑时间要短,强度要高) ![]() 2 ) 间歇跑有用,乳酸阈值在 90-100% 的最大摄氧量速度效果更佳。 ![]() 3 ) 重量训练要设计好,好的训练让你上天堂,不好的训练让你越来越沉重。 ![]() 本文转自 don1don,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跳转 文献讨论: Training to Enhance the Physiological Determinants of Long-Distance Running Performance Can Valid Recommendations be Given to Runners and Coaches Based on Current Scientific Knowledge? Midgley AW1, McNaughton LR, Jones AM. Sports Med. 2007;37 ( 11 ) :1000. 聊聊跑步、铁三 请长按识别二维码, 马上加铁人助手为微信好友! 免费进入铁人社群哦 内容来自ZAKER新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