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下)| 打断、分心、突发事件:做事效率低下怎么办?

 书语人间 2020-01-03

与智者对话,10分钟读懂一本好书,

点击上方书语人间关注我们哟!

这是书语人间为你解读的第154本书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

昨天,在《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一书里,我们发现了「时间不够用」的本质,那就是,在做计划的事情,我们的大脑把一个个的任务,看成是了我们脑海里的一个个独立的点。 

换句话说,我们会常常过度地高估自己的能力,和剩余的时间数量,在应该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把它一次次地向后推,直到最终发现「糟糕,这件事情原来这么复杂吗?怎么办……我没有时间了」。 

好在,作者在书里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方法,一是用日计划取代周计划,让我们的时间被看到,二是用上to do便利贴,按照重要和紧急程度,来给事情排序。 

更多内容,请戳: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上) | 计划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今天,我们将来看看如何使用这两个方法,来处理工作和生活里的时间管理难题。 

01. 

制定计划的原则: 

找到一段「不被打断」的时间,一气呵成 

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 当你正在认真地写一份报告的时候,微信群里突然弹出了一条消息,把你注意力给勾走了。这时候,你忍不住加入了对话,甚至,还打开了查了查与这个消息有关的讯息。 

等到你反应过来的时候,你才发现,天呐,原来时间早就已经偷偷地溜走了。并且,更糟糕的是,正是这些即时信息的打断,你早就忘了自己想要写些什么。 

可见,工作一旦被打断,再重新开始是需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的,尤其是那些嗯,需要创意的工作。 

所以说,确保不中断地推进工作的时间段,是制定计划的第一要务。 

然而,在工作与生活中,计划的突然被打断,是一件很常见的事情。 

比如,你的老板可能会突然找到你,吩咐你一件事情,或是,你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脑海里突然想起了待会儿下班后,得去超市里买一下孩子爱吃的零食,等等。 

所以,除了「不被打断」外,我们还需要「在工作发生的当下」把它们及时处理掉」。 

读到这里,你也许和灵遥产生相似的疑问 ——「不被打断」与「当下完成」,这两件事情不是矛盾的吗? 

答案是,并不矛盾。

当我们在谈论「不被打断」时,我们谈论的是,做事要保持专注,不要手上在写一篇文章,心里却想着下班后朋友去哪里聚会,或是孩子的功课怎么办。

当我们在谈论「当下完成」时,我们在谈论的是,采取应急措施,在做完后,迅速地切换到你正在进行的工作上去。 

举个例子,你可能会在写方案的时候,突然收到同事递给你的一份文稿,告诉你,某某,这个文档,把它放到我们做的某某某项目的档案库里。 

这时,如果你嘴上应着「嗯嗯嗯,好的……没问题」,手里却不及时行动起来,那么,你会很容易把这件事情丢到「爪哇国」里,等你反应过来时,已经不知道这份文档是用来做什么的。 

这就好比在你的家里,如果你在用完了一个东西后,没有及时地把它放回原位,你的家只会越来越凌乱。 

所以,如果时间允许,你可以快速地处理一下这件突发性事件。 

那么,针对这类事件,做到什么程度为佳呢? 

答案是,你自己看得懂就可以了。 

就像是灵遥在便利贴里记录我的灵感时,有时候,我也只会写下简单的几个字,做一个提示罢了。 这个与《小强升职记》里写的,「把任务写好,扔进待办篮子里」的思路,是一致的。

(更多内容,请戳:想系统地管理你的时间,读这一本书就够啦!

02. 

正确对待突发事件,

学会主动拆解工作。

在生活和工作中,大家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吧? 

在对着一个工作任务连续死磕了好几个小时后,你的效率也变得越来越低,仿佛陷入到了一个死胡同里,怎么都找不到问题的解决方案。 

于是,你不得不让自己休息一会儿,喝口水、离开办公位走走、或是与其他同事闲聊几句。 

结果,你猜都发生了什么?

灵感一下子就涌入了你的脑海里,可以说得上是 —— 「灵光乍现,茅塞顿开」。 

所以,我们也要学会从工作里抽离出来,让思虑自由自在地飞一会儿。 

举个例子,假设你正在做一篇文章的校对工作,通读这篇文章需要1个小时。当你做了45分钟的时候,你突然接到了一个领导的电话,让你不得不中断你的工作。 

这时,就算你能把这份任务重新捡起来,也破坏了这个任务的连贯性和完整性。换句话说,即使你读完了这份稿件,你的工作也没有能全部完成,你还得再来一遍,

那么,怎样安排工作任务,才能避免类似的情况出现呢?

答案是,学会主动设置时间节点。

你在拿到一份材料的时候,先思考这份材料都包括了那几个可以分别独立完成部分。

比如,如果你的任务是做ppt,那么你可以把它拆解成,确定主题、确定大纲、查找资料、把内容放到每一页上、排版与动画等。

在确定了任务后,你要先集中精力去做与这份材料有关的最重要的事T0-T1时间段),比如,在这份做ppt的工作里,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明确大纲和主要内容,至于排版好不看,都不是你一开始需要考虑的问题。 

等你确定了大纲和内容后,相当于你就有了汉堡里的一份肉。

这时,哪怕被打断,或是被要求去做别的事情(T1-T2),你也能很快切换回来T2-T3),接着做下去。

这,就是「主动设置时间节点」这个技巧的妙用了。

并且,你知道吗?

正是这些切换工作的时间段里,你才能够退后一步,去思考这个项目的重点到底是什么,以及,换一个角度看问题,避免掉进坑里去。

换句话说,很多时候,我们的坚持,只是因为已经踏上了这一步,付出的沉没成本也已经很多了,加上不是太难忍受,所以不如这么过下去的妥协,并不是在追求我们真正想要的。

工作有时候也是,常常会因为话已经放出去了,所以不得不硬头皮去做,也不管是不是会有更好的选择。 

但是,正是这些切换,才能够帮助你校准你前进路上的方向,避免得到了,却发现不是自己想要的等情况,所以,在工作中,你也要学会主动地切换工作。 

另外,通过切换,你也能腾出时间,来处理那些小小的突发事件,哪怕是打一个电话,或是做些只要打开互联网,就能轻松搞定的小事情。 

所以,请学会在任务中,自如切换你的思路吧。 

03. 

先做不确定的事情 

好了,现在你手里有两个工作,一个是你确定的,知道该怎么做的是事务性工作,如,填表、发邮件、打电话,另一个是你不确定的,新工作,如,写方案、做研究、商讨一个新项目,等等,你会先做哪个。 

别急着回答我,就算理智告诉你,要先做第二个,你也会先做第一个。 

无它,简单罢了。 

但是,如果你先做这个确定的工作,占用了你的时间,那么,你再做这个不确定的工作,就可能会因为时间不足,让自己陷入到一种焦虑中,从而不得不延后处理,被骂,或是,嗯,偷工减料,同样是被骂。 

所以,正确的做法是,先做自己没有把握的这件事情,先把最难的地方干掉,再回过头去,做那个你有把握的事情。 

04. 

给自己留有余闲 

每次读到与时间管理有关的书,书中都会写到,不能漫无计划,要有计划。然而,这却并不是一件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第一,很多人对自己做一件事情需要的时间,是没有概念的。比如,你问他,「我希望你帮我做一个方案,你大概什么时候能交给我」的时候,他也许会拍着胸口说,3天,绝对没问题。 

也许,你在第2天去问他的时候,他还能告诉你,我昨天看了看材料,绝对能够按时完成任务。 

结果,到了第3天一早到,他可能会跑来,支支吾吾,或是,直接失联。如果这时,你有主动去找他,才会发现,得了吧,别说1天,在给他3天都做不完。 

这也难怪,「答应别人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这句话,一直以来都被先贤们挂在嘴边。没办法,好多人都不做到呀。 

那么,如何避免因为不了解自己导致的「答应了却做不到」呢? 

这里,灵遥想要给大家一个建议,像《奇特的一生》里的柳比歇夫一样,去记录你做每一件工作需要的时间。 

更多内容,请戳:奇特的一生 | 豆瓣8.5:了解你自己,从记录时间开始

比如,我会在排版的时候,去记在我排完一篇文章大概需要的时间,现在是25-30分钟。那么,如果这篇文章,我要在晚上8点提交,我就绝对不会从745开始做。 

并且,你会发现,你对时间的记录越精确,你越知道如何很好地按照过去的任务,来安排将来要做的事情。 

第二,主动给自己预留时间。 

换句话说,你要给自己设定一个没有任何安排的时间段,把这个时间段当作是缓冲期来使用,而不是把计划安排得满满的。 

这样,哪怕突发事件找到了你,你也能够很好地handle掉。 

比如,灵遥现在这种每天读一本书,推文一篇,就很危险,因为没有考虑到生病,或是额外事情,对我进度的打断。大家不要学我。 

第三,不要轻易制定3个月后的计划。 

尽管很多人认为,越是将来,时间越多,然而,真相却是,越遥远的将来,不确定也就越多。因为,你根本就不知道,会不会在某一天,突然来一个意外事件,让你不得不调整你的计划。 

所以,3个月后的约定,特别是那些对自己来说,不那么重要的工作,请慎重开口吧。 

以上,便是今天的内容。 

制定计划,然后执行它,是一件看似简单,实则有很多坑的事情。 

所以,我写了这两篇文章,希望给灵遥自己,也给大家提一个醒,去反思自己在制定计划中的不足,然后持续地优化自己制定计划的方法。

因为,我相信,没有一个人想要在别人心里留下一个「做完计划就打脸」的「反复无常」的印象吧~ 

祝好! 

更多内容,请戳:

把碎片化时间用起来(上) | 计划总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