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论语》之家庭教育问题

 柠檬树下的思考 2019-07-23

家庭教育的问题

【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这段话围绕了“孝”这个问题,但是也有家庭教育的内容。毕竟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终生的老师,《三字经》中就有“养不教,父之过”,父亲作为一家之主,自然要承担教导子女的责任,也要承担子女不成才之过。

“父在,观其志”就是要求父母要给孩子建立正确的人生目标,培养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一个人成长与发展的基础(这是目前很多家庭教育缺失的内容),如果这个基础没有打牢,那走上社会之后很容易陷入迷茫,或者误入歧途。

单纯“立志”也不行,还要付诸于行动,“父没,观其行”,就是看在脱离父母的约束之后,是怎么做的。大多数人在没有人管的时候,人的本性就露出来了,善恶也就立即可辨了?

最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是独立的一句话,不能简单地理解成为走父母的老路。而是那些继承父母事业的人,要懂得尊重父母开创的局面,在自己没有完全明白该怎么做之前,不要轻举妄动,更不要随便更改父母定下来的规矩,裁撤父母所任用的人员。否则,成了败家子,就是对父母的不孝了。所以后边子张问孔子:“书云:‘高宗谅阴,三年不言。’何谓也?”孔子告诉他:“何必高宗,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总己听于冢宰三年。(见《宪问篇.第四十》)”就是国君去世之后,新君三年之内都会守孝,朝廷上的事都按照老规矩,由宰相带着大家伙一起研究,新君不会发表什么意见。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11】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大小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和”字在儒家文化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字,其本意是“言论、观点不同,但是主调合拍,宗旨一致”,孔子的孙子——子思作《中庸》还专门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他把“和”字作为天下最为通畅的大道。“中和”是天下至美、至尚的状态。

有子说,礼的作用,就是以“和”为美——所有人都能守规矩,遵守法律法规,天下也就达到了“中和”的状态。“先王”指的应该是周武王,有子说周武王就是以礼来治理天下,所以天下达到了“中和”之美,无论大事还是小事,大家都是依礼而行。(怎样算是“中和”呢?就像是春暖花开,夏雨秋霜,万物自然生长,天地之间一派和谐,对于一个人也是一样,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大喜大悲之事,也没有怨恨愤怒的理由,有什么话就很轻松地说,该笑的时候自然地笑,遇到生老病死的事情,自然悲伤,所有的事都合情合理。)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如果有人不能守礼,单纯一味讲和谐,不通过礼法来节制他,这也是行不通的。——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对于有些人、有些事,不是靠宽容就能让他们醒悟的,如同舜帝流放四凶,对于不守规矩的人,也要用规矩来给他一些教训,否则“规矩”就不是“规矩”,“礼法”也就不是“礼法”了。

不要丢下亲情

【12】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有子说,只有诚信不违背道义,“言可复也”,就是信守诺言,这件事最典型的就是孔子违信的事,《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过蒲,会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谓孔子曰:‘茍毋适卫,吾出子’。与之盟,出孔子东门。孔子遂适卫。子贡曰:‘盟可负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听’”,孔子告诉子贡,被要挟而订立的盟约,是违背道义,不会得到上天的承认的。

第二就是对人恭敬也要有度,只有符合礼制,才能远离耻辱,如果过了头,就成了哈巴狗,自然也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

“因”是依托,也是动机的意思。“不失其亲”就是强调修行、做事都不要把亲情血缘关系给丢到一边,这样才能被别人宗仰,能够得到大家的敬仰和推崇。怎么算是“因不失其亲”,南怀瑾举了一个例子,假设大家都没有衣服穿,我弄到一件,先给父亲穿,父亲穿了,给我穿,等我多出一件时,再给别人穿。也就是助人、爱人之心,由近及远,慢慢扩及到其他人,这样也就可以宗仰了。

【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是让大家都回头过苦日子,而是不要把精力放在吃穿住行上,有饭吃饿不着,有地方住,冻不着,就行了,不要天天研究吃山珍海味,穿绫罗绸缎,住豪宅美寓。把精力放在做事上,要勤快敏捷一些,但是说话的时候一定要谨慎。

“就”是“接近、靠近”,这是要求弟子们接近“有道”的人、地方、书籍,这样才能发现,并改正自己身上的问题,使品德端正过来。这样就可以称为是一个“好学者”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