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鹤舞松风·第一期 | 大脑后动脉P1段巨大夹层动脉瘤

 yyzster 2019-07-24

作者:刘恋 刘鹏 封浑* 贺红卫

单位:北京天坛医院(*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

病        例

病史简介

卢XX,女, 36岁

主诉: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10余天

现病史:患者10余天前在当地医院行MRA及CTA检查发现“左侧大脑后动脉P1段动脉瘤”,无头痛、头晕,无视力下降、复视等;为治疗动脉瘤,经门诊以收住院。

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无特殊。

体格检查

T 36.3℃,P 74次/分,R 18次/分,Bp 122/74mmHg,心、肺、腹查体未见异常,双侧股动脉搏动正常;神经系统查体:未见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2019-04-08外院)头CT:鞍区类圆形等密度影。

(2019-04-13外院)头CTA:左侧大脑后动脉P1段动脉瘤。

(2019-04-18,天坛医院)血常规、尿常规、凝血、生化:未见异常;乙肝五项:HBsAb(+)、HBeAg(+)、HBcAb(+);HCV(-)、HIV(-)、AntiTP(-)。

(2019-04-18,天坛医院)胸片、心电图:未见异常。

讨论:

从二维动态造影,我们可以判断该动脉瘤为夹层动脉瘤。对于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可以有几种治疗方式,即载瘤动脉闭塞术、普通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以及Pipeline血管重建。对于该患者来说,由于动脉瘤位于P1段,载瘤动脉闭塞术需要闭塞动脉瘤近端一段血管,所以很可能影响P1段的穿支造成症状,而由于动脉瘤近心端和远心端的血管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狭窄,而且动脉瘤附近的血管走行角度较大,风险高,所以当时也未予以考虑血流导向装置置入。普通支架结合弹簧圈,虽然有远期复发之虞,也仍是该患者最优的选择。

诊断:

左侧大脑后动脉P1动脉瘤

术前用药:

拜阿司匹林 100mg qd(5天),波立维 75mg qd(5天)

学术预案:

手术方式:左侧大脑后动脉P1段动脉瘤支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

手术指征:检查发现颅内动脉瘤,存在破裂风险

手术风险:

血管痉挛

动脉瘤破裂出血

载瘤动脉闭塞

栓塞事件

弹簧圈逃逸

支架移位


手术材料:

手术过程:

  • 应用三维造影选取合适工作角度,做路径图。通过路径图,我们似乎比普通造影和三维造影更加清楚的明确流入道和流出道。本来以为导丝会非常难以通过动脉瘤,结果微导丝和支架导管通过动脉瘤不是十分困难

  • Select-plus微导管通过后,然后将Echelon-10微导管头端置于动脉瘤内填入弹簧圈一枚,然后开始释放Enterprise-2支架(4.0*30mm)。支架头端位于P1-P2交界,近心端位于基底动脉中上段,打开良好

  • 继续填入弹簧圈,共18枚,至动脉瘤完全不显影

术者思考:

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有三种治疗方式

  • 支架结合弹簧圈,安全有效,但是,总体复发率较高

  • 载瘤动脉闭塞术,安全可靠,但是有明显的局限性,接近P1段近端或者基底动脉顶端的动脉瘤应用此方法,有穿支闭塞之虞

  • Pipeline应用于大脑后动脉夹层,目前有一些病例序列的报告,效果不错,但是仍然缺乏长期随访,而且对于大动脉瘤,担心密网支架释放后由于血流动力学扰动,支架后动脉瘤破裂风险也存在的

基于以上理由,我们选择了比较折中的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不过,密网支架应该也是值得尝试的一个举措。后附两篇文献。

文献参考

神经介入在线作为中国卒中学会神经介入分会的官方公众号,现已成立三年。作为最早创建的神经介入专业的学术交流平台,由缪中荣教授团队倾力打造,秉承合作、创新、交流的宗旨,为医务工作者提供国内外神经介入领域最新资讯、指南,聚焦难点深度评论,引领学术前沿。

2019年致力搭建神经介入领域国内外最新医学资讯、研究进展、病例讨论、趣味科普等各项学术交流互动共享平台,整合医疗资源,发挥联盟优势,风雨共济,守候健康,我们在这里等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