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问道古陶追梦人

 大成教育图书馆 2019-07-25
本刊记者 张寒 何晏 2015年6月20日,初夏的北京,天空碧蓝,就像洗过一般。上午九点,来自各地的民办博物馆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古陶文化爱好者来到中国园林博物馆,参加“民办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作为论坛的组成部分,“道在瓦砾——一个博物馆人的逐梦旅程”展览是奉献给观众的一道“大餐”。这个展览再一次让古陶文明博物馆进人人们的视野,让那么多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们对两位博物馆人的逐梦之旅报

本刊记者 张寒 何晏

2015年6月20日,初夏的北京,天空碧蓝,就像洗过一般。上午九点,来自各地的民办博物馆人、专家学者、政府官员、古陶文化爱好者来到中国园林博物馆,参加“民办博物馆可持续发展论坛”。作为论坛的组成部分,“道在瓦砾——一个博物馆人的逐梦旅程”展览是奉献给观众的一道“大餐”。这个展览再一次让古陶文明博物馆进人人们的视野,让那么多熟悉的,或不熟悉的人们对两位博物馆人的逐梦之旅报以敬意。

寻梦古陶文化的坐标

“一袭征衣”“一炷心香”“一片风景”“一生宏愿”,这是那位博物馆人逐梦旅程的四个坐标,他就是中国首批民办博物馆之一的古陶文明博物馆的原馆长、英年早逝的诗人、书法家、收藏家路东之。

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李文儒先生评价说:“没有路东之这些收藏,没有古陶文明博物馆,我们还能找到什么地方,一下子就可看到中国古陶文化、古陶艺术竞如此之伟大。”

在北京大观园附近一条幽静的胡同里,有一座别致的建筑,这就是古陶文明博物馆。该馆1997年6月15日正式建成开馆,在精美而系统的古陶文物陈列面前,观者似乎实现了瞬间的穿越,恍若置身于数千年前人类文明曙光初现的年代。

博物馆是展示文化、传承文明的重要载体。古陶文明博物馆是路东之一生最重要的“作品”。路东之曾经说,博物馆是个永久的事业,博物馆就应该是永久的,永久的才是博物馆。博物馆成了路东之一生的追求。

陶器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曙光,也是人类艺术创作的源头,有五行之艺的美称。古陶文明博物馆馆藏文物包括:新石器时代彩陶、周秦汉陶器、战国秦汉瓦当、战国秦汉封泥等系列,兼及相关领域古陶共数千件,构成一部近乎完整而生动的古陶文明史。人们可以在古陶文明博物馆看到,“彩陶渊薮”“瓦当大观”“封泥绝响”“古陶系列”近600件精美的展品。

著名学者李学勤曾在路东之所著《问陶之旅》的序言中说,即使纯粹从考古学以及古文字学的立场看,《问陶之旅》也提供了许许多多需要深入分析研究的标本,数量之多、涉及之广,不是几句话介绍得尽。最引人注目的,或许应推封泥、瓦当和砖文。

路东之曾经说,当年瓦当和封泥没有人认,散落在民间,甚至被人为地毁掉,他看着心疼、可惜,才一枚枚、一片片收集起来,逐步形成系列。

秦封泥是路东之收藏体系中最重要的部分。路东之对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贡献之一就是发现、保护、研究了秦封泥。据悉,秦封泥的发现被专家称为补遗正史,是同秦始皇陵兵马俑、睡虎地秦简同等重要的秦代重大发现之一。为专家学者在秦代职官制、地理志、篆刻书法等研究领域,提供了重要的文物史料。

“20年前,路东之就开始节衣缩食做古陶收藏与研究的大梦。他给自己斋号起的名字,就叫梦斋。”路东之的妻子、古陶文明博物馆现任馆长董瑞说,路东之把“从古陶文化角度建立中国古文明坐标体系”作为收藏方向和奋斗目标,靠着能力、耐力,执著地一件件、一组组积累起数量众多、构成体系的古陶器。路东之把他的“古陶文化坐标系工程”称为“痴者工程”。

接过丈夫未竞的事业

专家表示,抢救文物、传承文化、功德万世,但严峻的事实是,个人办博物馆,尤其像路东之这样秉承理想、信念,完美化办博物馆的,确实要面临太多的困难。

路东之曾把古陶文明博物馆的馆徽设计成一个孤独行走的人,“他知道这个事情会是多么的艰难,但是他义无反顾。曾经也有好朋友不断地劝他放弃,但是路东之从来没有想过放弃,一定要在这条路上坚定地走下去。”董瑞说,从设计馆徽,到博物馆的简介撰写,到展板的文字设计,到搬砖,到制拓片,到题字刻章,自己能做的都是要自己去做。

路东之曾经说:“与其说我是它们的拥有者或者主人,不如说更像一个奴仆,在完成着定数中的职责和使命。”

“博物馆事业的兴盛,显然是文化进步的一种标志。出于历史的原因,种种文物、艺术品总有一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一部分,流散于民间,将之保护聚集起来,正好是民办博物馆能起的作用。”李学勤说。

很多人说路东之是为办这个博物馆累死的。路东之去世后,董瑞毅然承担起伤痛和责任。“他在弥留之际也没有留下只言片语。我常常问自己,如果他有遗言,会是什么呢,他希望我怎么样呢?”顿了顿话头,董瑞像是自’问自答,“我的选择就是他的选择。”语气中带着果敢与坚韧。

毕竟是女性、是母亲,外表娴静、坚强的董瑞内心深处也有最柔弱的部分。她动情地回忆说:“为了节约有限的资金,路东之生前舍不得为自己花基本生活之外的一分钱。他曾对儿子说,爸爸连一双超过两百快钱的旅游鞋都舍不得买……”董瑞哽咽着,说不下去了。

过了好一会儿,董瑞才平复过来。她说,实话实说,路东之去世的时候,我们欠下了两百多万元的外债,他真的是竭尽全力,甚至不惜借钱来保护这些文物。当失去路东之,当我们去艰难地寻求未来的发展之路时,我曾经也很迷茫。但我选择了坚守,尽我自己的最大努力做下去。

逐梦的步履更加坚实

古陶文明博物馆开馆18年来,接待国内外专家学者、普通观众数十万人。与诸多大专院校、考古基地、博物馆建立了友好关系。在首都博物馆等机构举办展览,开展百余次专题讲座、科普教育等活动,实现社会效益最大化,感动并影响着各阶层人士。

早在1992年,路东之便以个人名义,向母校西北大学博物馆无偿捐赠20块秦封泥;向成立之初的中国印刷博物馆捐赠自己亲手拓制的《路东之梦斋藏战国秦汉瓦当》手拓本书;古陶文明博物馆开馆之后,路东之又以古陶文明博物馆名义先后向中国农业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机构捐赠百余件藏品,使其藏品和展品得到补充和丰富。

“2015年3月,国务院公布了《博物馆条例》。这个条例虽然来得有点迟,但它的出台毕竟是我们民办博物馆发展的一个机遇。”董瑞说。

董瑞表示,现在民办博物馆的外部环境已经比当初好很多,但我想说,打铁还需自身硬,从学术的角度来讲,我们跟院校也好,跟各种研究机构也好,还要不断建立联系,加强互动。还是有很多人没有歧视的心理,他们会给我们一些力所能及的帮助。

“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加强自己的法规意识,我们要依法办馆,我们要依法加强自身队伍的建设,规范馆藏文物,馆藏文物的研究也要成体系。”董瑞告诉记者,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周晓陆是我们学术委员会的主任,还有很多专家是古陶文明博物馆学术部的成员。

古陶文明博物馆的所有文物都是对社会公众开放的,他们欢迎学者到馆进行研究。“博物馆事业的发展,需要博物馆人共同做出努力。”董瑞说。

论坛间隙,《道在瓦砾》展厅内观众很多。古陶文明博物馆顾问程任向随同参观的人感慨道:这个展览以路东之从文物收藏到办馆治学的历程为线索,勾勒了一个优秀知识分子为社会文化事业发展所经历的心路历程、文化人的社会担当及重大贡献,启迪我们当下之人珍惜、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携手努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