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民智库 | 城市居民眼中的美好生活什么样

 老王abcd 2019-07-25

人民智库 | 城市居民眼中的美好生活什么样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城市发展也进入新的时期,城市发展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结晶,是现代文明的标志,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城市是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活动的中心,是我国各类要素资源和经济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是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实现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抓好城市这个“火车头”。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城市既是实现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场所,又是创造美好生活的重要载体,还是走向美好生活的重要路径。能否让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是评价衡量一座城市的根本标准。因此,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是做好城市工作、加强城市治理、推动城市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那么,人民群众对城市美好生活有哪些期待与向往?人民群众最看重的城市美好生活标准是什么?一些典型城市如何成功打造城市美好生活?对此,人民论坛问卷调查中心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结合有关专家学者的研究和有关城市的探索实践,形成以下调查研究报告。

“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我在所居住城市有满意的经济收入”是居民群众最看重的城市美好生活三方面

人民智库 | 城市居民眼中的美好生活什么样

民之所盼,政之所向。“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我在所居住城市有满意的经济收入”占比前三。这说明城市居民比较看重或期待的是城市文明有序、社会和谐美好,是能够拥有相对稳定的物质基础,是获得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也从侧面体现出了居住在城市的民众目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今后做好城市工作、创新城市社会治理、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推动城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并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更严标准和更大挑战。同时,这也说明城市发展、治理、建设的价值所在,就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顺应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盼,就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这不仅是因为“天下之势,常系民心”,更因为治国理政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为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奋斗。虽然“我所从事的工作被他人认可”“我很熟悉城市的大街小巷”“在这座城市里生活十分方便”“我在所居住城市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我的市民身份被他人认可”是居住在城市的居民看重排名相对靠后的选项,但群众利益无小事,民之所想,为政之所向。因此,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城市为人民,牢牢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的期盼与向往。

城市的核心是人,人民城市为人民。让城市生活更美好是做好城市工作、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奋斗目标,以居住城市的民众感受为导向,努力使城市发展更有温度、更有态度,让群众在城市生活得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尽管受访者更为看重的城市美好生活的方面大致趋同,但因其户籍不同而略有差异。因此,下文将具体分析居住在城市的本地城镇户籍、本地农村户籍、外地城镇户籍、外地农村户籍等四类群体(以下简称“本地城镇群体”“本地农村群体”“外地城镇群体”“外地农村群体”)关于城市美好生活最看重与最期待的方面。

人民智库 | 城市居民眼中的美好生活什么样

“本地城镇群体”“本地农村群体”更为看重的前三项分别是“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我很熟悉城市的大街小巷”,且“本地农村群体”对这三项的选择比重均高于“本地城镇群体”

通过数据比较分析可知:“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我很熟悉城市的大街小巷”是“本地城镇群体”与“本地农村群体”最为看重的前三项,也是本地城乡居民对城市美好生活认同的“最大公约数”与“最大同心圆”,这说明本地城乡居民对城市美好生活的认同与期待具有普遍共性,也说明这前三个选项是本地户籍城乡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这为今后做好城市工作、加强城市治理、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也为今后加强城市治理创新、加强城市文化建设、加强老城保护工作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新指向。不过,“本地农村群体”对这三选项的比重要比“本地城镇群体”高,这为新时代城市治理提出了“努力走好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实现城乡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命题、新要求、新挑战。

“外地城镇群体”更看重的前三项分别为“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在所居住城市有满意的经济收入”“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我在所居住城市有满意的经济收入”是“外地城镇群体”不同于“本地城镇群体”“本地农村群体”“外地农村群体”的独特之处

本次调查数据显示,居住在城市的外地城镇民众对于城市美好生活,他们最为看重的前三项分别为“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我在所居住城市有满意的经济收入”“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对于“我接受所居住城市的行为规范”的看重度,外地城镇群体高于本地城镇群体,但低于本地农村群体和外地农村群体;对于“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的看重度,外地城镇群体略高于本地城镇群体,低于本地农村群体,更低于外地农村群体。

“外地农村群体”较为看重的是“我热爱所居住城市的风俗文化”,而且看重度高于本地城镇群体、本地农村群体与外地城镇群体

这一数据结果说明“外来农村群体”对城市文化更为看重,也更加凸显出他们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与更期待融入其中的迫切感。有专家认为,“想要让农民工有‘我是本地人’的归属感,首先社会要做出改变,要让农民工得到更多的激励与回报,让他们的劳动更有价值;其次要让农民工享受同等的公共服务,切实地便民、利民,不要因为户口问题而改变他们的一生;作为城市公众,不要排斥农民工,最起码要维护他们的尊严。社会给了他们安全感、认同感与幸福感,这个群体才能真正融入城市生活的圈子,才能真正对城市有感情,才能真正为这个城市付出”。也有专家认为,“归属感,归根结底就是同在一座城市,应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政府应进一步健全农民工平等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的保障机制,为农民工自由流动、安居乐业创造更加有利的环境。同时,农民工创业还普遍存在资金、能力、社会资源不足等困难,政府也应给予帮扶,为农民工创业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持。

结合相关专家学者有关研究,本报告还对不同群体对城市美好生活最为看重、最有期待的前三项做了各自的具体分析,并配有相关的地方实践,以及城市美好生活的未来走向;因版面承载内容所限制,仅在此呈现部分内容,获取本报告完整版,请与国家治理周刊编辑部联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