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拿起书就给孩子读?错!这一步万万不能省

 我的书海601 2019-07-26

美国公立学校老师分享美式教育

参加了我们21天美国老师读绘本、唱童谣公益打卡的小朋友,对三位美国老师的绘本领读非常痴迷。大家同时也发现了一个现象,老师在读书前,不是上来就读,而是先做了这件事:

(Candy老师在正式读书前,做了什么呢?)

有位家长看完Candy老师的领读后,收货颇丰。“之前都是上来就给孩子读书,现在学会了Pciture Walk, 解决了关键词,老师还用生动的肢体语言和语音语貌,引导小朋友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激发他们故事的好奇心”。

没错,Picture Walk是美国老师在读绘本前,常常会用到的方法。在阅读前,将图片走一遍,看看故事可能发生了什么。孩子通过思考和预测,激发背景知识activate prior knowledge,同时还能引起阅读的兴趣!

那么,今天小媛老师就跟大家聊一聊:给孩子读书前的必修课,仅仅需要5分钟,孩子将有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为什么要激发背景知识?

对于“阅读教学”的认识,我也在不断的尝试中前进。刚开始教学的时候,我恨不得一上来就给学生教授新的阅读技巧,可能是如何在阅读中做预测,也可能是如何来猜测单词的意思,直到我看到这样一堂课...

学区经常组织老师们去别的学区参观培训,这一堂课让我记忆犹新:这是一个二年级老师课堂,老师和学生们正打算读一本关于《Spider》蜘蛛的虚幻类的读物。在阅读前,老师先来给大家抛出了一个问题:关于蜘蛛,你知道什么呢?

这是一个启发思考、激发背景知识的过程,小朋友们争先恐后的举手分享,“我知道它们爬的很快”,“它们吃虫子”,“我知道有的蝙蝠身上有很多毛”。小朋友在分享的过程中,兴趣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因为孩子总是喜欢向大人显示自己知道的很多。

还没等所有的学生分享完,老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既然大家对于蜘蛛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还有哪些不了解的地方你想要通过阅读来获得呢?我从孩子的眼神中,看到了一个个闪烁的想法:“我想要知道蜘蛛都生活在哪里?”,“我想要知道蜘蛛是如何吐丝的,那些丝是什么做的?” 还有的说“我想要知道蜘蛛是什么颜色的,喜欢吃什么?”

小朋友们的想法总是让老师出其不意,接下来老师说:“就让我们带着心中的问题看看在书中能不能找到答案”。这时,阅读变得更加有意义,学生在发现问题,找到问题的过程中,也在培养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堂课当时对我的触动很大,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在课堂上总是着急的给学生灌输阅读中的技巧,却忽略了这个最重要的阅读前的铺垫。于是,我决定改变自己惯性的教学方式,在阅读前,让孩子多多思考,激发他们的背景知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激发背景知识的招式

阅读前,如何激发孩子的背景知识呢?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些我亲身实践之后,觉得很实用的好方法:

1

视觉图

之前跟大家介绍的教学海报和思维导图,都是视觉图的一种,视觉提示Visual Maps, 是美国老师上课常常用到的工具,因为它可以帮助孩子快速的将自己的思绪清晰化、具体化。

比如,在阅读前,我开始使用一款视觉工具叫做KWL Chart:

KWL中的三个字母分别代表:

K: What you already know about the topic, 关于主题已经知道的事情;

W: What you want to kno, 想要通过阅读获取的东西;

L: What you have learnt, 通过阅读你学到了什么;

这样一来,在阅读前,老师会带着学生一起来讨论K和W,已经知道的和想要知道的,然后读完书,再来讨论学到了什么。

(文末附模板下载)

KWL chart看起来多少有些古板,有位美国老师加入了自己的创意。比如在阅读一本关于《蚂蚁Ant》的书时,老师先画了一只大大的蚂蚁,然后将KWL的三要素标记在蚂蚁身上,KWL Chart变得活灵活现:

毋庸置疑,KWL Chart可以帮助学生来激发自己的背景知识,增加阅读的兴趣,但有人却提出:学生的背景知识一定正确吗?如果不正确或不准确,如何来校正 呢?

于是,又有老师们开始热衷于这种Schema Map,它是KWL Chart的一种延伸,与KWL Chart不同的是,Schema Map加入了一项:Misconception,也就是误解的部分。

比如在学习“天气”的科学课上,老师使用Schema Map让学生激发已有的知识,然后学习新知,最后,学生们还要一起讨论关于“已有知识”有哪些偏差,以及如何更新已有的知识。

这是一个知识自省的过程,而这项能力会让孩子们受益终身。因为面对现代社会纷繁复杂的知识,我们总是在不断的总结和调整中,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

2

浏览图片

Picture Walk 是绘本阅读的预热,也是能迅速激发孩子阅读兴趣的方法。比如拿这本《Peppa's School Day》为例,当老师打开图片到这一页的时候:

很多孩子能马上建立联系,“我们在课堂上也玩过这个!” 这时老师就可以调动孩子的背景知识,“你们玩的堆积木和Peppa Pig有什么不同?”“想一想他们为什么要玩堆积木呢?”,这两个问题一提出,既激发了背景知识,也激发了孩子的阅读兴趣,小朋友立即特别燃,恨不得马上阅读来找答案。

3

建立联系

大人在阅读时,常常会和书中的内容产生共鸣,可能这个桥段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经历,又或者一本书中的人物让我想到了另外一本书的人物,这些都是与自己的已有知识建立联系的过程。

那么关于阅读中的联系,还有哪些不同的种类的呢?

Text to Text 文本间的联系:

这两本书可能有同样的主题(比如都是关于蚂蚁),相同的主人公,或者相同的作者,那么这两本书之间就会有一定的联系。比如,在阅读《Pete the cat I love my white shoes》时,小朋友可能会说:“哦,这本书让我想到了另外一本Pete the Cat的书”。

为了进一步比较两本书的不同,我们还可以一起用思维导图中的双重气泡图,来做一个文本对比的分析:

Text to World 文本和世界的联系:

这种联系是建立在书本和世界间的,从小我到大我的思考。比如我们读完一本书后,可以问问孩子:1. 这本书让你想到现实社会中的哪些问题?2. 故事中发生的事情,和现实世界中的事情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同一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小朋友可以同时建立自己与文本(text to self)、文本与文本(text to text)和文本与世界(text to world)间的联系。

在建立联系的过程中,小朋友才能真正地思考书本中的内容,交互性越强,对书本的理解越深入。而且这个方法,不仅适用于英文,对于中文阅读也同样适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网的观点和立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