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唐宋诗话里看格律诗的拗体与救拗 唐朝称为讦调 宋朝称为拗句

 老街味道 2019-11-05

前言

上篇文章讲的是格律诗的失黏,引用了唐朝人的诗话。在唐朝元和后诗人王睿的《炙毂子诗格》里,失黏被称之为“背律体”,并列举了几个背律体的名篇。

格律起源于南朝齐梁永明体,成熟于唐朝,而且唐朝的科举考试也采用了排律的诗体,自然有一定之规。可惜的是古籍失散,关于格律的规则只能看到一星半点的记录,我们今天学习格律,多是以王力先生的归纳总结前人的作品理论为准。

今天说一说唐宋诗人关于拗体的说法,看看与王力先生的总结有何异同?

一、黄庭坚诗中的拗体与救拗

1、黄庭坚的拗体

唐宋诗话里不止一本书都说过拗体与救拗的问题,可惜我记忆力不好,又懒得记笔记,好多书过目即忘。但我还是在宋朝魏庆之的《诗人玉屑》里,找到这样一段记录:

拗句 :鲁直换字对句法,如 〔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空月明。〕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 〔田中谁问不纳履,坐上适来何处蝇。〕 〔秋千门巷火新改,桑柘田园春向分。〕 〔忽乘舟去值花雨,寄得书来应麦秋。〕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前此未有人作此体,独鲁直变之。

鲁直,就是著名的江西派诗人黄庭坚,作诗崇尚杜甫,江西派是宋朝著名的诗派,有一祖三宗之说。祖,杜甫;三宗是黄庭坚、陈与义、陈师道。《诗人玉屑》的作者魏庆之是南宋建安(今属福建)人,生卒年均不详。在这本书里专门讲了“拗句”,并引用了5个例子。这五个例子其实是两种拗句,一种是可救可不救的半拗体,一种是必须救拗的拗体

2、半拗体与救拗:

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空月明。

秋千-门巷(火)新改,桑柘田园春向分。

忽乘-舟去(值)花雨,寄得书来应麦秋。

出句都是一种,中平-中仄(仄)平仄,这是中平-中仄平平仄的变格,第五个字应是平声,但是写作了仄声:且、火、值,魏庆之也写得很清楚”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这种情况是可救可不救拗的,不过《诗人玉屑》里的这三个例子都是救拗的,

这种半拗体的救拗需要对句救拗,对句本来是”中仄-平平中仄平“,救拗的方式是第五个字必须是平声,中仄-平平(平)仄平:空、春、应。

3、 ”大拗“必救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

田中-谁问不纳履,坐上适来何处蝇。

这种拗体被称作大拗,是必须救拗的拗体,句式是:中平-中仄仄仄仄。现在的格律书中用来讲述大拗,基本都采用了王力提供的那一句陆游诗: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也是”中平-中仄仄仄仄“句式。

大拗的救拗与半拗体的救拗完全一样,对句中仄-平平平仄平“,救拗的方式是第五个字必须是平声:三、何、无。

二、杜甫的拗体与救拗

1、老杜的拗体

《诗人玉屑》里的这段话结尾处说”前此未有人作此体,独鲁直变之。“意思是有人认为这种拗体是黄庭坚发明的,前面没有人用过。但是魏庆之马上引用了”苕溪渔隐“的一段话:谁说黄庭坚发明的,杜甫当年就有不少这样的诗句了,这种拗体出自于杜甫:

苕溪渔隐曰:此体本出于老杜,如 〔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 〔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甘犹自青。〕 〔江外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 〔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沙上草阁柳新晴,城边野池莲欲红。〕似此体甚多,聊举此数联,非独鲁直变之也。今俗谓之拗句者是也。

可见那句老话是有道理的:不可不读书、不可尽信书。苕溪渔隐名叫胡仔(1110~1170) ,字元任,是南宋著名文学家。著有五十余万字的《苕溪渔隐丛话》,他比生活于宋理宗时代的魏庆之早了半个多世纪。

2、相同与不同处

苕溪渔隐举例的老杜诗也是五句,但是与黄庭坚不尽相同,有四句和黄庭坚一样是半拗体,救拗的方式完全一样:

宠光-蕙叶与多碧,点注桃花舒小红。

江外-三峡且相接,斗酒新诗终日疏。

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沙上-草阁柳新晴,城边野池莲欲红。

还有一句不完全同于上面的半拗体:

一双-白鱼不受钓,三寸黄甘犹自青。

一双-白鱼不受钓,句式是 中平-仄平仄仄仄,最后五个字不是五连仄,而是第四个字是平声,这种句式现在多认为是古体诗句式,不算是格律诗的拗体了,但是宋朝人认为这是格律诗的拗体句。

三、孤平的救拗

这里边还有一处要注意的事情,就是孤平的救拗,以上举的例子中都有相同的对句救拗句式:中仄-平平仄仄平。这种句式会产生一种孤平的拗句,就是第三个字的平,变成仄,中仄- 仄平仄仄平,叫做孤平。

孤平的救拗方式是,七言的第五个字(五言的第三个字)变成平声:中仄-仄平平仄平。这个句式恰恰是本文说的拗体的对句救拗方式,假如即救了对句拗体,又救了本句孤平,就叫做”对句双救“。这种形式的救拗在本文的来例句中有不少:

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空月明。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

田中-谁问不纳履,坐上适来何处蝇。

负盐-出井此溪女,打鼓发船何郡郎。

沙上-草阁柳新晴,城边野池莲欲红。

四、字音的变化与孤平和三仄尾

唐朝有些字的发音,到五代、宋朝已经有了变化,宋朝刘颁的《中山诗话》中有这样一个记录:

白乐天诗曰:「请钱不早朝。」「请」作平声,唐人语也。今人不用厮字,唐人作斯音,五代已作入声,陶谷云「尖檐帽子卑凡厮」是也。.....................二公诗自非语病

这一段 话很有意思,「请」在宋朝是仄,但是在唐朝竟然是平声,所以”请钱不早朝“就不是犯孤平,当然”非语病“了。平平仄仄仄,被叫做三仄尾,在唐朝不认为是语病,宋朝的格律诗中也很常见,例如陆游《夜泊水村》第三句: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更有意思的是”厮字,唐人作斯音,五代已作入声“,厮,变成了入声,因此下面这一联诗对仗工整,平仄无误:

尖簷帽子卑凡厮,短靿靴儿末厥兵。

五、唐朝人称拗体为讦调体

唐朝诗人王睿在《炙毂子诗格 》中有两段话,把宋人说的拗句称作“讦调体”

1、李端公诗:“却到城中事事伤,惠休归寂贾生亡。谁人收得章句箧。”“句”字亦合用平,今用侧字,亦是讦调。

李端公是中唐诗人李郢,这首诗全篇是:

却到城中事事伤,惠休还俗贾生亡。

谁人收得章句箧,独我重经苔藓房。

一命未沾为逐客,万缘初尽别空王。

萧萧竹坞残阳在,叶覆闲阶雪拥墙。

其中第三句:”谁人收得章句箧“,这是另一种大拗句式,是必须救拗的拗体诗,七言第六字(五言第四字)应平用仄(仄,唐朝人称作侧),这种拗句的救拗与上面的救拗完全一样,对句第五个字(五言诗第三个字)必须平声:苔。 另:得,是常见的入声,常作诗应该记住。

这种句式最有名的诗是白居易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2、李郢诗:“青蛇上竹一种色,黄蝶隔溪无限情。”此“种”字合用平而用侧,是讦调也。

这一联诗就是后五个字五连仄句式,上面讲过了,不在复述。

结语

王力先生对于格律诗的归纳虽然与古人略有一点不同,包括关于孤平的定义面较窄,但是王力的格律知识是目前最完备的学习资料。以上讲过的半拗体与大拗体在王力的书中都有详细的阐释。

目前能够买到的各种格律知识的书籍几乎都是王教授的理论翻版,我建议学习诗词创作的书籍,王力的《诗词格律》和《汉语诗律学》是必读的基础书,看懂了格律再谈意境才是正途,否则妄谈诗词都是无根之木。

还有一句话要记住:不可不读书、不可尽信书。古人也好、学者也好,当然包括我自己,说的未必都对。

@老街味道

老街味道 关于孤平王力启功王士桢三人怎么说?

相信吗?十分钟让您看懂格律诗怎么救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