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言律诗中“平仄仄平仄仄平”符合格律要求吗?

 阳关残雪 2020-11-03

问题:七言律诗中“平仄仄平仄仄平”符合格律要求吗?


前言

这个句式,就是学习格律诗常常被举例子的“孤平”句式。在王力先生定义的孤平中,五言句式为:仄平仄仄平。七言就是这个:平仄-仄平仄仄平。

一、孤平自救

仄平仄仄平, 除了韵脚是平声以外,只有一个平声。这种孤平句式,是不符合格律要求的,要避免孤平就需要救拗。

还有一种说法,即没有两个连在一起的平声就是孤平。因此,救孤平也很容易理解,把第三字,由仄声转为平声即可:仄平平仄平。

用在七言的句式就是,中仄-仄平平仄平。

清人赵执信在《声调谱》中说过:

律诗‘平平仄仄平’,第二句之正格。若‘仄平平仄平’变而仍律者也。

七言律诗中“平仄仄平仄仄平”符合格律要求吗?

二、救孤平的五言诗

1、五言救孤平

《长安秋望》是杜牧的一首五言绝句:

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

这首诗第一句也是拗句,楼倚霜树外,平仄平仄仄;对句即是救上句,也是孤平自救:仄平平仄平,镜天无一毫。

第三个字,必须平声,这里用了“无”。

杜牧可能挺喜欢这种句式,在《将赴湖州留题亭菊》中四句几乎和《长安秋望》一样:

陶菊手自种,楚兰心有期。遥知渡江日,正是撷芳时。

第一句也是拗句,后面四连仄:平仄仄仄仄,陶菊手自种。第二句救上句兼孤平自救:仄平平仄平,楚兰心有期。第三句也是锦鲤翻波:平平仄平仄, 遥知渡江日。

张籍在科举中的试帖诗,也有孤平自救的作品,《省试行不由径》:

..........子羽有遗迹,孔门传旧声。今逢大君子,士节自光明。

子羽有遗迹,上句是半拗体,下句双救,救上句的半拗,救本句的孤平:孔门传旧声,仄平平仄平。

七言律诗中“平仄仄平仄仄平”符合格律要求吗?

三、救孤平的七言诗

还是杜牧,在七言绝句《归燕》中的第二句,也用了孤平自救:

画堂歌舞喧喧地,社去--社来人不看。长是江楼使君伴,黄昏犹待倚阑干。

社去社来人不看。仄仄-仄平平仄平。第五个字:人,救第三个字:社

这里“看”作平声,这是一个平仄两用意义相同的字。

杜牧七律《柳长句》,第四句也是孤平自救:

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娥庙里低含雨,宋玉宅前斜带风。
不嫌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相映红。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

其第四句,是孤平自救:宋玉--宅前斜带风,仄仄--仄平平仄平。

注:这是一首折腰的七言律诗。另外,宅,是仄声字。

七言律诗中“平仄仄平仄仄平”符合格律要求吗?

四、古人关于救拗的记录

关于救孤平的句式,并不是今人杜撰的规律,从唐宋律诗中可以看出,古人很早就注意这一点了。

在宋朝魏庆之的《诗人玉屑》里,有这样一段关于拗句的说明,举例的这几句都是对句救拗,兼孤平自救:

拗句 :鲁直换字对句法,如 〔只今满坐且樽酒,后夜--此堂空月明。〕 〔清谈落笔一万字,白眼--举觞三百杯。〕 〔田中谁问不纳履,坐上--适来何处蝇。〕 其法于当下平字处,以仄字易之,欲其气挺然不群;前此未有人作此体,独鲁直变之。

魏庆之说这种句法,是指出句大拗,对句恰好都用孤平自救的句式。魏庆之说,有人认为是黄庭坚创立的,当然不是了,我们在唐人的诗句,就已经看到很多了。

接着,他又引用胡仔的话说:

苕溪渔隐曰:此体本出于老杜,如 〔沙上草阁柳新晴,城边野池莲欲红。〕似此体甚多,聊举此数联,非独鲁直变之也。今俗谓之拗句者是也。

对句是孤平自救句式:城边野池莲欲红,平平--仄平平仄平。

可见,至少宋朝人就已经注意到这一点了,而唐人早就如此执行了。

七言律诗中“平仄仄平仄仄平”符合格律要求吗?

结束语

题主所说的这个句式, 平仄-仄平仄仄平,是标准的七言孤平句式。一般认为,孤平是格律诗的大忌。

不得犯孤平,几乎是近体诗的铁律。

@老街味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