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官职』从三品:参政[明、清]

 白衣钱子 2019-07-30

在明朝统治时期,经常出现左参政、右参政这种官职。但是清朝入关以后,参政被彻底废除了。参政的品级并不低,属于朝廷的从三品官,而且兼任各个地区的分守道。

一个重要的问题出现了,既然明朝使用了200多年的参政制度。清朝入关之后,为何要废除呢?其实最大的原因就是防止道台依靠参政的身份,过于干涉地方行政事务。

首先,我们需要看看明朝的地方官员制度。明朝建立以后,沿用了元朝的行省制度,但是管理结构上进行了调整。明朝设立了布政使、按察使和都指挥使,负责全省各方面的工作。其中,都指挥使负责全省的军务,并不介入各地事务。因此地方行政基本上由布政使和按察使负责。省下辖了七八个到10多个府,由于管理面积很大,依靠布政使和按察使根本无法处理。

因此布政使和按察使都拥有自己的派出机构,也就是分守道和分巡道。在布政使之下,还有从三品的参政大人。一般来说,一个省只有1位或者2位布政使,参政却没有数量的限制,主要看有多少分守道。因为在一般情况下,参政兼任各地的分守道,这里面有很大的问题。

道属于监察区,并不是行政区划。例如江苏省下辖的苏松道,就是监察苏州府和松江府。分守道负责监察各地区的官员,但不能插手地方事务。参政属于从三品的高官,能够穿红色官服。作为布政使司的派出机构,参政基本上相当于副布政使的等级。布政使负责全省的经济、人事、民政等各方面的工作,在巡抚出现之前,属于全省的一把手。

在明朝统治时期,在一个省中,参政的权力能够排入前五名。如果仅仅是分守道,并不可怕,因为只有监察的权力。可是,参政兼任分守道以后,巨大的问题出现了。参政属于布政使的助手,原本就分管一些工作。兼任分守道以后,监察区内的几个知府们非常尴尬。参政算知府的半个上级,上级有什么“建议,”基本上等于命令。

如果知府驳回了参政的建议,那么,在年底官员成绩考核的时候,参政会在布政使面前说什么话,谁都不知道。布政使的考语中,很有可能出现“不称职”的评语。对于下级官员来说,不称职的考语,基本上意味着自己仕途的终结,除非自己关系通天,认识吏部的尚书老爷。

参政兼任分守道以后,各地的知府、知州,基本上成为了参政的下级。依靠参政的权力,加上分守道的监察权,地方官员根本无力对抗。在这样的大背景之下,参政干涉地方行政的情况非常严重,在明朝统治的后期,曾经发生了知府弹劾参政的事件。参政的干涉地方行政太深,连河道修建也要插手,知府忍无可忍上书进行弹劾。由此可见,参政兼任分守道存在很大的弊端。

清朝入关的初期,曾经全盘继承了明朝的地方官员制度。但时间不长,清朝就发现了参政和知府的矛盾。为了调解监察权和行政区的冲突,清朝保留了分守道、分巡道等官职,但是撤销了参政、参议等官职。失去了参政官职以后,分守道虽然品级高于知府,但是只有监察权,如果干涉了地方行政,知州、知府可以直接顶回去。清朝经过调整地方官员制度,完成了不同官员的相互制约。

例如巡抚、布政使和按察使,虽然巡抚大人高高在上,但布政使和按察使也是封疆大吏。巡抚可以压制这两位官员,但是没有权力撤换,因为这一级别的官员由吏部直接任命。

在电视剧《雍正王朝》中,江苏按察使曾经说“我是朝廷三品大员,谁敢动我?”由此可见,三品官可不是软柿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