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韭花帖》全文只有7行63字,为何能被誉为“天下第五行书”?

 悠闲龙夫 2019-07-31

https://www.360kuai.com/9977627099f7dc101?djsource=ZF90WY&refer_scene=0&scene=1&sign=360dh&tj_url=9977627099f7dc101&uid=3270b9471d10a217cede24992d43463d

《韭花帖》,是五代杨凝式的手札,说的是午睡醒来,恰逢有人馈赠,异常可口,遂书而表示。因其艺术的独特性,被誉为"天下第五行书"。(见图)

杨凝式《韭花帖》

帖文:昼寝乍兴,輖饥正甚,忽蒙简翰,猥赐盘飧。当一叶报秋之初,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实谓珍羞。充腹之馀,铭肌载切,谨修状陈谢,伏惟鉴察,谨状。七月十一日,(凝式)状。

译文:午觉刚醒来,肚子正饿著,忽然收到您的一封信,辱蒙您赐赠我一盤菜肴。当一片枯叶落下时,告诉人们秋天已经来到了!这也是韭菜味道正香的时候,使羊肉更加美味,这实在是一道美食啊!填饱了肚子,心里实在十分感谢,在此慎重的写这封信表示我的谢意。恭请体察我的感谢之心!

杨凝式(873-954年)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子少师,也称"杨少师"。他曾佯疯自晦,所以"杨疯子"便成了他的绰号。他能吟诗,多杂诙谐,尤善于书札。杨凝式的字多写在墙上,笔法纵逸遒放。黄庭坚称,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苏轼也说,他笔迹雄强,往往与颜行相上下,书坛以"颜杨"并称。由杨凝式于尺牍之上纵横恣肆,变化无方,能想象得到他面对白壁任意挥洒,颠倒淋漓的情景。宋人胡仔《渔隐丛话前集》卷二十四《杨凝式》引《蔡宽夫诗话》云:"杨凝式仕后唐晋汉间,落魄不自检束,自号杨风子,终能以智自完。书法高妙,杰出五代,可与颜柳继轨。今洛中僧寺尚多,有其遗迹。《题华严院》一诗云:'院似禅心静,花如觉性圆。自然知了义,争肯学神仙。'用笔尤奔放奇逸。李西台建中平生师凝式书,题诗于旁曰:'枯杉倒桧霜天老,松烟麝煤阴雨寒。我亦生来有书癖,一回入寺一回看。'西台书亦自深稳老健,前辈所贵重也。"表达了对杨凝式书法的仰慕。在晚唐书法衰落的形势下,杨凝式独树一帜,为其中坚,是五代承唐启宋的著名书家。他的书风直接影响北宋书坛,"宋四家"都深受其影响。苏轼评曰:"自颜、柳没,笔法衰绝。加以唐末丧乱,人物凋落,文采风流扫地尽矣。独杨公凝式笔迹雄杰,有二王、颜、柳之余,此真可谓书之豪杰,不为时世所汩没者"。

对于杨凝式书法的评价,启功先生在《论书绝句》中作如此阐述:"非狷非狂自一家,草堂夏热起龙蛇。壶公忽现容身地,方丈蓬山是韭花"。谈到杨凝式的四中墨迹:《韭花帖》《卢鸿草堂墓志跋》《夏热帖》《神仙起居法》,都很精彩,以《韭花帖》最为著名。

目前所知《韭花帖》有三本:一为清内府藏本,今藏无锡博物馆,曾刻入《三希堂法帖》中;一本为裴伯谦藏本,见于《支那墨迹大成》,今已佚;一本为藏本。据考证,三本中只有罗振玉藏本为真迹。此帖历来作为帝王御览之宝深藏宫中,曾经入宣和内府和南宋绍兴内府。元代此本为张晏所藏,有张晏跋,明时归项元汴、吴桢所递藏。时鉴书博士冒灭门之罪,以摹本偷换,摹本留在宫中,即为清内府藏本;真迹后来流入民间,清末为罗振玉购得收藏,今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一、章法:疏朗而散淡

从视觉上讲,书法作品中字距、行距对章法的整体感影响极大。字距、行距大则黑白对比度大,黑少白多,视觉效果疏朗,反之则茂密。《韭花帖》字距、行距之大是历代墨迹中少有的。布白极多而气不散,格调甚为淡雅。宋之林逋、明之董其昌多效此法。董其昌曾说:"少师韭花帖,略带行体,萧散有致,比少师他书欹侧取态者有殊,然欹侧取态,故是少师佳处。"董书之散淡当受此影响。杨凝式以信札之有限空间,随笔拈来,错落有致,复归自然,似江南水乡之黑瓦白墙,星星点点。似晨星之寥落天际,深远空灵。又似信步于闲庭,不激不历。通篇七行,前三行较后四行字距、行距稍密,特别是首行最为密集,而五、六、七行空间最为疏阔,构成了通篇前密后疏的自然变化。而二、三、五、七行呈底部齐平状,一、四、六行则呈上走之势,既统一又富变化,妙不可言。

二、结字:欹侧而典雅

《韭花帖》结字中宫内敛,与欧阳询字略有相似。中宫收紧式与通篇字距、行距拉开的处理极为协调,营造出更加疏阔的氛围,这是明显的文人士大夫痕迹,不放纵,不恣肆,追求一种内在的、文雅的精神气质。纵览帖中诸字,结构或长或扁、或收或放、或疏或密,呼应揖让一任自然,如"乍、报、韭、切"等字之极收与"秋、伏、察"等字之极放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实、察"字宝盖头下留出大量空间,与下部之密集点画形成强烈视觉反差,这就是杨凝式分间布白的过人之处,邓石如曰:"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此帖已是表露无遗。若细察单字结构的微妙变化,则各字欹侧对比,而又复归平正。

三、笔法:精妙而凝练

赵孟頫说:"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说明了用笔的重要性。笔法的最高法则是知常达变,由中化侧,由侧化中,中锋为常,侧锋为变。中国书法以用笔为上,核心在于线条,只有通过精准入微的笔法才能表达出准确的线质。临《韭花帖》之难就在于其细致精炼的用笔,杨凝式将点画细部刻画得丝丝入扣,无懈可击,深得"二王"精髓。行笔或轻或重,或将笔毫猛然下压或迅速提起,笔势迅疾,如鸟啄物。起笔稍重较为含蓄,顶锋入纸,点画收放自然,力贯点画始末。寥寥数字,用笔却虚活而厚实,含蓄而利落,顿挫有致,神完气足。

杨凝式的题壁书法,因房舍的倒塌,村落的变迁,城市的建设,时光的流转,大都烟消云散了。宋人张齐贤曾记之曰:"少师于西京寺观壁上书札甚多,而人间所收真迹绝少,其寺观所书壁,僧道相承保护之。至兴国九年,大水湮没,墙壁摧坏,十无一存。可为惜之,可为惜之。"这不仅仅是杨凝式的遗憾,也是中国古代文人共同的遗憾。

遗憾之一,"君子登高必赋","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如今,情在何处?意在何处?能赋什么?最多是照一堆照片,发个微信圈,有的连个文字说明都写不明白,更如何奢谈"赋"?

遗憾之二,古人临行题壁,书之酒肆,等等,都是社会认可的文人行为。因为他们写得好,是一道文化风景线,众人也懂得欣赏。据说汉代的师宜官因为写得好,自有人替他付酒钱。如今写得好的人已经凤毛麟角,人家装修的地方也不允许随意题写。即使写的不错,懂的人也少得可怜,题壁文化已经消失。没想到的是,乱写乱刻"某某到此一游"却悄然兴起,除了污染视觉,破坏环境,别无它用,一至于此!

遗憾之三,受人恩惠,书信酬答,是为礼节;亲人牵挂,鸿雁传书,墨迹便是情感。如今科技发达,信息发展迅猛,无纸化办公,书信已为绝迹,效率倒是提高了,期待之情,神秘之感,也荡然无存。留不下蛛丝马迹,没有了个性特点,通用的俗语与表情符号,能说明什么呢?

遗憾之四,世人学书,宗王者众,得之者寡,唯杨凝式自得王书真昧。黄庭坚《题杨凝式书》云:俗书喜作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疯子,下笔却到乌丝兰。可谓的评。

《韭花帖》,遥远的绝响。

专栏介绍:刘慧龙老师从事书法教学30余年,在前人总结的《楷书36法》的基础之上,根据实际教学需要在字体结构规律上再次凝练总结,对初学书法者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专栏,主要是阐发其共性的规律,并没有依赖于欧体做示范,也体现学习的包容性。再法无定法,积累经验,灵活运用,方为善学。欢迎大家试听、试看、试学。

本文作者:刘慧龙,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高校教师、书法副教授。书法作品入展全国兰亭奖、全国展、楹联展,第四、五、六届山东省省展;第六、七届青年书展等。获得全国教师书法展一等奖,省教师书法展一等奖,文化厅星光奖,五届省展优秀奖,王羲之书法论坛优秀论文奖等。主持高校教材《三笔字楷书书法教程》,主持山东省精品课程,山东省资源共享课程《书法》。在《中国书法》、《书法》、《中国书画》等专业报刊杂志发表论文30余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