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争鸣(3)仁者为何无敌

 燕山茶社 2019-08-02

孟子的时代到了战国早期,战国的政治格局比春秋时要简单得多,春秋时代国君之下有大夫,大夫有着自己的封地,有实力的大夫可以发展自己的势力不听国君的调遣。这种情况下大夫和国君的位置都很尴尬,大夫如果安分守己则极有可能被其他大夫或国君吞噬,大夫不做乱臣贼子就是自取灭亡。国君的日子就更难过了,如果剥夺大夫的权利会立刻遭到利益集团的反扑,不夺权则早晚被大夫取而代之。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孔子主张安分守己各安天命,结果必然是无人理睬。

到了战国时代,各国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以华夏正统自居的晋和齐,都被大夫成功篡位,西戎秦和南蛮楚的国君势力本来就强,看到晋和齐的国君下场后,秦和楚必然形成君主专制的政治形态。战国的政治格局终于从春秋的国君、大夫、平民的三层结构,变成国君、官员、平民的三层结构。最大的区别是大夫世袭拥有封地,官员则由国君任命,无封地亦不世袭。还有一种过渡状态就是原有贵族失去封地但依然把持朝政,国君集权却做不到一言九鼎。秦最先变法,贵族势力又弱,君主集权最彻底最成功,为最终吞并天下打好了基础。

孟子认为国君集权是好事而不是坏事,这使得推行儒家的治国理念变得更容易了。原因是基于上行下效的原则,在春秋时期国君和大夫都要接受儒家的理念,国才能像国、家才能像家,国君和大夫相互猜忌,儒家理念就无法推行。现在简单了,只要国君可以以身作则、起到带头作用,国家的治理将会水到渠成,说服一人总比说服一个群体要容易得多。如何才能使国君自觉自愿做到克己复礼、道德高尚呢?孟子的办法是从理论的高度说明以民为本是君主唯一可以选择的执政理念。

在孟子眼中,战国的社会格局非常简单,因为官员是君主从平民中选拔出来的,所以社会只有君主和平民两个等级,只要处理好君民关系,民富国强指日可待。孟子为了说服君主,从理论、方法和实践三个层面说明了君民关系应该如何相处。

百家争鸣(3)仁者为何无敌

'诸侯有行文王之政者,七年之内,必为政于天下矣。'--《孟子·离娄上》'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弒君也。' --《孟子·梁惠王下》

孟子以周文王和商纣王为例,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他的理论。当魏惠王向孟子请教治国之策时问:'魏是强国,现在却先后败于齐、楚和秦,我觉得非常耻辱,怎样做才能一雪国耻呢?'。孟子更是回答:'仁者无敌!'。仁者真的能无敌吗?从长治久安的角度看,仁义是必要条件但并不充分,孟子在主张施仁政行王道之外,缺乏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的具体举措,孟子在各国国君面前受到礼遇但不受重用就不足为奇了。


先秦儒家至圣孔子身处乱臣贼子犯上作乱的时代,因此孔子讲君仁臣忠。亚圣孟子则身处君主带领国民平天下的时代,所以孟子谈仁者无敌。儒家思想的理论依据来自人性。儒家认为人性向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是人天生具有的四端,四端是仁义礼智的起因,通过对人性正确的引导和对经典深入的学习,人就可以成长为仁义礼智的君子和仁者。儒家通过人性向善推论出人生目标是追求仁义礼智。

儒家在先秦未能取得执政地位,到了帝国时代咸鱼翻身成为被独尊的治国良策。儒家在帝国政治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宋为分界线分为两个阶段,从两汉到魏晋南北朝,中国的官僚体系实际上被豪门大族垄断,官员来自世袭的豪门,社会主要矛盾在君主与门阀的争权夺利,因此君仁臣忠的孔子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经过隋唐的过渡,到了大宋中国古代进入平民社会,皇族之外的豪门大族被消灭,官员不再来自世袭的豪门,而是通过科举取士获得上升通道。社会主要矛盾由君臣转变为官民,要求官员以民为本成为了另一个官方意识形态,孟子也在北宋开始被尊为亚圣。

中国的执政理念就此定型,这就是道德高尚和以民为本。按照儒家的本意,道德高尚和以民为本应该从君主做起,通过上行下效的方式为政天下。但在皇权制度之下,道德高尚和以民为本变成了皇帝对官员的要求,皇帝本人置身事外。独享尊贵地位两千年的儒家,其实从来都没有被真正的贯彻执行。皇帝拒绝当君子,结果就是千年的儒家经典,培养出的真君子没几个,伪君子一大堆。

儒家思想还有一个致命伤,维护等级制度的儒家,在定义人与人关系上提倡的是有差别有等级的仁爱。儒家提出,人应该爱父母、爱子女、爱亲友、爱他人,爱按照远近亲疏的关系分为不同的等级,越亲近的人爱得越深,越疏远的人爱得越浅,这种爱称为仁爱。仁爱思想符合人性无可厚非,但将仁爱用于治国却有问题。按照仁爱的理念,君主根据远近亲疏确定爱的等级,那么必然会出现任人唯亲、厚此薄彼的情况。况且既然爱本国胜过爱他国,那么侵犯他国利益为本国谋利就是正当行为。按照这一逻辑,儒家不仅无法救世,而且还会将天下大乱的祸根越埋越深。

墨家发现了儒家理论的缺陷,提出爱不应该有等级而应该无差别,这就是墨家爱人如己的兼爱思想。墨家和儒家的关系,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关系,墨家赞同君主制,也同意儒家的居高位者应道德高尚的理念。墨家在儒家理念之上更进一步,提出圣人为君、任人唯贤、天下为公的理想社会。如果说儒家是现实的理想主义者,墨家就是纯粹的理想主义者,墨家要建设的社会是真正的理想国。请关注百家争鸣(4)天下为公的社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