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生从学习开始

 柠檬树下的思考 2019-08-03

关于学习的话题谈的很多,之前我们也多次交流过,包括看什么书,读什么内容,希望你能够迅速提升起来,所以曾经给你订阅过一些,不知道你看的如何,有什么感想没有。

但是今天我想说的“学习”,不是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因为这些并不重要,毕竟如今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需要了解什么知识,从网上一搜就有,而且每个人的家里、办公室都会摆放很多书籍。

我想说的是“为什么学习”?学习的目的在哪里?

是那些文字符号所代表的知识吗?我认为不是。

毕竟人的一生很短暂,区区几十载,且不说在宇宙生命中,就是人类五千多年的历史中,这几十年就是一粒尘埃,一滴晨露。但是这几十年对于我们,这生命的个体很重要,生命的意义也不止是吃喝拉撒睡,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生活几十年,不应该只是给地球制造了一堆垃圾,临死还要占一个坑,浪费一块石头。

如果那样的话,我们还不如一条蚯蚓,或者一个屎壳郎,虽然它们看着很恶心,到哪里都被人所厌恶,但是他们在整个地球的生态链中还是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对于整个生态环境的保持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而我们自诩为地球上的高等生物,地球的主宰者与创造者。我们的生命历程对于这个社会、这个星球、这片广袤无垠的宇宙,有什么意义和价值呢?难道我们真的就甘心一辈子做蝼蚁?

所以我认为,我们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如何利用好这几十年的时光,利用自己的聪明与才智,寻找一个方向,确定一个目标将自己生命的价值发挥出来,让自己的生命燃烧一下、发一下光

不过,这些知识和学问并非从天上掉下来,或者从母体继承下来的,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不断地探索与思考得来的,所以孔子说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尔篇》)”,每个人生下来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除了生理自然能力之外,什么都没有,但是人类有思考和学习的能力,有几百万年人类对大自然探索的经验积累,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需要我们继承,而孔子就是一个很好地继承者,是他不断地学习整理从尧舜禹到夏商周三代留下来的典籍和资料,实现了华夏文明的传承,这也是孔子对于人类的贡献,是他能够成为千古圣人的原因。

那么学什么?怎么学呢?且不说上下五千年留下的知识很多,就是近百年内,全球进入知识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每天面临着巨量的信息灌输,恐怕穷其一生也未必能读到其中的亿万分之一。

不说别的,单纯房地产或者金融一个行业,每年都有大量的书籍出版,各种观点都有,就连春秋时期诸子百家的思想都不一致,何况是现在,自媒体这么发达,每个人都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甚至很多歪理学说也很多,而且都能堂而皇之的出版印刷,甚至开设课堂,走进官方媒体,鱼龙混杂,让人不知所以。

所以我们读书、学习的时候要抓住根本,要时刻牢记“实现生命价值”这个中心点,这也是《礼记.学记》中说“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教的目的是将人雕琢成为社会之器,学的目的在于追求生命的真谛,了解天道、人道。所以曾子在《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我们学习的真谛在于“成人”,说人话、办人事,做一个能够立足于天地之间的“合格的人”,能够发挥出人的德性的光明,能够推进人类的进步(哪怕只推动了几个人,进步了一点点),也就是能够让自己对社会有正向作用,不要起反作用,最终的方向就是“向善”。

当然,这个观念看着有点扯,因为现在社会主流思想是,“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一切价值唯“货币化”,就连主流媒体每天谈的都是“钱”的事,道德、善恶,这些大家早已经不关注了。

难道我们应该随波逐流?我应该怎么办?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们的未来应该怎么过?虽然已经进入不惑之年,但是这些疑惑一直困扰在心头。

这些问题很令人头疼,但是我们不能不去思考,否则我们到死也都是一个糊涂鬼了,我们的一生依旧是糊涂的一生了。所以孔子说“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篇》)”,如果真能把人生的道理琢磨明白了,那也算是一生圆满了

其实这也是我从大学毕业一直思索的问题,一直不停地看书的原因,就像《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说的钱当然很重要,这我不是不知道,我一天何尝不为钱而受熬苦!可是,我又觉得,人活这一辈子,还应该有些另外的什么才对……

是的,应该有一些另外的什么才对,但是另外的什么呢?还是借用《平凡的世界》中田晓霞对孙少平说的,“你应该是一个有另外世界的人(原话记不住了)”,是的“另外世界”,一个除了自己之外,能够包容更多人的世界,当然这个世界可以很大,也可以很小。这个世界里能装着多少人,也就决定了人生能够有什么样的高度,能做多大的事。按照老百姓的话说,就是能担多大的福分。

这种拥有“另外世界”的人,应该就是孔子反复强调的“君子”,在《论语》的开篇,孔子就强调了自己的教学目的“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鼓励学生们成为一个踏踏实实,不为名利所影响,可以心怀天下,帮助社会和他人的君子。

“君子”这个词在上古时代是特指君王之子,也就是那些诸侯、卿大夫,他们都是君王的后裔,拥有土地和百姓,是社会的管理阶层,当然这些人,在后期也有家道没落的,而且全部中国人都是炎帝和黄帝的后裔,所以“君子”一词也就慢慢演变,抽象化成为在人格高尚,道德学问上能够被人们所称颂的人。

所以孔子的学问实际上是“做人的学问”、“管理的学问”,他所培养的对象就是管理人才,跟现在商学院差不多。这也是我们学习和成长的目标和方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