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诗人通过对事物的描述和咏叹,来表达其主观情感,或流露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愿望,或包涵生活哲理,或表现生活情趣。故咏物诗中所咏之“物” ,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李商隐《蝉》:“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由是观之,咏物诗的根本特点在于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 所以,写作咏物诗须“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屠隆《论诗文》)。古今诗家自然深谙此道,故自先秦以降,历代都不乏咏物之名篇佳作。但也有好些诗词作者常常背离此道,写出的咏物诗,或失之太粘着于物、或失之无托物之情,或失之无怡情之象。笔者闲时阅读,觉得时下咏物诗易患三病,在此不揣浅陋,试将所感分述于次,以为引玉之砖。 一是病在唯物。诗人游离在所咏物象之外,既无托物言志,也未借物抒情。如下面这首《峨眉山》(田树林): “鸟瞰峨眉偃月弯,仰观松柏碧连天。云蒸金顶佛光暖,雾锁仙峰九老寒。伏虎净园观宝塔,报国古刹览楹联。历朝文士纷然至,留下诸多赞誉篇。” 全诗从始至终均是景观罗列,既无比兴、更无寄托,即使是景观铺叙也谈不上“体物肖形” 。 再读李白《峨眉山月》,感受就截然两样了: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川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李白初离故里,峨嵋山月似乎曲通人意,相伴入平川、融江水、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深情款款,无限眷恋。这哪是咏月?明明是借月抒怀,字字所托,皆诗人眷恋峨眉(故乡)之情。伹谁能否认,他通篇所咏不是峨眉山月? 二是病在无神。太粘着于物固然是病,但作到了“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是否就可写出好的咏物诗?依笔者愚见,也不尽然。好的咏物诗,所咏之物都笃现着其特质所显示的灵气和风采,即所谓有神,反之则为无神。 请看下面这首《秋雪》(闫真): “未到立冬日,推窗扑面寒。雪花庭院舞,一夜掩青山。” 这作为一名初二学生的习作当可称好诗,全诗四句中有三句侧面描写,可说未粘着于物。但却难称上乘之作。因为通篇除了雪、还是雪,既读不出雪之韵,更品不出雪之神。 韩愈的咏雪名篇却是别具风味:写雪而丝毫不粘着于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以花喻雪,古今皆然;伹大多囿于以花写形。韩愈这首却不落俗套。“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两句,简单的铺叙手法写新年虽没有鲜花,二月却见青草发芽,预示着人们期待的春天来了。然后笔锋一转,将白雪人格化,说白雪嫌待草芽成绿来装点春色未免太晚,迫不及待地“故穿庭树作飞花” 来宣示烂漫春光了。诗句明白如话,却又寓意无穷,字面写白雪争春,实乃借春雪抒发诗人企盼春天,赞美白雪之情。通篇洋溢着传神的雪之韵,结句开掘出雪之品,真乃余味无穷,雪品、诗品、人品全在了,给人别开生面之感。 三是病在无“象”。“ 象” 即形象、意象。咏物诗之“体物肖形” ,贵在形神兼备,诗中物象须是通过形象思维而形成的寄抚着诗人主观情感的意象。有的咏物诗没有形象思维,尽是堆砌上去的赞颂之词,读之素然寡味。比如下面这首咏岁寒三友的诗—— 《岁寒三友》(李领泽): “幽篁翠竹凜寒风,冰冻悬崖耸劲松。横谷腊梅争傲雪,堪夸三友御严冬。” 既称岁寒三友,自然将松竹梅人格化了。可诗中却无只言片语写其人格形象。且语意重复:起句“寒风” 、次句“冰冻” 、三句“傲雪” 、结句“严冬” ,反复描绘的只是几具寒冷中的躯壳,感受不到一点形象的血肉灵魂。 已故龙爱冬同志咏松竹梅的同题诗,却是深得个中神髓—— 《松》:“露宿风餐淡泊身,悬崖峭壁总安心。浑无谄媚逢迎意,待客居然入画屏。” 《竹》:“雪压风摧负重难,根深节劲也腰弯。只缘未断铮铮骨,日出依然秀满山。” 《梅》:“乐在冰天呈雅韵,欣于雪夜绽奇葩。蕊寒肌冷香千壑,报节催春砺万家。” “岁寒三友”同为凌寒傲雪,却又各具风姿,各领风骚,各有个性。咏松重在风餐淡泊、礼贤待客之品,写竹侧重其根深节劲、毓秀满山的济世之怀,赞梅又偏于幽香送远、报节催春之性。名为写物,实为喻人。且都是经过形象思维使所咏之物成为寄托着诗人情感的感人意象,使之具有强劲的艺术生命力。 如开篇所述,无论是虞世南想表达高贵也好,骆宾王想表达怨情也好,李商隐想表达孤清也好,都不是直说,都是通过对蝉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出来的,这就不生硬,不直白,能够让人有生动的想象。所以形象思维和赋比兴,对于写作咏物诗是不可缺少的。 总之,要写好咏物诗,不仅必须眼中有物,还必须心中有物。因为眼中之物徒具其形,心中之物才具物之魂,物入于心才可能形神兼备。故善写咏物诗者,都善于观察、善于对客观事物进行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此及彼的分析,以发现一事物同他事物必然的、本质的內在联系;善于运用形象思维的意象化手法来表达事物的本质和联系。可见,只简单写物不行,还要有人的思想情感作其灵魂。没有深刻而丰富的思想情感,没有娴熟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技能,写出的物就会苍白无力。情中有物,物中有情,情物交融了,才是咏物诗应有的境界。故咏物诗的高下,不仅取决于作者的学养,更决定于作者的人格修养和价值取向。 注:所引《峨嵋山》、《秋雪》、《岁寒三友》摘自某全国性诗刊2011年第12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