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味益精壮阳丸 【方源】:《千家妙方》 【组成】:熟地、山茱萸肉、枸杞子各15克,茯苓、肉苁蓉、锁阳、白人参、炒枣仁、菟丝子、各12克,淫羊藿30克,巴戟天20克,鹿茸6克,天门冬、甘草各9克。 【用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0克,每次1丸,每日2~3次。亦可作汤剂,按原方比例酌情增减,水煎服。 【功效】:滋阴壮阳,益肾固精。 【主治】:早泄。症见早泄或遗精,阳痿,并伴有腰腿酸软,头晕眼花,耳聋耳鸣,气短乏力,小便清长或淋漓不尽,舌淡、少苔,脉细弱。 【方解】:本方阴阳双调,适用于治疗阴阳亏虚之早泄症。但本方温热强壮之力较强,对于阴虚火盛者不宜服用。临床上可酌情加减,如阴虚明显者,则可加木瓜、地骨皮、桑葚子、丹皮;阳虚甚者,则加附子、肉桂;兼有慢性前列腺炎者,则加蒲公英、连翘、金银花;伴有遗精者,则加牡蛎、龙骨、芡实。 壮阳起痿丸 【方源】:《新中医》 【组成】:党参、炒白术、枸杞子、冬虫夏草、熟地、阳起石、韭菜子各12克,炙鳖甲、生龟板各30克,杜仲、制锁阳、仙灵脾、当归、川断、肉苁蓉、补骨脂、紫河车、炙甘草各6克,菟丝子15克。 【用法】: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3~6克,每日服3次,1个月为1疗程。第1疗程期间严禁房事,要心情开朗。 【功效】:填精益肾、举阳振痿。 【主治】:阳痿症。 【方解】:本方阴中求阳,在滋养肾阴基础上,加用了温补壮阳之品,同时以后天养先天,体现了脾肾兼补,如此化源不绝,阴润阳举。 斑蝥醋 【处方】 (1)土槿皮180g,蛇床子125g,百部125g,斑蝥3g(布包)。(2)硫黄125g,樟脑18g,白信18g,轻粉18g(研成细末)。 【制法】 先将(1)加入米醋5000毫升内,浸泡一月后去滓,再加入(2)。 【功能主治】 灭菌止痒。主神经性皮炎,头癣,脚癣,体癣。 【用法用量】 用时振荡,毛笔蘸水涂上。 【摘录】 《朱仁康临床经验集》 斑蝥白芷丸 【处方】 斑蝥2分,白芷2分,绿青2分,大黄2分,人参3两,当归3两,桂心3两,麦门冬1两,白术1两,升麻1分,钟乳1分,甘草1分,防风1分,地胆1分,续断1分,麝香1分,礜石1分。 【制法】 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大豆大。 【功能主治】 因惊卧失枕,致患转脉漏。始发于颈,濯濯脉转,苦惊惕,身振,寒热。 【用法用量】 每服10丸,酒送下,1日3次。 【注意】 勿食菜,慎房室百日。 【摘录】 方出《千金》卷二十三,名见《普济方》卷二九三 斑龙种子丸 【处方】 鹿角10斤(截半寸长,浸7日。用淫羊藿1斤,当归4两,黄蜡2两,如法熬,去滓成胶,取鹿角胶1斤;角焙燥,取鹿角霜半斤),天门冬(去心)4两,麦门冬(去心)4两,黄柏(盐酒炒褐色)3两,知母(去毛,盐酒炒)3两,虎胫骨(酥炙)3两,龟版(去裙,酥炙)3两,枸杞子(甘州者)4两,干山药4两,肉苁蓉(酒洗,去浮甲、白膜,晒干)4两,茯苓(去皮)4两,山茱萸(净肉)4两,破故纸(盐酒炒)4两,生地(酒洗)4两,当归(酒洗)4两,菟丝子(酒煮,捣成饼,焙干)6两,熟地(制如法)6两,白芍(酒炒)3两,牛膝(去芦,盐酒炒)3两,杜仲(盐酒炒去丝)3两,人参(去芦)3两,白术(土炒)3两,五味子1两,酸枣仁(炒)1两,远志2两,甘草(汤浸,去骨皮)2两,砂仁1两。 【制法】 上为末,炼蜜化鹿角胶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理百病,养五脏,补精髓,壮筋骨,益心志,安魂魄,乌须鬓,驻颜色,益寿多男。主男子中年以后无子者。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空心淡盐汤或酒送下。 【摘录】 《医学正印》卷上 大补阴丸 【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120克,知母120克,熟地黄180克,龟板180克。 【用法】:上四味研为细末,猪脊髓适量适量蒸熟,捣如泥状;炼蜜,混合药粉伴匀和为丸,每丸约重15克。每日早晚各服1丸,淡盐开水送服。亦可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滋阴降火。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症见骨蒸潮热,盗汗遗精,咳嗽咯血,心烦易怒,足膝疼热痿软,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 【方解】:本方所治为肝肾阴亏,虚火上侵症,所见主症即为主症。其病机为肝肾阴虚,虚火上炎。真阴亏损,精血亏虚,相火失制,虚火内生,故足膝疼热,骨蒸潮热,盗汗遗精;阴虚火旺,故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虚火上炎,心肝火旺,肺络损伤,故心烦易怒,咳嗽咯血;治宜滋阴降火。 本方为滋阴去火的常用方。根据朱丹溪“阴常不足,阳常有余”的理论而立。方中重用熟地,滋补真阴,为君药。龟板补水制火,为臣药。佐以知母滋肾润燥,清肺泻火;黄柏苦寒坚阴,清泻相火。二药相配使火降而不耗阴。更以猪骨髓、蜂蜜血肉甘润之品,滋益精髓,并可制约知、柏之苦燥,为使药。滋阴与降火并用为本方配伍的特点。 【按语】:本方以面红升火、骨蒸潮热、舌红少苔、尺脉数而有力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本方治疗肺结核咯血、慢性肾盂肾炎、附睾炎、遗精、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血淋、阳强、暴盲、盗汗、更年期综合症等。如见咯血,加仙鹤草、旱莲草;盗汗,加浮小麦、糯稻根;尿频尿急,加泽泻、茯苓;咳嗽咯痰不畅者,加贝母、百部、款冬花;遗精,加芡实、莲须。 【同名方】:《医宗全鉴》大补丸,由麦门冬、天门冬、菖蒲、人参、茯苓、益智仁、枸杞子、远志肉、地骨皮构成。功能滋阴补血安神。主治妇人体瘦,血少不孕。 虎潜丸 【方源】:《丹溪心法》 【组成】:黄柏150克,龟板120克,知母60克,熟地黄60克,陈皮60克,白芍60克,锁阳45克,虎骨30克,干姜15克。 【用法】:研为细末,和蜜为丸,每丸约重10克,早,晚各服1丸,淡盐汤或开水送下。亦可用饮片作汤剂,水煎服,各药剂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效】:滋阴降火,强壮筋骨。 【主治】:肝肾不足,阴虚内热,腰膝酸软,筋骨酸弱、腿足消瘦,步履乏力,舌红少苔,脉细弱。 【方解】:本方为治疗肝肾阴亏萎症的常用方,由大补阴丸加减而成。方用黄柏、龟板滋阴去火为主,其中又以黄柏用量独重,故其意在以去火为先。辅以知母助黄柏泻火清热;白芍、熟地助龟板滋阴补血,滋益肝肾。主辅相合,滋阴降火并用以固其本。更以虎骨(现用豹骨)强壮筋骨,锁阳温阳益精,干姜、陈皮温中行气,为佐药。诸药配伍,使泻火不伤阴,补阴而不滞,阳中求阴,标本兼治。 《医方集解》所载虎潜丸,较本方多牛膝、当归、牛肉三味,其补精血壮筋骨之力更为显著。 【加减】:一方加金箔,一方用生地黄,懒言语者加山药。 【按语】:本方以筋骨肌肉软弱欲废、舌红少苔,脉细弱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本方治疗进行性肌萎缩,脊髓或颅内病变引起的肌萎缩性瘫痪、格林巴力综合症、膝关节结核、小儿麻痹症,下肢慢性骨髓炎所致筋骨痿软、颅内血肿清除术后遗症、带下等。治痿症,加川断、杜仲、菟丝子;治肌肉萎缩,加仙灵脾、鹿筋、苡仁;脾虚,加白术、山药。 凡脾胃虚弱、痰湿风寒、湿热浸淫所致痿症,不宜使用本方。 【同名方】:《医方集解》虎潜丸,即本方加牛膝、当归、羊肉构成。功能滋阴降火,强筋壮骨。主治腰膝酸软,筋骨靡软等症。 【附方】:加味虎潜丸(《张氏医通》),即由本方去陈皮、知母、加当归、人参、黄芪、枸杞子、山药、牛膝、五味子构成。功能滋阴降火,补气助阳,强壮筋骨。主治下肢痿软而厥冷。 左归饮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熟地9克,山药6克,枸杞6克,炙甘草3克,茯苓4克,山茱萸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阴补肾。 【主治】:真阴不足。症见腰酸遗泄,盗汗、口燥咽干,口渴欲饮,舌光红,脉细数。 【方解】:本方所治为肾阴不足症,所见诸症即属肾阴不足之主症。其病机属肾阴不足,与六味地黄丸相近。然而六味地黄丸适用于阴虚火旺之症,而本方适用于阴虚精亏而火不旺之症。 本方为纯甘壮水滋阴之剂。方中重用熟地,甘温滋肾,补益精血,为君药。山茱萸涩精敛汗,枸杞子养肝益精,为臣药。佐以山药益气补脾阴,茯苓淡渗健脾。甘草和中益气,为使药。诸药配伍,有滋肾、养肝、益脾之功。 【加减】:如肺热而烦者加麦冬;心热而燥者加玄参;血滞者加丹皮;脾热易饥者加芍药;肾热骨蒸多汗者加地骨皮;血热妄动者加生地;阴虚不宁者加女贞子;血虚而燥滞者加当归;上实下虚者加牛膝。 【按语】:本方以腰酸咽干、舌红光、脉细数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本方治疗糖尿病、月经不调、女性不孕症、更年期综合症、外阴营养不良、男性不育、慢性肾炎、肺结核、高血压、慢性咽炎、神经衰弱、甲状腺机能亢进、干燥综合症等。如见盗汗不止者,加五味子、糯稻根;纳差,加陈皮、砂仁;口渴者,加沙参、天花粉;血热,加赤芍、丹皮等。 一贯煎 【方源】:《柳州医话》 【组成】:北沙参10克,麦冬10克,当归身10克,生地黄30克,甘杞子12克,川楝子5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血燥气郁,胸脘肋痛,吞酸吐苦,咽干口燥,舌红少津,脉细弱或虚弦;疝气瘕聚。 【方解】:方中生地黄滋阴补血,兼益肝肾,为君药;杞子、当归养血柔肝,麦冬、沙参滋阴生液,善养脾胃之阴,知木能克土,必先培土,又清金汁所致制木,以上均为臣药;佐以川楝子疏肝理气消热,遂肝木条达之性,虽属苦寒之品,但配入大队甘凉养阴药中,则使肝体得养,肝气通畅,诸症自消,实为治疗阴虚脘肋疼痛的佳方。 【加减】:如有虚汗或汗多,加地骨皮;大便秘结,加萎仁;痰多,加贝母;舌红而干,阴亏过甚,加石斛;肋胀痛,按之硬,加鳖甲;烦热而渴,加石膏、知母;脚弱,加牛膝、苡米仁;不寐,加枣仁;口苦燥,加黄莲;腹痛,加芍药、甘草。 【按语】:本方以吞酸口苦,胸脘肋痛、舌红少津、脉弦细或虚弦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本方治疗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慢性胃窦炎、萎缩性胃炎、妊娠高血压综合症、胃溃疡、神经官能症、肋间神经痛、慢性湿疹、荨麻疹、玫瑰糠疹、皮肤瘙痒症、视网膜炎、放射治疗后阴中干涩症、抽动-秽语综合症、疝症等。如见口苦咽干,加黄莲、花粉;食后腹胀,加鸡内金、砂仁;肋痛甚者,加丹参、白芍等。 痛泻要方 【方源】:《景岳全书》 【组成】:白术90克,白芍60克,陈皮45克,防风60克。 【用法】:或煎,或丸,或散皆可用。现代参照原方比例,酌定用量,做汤剂煎服。 【功效】:补脾泻肝。 【主治】:肝旺脾虚,肠鸣腹痛,大便溏泻,泻后仍腹痛,舌苔薄白,脉两关不调,弦而缓。 【方解】:本方中白术燥湿健脾,陈皮理气醒脾,白芍养血泻肝,防风散肝舒脾。四药配伍,即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又可以调气机以止痛泻。 【加减】:久泻者,加炒升麻。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肝旺脾虚之泄泻。方用白术、陈皮健脾,和中燥湿;白芍抑肝,并能缓急止痛;防风散肝舒脾;补中寓舒,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每因情绪影响而腹痛泄泻,泻后痛不止,为其辩证。 临床如见腹痛较甚,可倍白芍、加甘草、木香;大便如水样,加茯苓、车前子;症属虚寒,加附子、炮姜;大便中夹有未完全消化的食物,加山楂、神曲。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本方能缓和肠管蠕动,解痉止痛,并有抗菌作用,故可用于急性腹泻。本方尚有促进消化、增进食欲、排除胃肠道积气的作用,从而改善患者的全身状况,故又可用于慢性腹泻。 【附方】:二术煎(《景岳全书》),本方去防风,加苍术、茯苓、炙甘草、厚朴、干姜、木香、泽泻构成。功能行气除湿,补脾泻肝。主治肝强脾弱,湿泄,气泄。 三香止呃速效汤 【方源】:《临症效验秘方》 【组成】:丁香、沉香、藿香、蔻仁各6克,焦槟榔3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胃行滞,顺气降逆。 【主治】:呃逆,食欲不振,胃脘痞满,症属食滞不化,胃气上逆者。 【方解】:呃逆之症,常因饮食积滞,胃气上逆;或病重气微,胃气不行。临床应用上丁香、柿蒂为平呃之常用药。本方以行气化湿,降气之呃,和胃降逆为法。 柴平汤 【方源】:《内经拾遗方论》 【组成】:柴胡6克,黄芩4.5克,人参3克、半夏3克,甘草1.5克、陈皮3.5克、苍术4.5克、厚朴3克、生姜3片、红枣2枚。 【用法】:水煎服。 【功效】:和解少阳,祛湿和胃。 【主治】:湿疟,一身尽痛,手足沉重,寒多热少,脉濡;湿困脾胃,脘腹胀痛,恶心呕吐,兼见寒热往来、胁痛口苦、苔腻脉弦。 【方解】:本方为小柴胡汤合平胃散构成。该方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平胃散运脾燥湿,行气和胃。 【加减】:疟发于午前为阳,属气虚,则加白术、白茯苓;发于午后为阴,属血虚,则加川芎、当归;发于午前,且延及午后,乃气血两虚,上四味俱加;食积,加神曲、山楂、麦芽、枳实。 【按语】:主要用于治疗湿疟。方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合以平胃散温燥寒湿,为其配伍特点。临床应用以疟疾频发,见有寒多热少、一身尽痛、手足沉重,为其辩证要点。 原书注称:“发于午前为阳,属气虚,加白术土炒八分、白茯苓、青皮七分;发于午后为阴,属血虚,加当归酒浸九分、川芎七分;发于午前延及午后,此气血两虚,上四味俱加。”又称:“食枳加神曲炒八分,麦芽炒七分,山楂一钱,枳实麸炒一钱。” 凡疟疾寒多热少,或舌苔黄腻、小便黄赤者,忌用。 蒿芩清胆汤 【方源】:《重订通俗伤寒论》 【组成】:青蒿6克,竹茹9克,半夏5克,赤茯苓9克,黄芩6克,枳壳5克,陈皮5克,碧玉散(包)9克。 【用法】:水煎服。 【功效】:清胆利湿,和胃化痰。 【主治】:少阳湿热痰浊症,寒热如疟,寒轻热重,口苦胸闷,吐酸苦水,或呕黄涎而粘,甚则干呕呃逆,胸肋胀疼,舌红苔白,间现杂色,脉数而右滑左弦。 【方解】:本方用苦寒芬芳之青蒿,清透少阳邪热;黄芩苦寒,清泄胆府邪热,共为主药。半夏、竹茹化痰清热,枳壳、陈皮宽胸畅膈,和胃降逆,合为辅药。赤茯苓、碧玉散清利湿热,导邪从小便而出,作为使药。诸药配伍,使少阳邪热得清,胃中逆气得平,痰得以化湿得以除,气机宣畅,则诸症自消。 【按语】:本方以寒热如疟,口苦胸闷、寒轻热重、舌红苔白为辩证要点。现代常用于治疗疟疾,钩端螺旋体病,胆囊炎、慢性胰腺炎、小儿夏季热、大叶性肺炎、急性胃炎、尿路感染、高热等。如呕吐多,加黄莲、苏叶;湿重,加白蔻仁、草果;肢体酸疼,加桑枝、丝瓜络、薏苡仁;湿热发黄,加栀子、茵陈蒿;眩晕,加代白芍、赭石、蔓荆子;耳鸣、耳聋,加石菖蒲、菊花、钩藤;泽泻;心慌、失眠,加琥珀、瓜蒌、黄莲;小便频数,加栀子、木通。 固本保元,强筋添筋,益肾延年,壮元阳而多子嗣,益五内而助精神,美颜色而通神明。主真阳亏损,元精内竭,阳痿便数,梦遗自汗,腰膝乏力 斑龙二至百补丸 【处方】 人参1两,鹿角霜1两,五味子1两,黄耆4两,生地4两,知母4两,黄柏4两,山药4两,萸肉4两,茯苓4两,芡实4两。 【制法】 上为末,面糊为丸。 【功能主治】 固本保元,强筋添筋,益肾延年,壮元阳而多子嗣,益五内而助精神,美颜色而通神明。主真阳亏损,元精内竭,阳痿便数,梦遗自汗,腰膝乏力。 【用法用量】 每服100丸,空心淡盐汤送下。 【摘录】 《饲鹤亭集方》 补益。固本保元,复天真,壮阳气,益五脏,助精神,强筋骨,美颜色,延寿算,通神明。主 斑龙百补丸 【处方】 鹿角霜10两,鹿角胶4两,人参4两,杜仲3两(姜汁拌炒),川牛膝4两(酒洗),白茯苓4两,芡实4两(粉),黄柏4两,川当归3两(酒洗),干山药4两(炒),黄耆4两(酒炒),知母4两(盐水炒),怀生地4两(酒洗),五味子2两,枸杞3两。 【制法】 炼蜜和胶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补益。固本保元,复天真,壮阳气,益五脏,助精神,强筋骨,美颜色,延寿算,通神明。主 【用法用量】 每服100余丸,空心盐汤送下。 【摘录】 《墨宝斋集验方》卷上 蝼蝈虾蟆瘫肿 斑龙八帅丹 【处方】 僵蚕(炒)、花蛇(炙)、香蛇(炙)、蜈蚣(炙)、蜂房(炙)、川山甲(炙)、全蝎(炙)、蝉壳、鹿角(煅)各等分。 【制法】 上为末。 【功能主治】 蝼蝈虾蟆瘫肿。 【用法用量】 每服3-4分,酒送下;或以此药加在各方丸散中服之。 【摘录】 《解围元薮》卷三 不安腿 【配方】黄芪60克,地龙15克,茯苓15克,赤芍12克,桃仁12克,川牛膝12克,红花12克,当归尾10克,川芎9克,桂枝6克,生甘草6克,蜈蚣1条。 【用法用量】 1.上药混合,加水600毫升,浸泡30分钟,文火煎30分钟,取汁200毫升,待用; 2.将上述药汁分2次温服。每日1剂,7日为1个疗程。配合针刺效果更佳。 【主治】 下肢不宁综合征。症状有肢体麻木,酸困胀痛,不自主抽搐,肢体萎软无力,功能障碍等。 【方解】 1.方中重用黄芪大补脾胃之元气,使气旺以促血行,祛瘀而不伤正,并助诸药之力,为君药; 2.当归尾活血,有祛瘀而不伤血之功,为臣药; 3.赤芍、红花、川芎、桃仁活血祛瘀,地龙、川牛膝通经活络,均为佐使之品。 【禁忌】治疗期间应注意休息、保暖,抬高患肢。 大风疮肿斑黑顿消后,用以戒色 败猪血散 【处方】 猪血(腊月内取杀猪流血尽时滴出者,贮阴自干)。 【制法】 上为末,以猪脑调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 大风疮肿斑黑顿消后,用以戒色。主 【用法用量】 每服3钱,飞盐酒送下。则阳茎1月不举。 【摘录】 《解围元薮》卷四 通脾中伏热而下其瘀血。主脾火内伏,瘀血存注,右胁大痛,肿起如覆杯,手不可按,按之痛益甚 败瘀止痛汤 【处方】 大黄3钱,桃仁14粒,当归3钱,白芍1两,柴胡1钱,黄连1钱,厚朴2钱,甘草1钱。 【功能主治】 通脾中伏热而下其瘀血。主脾火内伏,瘀血存注,右胁大痛,肿起如覆杯,手不可按,按之痛益甚。 【用法用量】 水煎服。1剂而瘀血下,2剂而痛除,肿亦尽消。 【各家论述】 此方大黄、柴胡、黄连同用,能扫瘀去陈,开郁逐火,迅速而无留滞之苦。然非多用白芍则肝气难平,而脾中之热受制于肝,正不易散,是病在脾而治仍在肝也。 【摘录】 《辨证录》卷二 收湿水。渗湿祛痒,敛疮 败铜散 【处方】 化铜旧罐(为末)。 【功能主治】 收湿水。渗湿祛痒,敛疮。主蟮拱头已破后,风袭患口,脓水不干,愈之又发,久不收口。 【用法用量】 洗净患上,香油调茶。 【注意】 忌鱼腥发物。 【摘录】 《外科正宗》卷四 养生降糖粉 葛根300g黄芪300g淮山500g谷芽150g鸡内金150g太子参300g 用法:将上药研为极细末与等量的荞麦粉混匀后食用,糖尿病患者可长期服用,没有任何毒副作用,恩师也患有糖尿病,此方为师傅多年每日必食的降糖辅助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