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专题:名著阅读 | 以“活动•探究”单元设计理念开展初中名著阅读教学

 长沙7喜 2019-08-05

部编教材中“活动·探究”单元强调任务型学习,是教材编者给教师的一大法宝,即如何贯彻语文的实践性。名著阅读的难点,可以利用教材的这一设计理念,采取三步活动,代入名著阅读的读前、读中、读后,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引导学生阅读,自主实践深入探究,由读入写启发思考。

一、运用“活动·探究”形式开展名著阅读教学的优势分析

       (一)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设计理念分析

       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是一种新的创新形式。这种单元以活动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基础,以探究为内核进行设计,整合了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等项目,形成一个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的学习系统。

       “活动·探究”单元强调的是语文能力的综合发展和全面发展,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语文学习的特点,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出发,来设计语文学习路径的崭新尝试。它改变了过去偏重文本理解、赏析的静态学习方式,将过去一向视为课外活动、可做可不做的语文实践活动,变身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主体,真正实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新课标理念,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二)名著阅读指导教学的特点

       名著阅读课堂教学指导的目的,不仅是兴趣培养、策略建构(学会阅读),更主要的是促使学生的能力提升和精神成长。

       与单篇课文教学中的问题设计有所不同,学生的名著阅读是整本书阅读,数百万字的阅读任务不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学生阅读主要是在课外进行,阅读过程往往无法监控,教师在实际指导过程中会面临许多问题,如学生不肯读或是读不进去怎么办,也即充分的原生态阅读如何达成。

       可见,以整本书阅读为本质的名著阅读无法原装呈现,自然需要转化为学习任务,以任务驱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寻找原著来读。这种特性,决定了名著阅读指导必然要突出学习探究。

       基于此,我们认为,以“活动·探究”单元设计理念开展初中名著阅读教学是天然相融合的。

二、基于“活动·探究”模式的名著阅读指导设计策略

       从阅读的过程来看,教师对于学生名著阅读的影响和行为干预一般有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读前,包括兴趣激发和阅读规划设计(怎么读,要求是什么)。第二个阶段在阅读中,要分出阶段,有过程的监控,有读书交流,有引导释疑。第三个阶段在全书读后,需要有读书成果和点拨提升。

       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具备的三个活动也是根据由浅入深的内在逻辑排列的,每一个活动都有具体的目标和活动策略,教师需明确这一活动的基本要求,为学生完成任务提供切实的指导。“活动一”主要侧重于文本的阅读和探究。“活动二”侧重于综合实践活动。这些活动丰富多彩,富有创意,鼓励广大学生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问题意识和主人翁精神,将隐形的语文能力外化为实际的综合活动。相比任务一,这更是一种“动起来”的任务。“活动三”的落脚点是写作,是以写作的形式升华自己的语文深层能力。

       就一部名著的课堂阅读教学而言,也可借鉴这种思路进行灵活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创新。其主要环节也分为三个阶段。这种设计理念既可适用于名著阅读某一阶段的设计(局部的整体化的活动设计),也可以是整部名著阅读的教学设计。下面以名著《西游记》的阅读指导为例,具体说明。

      (一)“活动任务一”的设计

       艾德勒·范多伦在其著作《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说:“一共有四种层次的阅读。阅读的层次是渐进的。”这一任务设计,针对的是学生阅读的初始阶段,是浅层次的阅读,相当于艾德勒·范多伦书中指出的“基础性阅读、检视阅读”,主要目的是借助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文本,主要解决“写了些什么”“学会怎样去读”这两大问题,让学生初步“学会阅读”这类名著。换句话说,这一阶段课堂指导,主要解决学生不想阅读(兴趣问题)、看不下去(毅力问题)、不会阅读(方法问题)等问题。

       作为一部名著,相对于一篇课文而言,有着故事内容庞杂、人物线索众多的特点,帮助学生理清纷繁复杂的人物关系,把握其内容情感与情节结构,这是学生读懂作品的前提,也是教师指导必做的一件事。换句话说,这一阶段的活动任务是教师通过项目任务设计,引领学生在阅读名著中积累知识,进行梳理归纳,是“读中理,读中知”。

       如指导《西游记》的阅读,我们可根据故事情节众多的特点,为学生设置一系列的阅读孙悟空降妖除魔的“闯关”游戏活动。也可通过让学生画取经路线图的方式,指导学生通过读前言、目录了解故事内容,指定哪些是必看内容,哪些可跳读,使学生对文本中的主要故事和重要节点有清晰的掌握。还可通过故事会、说说孙悟空(猪八戒、唐僧、二郞神……)、《西游记》人物故事画展等活动形式来引导、促进学生的阅读。

       不同的活动引领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通读全书。要在活动中隐含阅读的方法策略,使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自然应用阅读策略,在活动的引领下在书中走上几个来回,每次都像走进新鲜的文本,有新的阅读发现,产生新的阅读体验。

       这一阶段,教师通过活动设计、任务驱动的方式来指导阅读,教师的指导作用主要是阅读方法指导与引导帮助学生梳理名著的内容情感与情节结构。值得注意的是,这个梳理的背后,既强调要有逻辑的分析思维,又强调从整体视角出发,是整体观照下的系统思维。活动设计任务驱动,意在促使学生迅速将人物形象与书中相关描写建立联系;通过制作人物肖像图和档案袋,学生深入了解人物形象,对其行为发展、个性特点有了清晰的梳理。任何一部长篇小说,都有贯穿始终的主线、基调、人物关系、联系紧密的情节、推进元素,教师在开展阅读指导时都应关注这些一以贯之的元素,重视这些元素对整本书的统领作用。

       需要指出的是,整本书的阅读更关注的是学习方法的形成。既然是形成,那么,我们这里讲的方法,就不是如同我们在课堂当中所说的那些可以操作、可以外显的方法,比如圈圈画画、点评等。这个方法不是一个具体的操作形式。我们说方法的形成,就是一种或者叫思想、或者叫思维的形成。因此,整本书的阅读更关注方法的形成,而不是外显的操作形式本身。

      (二)“活动任务二”的设计

       此任务活动环节,主要是名著阅读的“深入”阶段,解决的问题是学生“是否读懂”,我们可就作品的人物、主题、艺术特色等方面,设计具有挑战性的实践任务,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热情。这一活动任务设计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课堂集体研讨问题,教师指导当堂解决;二是课前布置专题活动任务,课外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小组汇报。可视学生的阅读情况而定。

       先说第一种——课堂小组合作探究,师生集体研讨交流。

       这种课堂指导意在鼓励学生形成独具慧眼的“发现”,讨论的问题来自学生阅读中形成的疑问,教师进行归纳、整理、提炼,然后布置,学生分成合作小组带着问题去找资料,去探讨交流,然后在课堂上进行探讨。

       如到读了名著前三分之一这一阶段时,我们可作如下设计:

       ①你如何看待孙悟空的讨饶?当孙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时,他有没有想到死呢?

       ②大闹天宫的孙悟空力敌十万天兵,为何取经路上连小妖也打不过?

        ③猪八戒提出过哪几次“散伙”?为什么?

       ④如来佛祖为什么要派出“六耳猕猴”?孙悟空无法证明自己是自己,于是四处求助。可这一次,为什么观音菩萨、地藏王菩萨等没有帮他,就连三界大天尊玉皇大帝都无能为力?

       ⑤《西游记》中,有两位国王受到过佛教的惩罚,分别是乌鸡国国王和朱紫国国王。吴承恩先生通过两位国王不同程度的“伤佛事件”,想告诉大家什么呢?

       通过活动任务,最大限度地激发小组成员的智慧,让学生在相互合作、探讨、交流中集思广益,相互启发,实现信息交换、资源共享,扩大信息和思维的容量。

       设计这样的活动,主要是帮助学生读完整本(或部分)书时,引导学生发现独立阅读时没有发现的问题,或者帮助学生解决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其意义在于,促使课堂由重视外显目标的达成转向重视内隐的思维发展,从而有助于更好地满足中学生思维发展的需求。

       再如针对学生阅读完整部名著后的问题设计:

       ①同样是神话小说,为何《聊斋志异》《封神榜》等作品不被列为四大名著,唯独《西游记》能够成为四大名著之一?

       ②《西游记》的故事看起来非常零散,逻辑上漏洞百出,从师徒四人正式取经开始,路上的妖怪层出不穷,但都大体相仿,来来去去都差不多,都是一个类型,都是要吃唐僧肉,为何能成为名著?

       ③有人认为,《西游记》中尽是些妖魔鬼怪,分明是一部儿童读物,我们初中生阅读不合适。你的看法呢?

       ④瑞典学生对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是这样理解的:“一个中国的和尚去西方探险,他骑着一匹白色的马,带着一位名叫沙僧的仆人,为了打发旅途的寂寞,他还带了一只宠物猴和一头宠物猪上路。该书反映了中国人热衷探险。”你赞同这种理解吗?你觉得吴承恩写《西游记》想表达些什么?

       ⑤唐僧师徒历经80 难取到真经后,为什么还要写“阴魔夺经第八十一难”?有何深意?

       ⑥提起孙悟空,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是他顽皮好动,嘻嘻哈哈,无忧无虑的一面。原著中,孙悟空给我们最多的是欢笑。然而,原著中也写到了他多次流泪,你能举例并谈谈你的理解么?

       由此可见,课前小组合作探究,课堂进行问题探讨交流活动,是一种鉴赏、碰撞,更是一种提炼与升华,意在引领学生由初步的感知体验走向深入的理解。当然,我们应从名著整体的角度设计,去引导学生在整体参与性上引发思考、讨论、理解、探究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问题。这样才可以简化教学头绪,让学生真正占有时间、解决问题,真正把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放到语文教学的重要位置,真正把语文课堂还给学生。

       我们还可进行另一种活动设计——专题项目任务,开展实践探究式活动。如针对《西游记》阅读的指导,可设计如下专题探究活动:

       ①请将小说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部分改编为话剧并在校园文化艺术节上演出。

      ②妖怪的结局有哪几类?为什么会有不同结局?请通过查找作者及创作时代等资料来研究作者的创作意图。

       ③研究唐僧与孙悟空(或孙悟空与猪八戒)之间的关系发展史,及其对取经的重要影响。

       ④根据神话文体的知识,研究《西游记》中的妖怪与自然现象。

       ⑤分析电视剧《西游记》在改编过程中对原作进行的取舍改动,分析其原因与得失。

       这一专题活动任务设计环节,要求聚焦文本核心,形成合作小组,开展实践探究,体现的特点是“读中做,读中研”。教师要避免把集中指导变成简单的知识讲解和答案公布,更不要把对任务的描述、对学生活动的要求,以简单化的方式灌输给学生,而应以灵活的、充满探究精神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做学生学习方式的示范者和引导者。

      (三)“活动任务三”的设计

       这一阶段的活动任务设计主要是学生阅读作品之后的写作活动。读书的过程,是一个“情动”的过程,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更是一个见识形成的过程。这一活动意在以写促读,读写交互共生。因为唯有通过写作,才能加深阅读的体悟。这一阶段的活动任务,体现出“个性化”的色彩。

       针对《西游记》,我们可设计如下写作活动:

       ①《西游记》之大发现:在许多调查中,人们都会惊讶地发现“猪八戒”总是《西游记》中“最受欢迎的人物”。书中,唐僧的二徒弟悟能一直是懒惰愚蠢的,有时甚至与他名字的谐音“无能”有些像,那他为何惹人喜爱呢?

       ②影评展览:《西游记》影视周。

       ③作文竞赛:读《西游记》有感。

       ④《西游记》与《聊斋志异》的不同。

       ⑤《西游记》与《哈利·波特》之异同。

       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化情境话题的形式去设计名著阅读的读写活动,一方面,建立了名著阅读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另一方面,学生经历了阅读经典作品时的信息输入,经历了质疑、设问、分析、论证、判断、评价等思维过程,更经历了撰写文章时“手笔相应”“辞能达意”的训练,实现了从学习者到研究者的角色转变。通过阅读研究提高思维能力,让学生发现自我,质疑社会,认识人生。

       整本书的主要教学价值并不是语文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它更重要的价值是改变学生的观点态度,提升学生的认识能力,即丰富学生的人生经历,促进学生的思想发育和精神成长,引领学生走向更好的自己。因此,在整本书阅读教学中,更重要的是引领学生走进小说呈现的“他人的世界”,在他人的世界中思考自己的问题,在阅读中融入情感,生成个性化的体验,完成自身的成长;走进小说营造的文化场域,受到不同文化的熏陶渐染,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提高文化理解和传承的能力。

       名著阅读教学这种基于整本书的专题读写活动设计,秉承了读写一体化的理念,内在地体现出“阅读促使精神成长”的要求,不仅可以避免读写零碎化、片段化,而且能把阅读所思所悟转换成学生自己内在的心理图式,有利于学生与经典深度对话,构建完整的人格。可以说,名著阅读教学,抓住了读与写,也就抓住了语文素养的命脉。

       总之,教师指导学生读完整本书不能只靠监督和测评。设计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运用统编教材“活动·探究”单元设计理念开展名著阅读活动指导,以整体结构的方式设计引导阅读,以实践活动的方式组织深入探究,以写作表达的方式启发思考,涵养精神,不失为一种值得尝试的有效方法。即:有主题,整体建构话题;有张力,引发多元思考;有细节,深入语言层面;有延伸,观照现实生活。

       详见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初中语文教与学》2019年第6期


览众刊之胜

        展教育之魅

人大基础教育期刊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