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20年第51篇:整本书阅读的“建模”

 豫北闲人原创馆 2020-08-27

2020年第51篇:整本书阅读的“建模”

中山市教研室/郭跃辉

初中语文的名著阅读和高中语文课标提出的“整本书阅读”是有相似之处的,用整本书阅读的理念指导初中的名著阅读,也未尝不可。目前关于整本书阅读的论文或案例,侧重于“一书一策”的比较多,着眼于建构整本书阅读的一般流程与模式的较少。《语文教学通讯》(B刊)2020年第3期发表了南京市科利华中学王跃平老师的《一书三课:整本书阅读的教学模式建构》一文,这篇文章正如题目所说,旨在建构一种容易操作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模型。这也是这篇论文的核心价值所在。

目前的整本书阅读,存在的问题还是挺多的。例如学生有限的阅读时间与大容量的阅读内容之间的矛盾,如何真正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行为等。从教学的层面看,教师“对整本书教学缺少整体规划与目标价值的定位,对阅读过程缺少引导与跟踪,对学生阅读后缺少进阶提升和成果输出的措施”。论文作者整理了目前整本书阅读教学的现状:教学安排方面,缺乏结构化的整体设计;学生阅读方面,缺乏针对性的阅读策略;教师指导方面,缺乏普适性的教学示范。针对这些问题,王老师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对策就是建构一种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模式,即“建模”,具体说来就是通过模式建构,使整本书阅读教学具有结构化、稳定性、普适性、易推广等特征。

那么,建模的作用是什么呢?作者也从课程与教学的角度进行阐释。即可以使阅读指导课程化,丰富语文课程体系;可以使学生阅读线路化,使学生乐于阅读;可以使教师施教由畏惧走向接纳,使整本书教学成为常规教学的一部分;可以丰富教学方式与形态,使学生参与常态化。其实,建模确实可以使教师零散的、个性化的阅读指导上升到一种课程高度,可以形成一种普遍的操作模式进行推广,但是否真的能够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行动,还有待于长期观察与监测。

王老师建构的模式是:一书三课。一书,当然就是整本书;三课,指的是读前引导课、读中推进课、读后提升课。读前引导课,目的是让学生愿意打开书来读,能够有计划地读。教学设计可以从激发兴趣、消除隔膜和任务驱动入手,也可以向学生提供阅读支架,如阅读方法或参考书籍等;读中推进课,旨在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顺利地、饶有兴趣地、有目标地读下去。教学设计可围绕兴趣保鲜、路标确定、问题解决等进行;读后提升课,是在学生读完作品后,通过教学让其理解走向深入,思维再上台阶,语文能力和素养得以提升。教学方案包括开展活动、成果展示、分享交流等。王老师用《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案例来具体说明。读前引导课,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如大闹天宫的孙悟空真的是英雄吗?《西游记》到底有多少妖怪?颇有新意的是,教师指导学生制作了“妖怪列表”,包括妖怪的名号、居住地、武器、本领、归宿等。读中推进课,重点是学生交流阅读情况与成果,引导学生画情节链、妖怪链等。读后提升课,则是进行任务设计,王老师设计的问题有:假如如来佛祖让观音菩萨再选一个妖怪加入取经队伍,她会选谁?如果唐僧要将取经团队裁员,你觉得他会裁谁?斗战胜佛到底战胜了谁?《西游记》的文本密码是什么?

值得欣慰的是,王老师用这样的模型推进了16本书的教学,开设了20多节整本书阅读教学公开课,为同行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与借鉴。在长期的教学中,他还总结出了很多实用性的教学策略,并着重介绍了四种:一是做减法,将厚书读薄,主要就是理出主要线索、人物和情节等,例如梳理《西游记》中的妖怪;二是做加法,将文字读透,例如重现原文中省略的内容,丰富原文中略写的内容,读出言语中的空隙等;三是定路标,使理解深入。整本书的内容很多,学生不可能全部理解,教师就要善于确定一个研讨点,形成专题探究,例如探讨《平凡的世界》的婚恋观等;四是作比较,使认识深广。主要就是将不同作者的同类作品、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同一作品的不同人物、不同作品的同类人物的比较等等。例如萧红《呼兰河传》和刘绍棠《蒲柳人家》中都有一个童养媳,前者是小团圆,后者是望日莲,这两个人物的命运及其承载的价值意义就值得探讨。

应该说,“一书三课”的整本书阅读教学模型对学生和教师都是有帮助的。读前的指导、读中的推进以及读后的提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也符合一般的教学原理。王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也从纵横两个角度总结出了很多宝贵的经验与方法。我想说的是,教师目前的整本书阅读教学,缺少的正是这样一种整体的构架,教师要么零散的课外阅读指导,要么是对学生真实的阅读行为与过程无能为力。如果有了这样一种“教学支架”,教师就可以在一个框架内开展名著导读或整本书阅读指导。读前的环节,要设计什么问题,给学生提供何种支架;读中的长过程,教师又要组织什么样的活动,提供什么样的支架;读后,教师又要设计何种问题,帮助学生深化理解文本。这样的问题,不应该零散化,而是应该形成一个体系或框架,使得教师能够“教有所依”。尽管每个老师对读前、读中、读后的问题设计、活动设计不尽相同,但至少能够有一个遵循的“套路”。

实际上,初中语文教师每学期的名著阅读教学的任务是很重的,即使是完成两本必读名著的教学,也需要用不少的课时。因此,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效果,如何提升教师的教学效果,这是整本书阅读教学推进的两大关键问题,而这两大问题其实就是同一个问题,即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我也希望这样的“整体框架”越多越好,让老师们在进行名著教学中有更多的选择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