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正因为《道德经》在此,发出感叹。自然而然的悠悠大“道”啊,是不用发号施令的,大功告成于万事的自然而然之中,百姓都视之为自然而然的事。因此《道德经》接着提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偽;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正因为自然而然的悠悠大“道”被人们废弃了。人们不能自觉的按“道”而行,所以才有了按“道”的要求提出的“仁义”,并以此来约束人们欲望的需要;由此也就有了聪明智慧人的作为,也因此才有了伪装聪明的人;近而出现了家庭的不和,才有了用家庭内本来应有的“孝慈”,来调节家庭的不和;最终出现了国家的混乱,因此在国家出现了混乱时,才有了忠臣作为的必要。老子的本意应是:“仁义、智慧、孝慈、忠臣”,都是顺天“道”而行的人“道”的表现。 正是因为人们不能自觉的按“道”而行,因此才以“仁义、智慧、孝慈、忠臣”的道德礼仪来约束人们的欲望。所以,《道德经》又进一步的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因此既没有什么所谓的圣人,又可放弃所谓的智慧,由此可百倍的有利于百姓;既没有什么所谓的仁者,又可放弃所谓的正义,由此就可恢复百姓孝慈的天性;既没有什么所谓的巧匠,又可放弃所谓的货利,由此可使人群中没有盗贼。以此三者以为治国之“道”,是不够的。所以,还要令人们心灵有所归属,那需要人们纯洁心灵回归性善的质朴,少思邪念清心寡欲,完全抛弃所谓的礼仪学问,由此才能使人们无所忧虑。老子的本意应是:人“道”是质朴的,质朴的核心应该就是“性善”。因此,人们只要是回归了质朴的“人道”,也就是人的“本性善”,也就无所谓什么“仁义”“圣贤”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