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非常羡慕会唱歌的人,但又觉得唱歌很难学。 这首先当然是因为缺乏天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内容比较抽象---许多专业术语不仅看上去很难理解,经人一讲解有时候更难理解:“气沉丹田”、“支点”、“面罩”、“上通下通”…… 看看这些词儿,要是没点悟性,你听得懂吗? 但是动物们似乎没有我们这么麻烦:鸭子、青蛙、水牛、老虎……等等,除人类之外几乎所有的动物,不用训练它们就可以发出与它们前辈一样的“歌声”,而人类却不行。为什么? 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唱歌在本质上属于喊叫,这个能力动物们从小就练,而我们从小练的却是说话---喊叫与说话,无论是发力还是共鸣,有着巨大的区别。 所以,当我们开始牙牙学语的时候,其实就与天生的歌手渐行渐远了。 具体点说,语言比喊叫最大的特点是音节多,所以交流效率高,但大量的音节也把发音时的气流切割得又短又弱,而这样的气息是很难发力的。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一旦遇到需要抒发强烈感情的时候(比如吵架或者朗诵),为了提高音量常常会不由自主地拉长声音,其实就是因为喊的时候气流更连续、更强大,所以比说话的声音更响亮。 大家看下图,喊叫和唱歌是不是差不多? 由于说话的这个特点,我们的呼吸方式会逐渐习惯于较浅的胸式呼吸,声调的控制也会依赖于灵巧但薄弱的喉部肌肉。 喊叫则大有不同,它需要胸腹式呼吸带来充足而绵长的发声动力,还需要厚实而坚韧的声带以适应强气流的冲击,这些条件具备后再加上共鸣腔体的利用,高亢响亮的声音才会喷薄而出。 现实中歌唱显然与喊叫有很大区别并且更具备美感,但在本质上却是却是相通的。其实这种喊的能力原本比说话要好学很多,只是人类在大部分时间里太斯文,渐渐地便生疏了。 所以我们说声乐不好学,并不是有什么高深的技术没法掌握,主要就是这个从小养成的说话习惯不好改。 根据上述原理,要想由说话回归到歌唱,有三个地方最关键:第一是改变呼吸方式,第二是喉部肌肉的合理使用,第三是共鸣。 说白了,学唱歌的核心就是要让你忘掉说话的习惯,先学着把声音发出来,再想办法发得美一点。 说到这里部分朋友可能会有疑问:唱歌一定要声音大吗?声音大一定就好吗? 人的发声器官其实就是一件吹奏乐器,虽然音量大的乐器不一定都好,但好的乐器音量都比较大,因为对于声音艺术来说,音量变化的幅度越大,声音的表现能力就越强。所以,要想真正学好唱歌,你首先得想办法能把声音发得又亮又响,同时如果掌握了唱强音的方法,用它来唱弱音的效果也会大有不同。 鉴于篇幅,今天只讲第一个要点:改变呼吸方式。 呼吸的方式可以简单分为两种: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 仅有胸廓参与的呼吸运动叫做胸式呼吸。这种呼吸方式在日常生活中很常用。我们在平静呼吸以及说话时用的主要都是这种方式,它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呼吸时胸部的起伏比较大,肚子基本上不动。 腹式呼吸的吸气动力来自于膈肌下沉,所以随着吸气的进行肚子会渐渐鼓起来;呼气时膈肌放松同时腹壁的肌肉收紧,膈肌在腹压的作用下逐渐抬高,把肺内的气体挤出去。腹式呼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相对较少,常常是作为对胸式呼吸的补充而存在,比如运动,剧烈咳嗽,大声喊叫等等。 发声的力量主要来自于呼气的过程。由于平时说话的时候对于力量的要求很小,所以一般靠着吸气后胸廓自身的回弹力和胸部肌肉就可以完成发声任务。但要想发出强大声音,就必须充分利用腹肌的力量,因为在所有协助呼气的肌肉中腹肌的力量最大,而且耐力最好。 一般来说只要是做深呼吸,都会是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联合使用,但歌唱时的胸腹式呼吸跟平时略有不同,这主要体现在腹式呼吸的使用上。一般人的腹式呼吸在吸气时肚子会向周围鼓出,但唱歌家们则不同:吸气时肚子向周围鼓出得幅度较小,主要是下腹部会鼓起来。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在歌唱状态时,由吸气向呼气的转换过程非常快,也就是说在你吸气的时候就要是准备着随时向外呼气。这就要求腹肌要随时保持着一定的紧张度以便随时发力,即便是在吸气的过程中也是这样。 所以,当腹壁四周的肌肉保持紧张、同时膈肌收缩下沉的时候,腹腔的内容物会主要被推向下腹部,于是下腹部就会鼓起来。 这种奇怪的吸气方式往通俗里说就是“鼓小肚子”;专业一点叫做“气息下沉”;再高大上一点的叫“气沉丹田”;从医学的角度看,其实就是腹部周围的肌肉一块使劲儿,把内脏挤向了盆腔! 这个动作并不难学,只要保持“鼓肚子”的感觉同时腹部轻度紧张,然后吸气,自然而然地下腹部就鼓起来了。 这样的腹式呼吸再配合上部分胸式呼吸,就是歌唱时最理想的吸气模式,也可以称之为以腹式呼吸为主的胸腹式呼吸。它有两个好处:第一,吸气量大而且力量充足,可以轻松地唱完长乐句;第二,腹部肌肉的预紧张方便迅速地由吸气模式切换为呼吸模式,对于唱短促的乐句很有帮助。 唱歌呼吸训练里有一种叫“狗喘气”的做法,其实就是让你通过快速呼吸的方式来体会呼吸时腹肌时刻保持紧张的感觉。这里再多说一句:不同的教材和老师会讲出无数种呼吸的“感觉”,但只要你的呼吸方式能具备省力、气息长、转换速度快的优点,就是正确的呼吸方法。 还要注意一点,唱歌时的深吸气不像检测肺活量,一定不能吸到全满!因为对于发声来说,均匀有力的声音必然来自于均匀有力的呼吸支持。如果吸到全满,所有负责呼气的肌肉都会处于高度伸展的状态,这就很难做到呼气均匀。 歌唱家们从来不会这样,他们的吸气一般只会吸到八成左右,胸廓的起伏不大,由于呼吸时腹肌的适度紧张使整个人随时都处于一种蓄势待发的状态。所谓渊渟岳峙,就是常常用来形容这种状态的。 当你能进入这个状态的时候,你的呼吸就不再是说话的状态,而是歌唱的状态。 试着用鼻子和嘴深深地吸气,然后缩紧嘴唇(想象嘴唇就是声带),把气体以一种比较高的压力缓慢均匀地经嘴唇吹出去。如此反复,认真体会全身发力、均匀地向外吹气的感觉(想象吹远处的烛火)。练熟之后可以逐渐缩短吸气的时间,延长呼气的时间,这会使你离好的演唱状态越来越近。 讲到这里,不知道诸位能不能够意识到:气息是我们发声的源泉,之所以要胸腹式呼吸一起上,是由于歌唱时需要的呼气压力高而绵长,单凭胸式呼吸根本无法满足要,只有全身用力,才能真正省力。 唱歌是个力气活儿,学会如何合理发力是绝对的基本功,不可轻视。 练习的过程中会有些枯燥,多年的呼吸习惯其实并不好改,同时由于我们的声带都缺乏训练,即便你用对了呼吸方法、拥有了强大的气流支持,一时也多半不能唱出洪亮的声音。 对此大家不要着急,声带薄弱是我们常年说话的“恶果”,经过一段训练自然可以恢复回来。这一点诗仙李白早就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你想想,我们跟猴子是近亲,但无论是体型还是力量还是智商我们都比猴子要强得多,猴子都能喊得那么响亮,我们何苦而不能呢? 所以,前途一定是光明的。先拿出些时间练好呼吸方法,正好等一下本系列的第二部分:《喉部肌肉的合理使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