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的句法与诗很不相同的一个地方在于词中有领字,而诗中基本没有。领字又叫领句,它是指用一个字或两三个字用在一句词的开头,以领起下文,贯通词意。它可以领起本身这一句,也可以领起下面两三句甚至更多的句子,仿佛穿糖葫芦一样,一直贯穿下去。一般在诵读时,应在领字后稍作停顿,由此形成顿挫与流利相结合的乐感。下面分别举几个例子(句中粗体字即为领字):
领单句:周邦彦《六丑》:“怅客里光阴虚掷。”蒋捷《女冠子》:“问繁华谁解再向天公借”的句子,一字领九字,在领单句中算是很长的了。
领两句:周邦彦《拜月星慢》:“似觉琼枝玉树相倚,暖日明霞光烂。”“似觉”两字领起下面两个对仗句子。
领三句:秦观《八六子》:“怎奈向欢娱渐随流水,素弦声断,翠销香减。“怎奈向”领起下面三句 。
领四句:刘克庄《沁园春》:“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一“叹”字贯穿下四句。
领字在一些词调中已经约定俗成地成为固定格式了,这些地方必须用领字引起下面的句子。例如《好事近》上、下片的结句一般都用一字领句,像下面这两首词都遵循了这个要求:
湖上雨晴时,秋水半蒿初没。朱檻俯窥寒鉴,照衰颜华髪。 醉中吹堕白纶巾,溪风漾流月。独棹小舟归去,任烟波飘兀。(苏轼《好事近》)
疏雨洗烟波,雨过满江秋色。风起白鸥零乱。破岚光深碧。 荻花枫叶只供愁清吟写岑寂。吟罢倚阑无语,听一声羌笛。(谢逸《好事近》)
另外如《沁园春》上片第四句、第十二句,下片第三句、第十一句,都习惯用一字领的格式。如:
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荔子扶疏,竹枝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凭阑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駸骎。 当时岂料如今。漫一事无成双鬓侵。看故人强半,沙堤黄阁,鱼悬带玉,貂映蝉金。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陆游《沁园春》)
领字有一字、两字、三字三种,以下列出一些比较常用的领字,以供参考选用。
⒈一字。一字作领字的最多,且多为去声字或上声字。主要有:
⑴任。任有“任凭”的意思,如“任流光过却”(周邦彦《瑞鹤仙》)
⑵看。“看洞天星月”(苏轼《好事近》)
⑶正。“正故国晚秋”(王安石《桂枝香》)
⑷乍。“乍湖光清浅”(仲殊《念奴娇》),“乍”在这里有刚、才、开始的意思。
⑸怕。“怕梨花落尽成秋色”(姜夔淡黄柳)
⑹总。“总平生稀见”(周邦彦《拜月星慢》)“总”有“总是”的意思,所以常常和“是“连用,形成“总是”这个两字领字。
⑺问。“问东风消息几时来”(叶梦得《八声甘州》)
⑻爱。“爱平生炯炯岁寒心”(吕胜己《满江红》)
⑼奈。“奈愁里、匆匆换时节”(姜夔《琵仙》)”奈“在这里有奈何、怎奈的意思。
⑽似。“似笑我闭门愁寂”(周邦彦《应天长》)
⑾但。“但斜阳暮霭满平芜”(柳永《木兰花慢》)
⑿料。“料明年、又老似今年”(王炎《满江红》)
⒀更。“更一重烟水一重云”(秦观《木兰花慢》)等等,不多列举。
⒉二字。二字作领字,常常是由一字领字搭配而成,以下这些是比较常见的:
⑴莫是。“莫是前生负你来”(欧阳修《卜算子》)“莫是”就是“莫不是”的意思。
⑵还又。“还又随风过了”(赵长卿《水龙吟》)
⑶那堪。“那堪片片飞花弄晚”(秦观《八六子》)
⑷可堪。“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踏莎行》)
⑸休说。“休说鲈鱼堪膾,尽西风、季鹰归未”(辛弃疾《水龙吟》)
⑹正是。“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苏轼《南歌子》)
⑺恰似。“恰似江南第一春”(周邦彦《南乡子》)
⑻试问。“试问闲愁都几许”(贺铸《青玉案》)
⑼欲待。“欲待曲终寻问取”(苏轼《江神子》)
⑽应是。“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
⒊三字。三字做领字的,也往往是由一字或二字组合而来。
⑴更能消。“更能消、几番风雨”(辛弃疾《摸鱼儿》)
⑵最无端。“最无端、蕉影上窗纱”(文天祥《满江红》)
⑶又却是。“又却是、前回醒处”(辛弃疾《鹊桥仙》)
⑷更那堪。“更那堪几阵夜来风”(刘克庄《满江红》)
⑸最好是。“最好是、一川夜月光流渚”(晁补之《摸鱼儿》)
(岁寒斋主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