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好好吃饭 | 按照体会去吃

 大发菩提之心 2019-08-07

1

关于吃的家庭统一

记得有一位医生写过一个流鼻血的病案,小孩五六岁,因为想要给孩子补身体,奶奶给吃了一些补品。吃了没多久之后,小孩开始流鼻血。大夫把手放在头顶上一寸高的地方,明显地可以摸到热气。这位医生看过之后,就严厉的给这位奶奶做了普及教育,论辈分,医生应该把这个奶奶叫一声阿姨,但是这个医生硬是当着众人的面,把这个奶奶说得面红耳赤。

他说:“活生生地把病邪逼到里面!”

我对他的处理印象深刻。

我在羊爸爸服务的几年里,我们看到孩子们因为吃出的来的毛病品种繁多,很多老师也一直在说,现代孩子常见病很多都和吃有关,只是大家一提到不要吃什么的时候,都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初学中医的那一两年里,在喂养的方面,我经常会对家人说:要吃的清淡一些。实际上,他们理解的清淡就是比如少放一点盐,少放一点酱油,食物种类上该如何多样化还是如何多样化,该如何肥腻还是如何肥腻,该如何生冷还是如何生冷。这就会造成了很多误解和矛盾,

了了的爷爷奶奶爸爸,为此跟我红脸过很多次,也摔过盘子,威逼利诱,种种过去,大家始终都没有明白什么叫做清淡饮食,大家都在按照自己的理解去做到清淡,实际上,却走的是两条路。

直到最后我豁出去就说这孩子饮食我全权负责,谁也别拦着,才让喂养这件事的矛盾平息。说出自己内心的感受,比起孝顺不孝顺的,也许前者更重要。想来让全家了解中医,沟通也是一个重要的功课。

如果我们想要让家人了解食物的选择方法,我的经验是,首先要让家人对食物吃下去的感受,有所觉知。第二是,要把食物的性味,可能产生的作用搞清楚,并且和吃的感受做对比。第三是,不要抱着说一次就说明白的期待,我们至少要给他们几年的时间,去感受,去体会,尤其是老人。第四是,在紧要的关头,比如孩子大病,需要坚定立场,需要果决。

 2

吃东西是一件需要全神贯注的事情

喂养的喂字怎么写呢?一个口字旁一个畏。

我到过几个教传统文化的学堂,在吃饭的时候,饭菜摆好,孩子们开始念诵感恩词,比如感恩大地和阳光赐予我们食物,基督教徒也会有类似的形式,感谢上帝赐予食物,让我们生活下去。这个过程里,人们看着这个食物,闭上眼睛,做这个虔诚的感谢,其实就是把心和意都放在这个食物上面。这个食物吃下去的时候,我们就会和食物有连接,有体会,什么是身体要的,什么是身体不要的,我们的身体就会知道,有警觉,不会狼吞虎咽,不会暴饮暴食。

那个口字旁的畏的意思就是,我们心神意乱的吃东西,就可能带来滞,而带着对食物的敬意和尊重的吃每一口,吃每一口的时候,我们都去觉知,去感受。然后食物就会和我们的身体同频共振,成为我们需要的东西。

 3

对食物的感知

静芳说起过一个特别普通的乡下老爷子,每天只吃一块肉。

这个老爷子上了年纪之后,轮流在各个孙辈家里住,不论到哪个家里,他都会交代,每天只给他一块肉吃,不要红烧的,也不要卤,也不要炒,也不要煎,就是煮汤,稍微放一点姜,一点盐。很多年了,他都是每天只吃一块肉。

这个老爷子很好伺候,没什么脾气,也没什么话,要求很少,关心的事情也很少,有他在的时候,家里好像并没有多什么事情,反而还会觉得事情变得少了些。是的,当完全清楚自己身体要什么,要多少的时候,生活就会变的很容易。等今年过完年,他就一百岁了。

当我们说到每天一块白煮肉的生活的时候,触动我们的是什么?

是一份清明,是一个普通的乡下老爷子,一个不太有文化的老爷子,在经历世事后产生的,对生活的清明。当中医说到养生养心的时候,其实说的就是这个。

想说的,是我们要对食物有所感知。

传说毛主席每次打一场仗之后,一定要吃肉。大量的体力和脑力消耗之后,我们对肉的渴求是很明显的。因为我们在吃肉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受到它是可以直达中焦的。家禽家畜的肉的那种质感是厚实的,厚实的食物会沉到达下焦,并且无论怎么烹煮,都无法掩盖那种香气,这种香气会往全身窜,所以肉的能量是可以去到下焦的。能沉到下焦的食物会让我们虚的地方填满。

当我们说到大口吃肉的爽快的时候,说的就是身体对肉产生的满足感,说的就是对中焦和下焦产生的补益。

吃过肉之后精力倍儿棒,不容易饿,证明这种补益是可以在身体里停留比较久的时间的。但吃肉同样也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昏沉,头脑里容易有模糊感,思路也容易像脸一样泛着油腻感。这往往是因为过量。同时这也意味着肉的偏性。相对米饭面条来说,肉的偏性是会略大一些。偏性大的食物的好处是,可以快速把身体的偏性拨到一个方向去,但是如果过量,则又会产生另一个方向到偏。比如会生湿,或者生热,产生积滞。

 4

食物的偏性,质地和身体的关系

很多偏性大的食物,利用好它们的重点,就是以少为多。

再说到滋补的山药。有个小朋友说过,吃山药的感觉很像吃肥肉。其实说的是山药的厚重。这是根茎类蔬菜的特点,它比起青菜来说,是比较厚重的质地,比起土豆来说,也会更厚一些。但比起肉来说,它又是相对可以疏散的,它的纤维,粘液,又是轻薄的。所以它同样可以沉到下焦,去补益下焦。所以古人说山药不只是入脾,还入肺,入肾。名医张錫纯,单用一味山药,就治疗过很多中焦和下焦的虚证。

鉴于这个好处,生产后的那个冬天,为了保养,每天我都会吃一斤山药,中午半斤,下午半斤。结果是,不仅没怎么健脾祛湿,还同时增加了20斤多余脂肪。所以山药的偏性稍小,但作为一种补益的食物,原则也是一样的,一点点就够,隔三差五的吃就够,罗大伦老师说的方法是,打粉每天一勺,这样也很好。

为什么有的食物是入脾的,但吃下去却仍感到有积滞的感受?比如土豆,补中焦的能量是很足的,但是一红烧就过了,那种咸就去到下焦,又因为多油,阻碍了土豆本身的那种分散的能力,增加了消化的难度。当一个特别需要补中的人,吃红烧的油焖的土豆,就不会感觉到对中焦的搭建。而且可能还感觉是生湿的。

老爷子为什么要白煮肉,因为他知道白煮肉就足够了。

再说到清灵的食物,它们更多是作用在上焦的。比如百香果,它的酸,会让津液快速滋生,那种酸味对身体的收敛,并在这个同时注意力往回收,往内收,我们的头脑会开始变得清晰,敏锐。对于心神不足,或过散的人来说,酸的食物就可以起到收神作用,如果酸的程度更大一些感觉会更明显。对于有一点缺乏津液,口干的时候,吃两口百香果的果汁其实就可以可能已经达到功效了。熟悉百香果的人,看到它,闻到它,甚至是想到它的那个时刻,就已经会产生足够的津液。望梅止渴,说的就是这个过程。

所以当我们想吃一样东西,并且吃下去感觉到满足,感觉到身体被补到的时候,其实食物已经发挥到了它的作用了,到这里,我们就可以停下来。

但是如果我们对食物没有感知,我们就会对食物的需求很多。

古人对于药性和食物的性味都是通过尝,和体会来总结的。虽然我们不一定非要学会太多的中医,但是对食物,人,环境的感知,都会让我们开始明白,什么才是真正会推动健康的东西。

吃下去的食物是轻的,还是重的?是厚的还是薄的?是补的还是清的?是通的还是疏散的?身体是抗拒的,还是接纳的?在没有完全了解自己对食物的感知的时候,我们就会按照书本上的,官方的标准去照顾自己的身体,什么食物应该吃多少克,什么食物应该吃多少克,多大的孩子应该吃多少。当我们完全忘记了吃下去食物的感受的时候,我们就会一直在寻找标准,打翻标准。

 5

粮食是一切饮食的基础

有一本记录北大荒的书,说到当年有些饿疯了的老鼠,找到了地主家藏在山洞里的余粮,一下子吃的太多撑死了,麦子的种子就从老鼠的肚子里继续长出来。

人类的生命力和繁衍都来自于精气,我们靠着精气长身体,靠着精气学习知识,靠着精气生儿育女,而这精气,大多是来自于谷物,也就是粮食富含的精气。粮食的长大来自太阳的阳,月亮的阴,雨露的滋养,风的灌溉,还有大地的土气。地球上每个生命体不是依靠这些元素生长的。

可以说,我们是靠着粮食的种子长大的。人的一生什么食物都可以缺,但不能缺谷物。有谷物就能长大,谷物里有蛋白质,有钙,有锌,有维生素,补阳滋阴。可以比过任何鸡鸭鱼肉,人参鹿茸。

中医认为种子是最高能量的食物,每一颗米都是种子,每一颗面都是种子。所以种子到哪只要有水和太阳,都能发芽。不像蔬菜,荤菜,会发霉,不会腐烂。到哪里都能生长,哪怕是在肚子里,都默默的散发着精气。以前人为了让种子长得更快更多,浇肥就用厕所的大小便,这其中的含义就是,那些吃下去的粮食即便变成了屎尿也能继续在土地中继续滋养粮食。

南方人靠大米补养,肤白发黑,温暖细腻。

北方人靠小麦小米补养,筋骨强健,淳朴正义。

大米小麦,小米豆子,大多偏性不大,在补养方面,尤其是体质弱的,如果能用好谷物,就做到养好身体,很多人不相信,觉得必须要去用补品,但是如果你经历过一些医案,就会明白,为什么几碗米汤可以救一条命,这都是很多医家通过自己的亲身感受写出来的东西,你去做尝试,去感受了就会知道。

尤其是我们自己生长的这片土地上的种子。老人孩子只要不是过量,也极少会吃错。但在烹饪方式上可以再细化一些。

蒸煮的粮食最容易被吸收,因为只用到了水和高温蒸汽。没有盐没有油的粮食最容易吸收。米饭,汤面,大米粥,小米粥,小面汤,馒头,烙饼,米饼,煎饼,米糊,面糊,蒸米糕,都是很好的食物。

6

一些应用场景

大便不好拉的孩子要把米面弄的稀薄软糯一点。小面汤,米油能够很好的濡养肠道,厚肠胃,帮助大便的排出,是绝佳的肠道清洁食谱。比起益生菌来说没有依赖性,没有副作用。

正在发烧的时候津液肯定是亏的,可以吃大米粥,米油补充津液。大米为五谷之首,濡养肠胃的过程中,还可以帮助驱散邪气,快速补充津液精气。津液足了,脾胃舒服了,发烧很容易好。受寒发烧的孩子喝烫嘴一点的粥,最好喝到出汗。积食的孩子粥要更稀薄一些。

容易受寒拉肚子的小朋友,相对身体较为虚寒,阳气不足,就可以隔三差五的吃小米粥。小米比起大米来说偏补,黄色入脾,虽然颗粒最小,但营养最好。所以可能特别容易积食,容易有热证的孩子也不一定容易消化,所以更好的方式是隔几天吃一次,又或者是大米小米一起煮。

很爱吃但是不长肉的孩子,胃气很强,消化吸收的能力很弱。他们大多有下焦不足的问题,下焦的能量不能供应都中焦,所以就吸收不了食物的营养,所以因为下焦不足所以需要吃来进行自救。这样的孩子我观察到的是,他们是不挑食物的,也就是,是吃的就行,但是他们又很容易饿,这时候就需要给到他们又饱腹感,但是同时又相对好消化的食物。

比起粥汤之类的食物,在他们食欲来了的时候吃可以咀嚼的食物非常重要。因为咀嚼的过程本身是一个固肾的动作,咀嚼也会让孩子更好的产生饱足感,胃气强的小朋友喜欢囫囵吞枣,需要引导咀嚼的动作。给的食物可以是自制的面食,馒头,松脆的烤馒头片,米饼,新疆的馕,河南的烙饼,陕西的石子馍,都比较好消化。南方人还可以尝试把米饭加上一点蔬菜做成饭团子当点心。控制吃饭的速度,慢慢的让孩子去感受自己什么是吃饱了的状态。

受寒的小朋友可以来一碗姜葱,选细细的挂面或者龙须面,面下锅后放葱和生姜,大火烧开三分钟,帮助解表,也可以放花椒几颗。再倒一点醋,稍微收敛一下生姜和葱的那种发散性。放盐。趁热吃面喝汤,面吃不下可以多喝汤,吃到冒汗,受寒就好了一半。

睡前奶戒不掉的小朋友,其实更多的是一个情感需要,实际上晚上脾胃已经是不工作了,但是因为睡觉是需要有安全感的陪伴的,孩子才能入睡,有些孩子吃奶是让自己安全的方式。

这个时候如果可以的话,专注的去做抚慰和沟通,如果还不行,就可以打米浆。用料理机加入米饭和水,小月龄的孩子直接用粥来做,浓稠度方面可以做到和奶粉差不多,也可以稀一点。口感觉得不好可以加麦芽糖,或者蜂蜜。

我会发现一些消化能力不好的孩子,会想要吃一些重口味的东西,或者肥腻的东西,这些重口味的,肥腻的食物,可以直接去到下焦,但是缺点是,稍微多吃就会产生积滞了,而且不好处理,可以选择的是用豆子代替,也有好的效果。

豆子除了是高蛋白食物,同样是种子,有精气。黑豆入肾,黄豆扁豆入脾,红豆入心,绿豆稍凉,夏季有热邪时可以吃。可以做毛豆蒸饭,黑豆饭,红豆饭,扁豆饭,豌豆饭。加红萝卜土豆莲藕丁也可以,吃的要适量,豆子要浸泡一晚后更软烂,吃的时候要多嚼。

睡眠长期不好的小朋友,或者非常容易受惊,是虚证。在粥里可以加莲子,红枣,对红枣消化不好的小朋友。4岁以后的长期尿床的孩子粥里可以放山药,放莲子,黑豆,红豆,核桃,一次放一样,不要贪多,交替着来。吃了可以观察记录大便睡眠。

因为积食而口腔溃疡的孩子,有湿,中焦有积滞的情况比较多,可以尝试性的喝浓的黄豆汤。大豆可以除烦热,黄豆泡一天,炖煮四个小时,煮到豆子烂到像豆腐一样,连汤吃。

孩子们的零食,可以吃坚果。花生,核桃,黄豆,黑豆,干炒到酥脆焦黄。焦黄的食物都能入脾,也可以帮助消化,锻炼脾胃,还能补养肾气。

因为孩子经常会有不消化的问题,所以家里有陈皮也可以常备。一方面可以祛湿化痰,帮助消化,缓解吃的不舒服引发的胀气。吃多了的第一时间就可以煮一点陈皮水。可以放麦芽糖,或者蜂蜜。或者直接煮进粥里。

慢性长期的问题,比如湿疹,过敏性咳嗽的小朋友,鼻炎,哮喘,这类孩子身体的湿多,而且对湿的代谢能力有限,就会产生相关的疾病。这样的小朋友阳气不足,没有能力排掉身体里的垃圾,阳气不足的孩子在治愈前,最好可以忌口水果,牛奶,生冷的,寒凉的食物。生冷寒凉,包括甜腻是容易生湿的,因为不好代谢,代谢不掉之后就会产生湿,本来身体里的湿已经很多的情况下,再吃,是会加长病程的。不用担心维生素的问题,蔬菜里的维生素也很丰富。既然是微量元素,也就是说只需要微量就可以,根据寒热温凉搭配吃当季,当地的。

还可以早上来一碗姜枣茶,一方面是帮助提升身体气血循环的能力,帮助代谢,一方面是可以预防受寒感冒,若是往昔有寒湿的,可能会留一点鼻涕,吐出一些痰出来,帮助清理一些垃圾。

如果大便有不消化物,吃饭慢,胃口差的孩子,是胃比较寒,也就是吃下去的食物分解能力有限,这个也是阳气不足。饭菜可以放佐料,比如五香粉,花椒,八角,桂皮,咖喱,配合着菜的种类去放,暖胃去湿。

有一点轻微积食的孩子可以吃山药炒扁豆,原理上类似一个食疗版的保和丸,健脾化湿。积食拉肚子可以喝焦米汤。把大米炒黄泡水喝。长期不吃饭的孩子可以经常吃土豆泥。大便偶尔的干燥可以吃茄子,丝瓜汤,冬瓜汤,白萝卜汤都可以。

以上是学习中医后并在生活实践得出的心得,总的来说是给朋友们一个思路一个方向,不是标准答案,更不是唯一标准答案。更多的体会还在我们自己的实践中去摸索,推敲,在反馈式观察记录中找到自己孩子对食物的那杆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