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图了解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病理生理学

 开心100mm05xkw 2019-08-07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为一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发热和肾脏受累等。大部分病人年龄在10-40岁之间,约60%是女性。起病急骤,病情严重,2/3病例在3个月内死亡,少数病例较缓慢,病程可达数月至数年。

血小板减少引起的出血:以皮肤黏膜为主,表现为淤点、淤斑或紫癜、鼻出血、视网膜出血、生殖泌尿道和胃肠出血,严重者颅内出血,其程度视血小板减少程度而不一。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约半数出现黄疸,20%有肝脾大。中枢神经症状:包括头痛、精神改变、局部运动或感觉缺陷、视物模糊甚至昏迷,其特点为症状变化不定,初期为一过性,部分患者可改善,可反复发作。肾脏损害:90%以上患者有血尿、蛋白尿,甚至可发生急性肾衰竭。发热:90%以上患者有发热,在不同病期均可发热,多属中等程度。

及时诊断血栓性微血管病变并在4-8小时内启动血浆置换是成功治疗的关键。血浆置换有助于将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的死亡率降低至10-20%左右。

TTP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见图1。

图1 TTP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a:健康毛细血管中的正常血流量;
b:血栓性微血管病变中,血管内皮损伤后出现循环障碍,伴有微血栓和裂片细胞形成。

von Willebrand因子(vWF)作为超大vWF多聚体(ULvWF多聚体)从内皮细胞分泌,并通过P-选择蛋白与内皮细胞结合。血小板通过GPIIb / IIIa(糖蛋白,GP)聚集,并形成富含血小板的血栓。ULvWF在生理上被ADAMTS13 (具有血小板反应蛋白1型的解整合素和金属蛋白酶,成员13)切割,减少了血栓的形成(a)。

ADAMTS13 的失活导致不受控制的血栓形成与依赖性末端器官的缺血;在经典的免疫介导的获得性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aTTP)中(影响所有TTP患者的> 90%),ADAMTS13被抗体灭活(b)。所有器官都可发生血栓;受影响较小的是肝脏和肺部。部分闭塞的血管中的红细胞的机械碎裂和vWF纤维的存在被认为是体内裂片细胞形成的原因。

病案链接:

又见“周身瘀斑”,检验医师准备好了吗?

参考文献:

1.Martin Bommer, Manuela Wölfle-Guter, Stephan Bohl,et al.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Thrombotic Microangiopathies. Dtsch Arztebl Int. 2018,115(19):327–334.

2.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中华血液学杂志,2012,33(11):983-984.

3.阮长耿,余自强.2012版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解读.临床血液学杂志,2013,26(3):145-146.

配图:子陌

编辑:大树

听“出凝血”故事,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