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魏蜀汉谁是正统?争了一千多年,最后历史学家输给了人民群众

 爬虫爱书 2019-08-08

曹魏蜀汉谁是正统?争了一千多年

稍微熟悉三国历史的人都知道,陈寿在《三国志》中,是以曹魏为正统的。其中一个最明显的证据,就是“纪”体和“传”体的使用。纪传体中,皇帝的传记称“纪”,一般人的称“传”。曹操的传记叫《武帝纪》,刘备的传记叫《先主传》,这意味就很明显了,说曹魏是当时中国的统治者,孙吴和蜀汉二国是臣属国了。

另外,刘备的国号是“汉”,陈寿在《三国志》中却用“蜀书”来记载刘备集团的人物,硬生生把人家国名给改了,这一方面是为了扬曹贬刘,一方面也是否定刘备集团延续汉朝正统。

曹魏蜀汉谁是正统?争了一千多年,最后历史学家输给了人民群众

陈寿

陈寿生活在西晋,他的观点代表了西晋的主流政治观点。可到了东晋,风气一变,开始尊蜀汉为正统了。

典型的代表是习凿齿的《汉晋春秋》。在《汉晋春秋》这本书中,习凿齿把陈寿“帝魏伪蜀”的正统论颠倒过来,视刘备即位是东汉正统的延续,以蜀汉纪年,蜀汉灭亡后,汉统结束,晋统继立。

也就是说,习凿齿直接排除了魏国存在的合法性。《晋书·习凿齿传》 说《汉晋春秋》 :

“起汉光武,终于晋憨帝。于三国之时,蜀以宗室为正,魏武虽受汉禅晋,尚为篡逆,至文帝 (司马昭)平蜀,乃为汉亡而晋始兴焉。”

曹魏蜀汉谁是正统?争了一千多年,最后历史学家输给了人民群众

《汉晋春秋》作者习凿齿

南北朝时,有相当一部分君主以蜀汉为正统。比如汉赵皇帝刘渊就昭告群臣:

“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汉昭烈帝刘备)之业,顾兹尪暗,战惶靡措,但以大耻未雪,社稷无主,衔胆栖冰,勉从群议,乃赦其境内,年号元熙。追尊刘禅为孝怀皇帝,立汉高祖以下三祖五宗神主而祭之。”

另外,《宋书·武帝纪》称宋武帝刘裕是西汉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一世孙,《南齐书·高帝纪》则称齐高帝萧道成是西汉相国萧何二十四世孙,他们以汉朝君臣传人自居,当然不会以曹魏为正统。

唐朝一统天下后,正统观更偏向曹魏。李世民在《修晋书诏》中说:“唯晋氏膺运,制有中原。上帝启玄石之图,下武代黄星之德。”说两晋承袭曹魏正统。唐朝的官修类书《艺文类聚·帝王部》中,也只有魏武帝曹操、魏文帝曹丕,吴大帝孙权的事迹,却独独没有刘备的事迹,可见对蜀汉政权的鄙弃意味。

宋朝是一个精神分裂的朝代。北宋时,司马光作《资治通鉴》尊魏为正统,以魏纪年;欧阳修《明正统论》以曹魏为正统;苏轼等当时的大学问家,也以曹魏为正统。

曹魏蜀汉谁是正统?争了一千多年,最后历史学家输给了人民群众

北宋司马光尊曹魏正统

可到了南宋,理学大师朱熹作 《资治通鉴纲目》 ,却抛弃了司马光的 《资治通鉴》 承袭陈寿的帝魏伪蜀的正统观,改尊蜀汉为正统,以蜀汉纪年(严格说来,朱熹认为蜀汉是“正统之余”,汉朝之延续)。此后 , 宋人萧常作 《续后汉书》,进一步承认了蜀汉的正统地位。

元朝时,蒙古贵族提倡程朱理学,朱熹在思想界的地位如日中天,他的正统观自然也占据统治地位。当时的学者姚隧说:“至《纲目》书出,始日汉中王即皇帝位,统斯正矣。 ”名儒郝经在《续后汉书》中,也以蜀汉为正统。

当时对刘备的评价也越来越高,比如元末明初的大学者叶子奇就认为:“ 帝王之盛节,三代而下,汉高为最,昭烈次之,光武唐太宗 ,伯仲耳。”竟然把刘备抬高到汉高祖的地位,比唐太宗的地位还高。

曹魏蜀汉谁是正统?争了一千多年,最后历史学家输给了人民群众

朱熹尊蜀汉为正统

明清之时,朱熹“尊刘”的正统观占据主流地位。明、清两朝都有《季汉书》、《续后汉书》等著作问世,都以蜀汉为正统。

现在我们回头总结一下(不完全统计),西晋、唐、北宋,主流观点以曹魏为正统。东晋、南北朝的几个国家、南宋、元、明、清,主流观点以蜀汉为正统。这其中,朱熹的正统观对后来影响很大。

其实不管是“曹魏正统”还是“蜀汉正统”,都已经是一种陈旧的、过气的封建正统观,并无高低上下之分。但这两种正统之争,背后的原因却深刻反映了历史深处很多有趣的东西。

以曹魏正统还是以蜀汉正统,和政治形势密不可分

比如陈寿做《三国志》时,是在西晋。而西晋禅让自曹魏,晋学魏步,如果曹魏不是正统,那么西晋当然也不是正统。这种情况下,陈寿就是有心尊蜀汉为正统,他也不敢啊!当然要以曹魏为正统。

而且,从其它历史资料对比看,陈寿为了维护曹魏的正统地位,对曹魏似乎多有回护之辞,比如,曹操领冀州牧,当丞相,当魏公,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都是天子诏命封赐,而范晔《后汉书》中,都加了一个“自”,“自领冀州牧”,“自为丞相”“自立为魏王”,强调曹操实为篡权。所以,陈寿尊曹魏为正统,是有政治压力的。

到了东晋时,政治形势为之一变。当时东晋定都健康,偏安一隅,形势和蜀汉相类似。所以,习凿齿作《汉晋春秋》时,开始把蜀汉尊为正统(其实东晋和孙吴形势更为类似,但孙吴毕竟找不到像蜀汉一样,有可以称为“汉之延续”的合法性的主张)。习凿齿此举,还有一个深层次的意义,就是当时权臣恒温已经威胁到东晋政权,习凿齿刻意贬低曹魏,有提醒和警告恒温的意思。

可以同样作此理解的,还有北宋和南宋对曹魏蜀汉的不同态度。

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

“ 陈氏生于西晋,司马氏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让 , 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朱子,则固南渡之人也 ,惟恐中原之争正统也。 诸贤易地而皆然。”

曹魏蜀汉谁是正统?争了一千多年,最后历史学家输给了人民群众

赵匡胤帝位来自禅让,不尊曹魏,没有合法性

这句话意思是说,北宋禅让自后周,所以司马光当然不敢批评曹魏,必须尊曹魏为正统,否则北宋的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而朱熹是南宋人,曾痛斥过秦桧,主张抗金,所处的政治环境和习凿齿有相似之处,所以以蜀汉为正统,来对抗占据中原的金国(有趣的是,金国也以蜀汉为正统)。所以,北宋、南宋尊谁为正统,也是和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系。

而南北朝的几个君主,以蜀汉为正统,要么说是皇室的传人,要么说是大臣的传人,都是为了给自己套个光环,增加合法性而已。唐朝以曹魏为正统,则是因为唐朝马上得天下,并且政权出自关中,这里都不再赘述。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历史好像是个软面团,谁都能按照自己的政治需求捏一下。但实际上,历史自有其内在的、必然的内核,这从曹魏蜀汉正统之争的最后结果就能看出来。

南宋以后,元明清都尊蜀汉为正统,这表面看起来,好像是受到朱熹正统观的影响,毕竟朱圣人的地位在知识分子眼中是极其崇高的。但实际上,有一股比圣人教诲更伟大的力量,最终让蜀汉赢了正统观之争。

这就是自下而上的力量,民心的力量,老百姓的力量。

民心的取舍,最后自下而上地影响了正统观

这种力量首先反应在艺术领域。正史之外,有记载的三国故事,最早出现在隋朝。杜宝《大业拾遗录》中记载,隋炀帝观看水上杂戏的节目,当时就有了刘备跃马檀溪的故事。唐朝时,三国故事在民间就非常流行了。刘知几在《史通·采撰》中说,唐初有些三国故事“得之于道路,传之于众口”。到了宋代,皮影戏、傀儡戏、南戏等娱乐活动中都有三国故事,“说三分”成了一个细分大类。

曹魏蜀汉谁是正统?争了一千多年,最后历史学家输给了人民群众

桃园三结义是著名的三国故事之一

这时,“尊刘贬曹”的政治倾向已经很明显了。比如苏东坡在《东坡志林》中记载:“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颦蹙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以是知君子小人之泽,百世不斩。”简单翻译一下,说看三国戏时,刘备打败仗,观众都不开心;曹操打败仗,观众都很高兴。

元朝以后,三国的故事越来越多,越来越完善。后来的《三国志平话》和《三国演义》,在政治上都倾向于蜀汉。所以,尊蜀汉而贬曹魏,在文艺作品上大致形成了统一,这反应了民心的取舍和民间对正统问题的基本倾向。

这种力量还体现在对诸葛亮、关羽和刘备的推崇上。

第一个是上层知识分子对诸葛亮的认可。唐朝以后,门阀贵族一蹶不振,科举考试成为政府选材的主要方式,这让士人,尤其是寒门出身的读书人的地位大大提高。他们期待自己能够大展抱负,成为像诸葛亮一样公忠体国、鞠躬尽瘁的贤相。诸葛亮成了士人的榜样,地位猛然提升。

提升诸葛亮的地位同时也提升了刘备的地位。因为想获得诸葛亮一样大展身手的政治环境,必须要有和谐的君臣关系,刘备所谓的“如鱼得水”是君臣关系最好的一种体现。所以,唐朝诗歌中有很多歌颂刘备和诸葛亮君臣关系的作品。

曹魏蜀汉谁是正统?争了一千多年,最后历史学家输给了人民群众

诸葛亮

第二个是人民群众对关羽的崇拜。随着三国故事的演变,关羽逐渐被塑造为“义绝”,成了一个仁义礼智信的综合体,成为了底层老百姓的精神支柱,被尊为“武圣”,和“文圣”孔子齐名,在民间受到敬奉的程度甚至超过孔子。民间对关羽的崇拜,刘备和蜀汉跟着借光,比如“桃园三结义”,一个不存在的事件却在民间获得了高度的认可。

第三个是人民群众对刘备的认可。游国恩等五教授在《中国文学史》上说:

“民间流传的三国故事中的拥刘反曹倾向和上述的习凿 齿、 朱熹的正统的蜀汉观念是有一定关系的。 但从 《平话》 和 《演义》 的内容倾向来看,决不能把他们拥刘反曹的内容简单地归纳为封建正统观念的表现。书中曹、 刘对比的描写,给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刘备以宽仁待民,曹操以残暴害民;刘备待士以诚心和义气,曹操则全用权术和机诈……从这些对比描写中,可以看出《演义》中拥刘反曹的观念,也是表现封建时代人民拥护明君,憎恶暴君的愿望、 ”

从这个分析可以看出,基于不同的人物塑造(毕竟当时的人们更多地受文艺作品的影响),人民群众把曹操当成了“暴君”,统治阶级反动本性的代表,而把刘备当成“明君”,统治阶级良好一面的代表。基于这种选择,人民群众也认为蜀汉才是正统。

曹魏蜀汉谁是正统?争了一千多年,最后历史学家输给了人民群众

关羽崇拜源远流长

下层人民群众的强烈意愿,上层统治阶级不得不考虑。比如晚唐乾宁四年,虽然官方认曹魏为正统,但刘备家乡涿州开始出现“昭烈庙”,这是官方认可的祭祀庙宇,也是北方最早的有先主庙的记载。

还有历代统治者对关羽的推崇。比如清朝封关羽为:“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头衔多如龙妈,这都间接反应了对蜀汉正统地位的承认。

所以,民间对刘备、诸葛亮、关羽的推崇,最后汇聚成了一种主体性文化,表达了民间对蜀汉正统的认可,并最终决定性地影响了官方的态度。

参考资料:

罗贯中:《三国演义》

陈寿:《三国志》

范晔:《后汉书》

张作耀:《刘备传》

赵克尧:《正统观念和《三国演义》》

赵金刚:《朱子的“正统论”》

邓黛:《元杂剧三国戏中的正统历史观》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