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蜀吴,谁是正统

 旧时斜阳 2023-04-01 发布于浙江

文/景志祥 

一  

看小说《三国演义》,不用看正统一定是蜀国,一方面刘备、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主要人物足够励志,另一方面蜀汉也是最早以正统自居的,刘备喊出的口号就是:光复汉室江山。自己本人对外宣称的是汉朝的宗室,汉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江湖人称“刘皇叔”。

蜀汉名相诸葛亮在他的名篇《出师表》中也是口口声声: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目的都是告诉世人,蜀汉才是正统,曹操是曹贼。

这点,北宋文学大家苏轼在他的笔记小说里,真实记录了民间对蜀汉正统的渴望,宋代民间艺人讲三国故事时观众的表现。“直到谈三国事,有人听到刘玄德败北,蹙起眉头,流鼻水。一听到曹操败北,马上就高兴地唱歌。”很多人对蜀汉最后没有兴汉室,统一中原表示遗憾。可以说,在正统这个问题上,蜀汉还是比较成功的。

但这一点也只是存在民间,蜀国,虽名为汉,却没有经过任何官方同意。在官方的历史中,北宋以前,正统从来不是蜀汉,按照历史记录来看,最具有官方的史书代表的《三国志》就以曹魏为正统,原因很简单,“自古以拥长安、洛阳为正统。”所以《三国志》便尊曹魏为正统,而且,《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前半生是在蜀汉度过,入仕后,受宦官黄皓排挤而不得志。蜀汉灭亡后,陈寿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才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换句话说,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以正统自居的蜀汉其实已经灭亡了,而天下基本上都是司马家族的。

司马家的皇位虽然得来有些不光彩,但基本上都是延续了从曹魏哪里禅让过来的(实际上是司马懿和他的两个儿子,从人家手里抢过来的),作为最后的胜利者,不管世人愿不愿意承认,在这场三国的争斗中,司马家是胜利者。

蜀汉以及东吴都是失败者。

为一个失败者,自然没有资格来说我是正统。在《魏书》中为魏武帝曹操写了皇帝才有的本纪,曹丕和曹叡分别还有《文帝纪》和《明帝纪》,而《蜀书》和《吴书》则只有传,没有纪。记蜀国的皇帝刘备则为《先主传》,记吴国的皇帝孙权则称《吴主传》。另外,魏、蜀、吴三书比较来看,《蜀书》仅得十五卷,较魏、吴两书更简。陈寿写《三国志》时,曹魏已有王沈的《魏书》,东吴方面也有韦昭的《吴书》,唯独以正统自居的蜀汉既没有史官,也没有现成的史书可借鉴,搜集史料就非常困难。陈寿费了很大气力,连一些零篇残文也努力搜寻,《蜀书》才仅得十五卷之数。不光如此,年号上,基本上都采用曹魏的。

比如:蜀后主刘禅继位时记载:“是岁魏黄初四年也”;吴主孙休继位时记载:“是岁,于魏甘露三年也”。

从这个方面来看,《三国志》以魏国为正统是必然的。

这个认定,基本上在北宋以前都是板上钉钉的事,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司马光在自己的代表作《资治通鉴》中,采用的就是魏国的纪年,相当于承认了曹魏的正统性。

臣愚诚不足以识前代之正闰,窃以为苟不能使九州合为一统,皆有天子之名而无其实者也……正闰之际,非所敢知,但据其功业之实而言之。……据汉传于魏而晋受之,晋传于宋以至于陈而隋取之,唐传于梁以至于周而大宋承之,故不得不取魏、宋、齐、梁、陈、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年号,以纪诸国之事,非尊此而卑彼,有正闰之辨也。昭烈之于汉,虽云中山靖王之后,而族属疏远,不能纪其世数名位。——《资治通鉴》

稍微有点变化的是在东晋,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八王之乱后,刚刚建立不久的西晋王朝一片混乱,当时的琅琊恭王司马觐之子,晋武帝司马炎从子,司马睿听从王导建议迁镇到建康。南迁后王导以"镇之以静,群情自安"的策略迅速稳定了朝政,然后北方大量的施组世族及皇族衣冠南渡,在王导号召下共同支持司马睿,使得江南诸州次第归附,东晋得以偏安延续。

刚刚丢了中原,这个时候再主张得中原为正统的说法,有些打脸的感觉,所以当时权臣桓温的幕僚,一个叫习凿齿的文学家,史学家,在《汉晋春秋》中叙评魏蜀吴这段历史时,以蜀汉为正统,以曹魏为篡逆,并认为晋虽受魏禅(公元265年晋武帝司马炎代魏称帝),但应继承汉朝的延续,既认为晋朝取代曹魏是继成的是汉朝,否则司马家的国统不正。在临终前又作《晋承汉统论》给司马家,系统地阐述了关于晋承汉统的思想,形成了一股新的认知点。

臣每谓皇晋宜越魏继汉,不应以魏后为三恪。而身微官卑,无由上达,怀抱愚情三十余年。今沉沦重疾,性命难保,遂尝怀此,当与之朽烂,区区之情,切所悼惜,谨力疾著论一篇,写上如左。愿陛下考寻古义,求经常之表,超然远览,不以臣微贱,废其所言。—《晋书》卷八十二 列传第五十二

但这个毕竟只是昙花一现,一来东晋并没有得到中原,再如何说,有点身不正的感觉,其次,这个说法只是他一家说法而已,在当时并没有形成主流,更别说得到官方史学家的认可。

魏晋南北朝后的隋唐,尤其是唐朝从根本上认可的是曹魏,在修建的历代帝王庙中,魏武帝曹操和秦始皇嬴政、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北魏的道武帝拓跋珪、北周太祖宇文泰、以及隋文帝的杨坚一同入庙祭拜的,换句话说,唐朝将曹魏看做三国的正统,自己的大唐是一脉相承的。

真正上动摇曹魏正统根本的是在后来的南宋。

公元1127612日,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南逃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改元建炎,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以别于北宋。

南宋和前面的东晋差不多,一直没有收复中原,其统治范围被迫限于秦岭淮河线以南地区,算得上是偏于一隅,南宋的皇帝担心自己无力收复中原故土,自己的正统地位受到质疑,于是以三国来宣扬,挑来挑去,唯有蜀汉和自己差不多。

于是为了正统而颂扬蜀汉。

其中以为著名的理学家朱熹最为出名,他在自己的大作《资治通鉴纲目》中,论点鲜明的指出三国之中,唯有蜀汉才是正统。

据说,他是为了驳斥司马光曹魏正统论的观点才特意写了这本书,在书中,他明确强调:温公通鉴以魏为主,故书“蜀丞相亮寇”何地,从魏志也,其理都错。某所作纲目以蜀为主。后刘聪石勒诸人,皆晋之故臣,故东晋以君临之。至宋后魏诸国,则两朝平书之,不主一边。年号只书甲子。

问纲目主意。曰:“主在正统。”

问:“何以主在正统?”

曰:“三国当以蜀汉为正,而温公乃云,某年某月'诸葛亮入寇’,是冠履倒置,何以示训?缘此遂欲起意成书。推此意,修正处极多。若成书,当亦不下通鉴许多文字。但恐精力不逮,未必能成耳。若度不能成,则须焚之。”——《朱子语类·通鉴纲目》

这里朱熹直接把曹操定为曹贼了,一个贼寇,如何能做正统的代表,其实还有一点,朱熹生活在日益衰败的南宋王朝,当时的中原几乎全部落入了强敌金人之手,承认曹魏是正统,那么等于变相的告诉南宋百姓,谁占据中原,谁就是正统?

如今,金人占领了中原,就正统而言,应该是金人,这个结果,自然不是南宋君臣愿意承认的事实,所以朱熹把目光看向了三国时期的蜀汉,两国的情况差不多,只有蜀汉是正统,难么南宋正统才是名正言顺的。

朱熹是继孔孟之后最有影响力的儒学大家之一,发表的观点自然有巨大的影响力,加上蜀汉的正统形象,也符合儒家所谓的“春秋大义”的要求,于是这个观点,竟从朱熹之后,被一直继承了下来。

后来江南之地,话本迅速兴起,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根据朱熹的观点写了《三国志通俗演义》,这本书的巨大影响力就不言而喻了,至此蜀汉为正统的观点,开始从官方走向民间,并永久流传了。

参考书目:陈寿《三国志》司马光《资治通鉴》朱熹《朱子语类·通鉴纲目》

钱穆《中国史学名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