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劝人贴秋膘,不是真朋友!女人140斤以上慎贴

 闲云野鹤qpab3u 2019-08-08


文 / 赵亚楠 编 / 干玎竹

【搜狐健康】盼望着,盼望着,立秋终于来了,朋友圈里开始骚动不安:立秋贴秋膘,快去吃肉呀!

作为吃货的你内心骚动难耐,终于有了名正言顺的吃肉理由,赶紧落实!于是,看着你日渐圆润的脸,劝你贴秋膘的她们笑出了声。

你瞪着被双颊挤小的眼睛,天真的问:立秋难道不该贴秋膘吗?祖辈们传下来的传统难道有错?

祖辈们没错!是你错了!

“贴秋膘”的由来

立秋是由来已久的传统节时。“贴秋膘”一说,最早来源于周朝《礼记》的记载。每到立秋之日,帝王将相都要举行祭祀活动。活动结束后开怀吃喝,视为秋日养生,这就是“贴秋膘”的由来。

“贴秋膘”被官方所认可,始于金朝时的北京。据史料记载,在立秋当天,海陵王仿效周朝天子,往西郊迎秋,迎秋之后大犒三军。这一天,全国百姓都要炖肉、吃肉以示欢庆。

贴秋膘真正盛行是在清代、民国时期的老北京。在清代,立秋节这天有悬秤称人的习俗,和立夏之日所称之数相比较,以检验人们过夏后的胖瘦情况。

瘦了当然需要“补”,也就是“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

祖辈们为什么“贴秋膘”?

祖辈们为什么热衷“吃肉贴秋膘”?当然是因为他们不常能吃到肉,只能趁着立秋来开荤,不然绿林好汉们也不会用“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作为广告语,来招募小弟了!

中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无论是商周秦汉还是唐宋时期对老百姓吃什么肉都有严格的规定。

《国语》记载,天子食太牢(牛,羊,猪),诸候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豚,士食鱼炙,庶人食菜。可见普通老百姓根本吃不到肉。

《礼记·王制》中有记载,在物质匮乏时期,天子规定,“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养,士朝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这时连士族吃肉可能都得打报告。

孔子教学生收一条猪腿做学资,战国名士曹刿献计时有人嘲讽他说,这是肉食者的事,你何必参与?说明吃肉的人是上层的人物。

孟子给齐宣王描绘的王道乐土是:七十者可以食肉。换成普通话说:七十岁能吃到肉,这就是极乐世界了。

再有,唐代诗人杜甫的诗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左传》中“肉食者谋之”、“肉食者鄙”的记载,足以显示出有一定阶层地位的人才能吃肉,而普通人家吃肉的机会应该很少。

现代人不需要刻意进补

明白了古代人为什么贴秋膘,建议现代人可以先摸摸自己的肚子,再想想要不要贴秋膘,毕竟困扰我们从不是怎么让嘴吃到肉,而是身上肉怎么减下去。

对此,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中医科李竞、李歆医师表示:古人吃味厚的食物,主要是想弥补人体在夏季时的亏空劳损。而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大部分身体健康的人来说,正常饮食就可以满足日常的营养需求了,不必刻意进补。

尤其不宜借着“秋补”敞开肚子胡吃海塞,否则会适得其反,将引发消化不良、积食、便秘等新的疾病,长肉更是在所难免。

超过这个体重的千万别“贴秋膘”

一听说不要刻意进补,很多人会心一笑,今天想去吃肉,并不刻意,只是顺便!慢着!还是先看看自己的体重和腰围吧!

中国肥胖工作组推荐用两个维度来衡量是否肥胖。

1. 体质指数(BMI)

按公斤计算的体重除以按米计算的身高值的平方。如果数值大于等于24属于超重,大于等于28就是肥胖。

一般来说,中国女性平均身高1.6米,如果她的体重超过71.68公斤,就已经是肥胖了;中国男性平均身高1.7米,如果体重超过80.92公斤,也算是肥胖。

所以,男女自取,如果过了这个数,真的不要再贴秋膘了!

2. 腰围

BMI不能完全反映体内脂肪的分布情况,腰围可以综合反映个体的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即使是体重正常者,腰围太粗也是患病风险升高的标志。

世卫组织推荐的测量方法是:被测者站立,双脚分开25至30厘米,体重均匀分配。将带尺经脐上0.5至1厘米处水平绕一周,肥胖者选腰部最粗处水平绕一周测腰围。中国男性≥85厘米、女性≥80厘米时为超重,出现代谢性并发症的风险就会增加。男性腰围≥95厘米,女性腰围≥90厘米时为肥胖。

所以去贴秋膘之前,也先测测自己的腰围。如果超过标准,还是乖乖的减肥吧!

立秋宜生津润燥

既然立秋不宜贴秋膘,那么该如何养生呢?

李竞、李歆表示:秋季还应适当多吃生津润燥食物。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金匮要略》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莲藕、枸杞子、百合、糯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制品等食物以益胃生津。

秋季饮食应“少辛增酸”。即避免食用葱、姜、蒜、韭菜、胡椒、辣椒等辛味食物。可适当食用石榴、橄榄、杨梅、葡萄、山楂、苹果、柚子等酸味水果,起到收敛肺气、养护肝脏的功效。

此季天气由热转凉,饮食特别注意不要过于生冷,以免造成肠胃消化不良,发生各种消化道疾患。

李竞、李歆推荐了一个食疗方:生地粥。

材料:生地黄10克,大米100克。

调料:白糖适量(糖尿病患者可减量或使用枸杞子调味)。

制作:

① 生地黄洗净切碎,加适量水,煎煮约30分钟,过滤出药汁约100毫升。

② 将大米洗净加水煮熟,趁热加入生地汁,搅匀。

③ 食用时加入适量白糖或枸杞子调味即可。

功效:滋阴润胃、凉血生津。

资料参考:

1. 古习今谈“贴秋膘”

https://wenku.baidu.com/view/cc09ffcafc0a79563c1ec5da50e2524de418d06a.html

2. 立秋习俗

http://www./html/2016-8-11/807167.htm

3. 为何人到中年要发福?只因你30岁后没做这件事

https://www.sohu.com/a/120313369_104952

搜索

复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