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比马桶脏200倍!更是一级致癌物!这6个厨房卫生隐患,你家里可能都有!

 快乐就好949 2019-08-09

厨房作为家庭重地,卫生一定得特别注意,一不小心,就会影响整个家庭的健康安全,下面这几大健康隐患,你的家里可能都会有!

隐患一:砧板

健康隐患:★★★★★

凶手:黄曲霉毒素(一级致癌物)

你家是不是只有一块菜板?是不是很少给菜板消毒?

中国大部分菜板都只有一块,切完生肉又去切熟肉、凉菜,造成细菌交叉感染,而且由于清洗不彻底,更容易滋生细菌,更可怕的是可能会产生黄曲霉毒素,这可是国际一级致癌物。

黄曲霉毒素B1的毒性是砒霜的68倍,是氰化钾的10倍,对肝脏组织的破坏性极强。

据权威机构统计,使用3个月以上的菜板,没有经过彻底清洁还继续使用的话(日常的简单水洗未能彻底清洗干净),藏匿的粪球菌是马桶盖上的200倍,7天不彻底清洗就比马桶脏!

解决办法

最好准备两块菜板,生熟分离,及时刷洗砧板,最好用水冲洗,黄曲霉素在高温下易消除。

隐患二:洗碗布

健康隐患:★★★

凶手:细菌霉等微生物

据媒体实验数据分析,洗碗布上聚集的细菌、霉菌以及酵母菌等,这类微生物要比牙刷的细菌高出150多倍。

由于洗碗布或海绵等自带吸水属性,长期下去又不晾干,而且还出味,这意味着已经产生大量的厌氧菌或霉菌。

解决办法

要想减少细菌的滋生,我们需要尽量保持干燥,使用后可放在室外晾晒,加速干燥,并且每月定期更换。

当然了,这里也有简单粗暴方式,那就是选择厨房用纸或专业的擦拭湿巾,一次用完,一次丢掉,简单又卫生。

隐患三:筷子、木勺

健康隐患:★★★

凶手:细菌、霉菌

如果你家使用的是木筷子、木勺,那就要注意了!木筷子缝隙多,在潮湿的空气下发霉,这也导致细菌增生,筷子是经常入口的东西,所以也需格外重视。

解决办法

在购买筷子时,尽量选择不锈钢或者合金材质的,减少发霉藏垢,如果家里是使用的实木筷子,定期用开水煮洗,时间过长的及时更换。

隐患四:油壶、调料壶

健康隐患:★★★★

凶手:环氧丙醛(强致癌物)

为了方便,将油盐、调料放在灶台边上是错误的,若油壶离灶台过近,花生油氧化、酸败的速度将加快且温度每增加 10℃,油脂酸败速度增加一倍,与空气长时间接触后会产生环氧丙醛。

解决办法

将油壶放置在离灶台稍远的距离,油壶也需定期清理油垢,最好采用透明的油壶,清洗观察更方便。

隐患五:油烟

健康隐患:★★★★★

凶手:苯并芘(强致癌物)

油烟算是厨房里最大的罪魁祸首,灶具和油烟机之间的距离,不要以美观为主,而是要以油烟机发挥最大功效为标准,尽量将油烟全抽走,烹饪后多开几分钟,把残余油烟抽干净!

解决办法

烧开水或蒸东西也请把油烟打开,燃气在燃烧的过程中,也会有一部分燃气燃烧不充分易造成有害气体产生。

隐患六:冰箱

健康隐患:★★★★★

凶手:霉变、细菌、黄曲霉素(一级致癌物)

冰箱的温度虽然低,但并不意味着细菌就无法滋生,尤其是冷藏柜,再加上各种食物堆积,冰箱里的细菌自然也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培养皿。

全球卫生理事协会对180个家庭进行“家庭卫生调查”中的细菌检测显示:46%家庭的冰箱内部细菌超标,44%的冰箱内部已经出现霉菌繁殖迹象。

冰箱是家里第二脏的地方,细菌达7850/cm,甚至超过马桶盖!

解决办法

建议各位朋友还需每个月清洁一次冰箱,尤其是尚未煮过、没有洗过的食物接触的区域,更需要擦洗干净,同时冷冻室还得注意除霜。

冰箱食物也需要密封装袋好,有些不宜放在冰箱的食物还需拿出去,生熟更得需要隔开,另外冰箱的把手也得清洁干净。

饮食卫生,是关于我们身体健康的关键,只有让厨房清洁彻底,才能保证我们的饮食健康,因此保持厨房清洁是至关重要的事情,那么厨房在什么情况下容易滋生细菌呢?

30℃ 适宜温度,加速病菌滋生

病菌在10℃一下的温度里滋生速度尚慢,但当温度达到25—37℃的范围内时,其生长速度就会明显的加快,所以夏季也是细菌最适宜生长的季节。

PH7.0 中性环境,适宜病菌滋生

病菌分为多种类型,有的需要在酸性环境下生长,有的则需要在碱性条件中生长。但中性的环境是适宜大多数病菌的一个居住环境,所以室内保持在中性的环境中,细菌的生长速度也会大幅的增大。

厨房是一个家庭的重地,无论家里是谁负责炒菜煮饭,她(他)的健康都至关重要,为了家人的健康,也为了掌勺人的健康,把这些隐患告诉家人,健康不容忽视!

因此,家居生活绝无小事,只有注意到家中每一个细节,才能最大程度上保障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健康。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