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道】“野蛮人”高更:饱和色彩中的天真孩童

 夕妙斋 2019-08-09

印象派画家高更与梵·高、塞尚并称后印象主义三杰,相比于塞尚的立体主义,梵·高的表现主义,高更的作品则显得更加的原始,饱和的色彩让画作显得更加的野蛮。

中年才开始开始自己绘画生涯的高更,一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他的故事数次被搬上舞台银幕,其中最有名的是毛姆的小说《月亮和六便士》,获过诺诺贝尔奖的略萨也以他为主人公写过长篇《天堂在另外那个街角》。

1883 年,35 岁的证券经纪人高更决然辞去了收入颇丰的工作,要做一个前途未卜的全职画家,放弃悠然的中产阶级生活,如此戏剧性的决定让亲朋好友都倍感震惊,毕沙罗更是评价道:高更太天真了。

并且如此“天真”的决定让高更失去了妻子的尊重,单凭画画挣钱的高更无法承担家用,1885年,受不了妻子娘家梅特家族的冷嘲热讽的高更,出走巴黎。然而艺术之路充斥着艰苦,冬天里的陋室没有炉火取暖,作品毫无销路,高更最后不得不去巴黎火车站画广告画,以此获得零星的报酬,勉强活下去。高更个性强烈,在他身上,粗鲁与高雅并存,执着追求艺术的背后也有“根深蒂固的自我主义”。朋友舒芬内克曾向赤贫的他伸出援手,但高更多次无情嘲讽舒芬内克平庸的才能和他想要绘画的意愿。

1891 年高更来到了塔希提岛(大溪地),认为崭新的生活即将开始。那时的大溪地还不是众所周知的旅行圣地,蛮荒之境更符合高更远离文明、寻找本真的美学向往。

塔希提,是高更寄托这种艺术理想的升级版。土著的简单生活让他满足,白天他会和村民去捕鱼、砍木、采果子,夜里常有土著女人来陪他共眠,当地风俗十分随性,高更后来还有了一个妻子泰瑚拉,一位 14 岁的原住民少女。强烈的阳光,浓密的森林,女人们头戴花环,蜜色的皮肤,芒果、木瓜、马缨丹,每一种颜色都达到饱和的最高浓度,而时间的流逝慢得仿佛静止了。这一切都在高更的画布上再现。

高更的塔希提作品大致分为两类,一种是描绘当地妇女闲适纯朴的生活,极富异域风情。高更非常喜欢她们那种粗野却健康的美,初次逗留期间,他共创作了 77 幅作品,其中 66 幅是女人肖像。主人公形象无一例外都是土著,不觉违和。天地初开,文明伊始,这些人物就好像已经存在,有说不出的神圣庄严。

高更常常使用大面积的强烈色彩,对此他有直觉般的理解:“色彩虽然比线条变化少,但是更有说服力。”他的用色深深影响了后来的画家。

高更与梵·高一样,认为主观的色彩是创作的重要元素,但不同于梵·高的厚重笔触,高更在技法上多用平涂,注重和谐,不强调对比,更接近壁画的风格。

在大溪地高更的艺术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步入创作的巅峰时期。由于始终无法适应当地的食物,高更带着自己的作品回到法国,评论界与绘画界均不能接受他夸张的色彩与造型,莫奈、雷诺阿、毕沙罗等人甚至认为这些画糟透了,太粗野,太原始,而这恰恰是高更所追求的,他对自己成为巴黎艺术界孤独而高傲的“野蛮人”倍感自豪。

外界的不认同和经济的窘境让高更的回归生活雪上加霜,女儿的离世更是让其生无可恋,服下砒霜,却自杀未遂,置之死地而后生,高更不再沉沦,为了谋生,他甚至老老实实进入土木事业局,当了一名绘图员。在朋友帮忙卖出一些画后,高更第二年便辞了职,重新拿起画笔,这始终是他全部生趣所在。后期的《白马》《祭典的准备》《两位塔希提女子》等画作,在艺术上达到了成熟,有深邃的寂静,也有丰盈的优雅。高更曾专门研究过高棉的雕塑、日本的浮世绘、古埃及的壁画,在造型中借鉴融会,他的多才多艺还体现在木刻、雕塑、版画与陶艺制作上,用丰富的形式表现塔希提风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