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初次学习行书,是学文征明行书,还是王羲之的行书好呢?

 a岳阳 2019-08-12

行书究竟产生于何时?近代众多学看法不一,有人认为行书产生于楷书的同时或略早于楷书,但无论哪种说法,真正的行书至东晋时才成熟起来,问题来了:作为艺术爱好者,你认为初次学习行书,是学习文征明的行书,还是王羲之的行书好呢?

初次学习行书,宜应学习王羲之的行书

之前有人认为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意境太高深了,初学者学习起来有难度,容易知难而退,这说法看似有几分道理,但是,我们应该换种方式去思考,每个人学习书法都想拜书法造诣最高的人为师,谁都不愿意找那些书法水平一般的人学习书法,

默默问一下,王羲之的行书水平高,还是文征明的行书水平高呢?毋庸置疑,王羲之的行书水平要比文征明的行书水平高深,就那“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都要叫千古书家膜拜,虽然王羲之和文征明都不在世了,但可以把他们的行书当作是“书法老师”,想必所有人都会选择王羲之的行书吧,名师出高徒,
有关“学习书法,取法乎上”这观点是老生常谈了,就不多做解释了,更何况,唐代书法大家颜真卿、欧阳询等人在初学行书时,也是从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入手的,足以说明王羲之《兰亭序》的奥妙所在,行书重意境,气韵生动,风格鲜明,字里行间流露出真性情,


当然了,凡事都要选定一种自己最喜欢、最适合的书体入手,才能专心致志坚持到底,王羲之的行书也不只是《兰亭序》这一种,对吧,但是学习时一定要先精通一种书体,从精于一开始是为了打下坚实的基础,尽可能写得越像越好,别听某些人所说,要自成风格,任何一个一开始就想自成风格的人,其书法都“夭折”了。只有专一练习一种书体,方能将心中菱角磨平,书法依靠的是静心。 

初次学习行书,当然还是学习王羲之的行书最好。如果你很喜欢文征明的行书,可以先以王羲之的行书为基础,学好之后再去学文征明的行书。

这里不是贬低文征明的书法不好,我本人也是非常喜欢文征明书法的,特别是文征明的小行书,特别有味道,甚是喜爱,文征明的行书也主要师法王羲之和赵孟頫。

为什么说要先学王羲之的书法呢?因为王羲之的书法成就是变古体为今体,他的新体书法形成了一个博大的风格体系,有严肃、有飘逸;有对比、有和谐;有情感,有理智;有法则,也有自由。后世各种倾向的书法家,古典的,浪漫的,唯美的,伦理的等等,都把王羲之的书法作为典范,每个书法家都能在王羲之的书法风格中汲取他自己想要的东西。
唐代书法家通过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发展出了尚法精神的唐代书法,涌现出来了虞世南、褚遂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等等众多书家;宋人学王羲之发展出了尚意精神的宋代书法,涌现出了“宋四家”等众多书家;元人更是重新回归王羲之的书法精神,孕育出来了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康里巎巎等伟大的书家;明代则涌现出了文徵明、董其昌等大家。

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王羲之的书法就像是一个平台,例如今天的阿里巴巴,就是一个创业平台,孵化出了很多的创业者。同理,王羲之的书法体系可以看作是一个书法家的孵化平台,通过学习王羲之的书法,又孵化出更多的书家,而文征明就是这其中的一个。

再换一个比喻,王羲之的书法就像是黄河、长江,文征明的书法只是黄河或者长江的一个支流。所以,我们既然要学习书法,为何不从体系的根源下手,而要去学习枝干呢?

当然,在对王羲之的书法学有所处之后,可以再去学习这个体系中的其他名家,最后,融汇百家而成一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