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9-21 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录了9353个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甲骨文形声字占27%,《说文解字》占80%以上。根据字的构成分成了540类,每类选一个部首,构成了540部首。 《说文解字》540部,是汉字的基本字根,除去许慎为凑足“六(阴)九(阳)五十四”的540部而放入一些合体字如“鼻,蓐,殺”等,还有纯笔画“丨,丿”之类,用于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根和常用字形的只有470来个。 可分为六大类: 人体类字:97部 动物类字:61部 植物类字:31部 自然界类字:37部 器用类字:180部 数目类字:34部 许慎的说文解字收录了个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甲骨文形声字占说文解字占以上根据字的构成分成了类每类选一个部首构成了部首说文解字部是汉字的基本字根除去许慎为凑足六阴九阳五十四的部而放入一些合体字如鼻蓐殺等还有纯笔画丨丿之类用于构成合体字的独体字根和常用字形的只有来个可分为六大类人体类字部动物类字部植物类字部自然界类字部器用类字部数目类字部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歌诀 第一句:一丄示三王玉玨 一:yī 丄:shàng 示:shì 三:sān 王:wáng 玉:yù 玨:jué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歌诀第一句一丄示三王玉玨一丄示三王玉玨 释义 1.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 2.纯;专:专~。~心~意。 3.全;满:~生。~地水。 4.相同:~样。颜色不~。 5.另外的:蟋蟀~名促织。 6.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 7.乃;竞:~至于此。 8.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 9.或者:~胜~负。 10.初次:~见如故。 11.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7”。 释义数名最小的正整数在钞票和单据上常用大写壹代纯专专心意全满生地水相同样颜色不另外的蟋蟀名促织表示动作短暂或是一次或具试探性算算试试乃竞至于此部分联成整体统整齐划或者胜负初次见如故中国古代乐谱记音符号相当于简谱中的低音 关于“示”的造字意图有几种讲法:一种说这个“示”就是“主”,实际上就是牌位,太庙里祖宗的牌位是立着的木板“丅”形,上加盖,两边酹酒就成“示”;另一种说法是较为原始的“灵石崇拜”,三块竖着的石头上横放两块石头,代替所敬奉的神主,就好比今天供奉的木雕菩萨,近似蒙古“敖包相会”的敖包。也有不用石头、牌位而用而活人的,一般都是八九岁的男孩,要拜哪一代的祖宗,这个孩子坐在这个位置上就代表那个祖宗,那叫“尸”,就是孩子“尸”其位,“尸位素餐”就是此意。 这种观念到了许慎这里就变了,要用汉代人“天地人”三才、“天人合一”观念来解释。“天垂象”即“从二”,“二”就是“丄”,《说文·丄部》“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字形也作“二”(数字=两横一样长),下一长横是参照线(地平线、水平线、桌面等),上一短画或一竖是指事符号,表示参照线以上通通是空间“上”,为增加区别,字形再加一画作“上”,天在上,故训“高”,天子称“今上、皇上”。“示”上面的“二”就是至高无上的天,下面三竖称“三垂”,“三垂”代表日、月、星。人在面对强大的自然无能为力时总是敬畏的,觉得上天是主宰在上,上天的旨意是底下的人必须遵守的。皇帝是天子,对天必须敬畏,所有人对天也必须敬畏。 关于示的造字意图有几种讲法一种说这个示就是主实际上就是牌位太庙里祖宗的牌位是立着的木板丅形上加盖两边酹酒就成示另一种说法是较为原始的灵石崇拜三块竖着的石头上横放两块石头代替所敬奉的神主就好比今天供奉的木雕菩萨近似蒙古敖包相会的敖包也有不用石头牌位而用而活人的一般都是八九岁的男孩要拜哪一代的祖宗这个孩子坐在这个位置上就代表那个祖宗那叫尸就是孩子尸其位尸位素餐就是此意这种观念到了许慎这里就变了要用汉代人天地人三才天人合一观念来解释天垂象即从二二就是丄说文丄部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字形也作二数字两横一样长下一长横是参照线地平线水平线桌面等上一短画或一竖是指事符号表示参照线以上通通是空间上为增加区别字形再加一画作上天在上故训高天子称今上皇上示上面的二就是至高无上的天下面三竖称三垂三垂代表日月星人在面对强大的自然无能为力时总是敬畏的觉得上天是主宰在上上天的旨意是底下的人必须遵守的皇帝是天子对天必须敬畏所有人对天也必须敬畏 三,象征着天地人之道,上一横为天,下一横为地,中间一横为人,有此三者,万事万物由此而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三象征着天地人之道上一横为天下一横为地中间一横为人有此三者万事万物由此而生老子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三横一竖中的“一”来自八卦卦爻的基本元素阳爻“一”,上边一横代表天,下边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能把天地人贯通起来者,就是王。三横一竖中的一来自八卦卦爻的基本元素阳爻一上边一横代表天下边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能把天地人贯通起来者就是王 玉,最美的石头。玉有五品:润泽而温和,是仁人的比方;从外部观察纹理,可知内部真性,这是义士的比方;玉声舒展飞扬,传播 而远闻,是智士的比方;宁折不挠,是勇士的比方;锐廉而不奇巧,是廉洁之士的比方。字形像三块玉片的串连。丨,像玉串的贯绳。 所有与玉相关的字,都采用“玉”作边旁。玉最美的石头玉有五品润泽而温和是仁人的比方从外部观察纹理可知内部真性这是义士的比方玉声舒展飞扬传播而远闻是智士的比方宁折不挠是勇士的比方锐廉而不奇巧是廉洁之士的比方字形像三块玉片的串连丨像玉串的贯绳所有与玉相关的字都采用玉作边旁 玨为量词,两串玉合在一起称一玨。象形字,象两串玉并和之形。雙玉爲玨。字亦作“瑴”jué、“玨”。左傳莊公十八年:“皆賜玉五瑴。”釋文:“瑴字又作玨。”國語魯語上:“公説,行玉二十瑴,,乃免衛侯。”韋昭注:“雙玉曰瑴。” 玨为量词两串玉合在一起称一玨象形字象两串玉并和之形雙玉爲玨字亦作瑴玨左傳莊公十八年皆賜玉五瑴釋文瑴字又作玨國語魯語上公説行玉二十瑴乃免衛侯韋昭注雙玉曰瑴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歌诀第一句:一(yī)丄(shàng)示(shì)三(sān)王(wáng)玉(yù)玨(jué) 歌诀第二句:气(qì)士(shì)丨(gǔn)屮(chè)艸(cǎo)蓐(rù)茻(mǎng)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歌诀第一句一丄示三王玉玨歌诀第二句气士丨屮艸蓐茻 ①<名>云气;空气。《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龙虎,成五采。”《狱中杂记》:“屋极有窗以达气。”②<名>气候;天气。《采草药》:“此地气之不同也。” ③<名>景象;景色。《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④<名>气息;呼吸。《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⑤<名>气味。《狱中杂记》:“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 ⑥<名>中医指责的元气。《柳毅传》:“闻子之说,气血俱动。” ⑦<名>气势;气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又】使气;任性;使性子。《周处》:“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 ⑧<名>气节;志气。《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 名云气空气鸿门宴吾令人望其气皆龙虎成五采狱中杂记屋极有窗以达气名气候天气采草药此地气之不同也名景象景色饮酒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名气息呼吸陈情表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名气味狱中杂记矢溺皆闭其中与饮食之气相薄名中医指责的元气柳毅传闻子之说气血俱动名气势气概曹刿论战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又使气任性使性子周处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名气节志气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 士是善于办事的人。会意字,事类之多,难以计数,而数目为十进位,从一始,到十终,故而以一和十示意。孔子说:“十为众事,一为一贯之道,能够研格物理,推论十所象众之事,达到一所象之天地自然之道的人,可称为士。”古文解释: ①<名>男子。《信陵君窃符救赵》:“此人力士。” ②<名>古代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最低层。《国语·晋语》:“大夫食邑,士食田。” ③<名>泛指一般官吏。《<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 ④<名>有知识技能或道德品行的人。《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⑤<名>读书人。《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⑥<名>战士;士兵。《鸿门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⑦<名>执法官;狱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管夷吾于士。” 【士大夫】⒈士和大夫。⒉特指有声望、有地位的读书人。 【士林】知识界。 士是善于办事的人会意字事类之多难以计数而数目为十进位从一始到十终故而以一和十示意孔子说十为众事一为一贯之道能够研格物理推论十所象众之事达到一所象之天地自然之道的人可称为士古文解释名男子信陵君窃符救赵此人力士名古代奴隶主贵族阶级的最低层国语晋语大夫食邑士食田名泛指一般官吏指南录后序缙绅大夫士萃于左丞相府名有知识技能或道德品行的人桃花源记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名读书人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名战士士兵鸿门宴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名执法官狱官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管夷吾于士士大夫士和大夫特指有声望有地位的读书人士林知识界 ![]() 丨表示上下相通。此字因用笔的不同,读音有异,从下往上运笔读音同囟(xìn);从上往下运笔读音同(tuì)。丨非字,因隶书笔画中有之,强升格为部首。丨表示上下相通此字因用笔的不同读音有异从下往上运笔读音同囟从上往下运笔读音同丨非字因隶书笔画中有之强升格为部首 ![]() 屮为草木初生,是一种很美的,很有力量的生命向上的力量。屮为草木初生是一种很美的很有力量的生命向上的力量 ![]() 今单做写作草,艸字只见于偏旁。屮chè 艸cǎo 芔huì 茻mǎng 今单做写作草艸字只见于偏旁屮艸芔茻 ![]() 蓐[1]同本义 蓐,陈草复生也。──《说文》。徐锴系传:“陈根更生繁缛也。…言草繁多也。” [2]吃饱。如:蓐马饷军(让马吃饱,让士兵吃好);蓐食(吃饱吃好;丰厚的饮食) [3]草席;草垫 蓐谓之兹。──《尔雅》。注;“兹者,蓐席也。” 左追蓐。──《左传·宣公十二年》。注:“在左者追求草蓐为宿备。”疏:“蓐,谓卧土之草。” 范乃令军中蓐食。──《后汉书·廉范传》 又如:蓐母(产婆,接生婆);蓐妇(产妇;生产之妇女);蓐劳(中医病名。此病因产时不顺,疲累过度,产后气血衰弱,调养失宜,导致虚邪侵入,阴虚成劳);蓐食(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谓早餐时间很早) [4]通“褥”。坐卧时铺在床椅上面的垫子,褥子 有重疾,卧蓐七年。──《后汉书·赵岐传》 [5]蚕蔟。用麦秆等做成,蚕在上面做茧 蓐,蔟也。──《说文》 [6]古国名。地在汾水流域,春秋时为晋国所灭 蓐同本义蓐陈草复生也说文徐锴系传陈根更生繁缛也言草繁多也吃饱如蓐马饷军让马吃饱让士兵吃好蓐食吃饱吃好丰厚的饮食草席草垫蓐谓之兹尔雅注兹者蓐席也左追蓐左传宣公十二年注在左者追求草蓐为宿备疏蓐谓卧土之草范乃令军中蓐食后汉书廉范传又如蓐母产婆接生婆蓐妇产妇生产之妇女蓐劳中医病名此病因产时不顺疲累过度产后气血衰弱调养失宜导致虚邪侵入阴虚成劳蓐食早晨未起身在床席上进餐谓早餐时间很早通褥坐卧时铺在床椅上面的垫子褥子有重疾卧蓐七年后汉书赵岐传蚕蔟用麦秆等做成蚕在上面做茧蓐蔟也说文古国名地在汾水流域春秋时为晋国所灭 ![]() [1]众草。 [2]丛生的蕨类。 众草丛生的蕨类 ![]()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15/540.歌诀第一句:一(yī)丄(shàng)示(shì)三(sān)王(wáng)玉(yù)玨(jué) 歌诀第二句:气(qì)士(shì)丨(gǔn)屮(chè)艸(cǎo)蓐(rù)茻(mǎng) 歌诀第三句:小(xiǎo)八(bā)釆(biàn)半(bàn)牛(niú)犛(lí)告(gào)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歌诀第一句一丄示三王玉玨歌诀第二句气士丨屮艸蓐茻歌诀第三句小八釆半牛犛告 小形容词[1]同本义。形容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 小,物之微也。──《说文》 小往大来。──《易·泰》。疏:“阴生消耗,故称小。” 彼所小言尽人毒也。──《庄子·列御寇》。注:“细巧入人为小言。” 嘒彼小星。──《诗·召南·小星》 受小球大球。──《诗·商颂·长发》 怨不在大,亦不在小。──《书·康诰》 又如:小鹿儿(喻指因紧张而剧烈跳动的心脏);小录(新科进士的题名录);小伙伙(小巧,娇小);小话(短小的故事或寓言);小单拱儿(手推车);小唱(由乐器协奏的歌曲) [2]通“少”。年幼 朝廷之事,小者不毁。──《韩非子·饬令》 小妹语曰。──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龙君小女。──唐·李朝威《柳毅传》 又如:小孽障(小孩子);小猴子(小孩);小堂名(旧时为婚丧喜庆雇用的由小孩组成的乐队);小娘子(侍女;侍儿);小娘儿(妓女);小鬼头(小孩子);小妮子(婢女;女孩子) [3]稍,略 汔可小康。──《诗·大雅·民劳》 汔可小安。 汔可小休。 小不如意。──宋·苏轼《教战守》 又如:小傲怄儿(带有一点玩笑意味的抬杠);小节不足(不顺心;不能称心如意);小厮扑(徒手对打);小意儿(小殷勤);小有(稍有一些) [4]将近 归了包堆花了小一百,还剩四百来块。──老舍《骆驼祥子》 又如:小日中(将近中午的时候);我今年小(奔)六十了 [5]用在姓、名、排行等之前,表示爱称。如:小冤家(年轻情人之间的昵称) [6]狭隘;低窄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书·仲虺之诰》 又如:小狭(狭窄);小国(地狭人少之国);小榻(狭小的卧具) [7]低微 不辞小官。──《孟子》 又如:小喽罗(对绿林兵卒的称呼);小道儿(不正当的途径;邪门歪道) [8]指邪恶卑鄙。如:小利(即“小李”。扒手);小佞(才智低下而卑谄善辩者) [9]短暂;暂时。如:小别(暂别;暂时居住);小眠(小憩;暂眠);小留(暂时挽留;暂时留止) 名词: [10]年幼的人。引申为小辈 无小无大。──《诗·鲁颂·泮水》 小大稽首。──《诗·小雅·楚茨》 又如:妻小;上有老,下有小 [11]妾,小老婆 要送你到冯家去,给冯老太爷做小。──巴金《家》 又如:小老母(妾;姨太太);小星(妾);小娘(妾);小家婆(小老婆);小浑家(小老婆) [12]微细的事物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又如:小关头目(无关紧要的事);小隙(小矛盾;小怨) [13]小人,品质不高的人 愠于群小。──《诗·邶风·柏舟》 见群小满屋,都无相避意。──《世说新语·容止》 又如:小人(指强盗) 代词: [14]自称的谦词。如:小子(对自己的谦称;话本或旧小说作者的自称谦辞);小东儿(小小东道;请客的主人) 动词: [15]轻视,小看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曹丕《典论》 又如:小不起(不能小看);小瞧(犹小看,轻视) 小形容词同本义形容事物在体积面积数量力量强度等方面不及一般的或不及比较的对象小物之微也说文小往大来易泰疏阴生消耗故称小彼所小言尽人毒也庄子列御寇注细巧入人为小言嘒彼小星诗召南小星受小球大球诗商颂长发怨不在大亦不在小书康诰又如小鹿儿喻指因紧张而剧烈跳动的心脏小录新科进士的题名录小伙伙小巧娇小小话短小的故事或寓言小单拱儿手推车小唱由乐器协奏的歌曲通少年幼朝廷之事小者不毁韩非子饬令小妹语曰明归有光项脊轩志龙君小女唐李朝威柳毅传又如小孽障小孩子小猴子小孩小堂名旧时为婚丧喜庆雇用的由小孩组成的乐队小娘子侍女侍儿小娘儿妓女小鬼头小孩子小妮子婢女女孩子稍略汔可小康诗大雅民劳汔可小安汔可小休小不如意宋苏轼教战守又如小傲怄儿带有一点玩笑意味的抬杠小节不足不顺心不能称心如意小厮扑徒手对打小意儿小殷勤小有稍有一些将近归了包堆花了小一百还剩四百来块老舍骆驼祥子又如小日中将近中午的时候我今年小奔六十了用在姓名排行等之前表示爱称如小冤家年轻情人之间的昵称狭隘低窄好问则裕自用则小书仲虺之诰又如小狭狭窄小国地狭人少之国小榻狭小的卧具低微不辞小官孟子又如小喽罗对绿林兵卒的称呼小道儿不正当的途径邪门歪道指邪恶卑鄙如小利即小李扒手小佞才智低下而卑谄善辩者短暂暂时如小别暂别暂时居住小眠小憩暂眠小留暂时挽留暂时留止名词年幼的人引申为小辈无小无大诗鲁颂泮水小大稽首诗小雅楚茨又如妻小上有老下有小妾小老婆要送你到冯家去给冯老太爷做小巴金家又如小老母妾姨太太小星妾小娘妾小家婆小老婆小浑家小老婆微细的事物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又如小关头目无关紧要的事小隙小矛盾小怨小人品质不高的人愠于群小诗邶风柏舟见群小满屋都无相避意世说新语容止又如小人指强盗代词自称的谦词如小子对自己的谦称话本或旧小说作者的自称谦辞小东儿小小东道请客的主人动词轻视小看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曹丕典论又如小不起不能小看小瞧犹小看轻视 ![]()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16/540.歌诀第一句:一(yī)丄(shàng)示(shì)三(sān)王(wáng)玉(yù)玨(jué) 歌诀第二句:气(qì)士(shì)丨(gǔn)屮(chè)艸(cǎo)蓐(rù)茻(mǎng) 歌诀第三句:小(xiǎo)八(bā)釆(biàn)半(bàn)牛(niú)犛(lí)告(gào) 今天来学习:八(bā) [1](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同本义 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 [2]七加一的和 八,数也。──《玉篇》 陈馈八簋。──《诗·小雅·伐木》 地理以八制。──《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 八者,维纲也。──《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 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左传·襄公九年》 八眉者,如八字。──《尚书大传》 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 八音克谐。──《书·舜典》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 八世。──《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 又如: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的质材所制);八拜(古代世交子弟对长辈的礼节,后世将异姓结为兄弟亦称八拜) [3]常表次第,即第八 八月在宇。──《诗·豳风·七月》 又如:八世;八年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歌诀第一句一丄示三王玉玨歌诀第二句气士丨屮艸蓐茻歌诀第三句小八釆半牛犛告今天来学习八象形甲骨文象分开相背的样子汉字部首之一从八的字多与分解分散相背有关本义相背分开同本义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说文段玉裁注今江浙俗语以物与人谓之八与人则分别矣七加一的和八数也玉篇陈馈八簋诗小雅伐木地理以八制管子五行注少阴之数八者维纲也大戴礼记本命按谓八方四正四隅遇艮之八史曰是谓艮之随言六二爻也余五爻皆变凡易用六不用八八少阴不变也左传襄公九年八眉者如八字尚书大传邹忌修八尺有余战国策齐策八音克谐书舜典秦王复击轲被八创战国策燕策八世后汉书崔实传注谓三王五帝也又如八音中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通常为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种不同的质材所制八拜古代世交子弟对长辈的礼节后世将异姓结为兄弟亦称八拜常表次第即第八八月在宇诗豳风七月又如八世八年 ![]()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17/540.歌诀第一句:一(yī)丄(shàng)示(shì)三(sān)王(wáng)玉(yù)玨(jué) 歌诀第二句:气(qì)士(shì)丨(gǔn)屮(chè)艸(cǎo)蓐(rù)茻(mǎng) 歌诀第三句:小(xiǎo)八(bā)釆(biàn)半(bàn)牛(niú)犛(lí)告(gào) 今天来学习:釆(biàn)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歌诀第一句一丄示三王玉玨歌诀第二句气士丨屮艸蓐茻歌诀第三句小八釆半牛犛告今天来学习釆 ![]()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18/540.歌诀第一句:一(yī)丄(shàng)示(shì)三(sān)王(wáng)玉(yù)玨(jué) 歌诀第二句:气(qì)士(shì)丨(gǔn)屮(chè)艸(cǎo)蓐(rù)茻(mǎng) 歌诀第三句:小(xiǎo)八(bā)釆(biàn)半(bàn)牛(niú)犛(lí)告(gào) 今天来学习:半(bàn) [1]一半,二分之一 半,物中分也。──《说文》 今汉有天下太半。──《汉书·高帝纪上》 士卒食半。──《汉书·项籍传》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 半匹红绡一丈绫。──唐·白居易《卖炭翁》 身已半入,只露尻尾。──《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如:太半(三分之二);半日;半工;半升 [2]中。如:半山腰;半大;半路;半道;半截腰 [3]部分的,不完全的 犹抱琵琶半遮面。──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半自动;半老头;半工半读;半半拉拉;半死;半信半疑;一知半解 [4]比喻极少的 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史记·魏公子列传》 又如:一星半点;半歇(一会儿);半星儿(半点儿);半丝麻线(些微私弊)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歌诀第一句一丄示三王玉玨歌诀第二句气士丨屮艸蓐茻歌诀第三句小八釆半牛犛告今天来学习半一半二分之一半物中分也说文今汉有天下太半汉书高帝纪上士卒食半汉书项籍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诸葛亮出师表半匹红绡一丈绫唐白居易卖炭翁身已半入只露尻尾聊斋志异狼三则又如太半三分之二半日半工半升中如半山腰半大半路半道半截腰部分的不完全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又如半自动半老头半工半读半半拉拉半死半信半疑一知半解比喻极少的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史记魏公子列传又如一星半点半歇一会儿半星儿半点儿半丝麻线些微私弊 ![]()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19/540.歌诀第一句:一(yī)丄(shàng)示(shì)三(sān)王(wáng)玉(yù)玨(jué) 歌诀第二句:气(qì)士(shì)丨(gǔn)屮(chè)艸(cǎo)蓐(rù)茻(mǎng) 歌诀第三句:小(xiǎo)八(bā)釆(biàn)半(bàn)牛(niú)犛(lí)告(gào) 今天来学习:牛(niú)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歌诀第一句一丄示三王玉玨歌诀第二句气士丨屮艸蓐茻歌诀第三句小八釆半牛犛告今天来学习牛 [1]牛属或近缘属的成员。哺乳动物,体型粗壮,角中空,由头骨向两侧呈大弧度伸出。力大,能耕田、拉车。中国产的以黄牛、水牛为主 牛,大牲也。──《说文》 坤为子母牛。──《易·说卦》 纯离为牛。──《左传·昭公五年》 东邻杀牛。──《礼记·坊记》 牛曰太牢。──《大戴礼记·曾子天圆》 牛田牧田。──《周礼·载师》。司农注:“牛田以养公家之牛。” 风吹草低见牛羊。──《乐府诗集·敕勒歌》 系向牛头充炭直。──唐·白居易《卖炭翁》 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聊斋志异·促织》 又如:耕牛(耕地用的牛);牛酒(牛和酒);牛旄(即旄牛尾);牛性(牛的本性);牛埭(用牛力拉船过堰);牛领(牛的脖子);牛具(耕牛和农具);牛刀(宰牛的刀。常比喻大材器);牛蓑(牛衣。泛指蓑衣);牛骥同皂(牛与千里马同槽而食。喻愚贤不明;牛骥共牢);牛后(牛的肛门。比喻从属地位);牛眠地(合适的坟地) [2]星名。牛宿的省称 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晋书·张华传》 [3]姓 [4]比喻性格执拗或倔犟。如:牛心左性(头脑顽固,性情偏执);牛劲。也喻其温顺、迟钝、笨拙、力气大。如:笨牛;大牛 牛属或近缘属的成员哺乳动物体型粗壮角中空由头骨向两侧呈大弧度伸出力大能耕田拉车中国产的以黄牛水牛为主牛大牲也说文坤为子母牛易说卦纯离为牛左传昭公五年东邻杀牛礼记坊记牛曰太牢大戴礼记曾子天圆牛田牧田周礼载师司农注牛田以养公家之牛风吹草低见牛羊乐府诗集敕勒歌系向牛头充炭直唐白居易卖炭翁不数岁田百顷楼阁万椽牛羊蹄躈各千计聊斋志异促织又如耕牛耕地用的牛牛酒牛和酒牛旄即旄牛尾牛性牛的本性牛埭用牛力拉船过堰牛领牛的脖子牛具耕牛和农具牛刀宰牛的刀常比喻大材器牛蓑牛衣泛指蓑衣牛骥同皂牛与千里马同槽而食喻愚贤不明牛骥共牢牛后牛的肛门比喻从属地位牛眠地合适的坟地星名牛宿的省称吴之未灭也斗牛之间常有紫气晋书张华传姓比喻性格执拗或倔犟如牛心左性头脑顽固性情偏执牛劲也喻其温顺迟钝笨拙力气大如笨牛大牛 ![]()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20/540.歌诀第一句:一(yī)丄(shàng)示(shì)三(sān)王(wáng)玉(yù)玨(jué) 歌诀第二句:气(qì)士(shì)丨(gǔn)屮(chè)艸(cǎo)蓐(rù)茻(mǎng) 歌诀第三句:小(xiǎo)八(bā)釆(biàn)半(bàn)牛(niú)犛(lí)告(gào) 今天来学习:犛(lí) [1]古同“牦”,牦牛。产于西藏。 [2]〔犛靬〕中国汉代西域国名。又汉代张掖郡县名,在今甘肃省永昌县。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歌诀第一句一丄示三王玉玨歌诀第二句气士丨屮艸蓐茻歌诀第三句小八釆半牛犛告今天来学习犛古同牦牦牛产于西藏犛靬中国汉代西域国名又汉代张掖郡县名在今甘肃省永昌县 ![]() ![]() ![]()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21/540.歌诀第一句:一(yī)丄(shàng)示(shì)三(sān)王(wáng)玉(yù)玨(jué) 歌诀第二句:气(qì)士(shì)丨(gǔn)屮(chè)艸(cǎo)蓐(rù)茻(mǎng) 歌诀第三句:小(xiǎo)八(bā)釆(biàn)半(bàn)牛(niú)犛(lí)告(gào) 今天来学习:告(gào) [1]本义:报告,上报 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说文》 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书·金滕》 告公用圭。──《易·益》 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以告于乡先生君子。──《仪礼·乡射礼》 告,请也。──《尔雅·释言》 敢以告于先君。──《吕氏春秋·赞能》 敢敬告天子。──《书·康王之诰》 予誓告汝。──《书·甘誓》 诞告万方。──《书·汤诰》 不告而娶。──《列子·杨朱》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资治通鉴·唐纪》 又如:告事(报告情况);告报(报告;禀报);告变(报告发生变故);告荒(报告灾情) [2]把话说给别人听,告诉 告,语也。──《玉篇》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又如:转告;电告;正告(严正地告诉);告讼(告诉);告称(告诉;告说);告托(告诉,嘱托) [3]揭发,告状,控告 点纸连名,我可便直告到中书省。──《陈州粜米》 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红楼梦》 又如:上告(向上级机关或司法部门告状);诬告;控告;告首(告发);告引(互相告发;牵连而出) [4]请求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礼记》 (曹操)佯怒夏侯杶,亦欲斩之。众官告免。──《三国演义》 又如:告致(官员告老退休);告饮(请饮);告籴(请求买粮);告请(申请,请求);告命(请命) [5]谕告,宣告。后作“诰” 告,教也。──蔡邕《独断》 燕居告温温。──《礼记·玉藻》。注:“谓教使也。” 天子告朔于诸侯。──《谷梁传·文公十六年》 又如:告誓(宣誓;祷告);告教(告喻教诲);告匮(宣告物质短缺);告谴(宣示谴责之意) [6]告别,辞行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三国演义》 又如:告诀(告别);告行(告别,辞行) [7]向公众通知情况、事件、规定、法令等的书面形式。如:文告;通告;广告;告敕(委任状);告词(委任状上的文词) [8]姓 [9]通“皓”(hào)。光亮,洁白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楚辞》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歌诀第一句一丄示三王玉玨歌诀第二句气士丨屮艸蓐茻歌诀第三句小八釆半牛犛告今天来学习告本义报告上报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说文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书金滕告公用圭易益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以告于乡先生君子仪礼乡射礼告请也尔雅释言敢以告于先君吕氏春秋赞能敢敬告天子书康王之诰予誓告汝书甘誓诞告万方书汤诰不告而娶列子杨朱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资治通鉴唐纪又如告事报告情况告报报告禀报告变报告发生变故告荒报告灾情把话说给别人听告诉告语也玉篇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又如转告电告正告严正地告诉告讼告诉告称告诉告说告托告诉嘱托揭发告状控告点纸连名我可便直告到中书省陈州粜米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红楼梦又如上告向上级机关或司法部门告状诬告控告告首告发告引互相告发牵连而出请求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礼记曹操佯怒夏侯杶亦欲斩之众官告免三国演义又如告致官员告老退休告饮请饮告籴请求买粮告请申请请求告命请命谕告宣告后作诰告教也蔡邕独断燕居告温温礼记玉藻注谓教使也天子告朔于诸侯谷梁传文公十六年又如告誓宣誓祷告告教告喻教诲告匮宣告物质短缺告谴宣示谴责之意告别辞行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三国演义又如告诀告别告行告别辞行向公众通知情况事件规定法令等的书面形式如文告通告广告告敕委任状告词委任状上的文词姓通皓光亮洁白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楚辞 ![]()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22/540.歌诀第一句:一(yī)丄(shàng)示(shì)三(sān)王(wáng)玉(yù)玨(jué) 歌诀第二句:气(qì)士(shì)丨(gǔn)屮(chè)艸(cǎo)蓐(rù)茻(mǎng) 歌诀第三句:小(xiǎo)八(bā)釆(biàn)半(bàn)牛(niú)犛(lí)告(gào) 歌诀第四句:口(kǒu)凵(kǎn)吅(xuān)哭(kū)走(zǒu)止(zhǐ)癶(bō) 今天来学习:口(kǒu)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歌诀第一句一丄示三王玉玨歌诀第二句气士丨屮艸蓐茻歌诀第三句小八釆半牛犛告歌诀第四句口凵吅哭走止癶今天来学习口 [1]本义:口腔器官,嘴。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口,人所以言食也。──《说文》 且夫口三五之门也。──《国语·晋语》 口之为言达也。──《春秋·元命苞》 口者心之门户。──《鬼谷子·捭阖》 勺饮不入口七日。──《左传·定公四年》 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 又如:口腹(指饮食);口分(口福);口滑(指吃东西失去控制;说话不谨慎);口辅(面颊。辅:颊);口眼弗闭(放心不下;死不瞑目);口里摆菜碟儿(比喻嘴上说得很好,但无实惠) [2]出入通过的地方 山有小口。──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由接官亭至城门口。──《广东军务记》 俱会大通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宋·苏轼《石钟山记》 又如:井口;矿井口;火山口 [3]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 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清·洪亮吉《治平篇》 视高曾祖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 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 如:口赋(古时按人口征收的赋税);口合不敷(口粮不够,难以度日);口井(计口分田,实行井田制) [4]言语。如:口声(议论;舆论;口实;话柄);口重(言语太重,使人难以接受) [5]口才 王有女陵,慧有口。──《汉书·淮南王刘安传》 又如:口沸(说话滔滔不绝,如水之沸腾);口困(说破了嘴);口稳(说话谨慎);口拙(不善言语);口卞(口才;能言善辩)口坠天花(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 [6]指牲口的年龄。如:口小(牲口年龄小);口硬(指牲口年龄较小,较壮的) [7]关口。指长城的关口。如:口外(长城以北的地区。亦指关外);口内(泛指长城以内的地区) [8]性质相同或相近单位的管理系统〖departments〗。如:归口;农林口;丝毛织品的生产单位应归轻纺口儿管理 [9]通商码头,港口。如:五口通商;口澳(港口) [10]刃,武器或器具上刀片的切割边 刀口不捲。──《水浒传》 [11]边、沿、圈,物的外缘或边界、常成弯形或圆形。如:碗口;杯口 [12]口头的。嘴说的,说话的,非书写的。如:口词(案件中原告或被告的口供);口谈(口头禅;冠冕堂皇的话);口论(口头论说);口对(口头回答) 口 做量词。 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等 发炮数口。──《广东军务记》 又如:三口之家;一口井;二口猪;一口钢刀 本义口腔器官嘴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口人所以言食也说文且夫口三五之门也国语晋语口之为言达也春秋元命苞口者心之门户鬼谷子捭阖勺饮不入口七日左传定公四年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后汉书张衡传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白居易卖炭翁又如口腹指饮食口分口福口滑指吃东西失去控制说话不谨慎口辅面颊辅颊口眼弗闭放心不下死不瞑目口里摆菜碟儿比喻嘴上说得很好但无实惠出入通过的地方山有小口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由接官亭至城门口广东军务记俱会大通口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彭蠡之口有石钟山焉宋苏轼石钟山记又如井口矿井口火山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孟子梁惠王上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清洪亮吉治平篇视高曾祖时口已不下五六十倍而户与口之数常处其有余也如口赋古时按人口征收的赋税口合不敷口粮不够难以度日口井计口分田实行井田制言语如口声议论舆论口实话柄口重言语太重使人难以接受口才王有女陵慧有口汉书淮南王刘安传又如口沸说话滔滔不绝如水之沸腾口困说破了嘴口稳说话谨慎口拙不善言语口卞口才能言善辩口坠天花比喻说话有声有色非常动听指牲口的年龄如口小牲口年龄小口硬指牲口年龄较小较壮的关口指长城的关口如口外长城以北的地区亦指关外口内泛指长城以内的地区性质相同或相近单位的管理系统如归口农林口丝毛织品的生产单位应归轻纺口儿管理通商码头港口如五口通商口澳港口刃武器或器具上刀片的切割边刀口不捲水浒传边沿圈物的外缘或边界常成弯形或圆形如碗口杯口口头的嘴说的说话的非书写的如口词案件中原告或被告的口供口谈口头禅冠冕堂皇的话口论口头论说口对口头回答口做量词用于某些物品家畜及人等发炮数口广东军务记又如三口之家一口井二口猪一口钢刀 ![]()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23/540.歌诀第一句:一(yī)丄(shàng)示(shì)三(sān)王(wáng)玉(yù)玨(jué) 歌诀第二句:气(qì)士(shì)丨(gǔn)屮(chè)艸(cǎo)蓐(rù)茻(mǎng) 歌诀第三句:小(xiǎo)八(bā)釆(biàn)半(bàn)牛(niú)犛(lí)告(gào) 歌诀第四句:口(kǒu)凵(kǎn)吅(xuān)哭(kū)走(zǒu)止(zhǐ)癶(bō) 今天来学习:凵(kǎn) [1]古同“坎”。 [2]张口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歌诀第一句一丄示三王玉玨歌诀第二句气士丨屮艸蓐茻歌诀第三句小八釆半牛犛告歌诀第四句口凵吅哭走止癶今天来学习凵古同坎张口 ![]()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24/540.歌诀第一句:一(yī)丄(shàng)示(shì)三(sān)王(wáng)玉(yù)玨(jué) 歌诀第二句:气(qì)士(shì)丨(gǔn)屮(chè)艸(cǎo)蓐(rù)茻(mǎng) 歌诀第三句:小(xiǎo)八(bā)釆(biàn)半(bàn)牛(niú)犛(lí)告(gào) 歌诀第四句:口(kǒu)凵(kǎn)吅(xuān)哭(kū)走(zǒu)止(zhǐ)癶(bō)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歌诀第一句一丄示三王玉玨歌诀第二句气士丨屮艸蓐茻歌诀第三句小八釆半牛犛告歌诀第四句口凵吅哭走止癶 ![]() 今天来学习:吅(xuān)[1]古同“喧”,大声呼叫。 吅(sòng) [2]古同“讼”,诉讼。 今天来学习吅古同喧大声呼叫吅古同讼诉讼 ![]()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25/540.歌诀第一句:一(yī)丄(shàng)示(shì)三(sān)王(wáng)玉(yù)玨(jué) 歌诀第二句:气(qì)士(shì)丨(gǔn)屮(chè)艸(cǎo)蓐(rù)茻(mǎng) 歌诀第三句:小(xiǎo)八(bā)釆(biàn)半(bàn)牛(niú)犛(lí)告(gào) 歌诀第四句:口(kǒu)凵(kǎn)吅(xuān)哭(kū)走(zǒu)止(zhǐ)癶(bō) 今天来学习:哭(kū)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歌诀第一句一丄示三王玉玨歌诀第二句气士丨屮艸蓐茻歌诀第三句小八釆半牛犛告歌诀第四句口凵吅哭走止癶今天来学习哭 ![]() [1]本义:悲痛出声,声泪俱下(有声有泪) 哭,哀声也。──《说文》 哭声震天动地。──张博《五人墓碑记》 秦伯素服郊次,向师而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苛政猛于虎》 又如:哭哭嘶嘶(边哭边喊);哭唠叨(方言。边哭边诉说);哭踊(哭泣踊跳。为古代丧礼的一种仪节);哭临(到现场啼哭。古代帝王的丧事,往往集众举哀叫哭临) [2]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 则哭以厌之。──《汉书·王莽传》。注:“哭者所以告哀也。” 又如:哭先祖 [3]歌 昔雍门子以哭见于孟尝君。──《淮南子·览冥训》 本义悲痛出声声泪俱下有声有泪哭哀声也说文哭声震天动地张博五人墓碑记秦伯素服郊次向师而哭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苛政猛于虎又如哭哭嘶嘶边哭边喊哭唠叨方言边哭边诉说哭踊哭泣踊跳为古代丧礼的一种仪节哭临到现场啼哭古代帝王的丧事往往集众举哀叫哭临吊唁祭奠死者并慰问家属则哭以厌之汉书王莽传注哭者所以告哀也又如哭先祖歌昔雍门子以哭见于孟尝君淮南子览冥训 ![]()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25/540.歌诀第一句:一(yī)丄(shàng)示(shì)三(sān)王(wáng)玉(yù)玨(jué) 歌诀第二句:气(qì)士(shì)丨(gǔn)屮(chè)艸(cǎo)蓐(rù)茻(mǎng) 歌诀第三句:小(xiǎo)八(bā)釆(biàn)半(bàn)牛(niú)犛(lí)告(gào) 歌诀第四句:口(kǒu)凵(kǎn)吅(xuān)哭(kū)走(zǒu)止(zhǐ)癶(bō) 今天来学习:走(zǒu) 释义 1.行:~路。~步。 2.往来:~亲戚。 3.移动:~向(延伸的方向)。~笔(很快地写)。钟表不~了。 4.往来运送:~信。~私。 5.离去:~开。刚~。出~。 6.经过:~账。~内线。~后门。 7.透漏出去,超越范围:~气(漏气)。 8.失去原样:~形。~样。 9.古代指奔跑:~马。不胫而~。 10.仆人,“我”的谦辞:牛马~(当牛作马的仆人,如“太史公~~~。”)。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歌诀第一句一丄示三王玉玨歌诀第二句气士丨屮艸蓐茻歌诀第三句小八釆半牛犛告歌诀第四句口凵吅哭走止癶今天来学习走释义行路步往来亲戚移动向延伸的方向笔很快地写钟表不了往来运送信私离去开刚出经过账内线后门透漏出去超越范围气漏气失去原样形样古代指奔跑马不胫而仆人我的谦辞牛马当牛作马的仆人如太史公 ![]()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25/540.歌诀第一句:一(yī)丄(shàng)示(shì)三(sān)王(wáng)玉(yù)玨(jué) 歌诀第二句:气(qì)士(shì)丨(gǔn)屮(chè)艸(cǎo)蓐(rù)茻(mǎng) 歌诀第三句:小(xiǎo)八(bā)釆(biàn)半(bàn)牛(niú)犛(lí)告(gào) 歌诀第四句:口(kǒu)凵(kǎn)吅(xuān)哭(kū)走(zǒu)止(zhǐ)癶(bō) 今天来学习:止(zhǐ) 名〉 (“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同本义 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 北止。——《仪礼·士昏礼》。注:“足也。” 屦校灭止。——《易·噬嗑》 举止高。——《汉书·五行志》 四之日举止。——《汉书·食货志》 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 〈动〉 停住,中断进程 止,停也,息也。——《广韵》 亦可以止矣。——《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 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 雪止。——《资治通鉴·唐纪》 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 絮絮不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又 渐拍断止。 又如:止步;止怒;止泻;止戈(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止止(犹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军(让军队停止前进) 阻止,不让进行 笑而止之。——《列子·汤问》 相如止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又 相如固止。 使人止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 年兄肯出一言止了此事。——清·狄夷散人《玉娇梨》 又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声);止善(阻止别人做好事);止节(阻塞;节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为) 驻守。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 居住 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商颂·玄鸟》 止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又如:止息(住宿;休息);止居(安居;定居);止托(寄居) 停留,逗留 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搜神记》 止子路宿。(止,使……留下。)——《论语·微子》 又如:止顿(止留。停留);止泊(停息);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 〈副〉 仅;只 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 止印二三本。——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只十有一日。——明·张溥《五人墓碑记》 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 又 止露尻尾。 又 止有剩骨 又如: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止剩下一篇文章还没有抄完;止有此数了 在句末可表肯定陈述语气,相当于“呢”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诗·小雅》 说文解字五百四十部首学习歌诀第一句一丄示三王玉玨歌诀第二句气士丨屮艸蓐茻歌诀第三句小八釆半牛犛告歌诀第四句口凵吅哭走止癶今天来学习止名趾的本字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脚趾头下象脚面和脚掌本义脚同本义止下基也象草木出有址故以止为足说文北止仪礼士昏礼注足也屦校灭止易噬嗑举止高汉书五行志四之日举止汉书食货志当劓者笞三百当斩左止者笞五百汉书刑法志动停住中断进程止停也息也广韵亦可以止矣吕氏春秋下贤注止休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韩诗外传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雪止资治通鉴唐纪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聊斋志异狼三则絮絮不止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又渐拍断止又如止步止怒止泻止戈停止干戈平息战争止止犹止之停止止住止雨使雨停止止泊停息止军让军队停止前进阻止不让进行笑而止之列子汤问相如止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又相如固止使人止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年兄肯出一言止了此事清狄夷散人玉娇梨又如止遏阻止抑制止哭止住哭声止善阻止别人做好事止节阻塞节制抑制止塞阻止堵塞止暴制止暴戾行为驻守如止壁顿兵扎营止舍驻扎宿营止守留守止次驻扎居住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诗商颂玄鸟止文殊院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又如止息住宿休息止居安居定居止托寄居停留逗留南阳西郊有一亭人不可止止则有祸搜神记止子路宿止使留下论语微子又如止顿止留停留止泊停息止于至善处于最完美的境界副仅只技止此耳唐柳宗元三戒止印二三本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只十有一日明张溥五人墓碑记止增笑耳聊斋志异狼三则又止露尻尾又止有剩骨又如止衣只穿止可只能只可止剩下一篇文章还没有抄完止有此数了在句末可表肯定陈述语气相当于呢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道诗小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