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如何理解?

 时宝官 2019-08-12

楼主好!解读这句话时,不宜脱离《道德经》原章背景,应整体统一看,才易领悟。简析几句,供参考。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1,解读技巧】

主要是四个:(1)明白全经每句话都在讲“道”,而不是讲“俗事”,就抓住了解义的根本。(2)明白全经都在讲首章“道、无、有”三字的关系,就抓住了解义全经每句话的主线。(3)看懂本章前三小段是分谈“人、天、地”,最后一段话是总结语,就抓住了全经含义的逻辑关系。(4)明白本章是老子在教育人“悟道”的方法,就抓住了全章思想性的落脚点。

【2,关键字的解读法】

第一段:“雄、雌”指所代表的“人”的一切特征属性。“溪”为比喻,指人的一切特征属性从源头开始绵延不绝的状态。“常德”是“道”的同义词。“婴儿”是人之初,与“溪”近似,也指源头,都是对“道”的母性的比喻。该段隐义指“人是道的化身”,知“己”即能悟“道”。

第二段,同理。“黑、白(夜昼)”指所代表的“天”的一切特征属性。“式”也为比喻,指“榜样、示范”的意思。“忒”指“二”,引申义是“特别、互异”,“不忒”是相同的意思;“无极”是“道”的同义词。该段隐义指“天是道的化身”,知“天”即能悟“道”。

第三段,同理。“荣、辱”指所代表的“地”的一切特征属性。“谷”也是比喻,指“孕育、蓄养、含藏”的意思。“朴”也是“道”的同义词,指原始态、本来态。该段隐义指“地是道的化身”,知“地”即能悟“道”。

第四段:“朴散为器”是比喻,总结了前三段含义,引申义指“道”化身为万物。“器”是比喻,引申义指“非天然、被制造的物件”的意思。“圣人用之”也是比喻,“圣人”就是悟道者,“用之”就是善用“道”(生发和利益于万物)的妙德性。“官长”也为比喻,指最高智慧者,也是赞叹语。“大制”是“德”的同义词,指圣人用“道”能利益万物的作用。“不割”指“道与德”的关系,指永是一体不分的,也统一于圣人的大行和大教。

【3,全章的两种解读法】

即能从“道”的本体论和方法论的两个角度,理解老子的教育思想。限于篇幅,此直译标题句:

(1)本体解:“道”虽无形,但是万物之母,并能化身为万物。这种普利一切的“德性”,能被同为“道”化身的圣人所妙用,成为最高智者。所以,圣人治世都是把看不见的“道德性”发挥到极致,从未将之分开过。

(2)方法解:修行者若能领悟无形的“道”化身为万物,自己与“道”是一体,就与已证道的圣人一样,成为最高的智者,把“道德性”发挥到极致,永不将之分开。

【4,全章用“对立格”表意的原因】

是因在经文首章已讲,“道”有两个属性,即“无和有”,前者无形,不可说、不可思;后者有形,可说、可思,而矛盾性是“有”的全部内容。因此,老子只用对立关系宣说人、天、地的“道德性”。

【5,全章的思想特色】

主要是四个:(1)“道”化身为“人、天、地”。不懂这层含义,就不懂多个比喻与“道”的关系。(2)“道”是永恒圆满的,“道的德性”也是永恒圆满的。不懂这层含义,就不懂“不离、不忒、足、不割”的描述对象。(3)修行者可以善用“道和德”的无穷善性,悟道和证道,利益世间,最终与圣人同愿同行。不懂这层含义,就不懂“圣人与道”的关系。(4)“道”藏在“有”的矛盾性里,暗起妙用。不懂这层含义,就不懂“道与矛盾性”的关系。

【6,常见的误解】

主要是三类:(1)不明白此章里的“矛盾与道”的关系,牵强硬解,歪曲老子的本意。(2)不明白此章里“人、天、地与道”的关系,忽视“道”的统一性。(3)不明白此章的教育性,忽视“老子是在教人悟道”的浅显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