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升浮药与沉降药的药物特点

 秋水共蓝天 2019-08-13

中药的升降浮沉是药物性能在人体内呈现的一种走向和趋势。向上向外的作用称为升浮,向下向内的作用称为沉降。升浮药具有升阳、举陷、解表、透疹、祛风湿、散寒、开窍、催吐、温里、行气解郁及涌吐等功效;沉降药则具有潜阳、降逆、止咳、平喘、收敛、固涩、清热、泻火、渗湿、通下、安神、止呕、平抑肝阳、息风止痉、收敛固涩及止血等功效。由于中药具有升浮沉的性能,可利用其参与和纠正失调的脏腑功能,或因势利导,助邪外出,治疗疾病。

1.png-sy

中药的升浮理论研究

升浮药大多味辛甘、性温热;就药物的质地而言,凡质地轻松(人药部位为花茎、叶者),如菊花、升麻等,大多作用升浮。研究证实,补中益气汤对子宫脱垂有肯定疗效,它可以选择性提高家兔、犬在体或离体子宫肌的张力;升麻、柴胡亦可显著提高家兔离体子宫肌的张力,说明升麻、柴胡具有向上升提的作用。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人,发现在传统的中药升降浮沉理论之外,其亦有特殊性、双向性、不明显性及可变性。花叶类药物质地轻扬,本主升浮,但旋覆花、丁香降气止呕,槐花治肠风下血,番泻叶泻下导滞等,其性沉降而非升浮;籽实类药物质地重实,本主沉降,但蔓荆子疏散表邪清利头目、苍耳子发散风寒通鼻窍,其性升浮而非沉降。因此中药升降浮沉之特殊性应从其临床发挥的作用方面去理解。

2.png-sy

中药的沉降理论研究

沉降药大多味酸、苦、咸,性寒凉。就物的质地而言,凡质地厚重或籽实者,如苏子、枳实、代赭石等,大多作用沉降。中药升降浮沉特性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转变,即升浮转变为沉降,沉降转变为升浮,其转变的条件包括炮制、配伍、药用部位的改变等。药物经过炮制后可以改变四气、五味及升降浮沉等药性。有些药物经酒制则升、姜炒则散、醋炒则收敛、盐炒则下行。如大黄可峻下热结、泄热通便,具有沉降之性,但经酒制后,其活化瘀及升浮之性增强,泻下通便等沉降之性减缓;杜仲、菟丝子盐炙炒后,增强其下行补肾的作用。升浮药配伍在大量的沉降药之中,全方功效随之趋下。反之,沉降药处于大量升浮药之中,全方的功效也随之趋上,故银翘散、桑菊饮等解表药都采用质轻松、气薄味辛之类花草叶类药物,使配方具有升阳透表的功效。大承气汤使用大黄,其质地重浊、坚实、气厚,性寒的药物配方使之具有攻下实积聚、向里趋下的功效。

目前对中药升降沉浮理论的实验研究较少,主要是结合方药的药理作用进行观察。

3.png-sy

例如补中益气汤可以选择性地提高在体及离体动物子宫平滑肌的张力,加入升麻、柴胡的制剂作用明显;去掉升麻、柴胡则作用减弱且不持久,单用升麻、柴胡则无作用。但也有实验表明,单味升麻或柴胡都可提高兔离体子宫的张力,两者伍用还有明显的协同作用。总之,兴奋子宫平滑肌是升麻、柴胡升阳举陷功效的药理学基础之一。此外,中药升降沉浮理论的现代研究除不断丰和发展原有的经典理论外,还集中研究了升降沉浮与中药药理作用的关系。有些中药具有升浮和沉降的双向作用趋向,如麻黄发汗、解表,具有升浮的特性,又能止咳平喘、利尿消肿而具有沉降的特性;白芍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具有升浮的特性,又能下行血海以活血通经,具有沉降的特点;黄芪既能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具有升浮的特性,又利水消肿、固表止汗,具有沉降的特点。

综上所述,功效主治及药性理论对中药效学的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合理认识和利用中药药效作用的特点,遵循其作用的基本规律,围绕功效主治及药性理论开展中药药效学研,结合现代医学的生理病理,运用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方能全面而深入地阐释中药理作用的科学内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