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胡希恕的一个病例谈中医瞑眩反应

 自在飞花1967 2019-08-13

胡希恕老先生是一位医术高明,医德高尚的伤寒学大家,在其书中有记载。有一个病孩,开了治下利的药,可病人服药后反而下利更厉害。家属半夜砸门,非要求胡老去家里看看不可。胡老只好去了。正是半夜,赶到后,孩子虽然下利,但是精神状态已经好多了。胡老说把二煎也吃了吧,孩子妈妈开始还不敢。喂药后第二天就全好了。其实这个孩子就是中医瞑眩反应。胡老先生多次强调,服柴胡剂很容易出现暝眩。具体反应是服药后很可能打寒战,然后出一身大汗。他说人要是不虚,不会有这种反应。而寒战汗出后,病马上就能好。

一.认识暝眩反应的重要性

曹颖甫先生在《经方实验录》中说:一知半解为近世病家通病,一些医生或药房人员又恐吓病人说某药不可轻试,于是碰到方子开得稍重的情况,病人往往害怕不敢服药,一遇重证,多至不救。

所以,无论是对于病人,还是大夫,认识到瞑眩反应很重要。如不理解瞑眩反应,以为是疾病加重或误治,很容易认为治疗无效果甚至起反作用而放弃。

二.概念

瞑眩源于《尚书·说命篇上》:'若药不瞑眩,厥疾弗瘳。'意思是说一个病重的人,如果在服用完中药之后,没有出现不舒服的现象,那就不能很快彻底治愈这个病。《孔颖达疏》曰:“瞑眩者,令人愤闷之意也。”愤闷就是不舒服的意思。

医圣张仲景在《伤寒论》里,关于暝眩有好些条文,如“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暝,剧者必衄,衄乃解。”等。

三.暝眩产生的原因

瞑眩反应,可理解为服药后出现的排病反应或效验反应,药与病邪相斗,邪气不服输,正气不相让,一旦正气占了得胜,邪气便自去。特别是大病、重病和久病,出现瞑眩反应的可能性会比较大,这是疾病向愈的佳兆。瞑眩反应,少则一时半刻,多则数日。这里需要强调的,每个人出现瞑眩反应的轻重程度也不相同,身体越虚,病情越重,病情越长的,方药如果合拍,出现强烈暝眩反应的可能性越大。真正的传统中医,即便是对症的治疗,汗剂未必出汗,吐下剂未必吐下,和剂未必只是和解,比如柴胡汤不是发汗剂,却常常服药后汗出而解。这是因为体内的毒害性物质,为药力所攻,全身无余地可容,毒害性物质,往往取最捷路径以外遁。吉益东洞说:“暝眩为病毒遁去所起的一种反应症状,虽经验丰富者,亦不能知其经过,从何道而外遁也。有下剂反吐者,有用阳性振奋药反嗜睡者,有汗剂反下者。”

四.暝眩与副作用的区别

很多人把暝眩反应与副作用反应混淆起来。前者可以说是药物的效应,虽然出现一些症状,说明药物在起作用,但并不是好转或恶化的征象,而后者指的是出现症状,且明显对身体不利作用。在临床上两者实际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别,一般轻度的反应可理解为是 暝眩反应,可以继续应用,严重时或不断加重时应当立即停用,以免引起不可收拾的状况。

五.暝眩反应与副作用,怎样来区分两者呢?

两者之间的鉴别有时很难区分,全凭胆识和经验。可是,又非准确区分不可,因为处置完全不同:对于暝眩,应继续服药。而对于副作用或误治,则应立即停药。

总结前人经验,仅供参考:

暝眩反应一般时间都很短,如果是误治或用药过猛,出现不良症状的时间要长。

瞑眩反应一般情况由重到轻,反应的程度可随着疾病的减轻而逐渐消失,而副作用则是由轻到重,甚至可以导致病情加重。

体质好的人瞑眩反应一般不太明显,而副作用则不然,无论体质的好坏使用后都会出现毒副作用。

怎样来判断身体不适症状不是病情恶化而是身体好转呢?要看自己是否精神旺盛,身体有劲了。

六.暝眩反应的种类

陆渊雷先生曾根据经验总结:柴胡汤之暝眩,多作战汗;泻心汤之暝眩,多为下利;诸乌附剂,多为吐水,其他则殊无定例。临床上比较多的暝眩是腹泻、头晕、发疹、口干、困乏、出汗、腹痛、矢气多等等。有时治疗腹痛,大柴胡或者当归芍药散下去,短时间内腹痛反而加剧了。像咳嗽,有时反而咳得厉害,但过后就会好,这也可理解成暝眩的一种。暝眩反应有轻微有剧烈。病越重病期越长的人,反应越大。

阴证病人出现暝眩反应的比较多。明明下的是扶阳药,病人反倒更没有精神;明明下的是温里排湿药,病人反倒腹泻。

作者简介

张建忠 虞山国医馆馆长江苏省中医药学会肺系疾病专业委员会 委员。主要研究方向:呼吸病﹑过敏性疾病和肥胖相关代谢性病﹑亚健康各症﹑疑难杂病病(胆石症﹑银屑病﹑萎缩性胃炎)的中医调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