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碑帖释文译注——东汉《郙阁颂》

 攸州刀郎 2019-08-13

经典碑帖释文译注——东汉《郙阁颂》

《郙阁颂》局部

经典碑帖释文译注——东汉《郙阁颂》

《郙阁颂》局部

经典碑帖释文译注——东汉《郙阁颂》

《郙阁颂》局部

经典碑帖释文译注——东汉《郙阁颂》

《郙阁颂》局部

概述

《郙阁颂》,是东汉灵帝刘宏建宁五年(公元 172年)刻的一方摩崖石刻。当时,是为纪念汉武都太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而书刻的,故全称《汉武都太守李翕析里桥郙阁颂》。该石刻自成一家,独具丰标,为标准的汉隶八分 --结构严整,章法茂密,俊逸古朴,风格沉郁,体态赫奕,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确为我国的艺术 精品,是研究祖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近年来,日本书法界,多次远渡重洋,长途跋涉,前来目睹 这块东汉摩崖刻石瑰宝,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它同汉《石门颂》, 《西狭颂》,并称我国的'汉 三颂'。

原文

准斯析里,处汉之右。溪源漂疾,横柱于道。涉秋霖漉,盆溢口涌, 涛波滂沛,激扬绝道。汉水逆让四,稽滞商旅。路当二州,经用□沮。沮县士民,或给州府。休谒往还, 失日晷 行理咨嗟 郡县所苦。斯溪既然,郙阁尤甚。缘崖凿石,处隐定柱。临深长渊,三百余丈。接木相连,号为万柱。过者栗栗,载乘为下。常车迎布,岁数千两 。遭遇隤纳,人物俱陏。沈没洪渊,酷烈为祸。自古迄今,莫不创楚四 于是大守汉阳阿阳李君讳翕四,字伯都,以建宁三年二月辛已到官,思 惟惠利,有以绥济。闻此为难,其日久矣。嘉念高帝之开石门元功不 朽,乃俾衡官掾下辨仇审四,改解危殆,即便求隐,析里大桥,于今乃造。校 致攻坚,□□工巧,虽昔鲁斑,亦莫儗象四。又 散关之崭漯 从朝阳之 平 。减西口之高阁,就安宁之石道。禹导江河,以靖四海 经纪厥续,艾康万里。臣□□□,勒石示后,乃作颂曰:

□□□□,降兹惠君。克明俊德,允武允文。躬俭尚约,化流若神。 爱氓如□,□□平均。精通皓穹,三纳苻银 所历垂勋,香风有邻 仍致瑞应,丰稔□□。民安以乐,行人夷欣。慕君靡已,乃咏新诗:

惟斯析里兮,巛兑之间。高山崔巍兮,水流荡荡。地既嵴确兮,与寇为邻。□□□□□,□以析分。或失绪业兮,至于困贫。危危累卵兮,圣朝闵怜。髦艾究□□兮,幼□□□。振敝救倾兮,全育孑遗。劬劳日稷兮,惟惠勤勤。黄邵朱龚兮,盖不远人。□□充赢兮,百姓欢欣。佥曰大平兮,文翁复存。

建宁五年二月十八日癸

时衡官掾下辨仇审,字孔信。从史位下辨仇靖字汉德为此颂,故吏下辨仇绋字子长书此颂,时石师南□□□字威明。

译文

析里这地方,位于汉水的西面。此处水流湍急,常常淹没道路。每当入秋多雨的季节,水势暴涨,涛波汹涌, 断道路。汉水逆冲,往来商贾不得前行,都被延误。此路处在凉州和益州之间,往来于二州,都要经过这沮县析里。沮县百姓到州府去缴税纳粮,或公私往来,也常常因此而延误了期限。 出行的官民,苦于行路的艰难,无不哀声叹息,深患其苦。这里的水患如此不 利于交通,而郙阁之地尤其严重。当年沿着崖壁凿石开路,在安稳处立柱架 桥,走在上面,下临深渊,高达三百余丈,柱子相连,号称有一万根之多。如此 险峻的山路,行人走到这里无不胆战心惊,有车马的也不敢乘坐,只能徒步前行。这条路上常年布满往来的车辆,多达数千辆,一旦发生翻车的事故,就连人带物一同掉落江中,沉没在波涛之间,其状十分惨烈。所以古往今来,令人痛苦不堪,伤叹无已。

这时,武都郡太守、汉阳郡阿阳县人李翕,字伯都,在建宁三年(170)二月十五日到任。他一心为百姓谋福利,安抚民众周济贫困。当他听说这里的交通状况长期没有得到治理,念及汉高祖开通石门道路,建立不朽功勋,于是命令衡官掾下辨人仇审将危险的道路加以整治,使其变得安全平稳,就在这里建造了这座析里大桥。仇审测算精确,攻克坚顽,完成了这一工程。这座大桥结构巧妙,即使古代的巧匠鲁班,恐怕也难以匹敌。李翕太守还下令放弃原来经散关而行的高险阴湿的旧路,改在向阳而平坦干燥之处开辟新路;避开西侧的山间阁道,改从坚固平坦的石道上通行。古代的大禹曾疏导江河,使四海之内安宁平定。李翕太守治理这郙阁大桥,继承了先人的伟业,使人民幸福安康。臣下们特地在此刻石,将李君的功劳传示后人,颂辞曰:

上天把一位贤能的太守委派到此,他才智超群,文武兼备。他俭朴自守,去除了繁文缛节,教化人民,政绩出众。他爱民如子,执法公正,待人不因贵贱亲疏而有所区别。他的仁德上感苍天三次得到朝廷的重用,出任地方的长官。他所到之处都留下了功勋,得到了人民的尊重。吉祥的嘉瑞一再降示于他,百姓也获得丰收。人民安居乐业,路上的行人也感受着快乐和安宁。我们把对他的无限仰慕,写入诗中歌唱赞颂:

这析里之地,处在水陆之间。高山险峻,水浩浩荡荡。但这里的土地十分贫瘠,百姓还受着外族的侵扰。人民流离失所,丧失了自己的产业,生活受着贫困的煎熬。社会动荡,危如累卵,终于受到了朝廷的怜悯。李翕太守来到此地,男女老幼得到了他的抚育。他扶植衰微,救济贫困,养育了这里的子民。他日夜操劳,执政十分勤勉。谁说贤能的官员只有黄霸、召信臣、朱邑 和龚遂等人,李翕太守就在我们身边。国家的府库充盈,百姓欢欣鼓舞。人们都颂扬这太平盛世,因为为民谋福的文翁又出现在人间。

建宁五年(172)二月十八日。 时任衡官掾下辨人仇审(字孔信)。从史位下辨人仇靖(字汉德)撰写了 这篇颂文。旧任佐吏下辨人仇绋(字子长)书写了这篇颂文。刻石的是石匠南□人□□(字威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