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航船如何利用东西南北风?

 老阿更 2019-08-13

公元1405年,庞大的郑和船队从江苏刘家港出发驶往浩瀚的大洋。此时年仅34岁的郑和站立船头,任凭腥咸的海风吹透自己的衣衫,作为大明船队的总指挥,他要思考的问题远远多于甲板上忙碌的水手们。这是一支总员多达两万人的庞大舰队,拥有大小船只上千艘,如果仅从规模来看,绝对称得上一个浮动的小型国家。即便从今天的视角出发,要带领这样一支舰队远渡重洋也是一件极其艰难的事,那么在科技不甚发达的15世纪,郑和的宝船是依靠什么动力远抵非洲东海岸的呢?

答案显然是:风!那个年代没有发动机,桨只能在风平浪静的内河使用,而且几万人的大船队在太平洋里乘风破浪,你总不能指望摇桨来解决问题吧?那么问题来了,风向不是人为可控的,尽管郑和每次出航都尽量选择在东北风盛行的季节,但茫茫大海总有捉摸不定的时候,一旦出现与航行方向相悖的风向又该怎么办呢?在此我们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无论风向东西南北,善操控者总能为己所用。

顺风

这种情况最为理想,应对也最简单,只需要使船行方向与风向保持一致,调整风帆使其完全受力便可鼓风而行。

▲顺风情况

侧风

当风从侧方刮来时,郑和船队的水手们就不得不转动风帆,使其与船体成一定的夹角,以此将侧风分解为与前进方向平行和垂直的两个力。显而易见,如果仅受这两个力影响的话,船体势必沿左前方或者右前方移动,这个时候船体的形状就发挥了作用。因为流线型的缘故,从船头至船尾的方向几乎没有阻力,但船舷一侧则会因为吃水而存在巨大的反作用。这种情况下,风力分解出与前进方向垂直的力被吃水阻力抵消,剩下与前进方向一致的力就会带动船体前行。

▲侧风情况

逆风

逆风的情况最为复杂,但应对也最为巧妙。这个时候如果不改变船向,无论风帆怎么调整都无法前行,因此水手们需要同时调整船体和船帆,将逆风变为侧风。风向变为侧风后,船是可以开动了,但船向却与目标方向产生了偏离,所以在航行一段距离之后,船队需要再次调整船向和风帆,使其沿“之”字形路线行走。这种航行方法被称为“抢风行船”,而600多年前的大明船队就是靠这种方法将足迹留遍了占城、真腊、暹罗、爪哇、古里、苏门答剌、锡兰和东非。

▲逆风情况

逆风行船线路↓

▲“之”字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